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前言:知己方能识人

距离这本书第一次出版已经有八年了。这八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以及应用领域开展心理学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与我往来者所谈除了学科研究以外,交流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如何理解他人;如何搞定客户;如何改变爱人”等对峙他人的“技巧”之类。

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成长,人际关系中代沟的愈加严重,让各个年龄段与社会阶层的人都急切地渴望掌握一种与人相处的技术。于是,星座、占星、塔罗、血型、Oh卡等分析性格行为的应用之术开始拥有人气热度,而且似乎越是拥有神秘色彩,越会引发人们的竞相追逐……

在这种状况下,我认为非常有必要重新整理八年前的这本书,并以此来表达一些我个人关于所谓识人用人之术的观点。

首先,我想科普一下心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末,生物医学工作者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一个研究“感觉识别”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通过对人关于“两点阈”的观察研究来揭示人们的感觉反应机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自然科学实验室研究手段进行人类行为反应研究的机构。这个机构的出现,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与此同时,这个实验室也定义了心理学的学科意义与研究对象。心理学是通过大量的行为观察,应用统计学分析,结合哲学论证,揭示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将这些动机应用在社会领域,实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这样的一种学科背景下,心理学无论是学科研究还是社会应用,都是以发现行为现象背后的真相为价值目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以识人用人为目的的学科。

其次,我想谈一谈心理学中真正的识人用人之术。

随着心理学关于行为现象背后真相研究的发展,诸多行为规律被一代代的心理学工作者总结出来,逐渐形成了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描述与分类,这些描述与分类进而演变成了心理学中关于人性揭示的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专注于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并试图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人格心理学将行为背后的动机划分为“信念—动机—情感”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人的行为逻辑。信念,是每个人关于自己与世界之关系的定义,是内心坚信的客观世界存在的价值;动机,是在信念的支撑下人采取行动的尝试,这个尝试是为了印证信念的正确;情感,就是在行动之后所得到的印证的结果反馈,积极的情感强化行为重复出现,消极的情感让行为得到修正。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信念—动机—情感”的行为逻辑的体现,心理学将其称为“人格系统”。人格心理学就是关于这个人格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的目标是为了不断揭示行为背后的人格系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从专门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来看,识人用人只是一个建立在和解的人际关系上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学科的主攻方向。

再次,我想谈一谈纯粹的识人用人之术。

在我理解的科学心理学范围内,唯一的识人用人之术无疑是人格心理学中发展出来的一系列“人格评价技术”。关于由“信念—动机—情感”构成的人格系统,我们目前能做的也就是评价而已。毕竟这个系统描述的是一个人大量行为背后复杂的逻辑,这些逻辑如同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让人感觉到确实存在。因此,也就只能以一种主观评价的方式来描述这些逻辑,而描述的目的仍旧是解析对方行为背后的行为逻辑。除此以外,诸如星座、血型、塔罗、Oh卡等神秘学、玄学领域的识人用人之术,并不是我所懂得的心理学范畴,我也不便对其评说,我只是观察到,那些社会上应用这些“术”的工作者在与咨询者交流的时候,似乎大量的分析话语都在运用心理学中的人格评价技术,而咨询者却盲从于那些施术者“神秘”的标签。对此,我总是感到担忧。

最后,我想介绍一个科学心理学的观点:人格是研究行为背后“信念—动机—情感”的行为逻辑的学科,这个学科通过一系列统计学方法归纳行为特征,然后,结合哲学思想分析和评价这些行为特征背后的人性规律,而这些人性规律则用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从应用的层面上来看,人格评价技术首先是为了帮助应用者有效地理解自己,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信念—动机—情感”,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言行举止的意义,而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也会因为对自己的了解而自然存在。

我是谁?我的人生将怎样?这是人类智慧毕生探索的生命议题。这个议题是每一个人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意义。了解这个意义才是应用人格技术的目的,这个目的是建立在对自我的了解基础上的。所以,当我们想要应用某种识人与用人的技术时,首先请应用这个技术开展对自我的探索,只有了解自我,才能够体谅他人。

八年来,承蒙读者朋友的关照与支持,这本书自首次出版以来得到了很多反馈,我也因此结识了很多热爱心理学的朋友。时隔八年,这本书得以再版,让我倍感欣喜,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我将八年来的经历与体验,结合临床与应用领域的经验,修订了第一版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加强了对人性特征的客观陈述。毕竟,人格评价技术是一个主观评价技术,而要将这个技术著书立说,则一定要尽可能地摒弃主观情绪才能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我相信八年的时间让我客观了很多,我希望八年来在客观性方面的成长可以体现在这本书中。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结识更多的热爱心理学的伙伴。

祝大家阅读愉快。

黄信景
2017年12月于东京大学 izTwnWDKAmEBiH49SMr2s9Va4tePKQTFScQa3YOVxzUngiFhBsXvzyk/3+xxBV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