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于1946年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发展大致已经经历了如下四代: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始于1946 年,其主要特点是:结构上以CPU为中心,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主要使用机器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及数据成批处理。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应用范围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其主要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存储器,外存储器开始采用磁盘;软件方面广泛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ALGOL、COBOL、PL/I等,这时的计算机已在各种事务数据处理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并开始用于过程控制。这一代计算机比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运算速度为每秒十万次至几十万次,可靠性也有所提高。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始于 1964 年,结构上仍以存储器为中心,增加了多种外部设备,软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字图像处理功能加强。其主要特点是:在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为磁芯存储器,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品种繁多,尤其是终端和远程终端设备迅速发展,并与通信设备结合;在软件方面,操作系统进一步完善,已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会话式的高级语言也发展的很快;此外,小型、超小型计算机也飞速发展起来。这一代计算机广泛用于科学计算、工业控制、数据处理,运算速度达到每妙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存储容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方面又比第二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始于 1971 年,应用更广泛,很多核心部件可集成在一个或多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是第四代计算机兴盛和第五代计算机萌芽的时代,第五代计算机将是智能型计算机,它不但能模拟人类的神经(听、视觉甚至大脑的思维活动能力),而且具有学习功能,软件方面将采用自然语言。
我国从 1956 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3 年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 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1992 年 11 月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 10 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1997 年研制了运算速度为每秒 130 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目前计算机正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的通信产业已经成为新型的高科技产业。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逻辑元件的变更都会使计算机性能得到一次飞跃性的发展。60多年来,计算机的性能价格比提高了千万倍,主要体现在运算速度提高了千万倍,存储器容量提高了千万倍,体积缩小了千倍,软件性能提高了百万倍,而价格却降为万分之几。目前,在世界各行各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要首推计算机行业。这和社会对它的需求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