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对小农范式的批判

理论界为了分析的方便,将小农简化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所谓“恰亚诺夫小农”,另一个极端是所谓“舒尔茨小农”。“恰亚诺夫小农”范式将农民家庭经济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遵循着与企业主不同的行为逻辑与动机。家庭农场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农民家庭是农场经济活动的基础,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土地,自己拥有生产资料,“家庭通过全年的劳动获得单一的劳动收入” 。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家庭自身对实物形式农产品的需求,但其消费需求是根据农民家庭中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农场中由资本量决定经济活动量,“农民农场中的经济活动对象与劳动量主要由家庭规模和家庭消费需求的满足与劳动的艰辛程度之间达到的均衡水平决定” 。他们可以自行安排劳动的时间与强度,决定经济活动的规模,其经济活动规模的下限需要满足由农民家庭中消费者决定的最低生存需求,上限不仅受到家庭中能够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的制约,同时还受到加大劳动强度时农民劳动辛苦程度的制约。农民生产中土地、劳动与资本要素的投入与使用方式明显有别于资本主义农场。农民对土地的利用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由地块距离远近决定耕作集约程度,只有“较近的地块采取恰当的、较为精细的耕作方式” ,并非对每块土地都做到“物尽其用”。农户劳动的实际强度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农户劳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便不再投入更多劳动工作导致未实现最佳利用。但为了尽可能增加全年收入,农民农场通常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强度,不惜降低单位劳动报酬和会计账面上的收益水平,与资本主义生产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有明显不同。家庭农场中资本的使用与劳动强度及生活消费存在密切联系,其劳动强度、生活需求的满足等对资本量的投入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农民生活消费的下降与劳动强度的提高可以补偿资本数量的不足,并不像企业般以最优的资本集约度进行生产。

沿着将小农类型化的分析传统,斯科特提出小农经济行为受制于“生存伦理”,表现出以“安全第一”为准则的特征。 小农劳动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家庭不可缩减的生存消费需求,而非追逐收入最大化。农民往往采用最稳定可靠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安排以实现“养家糊口”的目的。农民虽然贫穷,但是不喜欢通过冒险行为去追求大富大贵。为保障生存安全,农民的经济行为表现出极端的风险规避,不仅采取保守的方式经营,甚至为了“保护伞”而选择接受不公的待遇。比如农民选择种植维持生存的农作物而不是专供销售的农作物,采用最为稳定的传统农业技术而非高风险、高利润的技术,宁愿当生存艰难的佃农也不做挣工资但会受市场波动影响的工人,更多选择工作辛苦但是具有劳动契约的工作,等等。 在生存手段减少、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与剥削时,农民会被迫走出自我消费性生产,同时更加依赖于地主及家族,甚至会做出反抗性行为,但是农民反抗的目的仅仅是保护其生存道德和社会公正。

与“恰亚诺夫小农”范式相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将小农完全等同于与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的“理性人”。在他那里,农民虽然贫穷,但是并不愚昧,农民不仅对价格、市场、利润十分关注与敏感,而且会努力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他们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极其有效的,小农不仅在进行市场购买时会比较不同市场的价格,而且根据其价值最大化原则进行劳动力的安排。每代小农都尽力从技术与实践上对古老的农业生产经验知识进行发展与改进。农民的劳动对生产都是有贡献的,并不存在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情况,农业劳动力的增减直接影响到农业产量的升降,即便是小孩子参与农业劳动,也会对农业生产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但是,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长期使用世代相传、并无明显变革的传统生产要素,技术方面也未经历重大变动,“典型的情况是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寻求这些现代生产要素”

波普金对小农“理性”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农民是一个理性的问题解决者,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又会与他人讨价还价,以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1] 农民也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价值观来评估与自己选择相关的可能结果,最后做出使他们预期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2] 农民最关心的是自己和家庭的福利及安全,通常会以利己的态度行事。 [3] 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农民才有可能参与集体行动并做出贡献,甚至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集体福利的行为。虽然农民极度厌恶风险,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农民投资行为的存在。“农民不仅进行长期投资,而且进行短期投资,既会进行安全的投资,也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农民在整个作物周期和生命周期中进行计划与投资,并将老年投资放在优先地位。” [4]

一直以来,中国主流理论对小农经济的认识与改造主要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经济学说。“马恩小农”范式对小农经济作用的评价是消极的,认为小农是一个被改造的对象。在他们那里,小农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因为他们生产规模狭小,生产资料匮乏,依靠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重复简单再生产,拒绝进行劳动分工与科学的应用,因此生产能力十分有限且极不稳定,无力应对任何风险。小农生产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无法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与消费的小农生产具有封闭性,小农之间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无法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容。小农作为被剥削的阶级,无法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最终会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小农落后的小生产根本无法与具有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抗衡,小农生产在其面前不堪一击,并且小农作为一个个独立分散的个体,无法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小农只是农业生产中一个阶段性的且最终被取代的群体,小农走向灭亡是必然趋势。

黄宗智努力避免走极端,采用他所说的“集大成”方式对中国的小农进行了归类。他认识到“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他在分别对经营式农场主、富农、中农和贫农四个不同阶层的小农进行分析后描绘富农或经营式农场主更符合“舒尔茨小农”,生存遭遇威胁与严重剥削的佃农、雇农更符合“马恩小农”,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自耕农则接近于“恰亚诺夫小农”。 尽管黄宗智一再批判极端范式,但是,他本身就在以自己的范式进行分析和给出政策含义。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农分析的一系列观察不无见地,正视小农在劳动力成本、劳动激励、地租等方面拥有资本主义大农场所不具备的优势 ;小农保持农业与副业相结合的经营体系,又形成农业生产与非农打工相结合的半工半耕的工农兼业经营 ;小农对资本和投资的态度也和资本主义生产单位不同,小农的投资决策多会受到其扩大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乎长远的家庭代际关系,其中包含对应对城市打工不稳定性的保险、赡养双亲、自己的老年,甚至家庭世系的未来等的考虑 ;对规模农场的否定 ;等等。他旨在对抗他所反对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黄宗智提出他所建议的发展模式:坚持小农农场经营,发展小规模的资本-劳动双密集型农场 ,扶持小农生产的纵向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尤其是新农业中的小农 ,由龙头企业、“社会化”的合作组织、政府组织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小农进行纵向一体化。这也是在以他的范式改造小农以及影响政策。

总之,对小农的认识范式化,忽视了小农的复杂性,导致对真实世界小农的特征认识不足,更严重的是导致在小农主体性缺位和丧失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改造。各种小农范式将分析的对象简化成其“想象中的小农”。小农范式化导致对小农认识的极端化。“恰亚诺夫小农”突出贫困状态下小农对实现稳定生计的看重,但是忽略了农民对市场的反应、对新技术及新要素的采纳、对结构变化机会的反应,小农被消极地视为一个反市场的,或者说不对市场做反应、不思进取、与现代世界的鸿沟难以逾越的群体。“舒尔茨小农”极致地展示了小农的理性,但是,小农与市场中的企业家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单位吗?“马恩小农”对小农的消极认识直接导致了消灭小农的革命化处理,沿着“马恩小农”范式,对小农进行改造势在必行,马克思提出以生产资料的集中、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劳动对小农进行改造,恩格斯提出通过合作社对小农进行改造。不仅如此,对小农的分析因坚持小农某一方面的特征而绝对化、相互排斥,导出完全对立的发展路径。“恰亚诺夫小农”范式考虑到农民农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稳定性,其政策含义是以农民农场为基础,将农民与市场、与国家联系起来,提高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通过合作制方式引导农民走纵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舒尔茨小农”范式下的小农被看作一个受制约的理性个体,只要通过对小农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小农掌握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接受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便可以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1] Popkin,S.(1979).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ix.

[2] Popkin,S.(1979).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31。

[3] Popkin,S.(1979).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31。

[4] Popkin,S.(1979).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18-19。 BfJEbaKI8YU/Tl1ieLOgm3lHdxuecKGhE4bFuyYdrspTGI10QUcrgHpa2IOA4j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