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淡泊是一种策略

这本书我们要讲述清朝历史上较有争议的皇帝:雍正。

雍正的原名是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的第四子,出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即公历1678年12月13日。胤禛出生的时候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祥瑞。

胤禛是康熙的第十一个儿子,因为前面夭折了不少,所以胤禛排到了第四位,前面有三个哥哥,分别是胤禔、胤礽和胤祉;就排行来说,胤禛算是年长的儿子,这对于他将来竞争皇位是有利的。

我们再说说胤禛的母亲吧。乌雅氏是蒙古女人,隶属满洲正黄旗,父亲威武是个护军参领。胤禛的母亲出身并不高贵,胤禛诞生的第二年她被封为德嫔。不过,胤禛没有太多的时间享受母爱,胤禛幼年是由皇贵妃佟佳氏抚养的,她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在逝世前被册立为皇后。康熙为什么把胤禛交给皇后抚养呢?因为这位皇后在胤禛五岁那年生了一个女儿,却不幸夭折了,喜欢孩子的她悲痛不已。所以,看到胤禛活蹦乱跳的样子,康熙就想到了应该把他过继给佟佳贵妃。

佟贵妃对胤禛非常喜爱,视如己出,不幸的是六年后她忽然一病不起。这一年胤禛十一岁。得知佟贵妃病危的消息,康熙在她逝世的前三天封她为皇后。有的读者可能奇怪了,康熙不是很宠爱佟贵妃吗?为什么直到她快死了才封她为皇后?

说来,这跟康熙的迷信有关,前两个皇后都死得挺早,康熙认为自己克妻,就没有再封皇后。佟佳氏死后,康熙也再没有封皇后。

佟佳氏一死,胤禛相当于失去了半个母亲,佟佳氏虽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抚养之恩如同生母。之后,有一段时间,胤禛相当忧郁。怕他出什么意外,康熙还特地放下政务陪他。胤禛后来痴迷佛教,可能跟这段经历有关。

早年,胤禛跟其他皇子一样,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教育。在老师们的严格管教之下,胤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老师们的水平都是一流的,大都是康熙朝的大官和理学家。这些老师中,对胤禛影响最大的是礼部尚书顾八代。顾八代不仅学识渊博,人也相当正直清廉,胤禛评价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顾八代退休后,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他死后,家里甚至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胤禛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很难受,以学生的名义为老师操办丧事。

可以说,顾八代对胤禛的思想和精神有很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后来的雍正治国。

长期以来,胤禛并没有受到康熙的格外重视,过着一种书斋式的生活。所以,胤禛的古文功底很好,写了大量的诗。饱读史书无疑也增加了胤禛的智慧,提升了他的修养,让他在以后的储位斗争中能够引而不发、韬光养晦。胤禛的诗作跟李白、杜甫等人写的自然没法比,但是对仗工整、意境幽美,不是粗制滥造之作,比起“多产诗人”乾隆好上不止一个档次。

我们不妨看看胤禛在镇江金山寺题的一首诗:

宿慕金山寺,今方识化城。

雨昏春嶂合,石激晚潮鸣。

不辨江天色,惟闻钟磬声。

因知羁旅境,触景易生情。

诗中充满了佛教意蕴,反映了胤禛内心深处的另一面。而他内心深处的这一面对他继承大统有很大的影响。胤禛能够变成雍正皇帝跟他在两次废太子事件中的表现有很大关系。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觊觎储位,公开活动,受到康熙责备后,依然没有收敛。

有时候太聪明了反而会给自己招来麻烦,胤禩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众皇子中,没有人比他更会笼络人心,在这方面连康熙都不是他的对手。朝中的文武官员大都看好胤禩,连大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都与他结盟。这样一来,太子被废后,胤禩的人望最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对此,康熙是反感的,对儿子拉帮结派的行为他一向深恶痛绝,太子就是因此被废的。

这时候,胤禛的表现跟胤禩完全相反,他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整日沉醉在佛教和诗词中。胤禛知道,储位固然好,皇帝自然尊贵,但争储风险太大了,搞不好什么都捞不着,还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康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皇帝,跟精明的人玩精明是非常不划算的策略,与精明的人相处不妨大智若愚,与愚蠢的人相处不妨耍一些聪明。胤禛心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受封亲王的时候,胤禛主动提出降级,说自己本来爵位已经够高,现在又受封亲王,而一些弟弟爵位还不过是贝子,同样是兄弟,怕他们心里不舒服。

在整个争夺储位的过程中,胤禛表现出中立的姿态,既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不反对任何一方,这样一来,其他各方斗得你死我活,胤禛坐收渔翁之利。我们不知道胤禛沉溺佛法和山水是麻痹康熙和政敌的一种手段,还是他本真的性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这种策略确实很有效果,让他在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风雨中安然走过,最终登上大宝。

胤禛写过一首诗《园居》:“懒问浮沉事,闲娱花柳朝。吴儿调凤曲,越女按鸾箫。道许山僧访,棋将野叟招。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看到这么具有老庄气息的诗句,谁能想象得到这个人潜藏着政治野心。胤禛的《山居偶成》则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再一次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淡泊”:“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兴赊。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年荣辱镜中花。金樽潦倒春将暮,蕙径葳蕤日又斜。闻道五湖烟景好,何缘蓑笠钓汀沙。”还有不少诗可以反映胤禛的隐士思想。

这些诗歌既可以看成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也可以看作它们在部分地反映胤禛的真实心情,因为在储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他的兄弟们能人实在太多了,要想脱颖而出他不得不小心谨慎,保存实力,直到该出手的时候才能出手。

我们先来说说胤禛的竞争对手十四阿哥胤禵。胤禩受到康熙打压后,胤禵变得异常活跃。他是胤禛的亲弟弟,同母所生,在争夺储位的阿哥里年龄是靠后的。他之所以打起了储位的主意,跟康熙对他的欣赏是分不开的。胤禵知道,要想成为储君,人缘要好,不仅要皇上喜欢,还得臣下拥戴。

胤禵积极联络朝野人士,尤其对德高望重的大学士李光地非常重视。但李光地这个人原则性很强,他没法拉拢,只好退而求其次,拉拢李光地的门人陈万策。胤禵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对官员和士人们大肆拉拢,所以当时社会上流传“十四爷虚贤下士”的说法。明眼人都知道这位十四爷对储位兴致很浓。

不久,西藏发生叛乱,胤禵的表现机会来了,他向康熙请求带兵平叛。胤禛也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康熙把这个机会给了十四阿哥。康熙对胤禵出征高度重视,他亲自主持了祭告礼;临行前,他在太和殿亲自把大将军印交给胤禵。胤禵骑马出天安门的时候,康熙率领诸王以及二品以上的官员送行。因为这次出征,胤禵的身份从贝子上升为亲王。

康熙将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胤禵,由此确实可以看出他对胤禵的信任和重视。胤禵也确实有将兵才能,他到了西藏之后没有急于开战,而是选择整顿军队。中途,康熙召胤禵回京,跟他讨论用兵策略。

离京之前,胤禵对京城中争储的事情很不放心,他对胤禟说:“皇父年纪大了,如果有什么好歹,你一定要及时通知我。”胤禵倒不是完全出于关心皇父,而是怕自己错过储位。当上大将军后,胤禵羽翼不断丰满,但由于资历威望甚浅,一时还没有形成气候。胤禩知道自己没有希望,于是希望这个弟弟能够入主东宫,成为未来的皇帝。胤禟跟胤禩一样,也在康熙面前夸奖他,说我们兄弟都不如胤禵。

胤禵到前线后,打仗反倒成了次要的事情,扩充实力、延揽人才成了主要的事情。胤禵还请人为自己算命,算命的人吹捧他“贵不可言”,可以当上皇帝。外人的吹捧和支持无疑让胤禵对皇位更加牵挂在心。对于皇位,胤禵也表现得相当热切。

胤禵这个大将军跟一般的大将军可不一样,废太子胤礽曾经就想做这个大将军,可惜没机会。胤禵的这个大将军权势甚至超过了当年统一中原、平定三藩时的大将军,炙手可热,位高权重。后来,胤禛说他:“妄自尊大,做出种种不法的行为,我朝大将军如此行事者,从未闻之……”可见胤禵的与众不同,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这个大将军位不过是登上太子的桥梁,相信胤禵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康熙指望他立下战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他为王,再过渡到太子。

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还出自雍正。他认为如果康熙真想立胤禵就不会让他在外带兵。康熙本身年老多病,如果真想立谁,肯定把他放在身边,以保万全。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一个细节,康熙是一个对自己身体非常自信的皇帝,他从不觉得自己会不久于人世,对他来说,立一个人跟让这个人在自己身边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么,到底谁是康熙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呢?说实话,还真没有特别完美的人选,就个人喜好来说,康熙更喜欢胤禵;但是从理智上来说,他认为胤禛更适合做皇帝。作为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年老皇帝,康熙看人还是有一套的。正因为感情跟理智产生冲突,他才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他还想继续观察,换句话说,他是想多给胤禵一些机会,如果他能抓住机会,立下战功,并且不断成熟老练,那么皇位就是属于他的。

很显然,胤禵没有让康熙特别满意。 /A2Igj3e10QU/dcxzA5xg7E5S9UCX++lFteCE7GWUu3kxVAZj5LpLVt3FXJ3bv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