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立嫡之痛

即位第一年,乾隆就效法父亲雍正秘密建储。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年轻的乾隆皇帝召集总理事务大臣和九卿到乾清宫西暖阁。当着大家的面,把亲笔书写的皇太子姓名秘密封好,藏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

大臣们只是见证人,并不知道皇太子是谁。当时乾隆有三个儿子,皇长子永璜、皇二子永琏、皇三子永璋。都是小孩儿,看不出谁更聪明、谁更贤明。那就看他们母亲吧。永璜的生母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永琏的生母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永璋的生母是纯惠皇贵妃苏佳氏,此时为苏嫔。永琏的生母地位固然最高,但是大清国立储的原则从来都不是立嫡。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庶出;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庶出;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庶出;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庶出;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庶出。皇太极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压倒政敌,当上皇帝;顺治是因为多尔衮和豪格两强相争,坐收渔翁之利;康熙则是因为受到了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宠爱,当上皇帝;雍正是权智高超,将皇位握在手中;至于乾隆,则是因为他的哥哥们太没出息,他本人能力突出,顺理成章当上皇帝。

康熙深受汉文化影响,在立储时曾经拼命想立嫡长子,可惜最后人算不如天算,心灰意懒之后,他没再立皇太子,所以搞得雍正即位非常尴尬。

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是基于康熙朝立储的困境,但秘密建储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对于秘密继承人来说,其中的苦处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至少,乾隆体会是非常深刻的。因为秘密建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削夺太子的权力,所有皇子地位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被选定的那个人在当上皇帝之前没有特权,跟兄弟们平起平坐。结果他当上皇帝后,兄弟们难免适应不了,有时候会表现出对新皇帝的不尊重。

当皇子的日子是非常压抑的,乾隆对此感触很深。所以当他出头之后,决心废掉秘密建储制度,这可以理解,但是因为乾隆无法体会康熙的那种痛苦,所以乾隆的真实想法是像康熙那样立嫡长子,换句话说,就是重复历史。但是,作为雍正的儿子,如果一上来就废掉父亲引以为豪的秘密建储制度,这无异于不孝,乾隆还不能这么做,但他公开表示秘密建储制度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甚至不惜冒着父亲从九泉之下跳出来的风险,说秘密建储只是无胆无识的庸主所为。

当时,大臣们已经看出皇帝倾向于公开立储,但那时大家还看不出乾隆居然想要模仿汉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汉文化的传统里,一定要立嫡子,即使不是嫡长子,也要求太子是皇后所生。这就是为什么朱棣篡位之后,不惜抛弃亲生母亲,将自己的生母说成是马皇后。如果没有这种制度文化,他有必要这样做吗?朱元璋受这种影响更深,嫡长子死后他居然让嫡长孙继承皇位,选一个嫡次子或者嫡三子也不是不可以的,但他一定要“嫡长”到底。

乾隆当时没有预料到皇帝跟太子之间是有矛盾和冲突的,若非亲历,可能很难体会,总认为到自己身上有办法化解,其他皇帝只是没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已。如果这样想就错了,皇帝与太子的冲突是势力本身的冲突,跟父子关系没有太大关系。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太子是未来储君。帝国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太子是潜力股啊,许多在皇帝面前不得志的人肯定想到投资太子,就算太子不想结党,其周围也难免形成一个党派。对于偏向太子一派的人来说,如果皇帝刚立完太子就两脚一蹬,那就最好不过了,最少的投资可以换来最大最快的回报。可是,大多数时候,皇帝要活很多年,有的是十几年,有的是几十年。太子和他身边的人难免天天盼望皇帝死去,有这种想法,你说皇帝和太子还能和平共处吗?皇帝自然担心偏向太子的人谋害自己,而太子也会觉得皇帝猜忌自己,将来有一天会不会把自己给废掉?

互相猜忌的后果就是康熙朝发生的事情,康熙朝太子事件绝不是偶然的。

乾隆秘密立储之后,大臣们纷纷猜测谁是秘密继承人,一般认为是皇长子和皇二子,但谁也不能断定究竟是谁。

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谜底才得以揭晓。皇二子永琏得了伤风,当时大家觉得是小感冒,也没在意。没想到不久后永琏居然病逝了。乾隆闻讯,悲痛不已,痛哭流涕,将密诏公布出来,大家才知道储位的秘密人选是永琏。

乾隆选择永琏为继承人有两个原因,一是永琏为皇后嫡生,二是雍正生前也似乎看好永琏,永琏这个名字就是雍正取的,大有让他延续帝国之意。

这道上谕发出来后,永璜和永璋非常受伤,他们终于明白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如果乾隆这时候能够克制,不将密诏公布,而是等时机成熟再遴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可能对永璜和永璋就不会有太大的打击。

永琏去世后,乾隆很长时间没有再立太子。

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就在全国人民沉浸在喜庆气氛中时,一个重大的噩耗再次降临到乾隆头上,皇七子永琮出痘而死,才不到两岁。

这次,乾隆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痛哭,但他还是公布了内心的秘密,也就是永琮是他内定的继承人。永琮是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这样一来大家就知道了,原来乾隆挑继承人只会从嫡子中选。

永琮夭折后,乾隆悲痛地说:“本来从来没有立元后嫡子继承大统的先例,朕打算走先人没有走过的路,求先人不能获取的福分,这是朕的错误啊!”

乾隆坚持要立嫡子,恐怕还是一种思想的偏见吧!在他看来,只有嫡子继承大统才算功德圆满。当然,乾隆的富察氏皇后确实配得上“母仪天下”这四个字。富察氏的曾祖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家世显赫。身为皇后,她不崇尚奢侈,反而非常节俭,喜欢用通草绒花作饰品,不喜欢珠光宝气的东西。她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连皇太后钮祜禄氏也对她赞扬有加。对其他妃嫔生的孩子,富察氏也极为爱护。有这样一个贤惠的皇后,乾隆非常满意,赞扬说:“朕能够专心于国事,全赖皇后的帮助和支持。”

乾隆公开说过这话:“选择继承人第一考虑的要素是嫡出,而不是年长。在嫡子原则上是立嫡长,而不是嫡贤。”

两个儿子先后夭折对富察氏打击非常大。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氏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对于富察氏之死,乾隆自然是痛不欲生,但也有一些人非常高兴,譬如乾隆的长子永璜。永璜认为,皇后去世,也就没有嫡子了,在所有兄弟中自己居长,皇位理当属于自己。永璋的想法跟永璜很接近,只是没有永璜那么快乐而已,毕竟永璜才是长子,估计皇后死了,储位也轮不到自己。但是,永璋对皇后之死漠不关心,这一点跟永璜倒是相似的。

两个皇子的心理应该说是正常的,可惜城府不深。

乾隆看到他们对皇后之死不哀且乐,将他们狠狠地臭骂了一顿。皇后丧期过后,乾隆对两人的愤怒不但没有平息,反而逐步升级。

如果只是痛骂他们,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他们的政治前途还是未知。但乾隆彻底断了他们的前途:“大阿哥是长子,三阿哥也稍长,如果能够安分守己,至少也能做个贤王或者贝勒。可惜,你们怀有异心,不自量力,日后必定兄弟相残。”

说到这里,乾隆想起雍正年间兄弟相残的事件,突然变得歇斯底里,吼道:“与其将来让你的兄弟杀你们,不如朕现在就亲手解决你们!”

乾隆当然说的是气话,但是两个皇子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乾隆的话不仅断送了两个皇子的前途,也给他们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担心将来随时有可能被新君杀害。

永璜受此沉重打击后,很快就病倒了,最后一病不起。乾隆亲自过去探望,永璜流着泪说:“儿子不孝,不能送父皇。”乾隆也悲痛万分。不久,永璜去世了。乾隆知道,永璜之死自己是有责任的。

乾隆在悲痛之余,追封永璜为定亲王,以亲王之礼安葬。随即对群臣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后谁若是提立储之事,立即正法。” 50d8cidIplckpUHDjwKqocxhl3fs/BnapkLZSAaE32Ee8MtGUODdRHhP3R+mxG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