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

本文有删节。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为宁波化学工业区,成立于1998年 8月。2006 年 3 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宁波化学工业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 12 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已在全国众多化工园区中处于领先地位,朝着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开发区规划范围包括镇海和慈溪市龙山两块,总规划面积56 .22 平方公里。此外,本课题研究区域还包括规划范围之外的蛟川新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因此,研究区域面积为59 .22 平方公里。

课题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取资料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设置评价模型,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安全影响、发展条件等六个方面(根据分工,本课题中的环境影响、安全影响结论主要由环评单位和安评单位提供),对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针对湾塘新区、岚山新区两个区块范围,面积为 7 .36 平方公里,进行方案比选研究)。本课题研究对于明确开发区新增围垦区块产业重点和布局,指导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开发区发展条件分析
(一)现实基础

2012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1636 .63 亿元,石化产业约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95%以上,基本形成上游石油加工为主导、中下游化学品产业配套发展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体系;生产能力达到炼油 2300万吨/年、乙烯100 万吨/年、芳烃 100 万吨/年、ABS50 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基地、ABS生产基地,已有镇海炼化、阿克苏诺贝尔、美国利安德、韩国LG化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

(二)发展环境

从全球环境来看,金融危机加快新兴产业崛起,必将引发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宁波及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推动形成新的全球制造格局,势必对我国出口制造业形成冲击,宁波及开发区应以“高端高效”的目标作为制造业的发展导向,抓住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机遇,在核心竞争力上求得突破;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仍将持续,开发区由于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将会受益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家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工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加快,开发区的临港工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引导方向,将得到政策的有力扶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深入推进,为石化、装备等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扩大、产品附加值提升以及竞争力的增强创造了积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对区域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开发区更要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生态、社会发展相结合,推行环保型、低消耗型、循环型、高科技型生产方式,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从区域环境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为开发区物流体系建设、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先进制造业引进与承接,以及区域的人才、资金、要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与工业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开发区作为专业的石化园区,全省重要的制造基地,将肩负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与工业强省建设的重担,也将具有更多的产业发展机遇;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形成倒逼,开发区由于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倒逼发展模式必须由依赖粗放式增长向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方向转变,以适应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低碳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成功开发区经验总结及启示

主要选取两个石化专业型园区(上海化工区和新加坡裕廊化工区),两个石化兼顾型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和休斯敦),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归纳石化园区在专业化发展或兼顾发展其它产业中的重要经验与启示。

(一)石化专业型园区

1 .上海化工区

上海化工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规划面积 36 .1 平方公里,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已入驻有英国石油化工、德国巴斯夫、德国拜耳、德国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日本三菱瓦斯化学、日本三井等跨国公司,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44 亿元。其主要发展经验为:一是构建一体化产业链。已建立起由上游的上海赛科 90 万吨乙烯工程,中游的上海联合异氰酸酯工程、德国拜耳公司聚碳酸酯,下游的德国德固赛公司精细化工等项目组成的一体化循环产业链。二是打造一体化清洁生产流程。把物资流通、能量利用和公用工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园区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序。三是编织一体化辅助网络。集中建设了热电联供、工业气体、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废物焚烧炉、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体系,实现了生产配套、废物处理和物流储运等公用设施的资源共享。

2 .新加坡裕廊化工区

新加坡裕廊化工区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较重要的新兴石油化工生产基地,目前炼油能力6500 万吨/年,乙烯能力380 万吨/年,2011 年全区年生产总值达 4000 亿元人民币。其管理经验为:一是注重源头把关。裕廊岛对入园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设立产业条件和准入门槛。二是注重监督管理的法制化。新加坡的环境立法和强制执行环环相扣,加上全球最清廉的新加坡政府,确保有令即行,有禁即止。三是注重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与民众的合作,政府依法管理环境的公信力赢得了民众的信赖和支持。四是建立了完善的安保体系。陆海空三位一体的严密监控,设有一个公共消防局,配有 8部消防车和完善的消防设备,可保证 8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

(二)石化兼顾型区域

1 .天津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是天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其未来发展战略为:重点打造南港工业区石化产业园这一规模化、专业化的石化产业聚集基地,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大石化、原料多元化及低碳化、传统盐化工产业升级改造、高端石化产品集群四大产业发展体系,努力推进石化产业向下游深加工发展,并与轻工纺织、橡胶加工等产业形成有效对接,打造“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结构完善、产品丰富、延伸度高、循环经济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到 2020年石化产业实现总产值将达 8000 亿元。

2 .休斯敦

休斯敦是世界的能源工业重镇,也是世界领先的油田器械制造中心,产业发展重点是石化工业、生物工业、航天工业。位于得克萨斯州东南、墨西哥湾平原的上部,距离墨西哥湾80公里。休斯敦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范,其最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顺利完成了三个关键时期的产业接替,始终保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其转型经验为:一是政府放宽石油加工政策,放松国内能源交易的管理,使休斯敦由开发初期的单一石油工业向石油化工转变。二是政府的扶持政策,休斯敦的土地、基建和经营费用是世界上主要城市中最低廉的,国家还在休斯敦投资建设了航天中心、医疗中心。三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四是优美的投资环境和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是重要保障。

(三)重要启示

1 .关于专业化发展石化产业的启示

石化产业占地面积广,生产规模大,产业链后道延伸空间大,产品体系复杂,发展好石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如在保障原料供给的前提下,石化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延伸发展石化下游产业链,发展多元化、宽领域、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是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重要路径。同时,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的发展经验表明,做好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建好各类保障性基础设施,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是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保障。

2 .关于兼顾发展其它产业的启示

对于石化园区兼顾发展其它产业,目前从世界范围内还难以找到某一具体的开发区案例。而从区域的视角来看,石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影响其它产业,甚至具有促进其它产业发展的可能。一是石化产业区的发展、布局以及转型是国家或区域战略意志的体现,需要借助国家或区域的力量得以实现。二是石化产业区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往往伴有很大的经济、社会风险;即便转型,也需要原有的石化产业向更高、更尖端的领域发展,以带动区域的转型发展,以避免转型停滞带来的“马太效应”。三是石化产业区的转型不可能“无中生有”,而是要选择与石化相关的产业进行发展,这些领域往往集中在与石化区建设相关的装备、新材料等方面。

三、产业门类筛选

为确定适宜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需要在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中,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与过程,进行初步筛选,确定一批备选产业。

(一)指标体系

本课题采用产业选择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进行分析比选。该体系主要涉及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发展机会、资源环境约束、区域发展条件等四个方面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再设二级指标,共计 17个二级指标。

1 .产业基础能力分析

一个区域的产业基础,由产业综合竞争力既包括市场销售额、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区位商而构成的产业竞争力,也包括评价产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产业关联效应大小等。在这里选用资产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区位商、产业规模4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宁波的主要产业部门进行评价与分类。这 4 个指标是相对独立的,均能反映同一产业的不同方面。具体指标含义及计算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J 1 。J 1 =Ri/Rj,Ri和Rj分别为宁波市与浙江省同一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总资产贡献率=利税总额/资产合计。该指标用于衡量产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产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产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劳动生产率J 2 。J 2 = Pi/Pj,Pi和Pj分别指宁波市、浙江省某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业平均人数。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区位商J 3 。J 3 =(Mi/ ∑Mi)/(MI/ ∑MI),代表i产业在M方面的区位商,Mi、MI分别代表宁波市和浙江省i产业指标的表现业绩。

产业规模J 4 。设S= vi/ ∑vi,其中vi和∑vi分别表示宁波市i产业产值和各产业总产值。此处S为实际计算值,由于很多产业实际值过小,不利于辨明产业规模大小,为保证其可比性,引入相对指标J 4 。规则如下:若S>0 .1,J 4 = 4;若 0 .02<S<0 .1,J 4 =3;若 0 .01<S<0 .02,J 4 =2;若 0.005<S<0 .01,J 4 >=1;若S<0 .005,J 4 =0。该指标可以反映i产业在宁波市产业组成中的经济地位,S值高,说明该产业在宁波市的经济地位高,属于支柱产业。

2 .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市场规模S 1 。即各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S 1 = vi/ ∑vi,其中vi和∑vi分别表示i产业产值和各产业总产值。这里用全国 2011年各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比作为市场规模指数。

市场趋势S 2 。即各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含价格因素),S 2 = -1,V 1 和V i 分别为第1 年和第i年的某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这里用全国 2006~2011 年 4 年的平均增速作为市场趋势指数。

投资扩张S 3 。即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速(含价格因素),S 3 = -1,T 1 和T i 分别为第 1 年和第i年的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里用全国 2008-2011年各行业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均增速作为投资扩张指数。

盈利能力S 4 。即各行业总资产贡献率,S 4 = ∑G i /i,G i 为第i年G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这里用全国 2007~2011 年各行业的年平均总资产贡献率作为盈利能力指数。

3 .资源环境约束分析

能耗约束H 1 。以单位能源产出率(工业总产值)作为能耗约束的衡量指标,这里主要参考《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11年版)》的各产业的产值能效,确定各行业的能耗约束指标。

水耗约束H 2 。以单位水资源产出率(工业总产值)作为水耗约束的衡量指标,这里主要参考《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11年版)》的各产业的产值水耗,确定各行业的水耗约束指标。

土地约束H 2 。以单位用地产出率(工业总产值)作为土地约束的衡量指标,这里主要参考《上海产业用地指南(2012年版)》的各产业的土地产出率,确定各行业的土地约束指标。

环境影响H 3 。以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作为环境约束的衡量指标,这里采用专家打分法(10分制)确定。其中,分值越高,表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低。

安全影响H 4 。以该产业对社会安全的影响程度作为安全风险的衡量指标,这里采用专家打分法(10分制)确定。其中,分值越高,表示对环境的安全影响越低。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位交通T 1 。通过专家打分法(10 分制),确定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区域的区位交通条件。分值越高,表示条件越优越。

人才技术T 2 。通过专家打分法(10分制),确定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区域的人才技术条件。分值越高,表示条件越优越。

产业链配套T 3 。以镇海区该产业占宁波市产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作为镇海区产业链配套能力的大小。

政策导向T 4 。依据《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给予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及相关领域 9分分值,积极培育的四大新兴产业及相关领域 7分分值,改造提升的四大优势产业及相关领域5 分分值,其它产业领域 3 分分值。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分值。

(二)产业筛选

1 .确定权重

采用咨询专家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指标权重:

对于一级指标,我们邀请专家对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发展机会、资源环境约束、区域发展条件等四个影响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重要性(权重)判定。对于二级指标,以各因素的重要性相当为评判标准,采取了平均权重,具体权重组成如图 1。

图 1 各评价指标权重情况图

2 .综合得分情况

根据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产业的综合得分情况。其中 5~10分为优选产业,4~5分为次优选产业,0~4分为不推荐选择产业。

(三)结论

通过初步筛选,开发区未来优先发展的产业应该集中于石化、装备两大领域。其中,石化包括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里主要从大类上进行产业定位,高附加值的化学纤维、橡胶制品及塑料制品也应该是石化产业链延伸发展的重要方向。装备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图 2 各产业综合得分情况分类图

四、产业方案比选

本方案比选的范围为湾塘新区、岚山新区,共计面积7 .36 平方公里。

(通过用地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安全影响、发展条件等比较,研究认为:)

方案一:将可利用土地全部用来发展石化产业,其发展条件成熟可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虽然资源消耗总量较高,但如采用各种有效的节能、节水措施,区域资源条件能够承载。因此,如该方案能通过专业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影响评价和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等,那么继续发展石化产业,有利于开发区打造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石化园区,有利于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方案优先推荐。

方案二:石化、装备共同发展,虽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较小资源环境影响,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转型成本与单一产业发展带来的可能风险,但是石化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薄弱,周边布局的石化产业对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和安全影响,且不利于石化园区的封闭式管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不足。因此,该方案不予推荐。

五、产业发展重点
(一)石化产业

1 .发展思路

以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按照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三统一”的发展要求,坚持生态化、高端化、特色化、基地化和一体化发展,以化工新材料及相关制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优化提升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形成环境友好、特色显著、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发展格局,将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2 .构建多条石化产业链

充分发挥镇海炼化、巨化、镇洋化工、中金石化、和元以及世界 500 强企业项目对带动石化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着重发展C2(EVA、氯乙烯、聚氯乙烯等产品)、C3(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以及丁辛醇等产品)、C4(MMA、PMMA、顺酐等)、芳烃产业链(PTA、尼龙 6 树脂、尼龙 66 树脂、聚碳酸酯等产品)。

3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

以重道达尔石化聚苯乙烯等高性能树脂、浙铁大风化工聚碳酸酯及二期等工程塑料、韩国SK乙丙橡胶、金海德旗异戊橡胶及三期等特种合成橡胶及弹性体和浙江泰先新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工程塑料、热塑性弹性体、合成橡胶等细分领域,努力实现上游产业源头和下游化工新材料的相接。

4 .提升炼油及基础原料生产能力

重点发展高品质成品油,同时以镇海炼化 120 万吨/年乙烯项目、宁波禾元化学有限公司40 万吨聚丙烯50万吨乙二醇项目、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200 万吨/年芳烃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源头的下游对接项目,重点发展乙烯、丙烯、丁二烯、苯、联合芳烃、苯乙烯等为原料的大中型石化项目,填补重要关键环节产品,完善石化产业链。

5 .推动发展专用精细化学品

积极引进和培育企业向高性能表面活性剂、高档胶粘剂、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等领域发展。

6 .鼓励发展石化研发、物流等配套服务

加强研发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石化专业型仓储物流平台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

1 .确定细分行业

通过多种方法的比选,确定了优先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领域为化工配套装备、能源装备、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

2 .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产业链配套、宁波民营经济发达等比较优势,着力集聚龙头骨干企业和项目、提高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构筑以化工配套装备、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3 .化工配套装备

积极发展乙烯配套设备、石油天然气储运设备、页岩气相关设备、关键基础件及单元设备为发展重点。

4 .节能环保装备

鼓励发展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垃圾处理等环保装备,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电机及拖动等节能设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装备。

5 .智能装备

鼓励发展智能电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等。

六、支撑体系及实施举措
(一)支撑体系

交通道路体系。建议区内道路减少承担过境交通的职能,继续完善已有区块的道路网络体系。

公用工程配套体系。采用高度集中、一体化公用工程的建设模式,提供更经济、安全、可靠、灵活的公用工程产品及服务。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治理,严格确保规划生态绿地实施。

防灾减灾体系。对于大型石化企业配备独立完整的消防设施,主要河道防洪规划标准为 10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 20 年一遇。

物流仓储体系。规划建设集中的仓储用地,引入专业的仓储服务企业,在仓储地块内建设液体罐区、固体仓库、装卸设施,作为第三方为入园企业提供公共的贮存、装运、灌装和配送服务。

(二)实施举措

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建立重大情况定期协商机制;建立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建立开发区公众双向交流机制。

强化政策引导。明确产业准入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落后产能淘汰。

推进重大项目。加强产业链招商;简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上级支持;强化项目建设管理。

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

课题组总牵头: 徐伟金

课题组组长: 童相娟

课题组成员: 刘堂福 汤培源 吴骏毅 王洪波 王煜若 施定国

本报告执笔: 刘堂福 汤培源 吴骏毅 王煜若 QIqM9c62rq3AOI0UAl4FpmF9HI9uaY4n6DHbN6WrfiYl9QFHj8uqLrKUuS14QT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