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碳减排:从生产端到消费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严峻,全球气候风险覆盖范围扩大且影响加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延缓全球变暖趋势已成为全球共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社会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建立了相应的机制。整体来看,碳减排系统工程可以划分为生产端碳减排和消费端碳减排。由于在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中,约95%来源于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因此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一国政府,都在碳减排议程的初期聚焦于生产端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立生产端的碳交易机制。我国自2011年起,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陆续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试点工作。2015年12月,《巴黎协定》通过后,世界各国碳中和进程不断加快,陆续有新的国家宣布建立碳中和目标时间表。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不仅在生产端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安排,也开始进一步探索消费端碳减排。当前,除了我国地方各级政府,互联网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平台企业也纷纷开设碳账户平台。虽然国外早于我国开始进行消费端的个人碳交易机制(PCT)实践,但从当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我国在消费端基于普惠制的碳减排机制的发展潜力,其覆盖范围和影响程度已远超国外消费端的碳减排实践。从未来的发展方向展望,碳账户有望成为我国的一项金融基础设施,承载碳资产在生产端碳减排和消费端碳减排领域的碳流通,通过碳资产在生产端和消费端打通价值流通通道,发挥碳资产的货币属性和调节功能,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RdoSSzvuYbzpSS5wkh45L0YjL8XxwPfKDDIZq1FD4QZAwHwz0EmwsHqIbRg05M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