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肥胖是指长时间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导致体内过多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使增加的脂肪组织达到损伤人体健康的程度。超重是指体重相对于身高的增加,超过某一标准或参照值。

世界卫生组织(即WHO)将肥胖定义为慢性病。2015年,WHO官方统计全球儿童青少年肥胖数量正以一个危险的速度增长,低于5岁的肥胖儿童已经超过4200万。中国学龄儿童肥胖率显示出逐年上涨的趋势。青少年肥胖会增加其成年后肥胖的风险,75%~80%的肥胖青少年成年后仍将肥胖。肥胖导致一系列的代谢异常,严重损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增加成年后患糖尿病、心血管病和某些肿瘤等慢性病的风险。

古代中医没有“肥胖症”这一病名,但对“肥胖”早有论述。《灵枢·卫气失常》提出:“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此处记载了“脂人”“膏人”“肉人”3种肥胖的证候类型。其中,“脂人”的形体肥胖,但腹不大,脂肪均匀分布全身;“膏人”身小腹大,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肉人”则以肌肉之肥为主。《景岳全书》有言:“何以肥人反多气虚?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也,肉为臣也。肥人者,柔胜于刚,阴盛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此论指出肥胖与气虚有关。清代《临证指南医案·湿》说:“湿从内生者,必其入膏粱厚味酒酸过度,或饮汤茶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指出肥胖与饮食不节,变生痰湿有关。清代《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九针十二原第一》提出:“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此即指出脂膏来源于津液,肥胖的发生与食物摄入过量,脂膏余溢有关。

现代研究提出,肥胖与遗传、环境、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预防肥胖要从妊娠期、婴儿期开始,以运动处方为治疗的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饮食调整和健康教育要贯彻始终。在中医药防治儿童肥胖症的研究方面,已经开展了不少药物、针灸、推拿等临床治疗工作,以及关于降脂中药、方剂的多项实验研究。 RYj9/PT7qaEvDlpKXJbWrfNUh3Ri19spU2Jj6Xq/1AziwSiwrGMhbIkquO5VRZ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