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阅读中学描写

3 《海滨仲夏夜》调动五感描写,景物精妙传神

背景介绍

《海滨仲夏夜》的作者抓住从“夕阳落山不久”到“月亮上来了”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描绘了海滨夏夜迷人的晚霞图、星空图、灯火图、沙滩图,为我们展现了夏夜海滨幽美、静谧的夜色和沙滩上人们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阅读方法: 体会用“五感法”描写景物的表达效果。

文章梳理

海滨仲夏夜

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为壮观。 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染成了红色”,作者通过对色彩的描写,表现出晚霞的艳丽。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 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深红”“绯红”“浅红”,作者通过描写颜色的变化,形象地勾勒出霞光的变幻之美。

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城市各处的灯火也相继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优美的夜色中,我漫步在湿润的沙滩上。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漫步在湿润的沙滩上”“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等触觉描写,再加上“‘刷刷’声”这一听觉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

夜风轻轻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在那缀满星星的夜空下,尽情地说笑,尽情地玩耍。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

“轻轻地吹拂着”“柔软的沙滩”“相混合的香味”,触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勾勒出一幅迷人的沙滩图。

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那些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一下子看得清清楚楚了。嗬!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 那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海滩。

“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作者通过一系列听觉描写,突显了仲夏夜海滩的热闹。

写作亮点

亮点一:“五感法”在景物描写中的巧妙运用。

“五感”即人的五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味觉。我们通过五感感知世界、体验生活。作者写海滨的仲夏夜,巧用“五感法”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文章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语言,质朴和真诚同样能让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亮点二:以动衬静,表现景物的宁静之美。

以动衬静,就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物,从而烘托出更静谧的氛围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本文中,优美的夜色、细软的沙滩,写出了夜的宁静,而海水发出的温柔的“刷刷”声,以动衬静,更加突显海滨夏夜的宁静之美。

总评

眼、耳、鼻、舌、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也是我们写作时的重要工具。平时我们观察事物,习惯以视觉感官为主,而用“五感法”写作,便是从五种感官出发来描写观察对象,这样写出的文字生动、具体,让人如临其境,这就是“五感法”的魅力。

阅读理解

任务一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摘录表示顺序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本文前两段有很多表示霞光色彩变化的词语,圈画出来。找出表现霞光动态的语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对海滨美景进行了细腻优美的描写。下列句子是通过哪些感觉来描写景物的?请将对应选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E.味觉

①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

②在这优美的夜色中,我漫步在湿润的沙滩上。( )

③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

④夜风轻轻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 )

仿写提示

许多文学作品都会展现大自然中的色彩美,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拿起手中的笔,勾画你心中美丽的图景,展现你心中的那处美景。用好“五感法”,相信你的文章会增色不少!

____________________

4 《镜泊湖奇观》动静结合描写,景物活灵活现

背景介绍

在《镜泊湖奇观》中,作者描写了镜泊湖的神奇、美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文中介绍了镜泊湖的传说及景色的特点,重点描绘了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气势和地下森林奇妙、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阅读方法: 初步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文章梳理

镜泊湖奇观

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她有一面宝镜,哪里的人们有苦难,她只要用宝镜一照,便可以消灾弭祸。这件事传到了天庭,引起王母娘娘的忌妒,她派天神盗走了宝镜。红罗女上天索取,发生争执,宝镜从天上掉了下来,就变成了镜泊湖。这当然是神话。虽说镜泊湖不是神仙宝物,也不能为人消灾袪病,不过,夏季凉爽少风,湖面波平如镜,倒是事实。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约在一万年前,这里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流阻塞了牡丹江的河道,于是水面被抬高,形成了湖泊。

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 除了镜泊山庄有一些精致的别墅外,这里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然而它并不单调:四周峰峦叠起,湖心石岛耸峙,湖中倒影奇幻,真是美不胜收。

这部分先整体描写镜泊湖的景色特点,而后分别写了山岩、湖水、花树、林海、峰峦、石岛等,体现了镜泊湖的静态美。

吊水楼瀑布是镜泊湖的著名景点,位于湖水泻入牡丹江的地方。瀑布宽43米,高25米。底部岩石由于上万年激流的冲击,被蚀成了几十米的深潭。 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淌着,一到陡崖,突然下跌,顿时抛撒万斛珍珠,溅起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同幽静的镜泊湖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里地处北国,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但瀑布却从不结冰断流。

作者在这部分采用动态描写,用“抛撒”“溅起”“声闻数里”等词句,生动地描绘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样子和气势。

镜泊湖附近有一处地下森林。所谓地下森林,实际上是长在火山口里的森林。这里有7个火山口,其中最大的一个直径约500米,深约100米,壁陡底平,景色壮丽。由于火山长期没有喷发,火山岩逐渐风化,同火山灰及沉积的浮尘积聚混合,形成了富含钾、磷等元素的肥沃土壤,加上这里降水较多, 火山口的东南方向有缺口,阳光可以射入,所以长起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林中有红松、白桦、水曲柳、胡桃楸等树木,还有许多名贵的药材。东北虎、熊、青羊、马鹿等野生动物,也常到火山口活动。 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向下俯视,只见足下峭壁如屏,黝黑的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令人心惊。可是底下的林木却不在乎这谷底的阴暗潮湿,它们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

这部分动静结合,先写郁郁葱葱的森林和林中的各种树木,再写野生动物常常到火山口活动。

写作亮点

亮点一:静态、动态交替进行,让文章富有变化。

文章主要写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其中吊水楼瀑布主要采用动态描写,地下森林则采用静态描写。一动一静中,把景物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样交替进行,让文章富有变化,更能吸引读者。

亮点二:动静结合,让景物活灵活现。

作者写地下森林时,还采用了“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方法,以动衬静,把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文章立刻鲜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

总评

写景的文章,抓住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进行描写,可以使文章充满情调,而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可以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使用。

阅读理解

任务一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采用神话故事开头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分别找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各抄写一句,并说说各自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地下森林景观“奇”在哪里?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提示

大自然就像一幅瑰丽无比的画卷,你最喜欢的自然景物是什么?它有哪些独到之处?尝试写一写令你心动的一处景物,看看能不能用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RO5wIpgDp/ug7nk0qwPfjtvrdUYazkSTxb6a9lQahl8JoqxqNup8ckgjOfbeLb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