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活百科

《诗经》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商末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先民是如何生活如何思想的,回答我们当时的社会结构怎样、人际关系怎样等问题。同时,《诗经》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文化史上的知识,如货币、天文、职官、土地制度、饮食等等,这些记载是典章制度文献的宝贵补充,历史学家对它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文献。下面略作介绍。

《小雅·菁菁者莪》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朋”是什么?它是计算贝的单位。甲骨文中有“取贝二朋”的记载。那时海贝由南方运来,成为贵族珍贵的装饰品。用线把贝穿成一串就称为“朋”。到了《诗经》时代,贝就逐渐多起来了,贵族视为至宝,并把它作为货币来使用。由于贝是宝物,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所以在民间它还不是通货,民间贸易仍是以物易物,或以某些生产工具为货币,如后来作为货币的钱、镈(后写作布)、刀等都是由生产工具转化而成的。生产工具本身就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故而能转化成货币。但这种工具各家不可能储备很多,而且也不便零买零卖,粮食与布丝还是最常用的交易品。《小雅·小宛》:“握粟出卜,自何能穀?”这里的粟就是占卜费。《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里的布不是货币,而是用麻织成的布。从已发现的文化遗址考察,到春秋晚期,晋国才有金属货币“空首布”。

再说天文。《诗经》在这方面的内容最为丰富。如《召南·小星》《鄘风·定之方中》《郑风·女曰鸡鸣》《小雅·大东》等都有相关记载。《豳风·七月》有:“七月流火。”火,星名,又称大火,即心宿。在周代,各地存在着几种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等。传统的解释以为这句诗是指夏历七月,夏历五月的黄昏时候,火星在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流。王力以为清代戴震的说法最为准确。戴震依照岁差来解释,周时六月火星才到中天,到七月才向西流。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诗经》中许多有关天文星宿的诗句,作为谚语和成语一直流传到现在,“七月流火”就是其中的一例。

三代的职官,我们可以考之于《周礼》,但《诗经》的记载比《周礼》要早。《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卿士是官名,总管王朝政事,类似《周礼》中的冢宰和后代的宰相。司徒是主管地政和教育的官。宰也是官名,掌管王家内外事务。膳夫是主管国王后妃饮食的官。内史主管的是国王法令文件和封赏的策命等。趣马是主管豢养国王马匹的官职。师氏是掌守王门的武官。《诗经》中所记的官名以及管辖范围,我们可以与其他典籍的记载进行比较研究,看看有哪些变化发展,从中可以找到沿革的线索。

土地制度在《诗经》中也有反映,如《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大田就是公田,又称甫田。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多少收税,承认土地私有制,劳役地租转化为实物地租,《大田》诗中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形。《齐风·甫田》还说:“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人耕种公田,莠草长得很茂盛。这里反映了农夫与主人之间的矛盾和井田制度的衰亡。农夫不种田,但“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豳风·七月》) 。即使捕得狐狸,也要交给主人做皮袄,而自己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当时没有棉花,布是用麻制的,褐更是粗麻织品。贵族穿丝帛,平民只能穿布衣,甚至连布衣也求不到。以后,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称。

从《诗经》中还可以考察先民的饮食情况。例如诗中屡言“黍稷”:“黍稷彧彧” (《小雅·信南山》) ,“黍稷薿薿” (《小雅·甫田》) 。可见,黍稷是先民饮食生活中的主食。黍即今日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米,色黄而黏。稷即今天的小米,北方称为谷子。麦子的地位则没有黍稷那么突出,《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来,即麦。《豳风·七月》也提到“禾麻菽麦”。古人还以黍子造酒。《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古代的酒是米酒,不同于今天的白酒,所以一次喝上几斗,不是夸张。

此外如衣饰、住所、车马、地理以及鸟兽草木等名物,我们也都可以从《诗经》中找到,增加很多文化知识。先人由此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对后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是巨大也是细微的。以上略举数例,可以看出《诗经》的内蕴是多么博大而深厚。 FA/Xlk/PiOKUgTpDLWh20SpncuFfMNA5+Q1/84Wv+3oGc2IyGG72hCI1+Jyn5HB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