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城乡融合阶段

城乡关系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城乡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结构转型的方式和结果。长期以来,对城乡问题的认识受到城乡二分范式的左右,将城市和乡村看成对立竞争的独立范畴,认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城乡问题的唯一选项,试图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解决城乡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这种城市偏向导致长期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以牺牲农民和农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城市和工业,产生严重的城乡差距,造成农业竞争力低下和乡村衰败。

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快速城市化阶段以后,进入城乡融合阶段,其要素流动方向、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和乡村功能等方面均表现出与上一阶段明显的区别。为顺应城乡转型出现的阶段性变化,关于城乡问题的分析也逐渐从城乡二分范式向城乡连续体范式转变。但是,国内对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的典型事实和理论发展缺乏关注,依然停留在传统单向城市化认知,由此导致的一种重大误解是,认为只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率,绝大部分农民转移到城市,乡村问题就自然得到解决。对西方国家城乡转型的错误认识造成一种对中国乡村未来归宿的想象,即中国现存的乡村问题是一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经的问题,最终可以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提升得到解决(毛丹、王萍,2014)。本章通过文献和典型事实梳理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转型并不是以消灭乡村为代价,而是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城乡连续体形态,并非完全依赖单向城市化来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或完全依靠乡村自身来实现乡村的复兴和活化。从城乡二元向城乡融合的转变,是一种重大的范式转换,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城乡转型的客观规律,避免因认知错误导致的发展方向失误。

对城乡融合特征的分析也为我们分析我国在城市化进程过半以后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工业与城市导向发展战略尤其特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通过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突破资金稀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实现了经济赶超和快速工业化(林毅夫等,1994)。近年来,我国又将结构现代化着力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得到缓解。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和工业与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也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不平等,要素单向从乡村流向城市,造成乡村衰败(陆铭、陈钊,2004;沈坤荣、张璟,2007;陈斌开、林毅夫,2013)。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成为破局乡村问题的重要策略。本章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城乡融合阶段典型特征的梳理,为我们在新城乡格局下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tgUuESHhQd99mLWvDCIP7Gk0D9dGhgI1rRruTy9vISkssjoijWI5GQgFaZXD6e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