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2017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9.5%的高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0.8%,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58.52%,中国成为一个城镇化进程过半的国家。从长时段看,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真正实现了一场伟大的转型,持续的经济增长(见图1-1)与结构变迁不仅带来城市的变革,更为根本的是投射到了乡村,均质化的小农已高度分化,长期依赖过密劳动投入的土地密集型农业已转向依赖资本投入的劳动集约型农业,承载乡土社会的村庄呈现分化,维系熟人社会的制度出现蜕变。乡村剧变使这个古老大国的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
从乡村变局观中国转型,两个维度是至为关键的:一个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另一个是农民与村庄的关系。第一个维度是乡土中国的“根”,乡村的经济活动基本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展开;第二个维度是乡土中国的“魂”,乡村的基本秩序围绕农民与村庄的关系展开。在分析结构变革对乡村的影响时,本章重点考察农民与土地及村庄的黏度变化,即任何一个阶段的结构变化是否真正带来农民与土地及村庄关系的松动,以及这种松动的程度。这意味着农民是否“离土”、能否“出村”构成了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的关键。以此视角来看,中国已经发生的转型是历史性的,且具有不可逆性,即中国已由过去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转变为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
图1-1 中国人口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2016年)
资料来源: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version 2018.Inklaar R.,H.de Jong,J.Bolt and J.L.van Zanden(2018).“Rebasing‘Maddison’:New Income Comparisons and the Shape of Long-Run Economic Development,”Maddison Project Working Paper 10.
本章旨在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中国进入城乡中国的进程,围绕土地与村庄两条主线,在已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乡土中国的主要特征;透过结构转变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分析中国从乡土中国转型为城乡中国的阶段;基于当前变化和未来趋势给出城乡中国的主要特征。我们期待通过这一分析,探讨“城乡中国”何以能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的一个重要范式,从结构形态意义上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何以须要历经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城市中国三个阶段,并强调“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将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结构特征。这一分析背后的意义是,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