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皇帝患上风流病

本来为娘的应该希望看到儿子幸福,但天下的事如果都这么简单就好了。

慈禧心里对皇后极为不爽,总想好好虐待一下她。每次皇后见她时,她就一脸阴冷,说话阴阳怪气,含讥带讽,语言就像一根根针一样,恨不得把人刺死。这种态度自然让皇后神经非常紧张,随时担心得罪了慈禧。这无疑给皇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很深的阴影。

如果把慈禧比作一条毒蛇的话,皇后只不过是只小兔子,慈禧要吃掉她只是时间问题。

慈禧精于政治,擅长挑拨离间的把戏,用在政治上且不说,把政治权术用在家事上就太过分了。同治最厌恶的莫过于慈禧对自己私生活的干涉,慈禧不光让太监留意同治的性生活情况,记录下某天跟某妃同房,还经常责备同治不应该经常跟皇后同房,要“普施雨露”。

慈禧跟皇后的关系太糟糕了,于是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说法。有人说慈禧和皇后相克,慈禧很迷信,所以一早就反对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担心有一天她克了自己的“大命”。还有一层关系,我们不能忽视,皇后是端华的外孙女,而端华就是被慈禧在辛酉政变中杀害的。

一个皇帝,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连自己的私生活都不能做主,其心理压抑可想而知。

在同治无比苦恼的时候,他养成了一种癖好,动不动就微服出宫,到花街柳巷中寻找刺激。

大臣桂庆直言规谏:“我说皇上,您现在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最应该戒色。再说了,难道宫内的美女还不够多吗?皇上您尊贵的身体怎么能光临那种污浊之地呢?”

桂庆看自己的话不管用,便上书慈禧,让她好好管教同治。而慈禧巴不得同治胡闹呢,同治越荒淫,她就越有理由再次掌控政权。

桂庆看没人理自己,感到很没面子,干脆辞职回家。

大概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的一天,太监李德立在给同治洗澡的时候,发现同治身上有许多玫瑰样的斑疹。太监皱眉,大喊:“皇上,不好了,您这是……”

太医李德立来了,问同治:“皇上痒吗?”

同治:“不痒。”

李德立心想,完了,如果痒的话还好治,不痒的话就难治了。李德立知道,同治患的是性病,但不敢说出口,只能给皇帝开药。同治吃完药后,红斑消退,以为病情消失,照旧寻花问柳。

冬季到来,同治到西苑后突然感冒,就此一病不起。第二天,他头晕目眩,全身发冷,脸上也出现了红疹。慈禧听了,终于涌出久违的母爱,跑到同治床榻前,发现几天没见,这孩子已经骨瘦如柴。慈禧忍不住抹眼泪,权力毕竟不能泯灭人的天性。

慈禧问太医同治到底生了什么病,太医凑到她耳边告诉了她。

慈禧:“不管怎么样,得好好帮我儿子治。”

朝廷正式宣布皇上遇“天花之喜”,让大臣们穿上蟒袍去为皇帝“送喜”。可惜,当时牛痘接种法还没有传到中国。天花是送不走的,同治饱受疾病的折磨,他的身体在不断腐烂,总有呕吐的感觉,简直想把肠子都吐出来。

经过十多天的治疗,病情似有好转。看到同治病情好转,慈禧慌了神。不行啊,万一这小子突然又生龙活虎,那以后我还能掌权吗?

在同治痊愈之前,慈禧要亲手导演一场夺权的阴谋大戏。她命令军机大臣李鸿藻代替自己批阅奏章,李鸿藻可不想卷入是非,只是象征性地在奏章上批阅,然后全部交给奕去处理。

看到权力落入奕手中,慈禧太后很不爽。而同治病情好转只是假象。

一天,慈禧在同治的病床前召见军机大臣,大臣们一一跪拜之后,慈禧拉起被子,对大家说:“你们好好看看吧!”

大家一看,床上的这个人哪是皇帝啊,人瘦成了芦柴棒,脸上全是一些恶心的痘痘,眼睛都睁不开。大臣问安之后都退下了,慈禧让他们到养心殿等候。

养心殿上,慈禧漫不经心地说:“大家都看到了,皇上这样子还能处理政事吗?为国家大计着想,大家都给个说法吧!”

大家都是聪明人,慈禧话还没出口,大家都知道她唱的是哪出戏。但大臣们也不能随便附和慈禧,这大清毕竟还是爱新觉罗的,并不是叶赫那拉的。

看到大家都沉默,慈禧悠悠说道:“皇上这病是怎么染上的,相信大家心里都清楚,一个皇上,丢下国家大事不管,整天跑到污浊之地鬼混,这像话吗?”

慈禧这样一说,大臣们不便吭声,但心里都为同治鸣不平。这时,惇勤亲王奕誴站出来,他毕竟辈分高,是咸丰的五弟,看到慈禧如此欺负人,他主动把一些宫闱秘史抖出来:“我这侄子不也是被您老逼得没办法吗?堂堂一个皇帝,跟自己老婆同房都不行?”

慈禧一听,老五想把责任全推到自己的身上,灵机一动,忽然大哭,说自己这些天如何照顾皇帝,几天没合眼。瞬息之间将话题转移。哭完之后,慈禧说,现在同治都这个样子了,我这个为娘的只能多操点心,再帮他把折子全批了,省得他生病时还担心国事没处理完。

说完这些,慈禧一抹眼泪,说:“这样吧,训政之事还需要皇上同意,干脆你们集体去劝皇上同意吧!”

慈禧就这么顺利地完成了夺权阴谋,没费多少力气。 XlJbx+IGxXzlQbXGnO4hfZzo40edDRs5A8+hutyfj4vBZ3H6oJ4/g9sE8zB/cq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