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灰工程是用灰浆涂抹在房屋建筑的墙、地、顶棚表面上的一种传统做法的装饰工程。我国有些地区把它习惯地叫做“粉饰”或“粉刷”。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出现,中、高级装饰建筑日益增多,使抹灰工程逐渐走向专业化。
抹灰工程按施工部位的不同,分为室内抹灰和室外抹灰两类。按使用要求及装饰效果的不同,分为一般抹灰、装饰抹灰和特种砂浆抹灰。一般抹灰所使用的材料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水泥混合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膨胀珍珠岩水泥砂浆和麻刀灰、纸筋灰、石膏灰等。根据房屋使用标准和质量要求,一般抹灰又分为普通抹灰、中级抹灰和高级抹灰三级,见表3-1。装饰抹灰是指通过选用材料及操作工艺等方面的改进,而使抹灰富于装饰效果的水磨石、水刷石、干粘石、斩假石、拉毛与拉条抹灰、装饰线条抹灰以及弹涂、滚涂、彩色抹灰等。特种砂浆抹灰指采用保温砂浆、耐酸砂浆、防水砂浆等材料进行的具有特殊要求的抹灰。
表3-1 一般抹灰各等级的工序要求及适用范围
抹灰工程分内抹灰和外抹灰。通常把位于室内各部位的抹灰叫内抹灰,如楼地面、顶棚、墙裙、踢脚线、内楼梯等;把位于室外各部位的抹灰叫外抹灰,如外墙、雨篷、阳台、屋面等。内抹灰主要是保护墙体和改善室内卫生条件,增强光线反射,美化环境;在易受潮湿或易酸碱腐蚀的房间里,主要起保护墙身、顶棚和楼地面的作用。外抹灰主要是保护墙身不受风、雨、雪的侵蚀,提高墙面防潮、防风化、隔热的能力,提高墙身的耐久性,也是对各种建筑物表面进行艺术处理的措施之一。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抹灰饰面主要由两个基本的要素构成,即抹灰层和抹灰厚度。
为使抹灰层与基层粘结牢固,防止起鼓开裂并使之表面平整,一般应分层操作,即分为底层、中层和面层。底层为粘结层,其作用主要是与基层粘结并初步找平,根据基层(基体)材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做法,如普通砖和砌块基体表面的室内抹灰多采用石灰砂浆打底(但有防潮防水要求时室内外均需采用水泥砂浆);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基层多采用混合砂浆、水泥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打底;对于木板条和钢丝网基层,其底层抹灰宜采用混合砂浆或麻刀灰、玻璃丝灰,操作时要将灰浆挤入基层缝隙内以加强拉结。中层为找平层,主要起找平作用,根据工程要求可以一次抹成,也可分遍(道)涂抹,所用材料基本上与底灰相同。面层为装饰层,即通过不同的操作工艺使抹灰表面达到预期的装饰效果。抹灰层组成及做法见表3-2。
表3-2 抹灰层的组成及做法
这是抹灰饰面的第二个结构要素,在实际的建筑装饰装修工作中,抹灰层的厚度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抹灰层采用分层分遍涂抹时,每层要控制厚度,如果一次抹得太厚,由于内外收水快慢不同,面层容易出现干裂、起鼓和脱落,也将造成材料的浪费。各道抹灰的厚度一般是由基层材料、砂浆品种、工程部位、质量标准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抹灰层的平均总厚度根据具体部位、基层材质及抹灰等级标准等要求而有所差异,但不能大于表3-3规定的数值,具体操作见表3-2。
表3-3 抹灰层平均总厚度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