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绍兴中心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2013年 10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绍兴中心城市范围扩展至绍兴县、上虞市。随着大城市发展框架的全面确立,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绍兴建设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在此背景下,“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启动实施,要求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步伐。站在新起点上,需要把握外部发展环境新变化,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梳理平台开发现状,强化区域统筹、平台联动、产业融合,以“一城、一带、一环、多基地”的产业布局架构为基础,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平台,促进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带动全市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一、率先担当重构产业重任,客观看待布局优化要求

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和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在城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心城市必须率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全市产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一)既要继续保持规模优势,更要着力提升发展效率

全市经济发展规模优势明显。2013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3967 亿元,是2005 年的 2 .7倍,居全省第4 位,长三角16 城市第9 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1 亿,总量位居全省第 3 位。其中,中心城市实现生产总值 2363 .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95 .2 亿元,分别占全市的 59 .6%和62 .1%。

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迫切需要提升产业发展素质。据测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5 .4%、14 .7%和14 .1 万元,除利润率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外,增加值率(全省平均18.3%)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省平均14 .9万元)均不及全省平均水平。

此外,随着经济密度不断增加,市区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严重偏低。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为107 .5 元/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市规上工业企业水耗增加值仅为92 .1元/立方米,与全省平均水平(252 .5元/立方米)差距悬殊。全市规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平均为1 .43万元/吨标煤,其中,中心城市平均水平为 1 .41万元/吨标煤,柯桥区仅 0 .73 万元/吨标煤,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二)既要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更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近年来,绍兴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型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通航产业、海洋经济在内的“6+3”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黄酒、化工、纺织、机械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占比由 2006 年的 34.3%提高到2013年的 42 .1%。

以纺织为重点的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突出。基本构建从化纤原料到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服饰到纺织机械的完整产业链。2013 年,绍兴印染布、化纤、服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 35 .6%、11 .2%和2 .2%。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新引擎。2013年,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94 .3亿元,增长27 .7%,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56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27 .7%。2013 年以来,全市工业技改投入持续加大,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 70%,居全省首位;科技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新产品产值率居全省前列。

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1 .1亿元,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1 .7%。其中,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1033 .7亿元,占中心城市生产总值比重43 .7%,在全省同级城市中排名第9,面临加速发展、提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且服务业结构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占主流,金融、保险、物流、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快。

(三)既要加强产业空间整合,更要提升平台带动能力

产业平台框架拉开,绍兴滨海新城(浙江省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加快。

以开发区(园区)为主的工业平台带动作用突出。国家级、省级平台实现了全市 4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进出口额,工业企业税收约占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的 20%。园区投资强度、经济密度持续提高,列杭州、宁波、温州之后,居全省第四位。从现状看,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新城江滨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开发潜力较大,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经济开发区等园区改造提升潜力空间较大。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新城新区加快建设与老城功能有机更新协同推进,新兴城市服务经济培育提速,绍兴中国汽车城、柯桥万达广场、上虞城北金融商贸商务集聚区等 28个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城市功能拓展的主要载体。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开发全面启动,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加快。

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平台加快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力,尤其要重点解决各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选择类同、设施建设重复、招商竞争过度等问题。

(四)既要强化片区发展特色,更要推进区域统筹布局

随着行政区划调整的完成,中心城市版图扩大,区划面积增加 7 .13倍,按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由全省第8位上升为第3位。新的城市框架下,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应围绕“一江两岸”开发格局和“重建水城”战略,立足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凸显发展特色。应更加注重区域统筹开发和区块联动建设,着力推进中心城市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空间统筹开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招商引资协同推进等工作,重点解决绍兴滨海新城统筹开发管理机制创新、绍兴高新区扩区后产业空间整合等问题。

(五)既要立足绍兴经济发展,更要全面深化开放合作

要重点推进本土绍兴经济、市外绍兴经济联动发展,绍兴人经济与新绍兴人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本土绍兴经济、市外绍兴经济、绍兴人经济、新绍兴人经济的“四位一体”经济体系。更要依托嘉绍通道、杭甬城际客专等重大交通设施形成的交通区位优势,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平台开发提效,更多利用外部先进资源要素,与萧山大江东、滨江高新区、慈溪大桥新区等周边地区的产业平台形成错位竞争、协作互补关系,打造形成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产业平台。

二、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突破“县域经济”小格局,构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大布局。立足大区域空间,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促进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培育先导区、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到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超5600 亿,工业总产值突破 1 .8万亿,工业增加值超 2900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 2500 亿元。其中,中心城市生产总值超 3300 亿,工业总产值超1 万亿,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均力争达到 1600 亿元。

(一)注重承接转化,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培育先导区

聚焦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在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外溢,注重加强承接、加快转化,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发展环境,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培育先导区。到 2017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超 36%。

1 .优先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发挥交通区位、发展平台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一是生物医药。依托现有医药化工基础,突破新型医药、医疗器械、医用材料等关键领域,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医药)基地。二是高端装备。围绕装备成套化、机电一体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三是节能环保。围绕环保关键技术及装备、节能电光源两大重点领域,建设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先进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内规模领先的节能电光源研发和生产基地。四是新材料。重点突破新材料轻量化、功能化、产业化、复合化,努力建成省内特色明显、专业化水平突出的新材料基地。

2 .积极培育潜力新兴产业

着力培育发展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潜力新兴产业。一是生命健康。重点发展营养保健品、天然类药物、数字医疗器械,建成国内知名健康产业研发制造基地。二是通用航空。依托现有基础,大力发展通航机载设备和零部件制造,延伸发展通航保障设备制造业,培育发展通航整机制造及关键系统制造,力争通用航空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三是新能源。重点发展新型太阳能电池、大功率风电设备等关键技术,积极打造国内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和风电装备产业化基地。四是文化创意。依托中心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地域文化资源,重点培育发展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现代传媒、文博会展,构建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文化产业高地。

(二)注重改造提升,创建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城市

抓住创建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城市契机,着力突破产业间融合、产业环节培育、产业链条创新,加快推进黄酒、化工、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到2017年,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56%左右。

1 .强化生态环保治理,提升黄酒、化工特色竞争力

黄酒产业重在推进布局集聚、绿色发展,坚持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并举,弘扬黄酒文化,加强黄酒品牌保护,培育涵盖黄酒生产、黄酒工程技术研究和原酒交易及黄酒相关产品产业链,提升产业素质,打造全国最大的黄酒产业基地。化工产业重在突破精细化工产品生态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化学医药制造业、优势明显的精细化工业以及与地区产业配套的基础石油化工业,力争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

2 .强化产业链延伸和融合,培育纺织、机械产业集群

纺织产业重在突破产业融合、重点产业链打造,加快发展纺织机械、纺织新材料等关联产业,着力培育绿色印染等优势产业链,推进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努力建成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机械产业重在突破成套化、集成化,提升发展纺织机械、数控机床、专用机械,延伸发展机械电子,努力建成浙江省先进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三)注重融合发展,构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注重城市功能有机再造和跨越提升,加快产城融合、三次产业融合步伐,重点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构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到 2017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 45%,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 47%。

1 .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把握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特色城市功能培育要求,大力发展五大类生产性服务业。一是现代金融。依托绍兴发达工业和民间资本优势,打造多个功能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集聚区。二是电子商务。依托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着力推进网络零售发展。三是科技研发。依托优势产业发展,完善知识创新和产业研发体系,推进科技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四是现代物流。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打造浙江省重要区域性物流枢纽和长三角物流网络节点城市。五是总部经济。立足绍兴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和优势,坚持内源与外源并重、引进与培育并举,优化发展环境,集中建设一批行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总部基地。

2 .注重品质,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发挥绍兴人文、水乡、生态特质,提升发展五大类生活性服务业。一是健康服务。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和养老服务,逐步培育集健康管理、咨询、体验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业。二是通航服务。围绕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重点打造通航飞行服务和培训基地、通航设备研发基地。三是休闲旅游。围绕古城旅游区、南闲休闲区、水城旅游网,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加快建设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四是现代商贸。重点推进城市商圈和专业市场群建设,合理、有序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五是都市休闲农业。依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与游览、购物、体验、休闲度假有机结合,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三、构建“一城一带一环多基地”布局架构,统筹建设重点产业平台

突出区域联动和产业融合,坚持“五结合”优化布局策略,着力构建“一城一带一环多基地”的产业布局架构。

(一)坚持“五结合”优化策略

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大力突破“县域经济”利益格局。既要对区域内产业平台统一规划、整体定位,从提升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的角度,着力打造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城市服务经济特色发展平台。也要坚持分区实施、分片推进,促进各平台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2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共融的产业发展格局。既要做好中心城市南部山区资源文章,彰显城市生态休闲后花园功能;更要做美水城建设文章,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城市水脉景观功能。

3.内育与外引相结合

处理好越商回归和绍企走出去等关系,促进绍兴人经济服务于绍兴经济跨越发展、新绍兴人经济融入到绍兴经济转型升级。对内要提升产业平台的集聚能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对外也要充分吸纳资源要素,为产业平台开发建设提供强劲助力。

4 .开源与挖潜相结合

立足产业特色和发展导向,协调好产业布局的进与退关系。既要以重大产业平台为载体,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提档升级;也要加大“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力度,加强落后、低效产能的淘汰、搬迁、改造。

5 .先发与预留相结合

把握好城市空间和产业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步骤。既要抓住时机,以新城新区开发为主站场,按照区块功能定位优先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大、好、高项目的先发带动作用;也要根据形势需要,预留战略发展空间。

(二)打造北部新兴产业城

以绍兴滨海新城为重点,即绍兴滨海省级产业集聚区(除袍江开发区G329以南区块),打造北部新兴产业城。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同时围绕产城融合、产业融合,科学布局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功能区,建设成为引领绍兴经济转型升级、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大平台。

1 .分区布局导向

北部新兴产业城由滨海新城江滨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G329以北)、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虞滨海新城五大区块组成。滨海新城江滨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G329以北)、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二区、东三区)重点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区、东一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滨海新城江滨区、沥海城镇区和上虞滨海新城重点承担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一是滨海新城江滨区。注重大项目带动,重点发展通航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配套发展城市服务经济,适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杭州湾南岸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重点建设通航产业基地、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滨海新城商务金融中心、滨海新城科创园、现代医药高新区公共服务中心、滨海生态农业观光区等功能平台。二是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G329以北)。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纺织、印染、食品工业搬迁、改造、提升,统筹开发潜力用地,重点培育发展纺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创新型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袍江纺织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袍江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袍江生命健康产业基地等功能平台。三是柯桥滨海工业区。围绕大纺织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发展化纤、印染、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机电机械装备等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杭州湾产业带先进纺织制造业核心区。重点建设绿色印染基地、纺织新材料功能区、机电机械装备功能区、绍兴滨海现代物流园区等功能平台。四是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平台优势,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整车制造、临港装备等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业,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和环杭州湾新兴的产业集聚高地。重点建设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产业区、新能源汽车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临港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国际物流保税区等功能平台。五是上虞滨海新城。强化区域统筹,沿嘉绍通道-百红线,对内加强与沥海镇区、江滨区规划城镇区的功能协作,对外联结崧厦镇区,重点培育发展商贸服务、总部商务和生态休闲等业态,整体构建北部新兴产业城的城镇功能服务带。重点建设杭州湾商贸综合体、滨湖核心商务综合体、滨海乡村休闲生态观光园等功能平台。

2.优化调整建议

制定产业准入指导目录。从产业环节、关键领域、重点产品等方面,制定实施北部新兴产业城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各区块重点产业准入导向。

跨区调剂、统筹利用土地资源。重点研究解决滨海新城江滨区空间规划指标不足、上虞新围海涂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江滨区与上虞滨海新城的城镇建设用地协调等问题,加强跨区之间的城乡空间规划、土地功能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统筹调剂和优化配置。

有序推进城镇服务平台开发建设。近期重点完善沥海和松厦镇区的城镇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上虞滨海新城杭州湾商贸综合体等功能平台;中远期重点构建沿嘉绍通道的城镇功能服务带。

扩大绿色印染产业基地空间规模。积极推进袍江及市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印染、化纤等纺织产能向柯桥滨海工业区绿色印染产业基地搬迁集聚。

加快启动上虞新港区建设。重点做好新建5000吨级上虞新港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开发建设进程,实质性打通中心城市出海水运通道。

谋划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谋划推进绍甬液体化工管道建设工程、区域集中供热工程、绍兴无水港创建工程等重大设施项目。

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重大公建设施,力争与重大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竣工。

(三)构建中部城市经济带

沿G104,以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包括绍兴古城、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G329以南)、镜湖新区、柯桥城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中心城区和上虞经济开发区等八个区块,打造承载中心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平台。

1 .分区布局导向

一是绍兴古城。契合绍兴城市特质和文化品牌,整合挖掘博物馆、古街、古建筑、古河道等文化设施,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产业,着力建设绍兴古城文化休闲区、生命健康综合服务集聚区、越王城养生健康城等功能平台,全力打造5A级全城旅游景区。重点实施古城再造工程,推进河道恢复、历史街区保护,整体打造8.3平方公里“绍兴古城”品牌。

二是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区划调整后的大空间,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商务商贸等业态,着力打造高科技研发孵化基地、高端宜居生活区,形成全市产城融合示范引领区。做好二环沿线区块改造提升,重点建设生命健康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科技创业城、文化数字产业园、环迪荡湖文化创意园、总部集聚区和绍兴港现代物流园等功能平台。

三是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G329以南)。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和商贸物流、科技创意、休闲旅游等业态,着力打造“两湖”城市新区。有序推进局部地块“退二优二”和中兴大道两侧沿线、二环北路北侧“退二进三”,重点建设袍江都市工业区、袍江百亿市场群、袍江科技创意城、“两湖”居住休闲旅游综合体等功能平台。

四是镜湖新区。按照“城市核心、城市绿心”的定位,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商务会展、总部经济,形成中心城市中央智力区(CID),打造绍兴公共服务大中心和高端服务大平台。积极提升环镜湖湿地生态、人文环境,结合在建绍兴市奥体中心,整体构建镜湖城市慢行圈和全民健身体育中心。重点建设镜湖新区金融集聚区、镜湖文化娱乐产业集聚区、商务总部楼宇集聚区等功能平台。

五是柯桥城区。依托中国轻纺城,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商务会展、创意设计,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商贸中心。重点建设中国轻纺城、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园区、国际金融中心、省级纺织创意基地等功能平台。

六是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装备、纺织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部件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意、总部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打造现代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建设高端纺织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电子汽车配件产业园、中国轻纺城创意园、柯北轻纺贸易中心等功能平台。

七是上虞中心城区。注重老城区提升更新和城北新区建设,重点发展商贸商务、金融总部、文化休闲等业态,形成“一江两岸”城市服务经济发展格局。重点建设百官广场、城东专业市场群、高铁站前综合体、上虞商务商贸金融集聚区、龙山旅游区等功能平台。

八是上虞经济开发区。围绕滨江新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总部商务、科技信息、生态居住等城市服务经济,有序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江滨景观型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建设虞商总部经济回归园、上虞滨江科技谷、上虞两化融合外包基地、滨江休闲生态居住区,新能源生产基地、电机电子生产基地等功能平台。

2 .优化调整建议

适时调整重点区块用地规划。重点研究高新区扩区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布局,针对性的制定产业准入目录。着手开展上虞经济开发区用地规划调整,重点做好滨江新城一号路以南区域、人民西路两侧局部地段的规划调整工作,并预留好沿江北延的滨江新城拓展建设空间。

提级建设中心城市东西向快速通道。加快改造提升G104上虞区至越城区段,提高道路等级,美化沿线景观,构建东西向城市快速路。

差异化建设高端科研平台。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差异化建设三类科研平台。一是科技孵化类,注重孵化转化与规模化、产业化制造的结合,重点建设高新区科技创业城;二是科技融合类,突出科技与金融、信息、文创、电商等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上虞经济开发区滨江科技谷、袍江科技创意城;三是研发设计类,强化工业设计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结合,重点建设中国轻纺城创意园。

融合打造文化产业先行区。发挥文化资源特色,注重文化与信息、科技、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休闲区,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市县紧密联动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形成古城文化旅游、高新区数字动漫、袍江两湖创意、镜湖影视娱乐、滨海工业设计、柯桥创意博览、上虞文化休闲等各具特色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基地,带动新昌、诸暨特色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联合构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

着力构筑百千亿市场梯队。重点打造一个千亿级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和四个百亿级专业市场-汽车城、安防城、钱清纺织原料市场、石狮商贸城,支持发展绍兴家私城等一批50亿级专业市场。

积极构建中心城市大物流体系。打通水陆联运物流大通道,构建“两港三园一带”物流平台体系。“两港”为绍兴港和上虞新港;“三园”为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园、绍兴滨海现代物流园区、上虞信诚物流中心;“一带”为绍兴高新区沿G104城市综合物流带。近期重点做强绍兴港现代物流园,做大“三园一带”,统筹规划中心城市货运快速通道,并尽快启动建设绍兴无水港;中远期重点建设上虞新港国际物流保税区。

特色发展城市商圈。注重新老城区商业功能差异化配置,老城区要控制超大体量商业综合体建设,新城要加强新规划商业区块空间整合。越城区商圈(古城、镜湖)突出文化、休闲商业特色,上虞城北商圈突出时尚休闲购物特色,柯桥迪扬商圈突出商务消费特色。

合力提升绍兴黄酒品牌。协调发展古城黄酒文化养生功能、袍江和柯桥湖塘的黄酒研发生产及工业旅游功能,整体打造中国黄酒产业城,大力提升绍兴黄酒的国内外知名度。

(四)培育南部生态休闲环

以中心城市南部山区为重点,串联生态农业、生态景观资源,形成多层级的休闲度假养心养生基地,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的“一城二基地十街区”,重点形成鉴湖-柯岩城市运动片、会稽山养生养老片、兰亭文化休闲片、曹娥江水上运动片、四明山乡村休闲片。

1 .分区布局导向

一是鉴湖-柯岩城市运动片。积极发展城市慢游、拓展训练、户外探险,打造城市运动休闲养生基地。重点建设绍兴动漫产业基地、柯岩风景区、大香林风景区等功能平台。二是会稽山养生养老片。积极发展健康养老、精致养生,构建以长寿文化为主题的养生养老服务基地。重点建设会稽山山地乡村休闲区、平水健身休闲旅游区、稽东千年香榧林等功能平台。三是兰亭文化休闲片。积极发展具有兰亭特色的书法、兰花、竹雕、铸剑等文化休闲业态,打造特色文化休闲养生基地。重点建设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兰亭文化休闲广场等功能平台。四是曹娥江水上运动片。积极发展水上运动、水上游乐,打造国家级文化型水域风景区。重点建设曹娥江旅游度假休闲区、东山湖休闲旅游区、白马湖旅游度假区、卧龙山风景区等功能平台。五是四明山乡村休闲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家养生体验,打造省内知名的虞南乡村休闲基地。重点建设虞南休闲养生中心、虞南陈溪-覆卮山健身运动休闲区等功能平台。

2 .优化调整建议

梯次推进南部区块功能开发。结合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要求,自北向南逐步降低功能性开发强度,科学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四类生态功能控制区。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根据南部山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设置准入门槛,从产业政策、选址布局、污染防治、总量控制、风险防范和污染物排放效率等方面,分类制定产业项目的环境准入政策。

适当调整南部乡镇工业区块功能。根据中心城市南部山区生态休闲养生服务和生态农业发展定位,适当调整平水、王坛、稽东、章镇等工业集聚区块的产业功能,以休闲体验经济、生态农业经济、特色资源加工经济等为重点发展方向。

整合养生产业链资源。梳理整合全市域休闲养生资源,结合水城景观、古城人文、山区生态,融入绍兴黄酒、诸暨珍珠、嵊州温泉等养生产品,打造特色健康养生产业链。

建设区域性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环会稽山游步道、景区专用通道等基础设施,提升各景区联结通达程度。

(五)带动市域多个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加强诸暨、嵊州、新昌与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设施共建、要素配置等方面的联动发展,形成特色协作、上下游延伸的差异化合作格局。

1 .诸暨市

工业方面,重点依托诸暨经济开发区、珍珠产业园,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袜业、珍珠等传统优势产业。服务业方面,重点建设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国际商贸城等功能平台。农业方面,重点建设东部山地现代农业综合区、北部湖畈现代农业综合区。

2.嵊州市

工业方面,重点依托嵊州经济开发区及高新区,加快发展机械机电、电子信息等产业,提升发展领带、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服务业方面,重点建设嵊州中国领带城、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嵊州市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等功能平台。农业方面,重点建设中部现代农业综合区、黄泽现代农业综合区、省级西白山现代农业综合区等。

3.新昌县

工业方面,重点依托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昌工业园,积极发展机械装备、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发展轴承产业。服务业方面,重点建设江南名茶市场、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大佛寺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功能平台。农业方面,重点建设城北现代农业综合区、烟山台地现代农业综合区等。

4.优化调整建议

注重特色产业链差异化配置。中心城市与诸暨、嵊州、新昌在纺织机械、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的互补性特征明显,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扶持,强化诸暨节能环保设备、新昌高端机械制造发展特色。

确立全域全城休闲养生体系。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建立大休闲旅游体系,串联全域全城生态休闲资源,打造全年龄段、全家庭式的休闲养生体验网络。

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启动系统性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

加快启动《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绍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综合性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规划实施衔接,抓紧梳理现有与产业发展布局相关的各类规划,研究编制绍兴高新区、上虞经济开发区、袍江经济开发区G329以南、杭州湾上虞新围涂区等重点区块的产业布局规划。

(二)建立健全区域融合发展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强化工作组织协调、工作计划衔接、工作考核监督。一是加强工作组织协调。成立中心城市产业布局统筹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区域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工作计划衔接。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计划、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工业重点项目计划、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计划等,以计划为指导,统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三是加强工作考核监督。积极转变考核理念和方式,强化绿色发展、生态保护、高效产出、产城融合等方面的目标考核。

(三)联合构建优质投资发展环境

着力优化区域投资发展环境,注重创新环境、宜居环境、政策环境的再提升,积极打造环杭州湾城市群中的产业投资洼地。一是优化审批环境。根据各区块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及时出台产业指导目录,确立主导产业准入标准,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并严格管控禁止和限制的产业或项目。另外继续优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机构,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二是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积极建设科技孵化园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基地,营造集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制造基地。三是优化宜居环境。以重建水城为重点,大力改善生态宜居环境,积极推进人才房和保障房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吸引更多新绍兴人落户,保障绍兴人安居乐业。四是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城市服务经济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四)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招商、落地、管理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加大重大项目的区域统筹、统招力度,打破各级部门和发展平台之间的行政壁垒。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对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进行大统筹,以空间布局导向和平台主导功能指导具体项目落地。二是健全招商网络,加强各区之间招商渠道的对接和交流,统一对外招商宣传、统一招商优惠政策,协同建立年度招商计划,强化大项目招商、大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三是积极谋划宁波—绍兴液体化工管道建设工程、绍兴无水港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四是加快实施鉴湖动漫影视体验区、上虞杭州湾商贸综合体等一批大投资、高带动的重大项目。

(五)着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加强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区域协调配置。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建立健全产业人才信息库,积极引进规划、管理、经贸、金融、物流、科技、文化等专业人才;依托绍兴文理学院、镜湖新区高教园等机构,根据各产业平台发展所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二是加强土地利用保障。科学开发利用围垦新增用地,合理调整现状用地规划。积极申报省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争取省级预留指标。统筹推进“三改一拆”、“腾笼换鸟”、“提转搬”、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梳理开发区(园区)未建设的闲置、低效存量土地,实施“二次开发”。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对科技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多渠道融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领域。

本报告执笔: 魏李鹏 靳丽芳 王红雨 祁晓东 2HSO8ZO66088fXPpjESJrxUvb4+j/NEFtg7QSSN/ra0CeP/+nnuJLN+wRIs8QU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