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与主要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举行会谈,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凝聚政治推动力。各方认识到,面对气候变化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才是唯一选择。正是这样的共识和决心推动巴黎大会取得了重要成果,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今,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在全球深入人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近十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2%,相当于节约14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9.4亿吨,在维护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碳达峰碳中和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局良好,但任重道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差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后期,能源总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承诺实现的时间节点,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能耗强度差距大、能源需求总量高、过渡时间短,这些都意味着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和力度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因此,我国需要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和创新的步伐,通过付出艰苦的努力,迎来一场广泛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能源是碳排放的大头,想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必须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转变用能方式,实行全面节约战略,从源头有效控制减少碳排放。这个源头既在制造端,也在消费端。不仅企业要转变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也要鼓励引导居民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就需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基础制度,持续拓展碳管理的广度、深度与精度,合理有效控制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作为新生事物,碳账户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数据核算的科学性和统一性有待加强,减排场景需要进一步丰富,建立生产端与消费端互通的碳信用市场还在摸索阶段,碳账户所承载的碳资产如何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价值……这些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碳定价合作的实践,不断研究、探索、论证,从而获得科学的解答,形成务实的方案。
本书的作者卢乐书女士是一名学者和金融从业者,同时也是一名碳账户产品的主理人。她长期关注研究这一领域的问题并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她通过对国内外现存碳账户案例进行深度调研及比较分析,探索建立碳足迹追踪制度,完善碳信用方法学标准,拓展以碳账户为基础的绿色金融产品外延,思考碳账户背后的机制和未来发展方向。她将自己的研究思考进行整理归纳,完成了《碳账户》一书,为我们认识碳账户相关问题带来了很多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发,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通过《碳账户》一书的出版,能够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这方面的问题,鼓励多方支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方案和智慧。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2023年5月17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当前,以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低碳先进技术、产业体系和治理能力,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这场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变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就是以大数据和绿色低碳消费来引导中国公众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来。而卢乐书的《碳账户》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力作。
《碳账户》立足于消费端碳减排,深入分析了由消费所带动的碳信息与价值链循环,提出了促进消费端碳减排的“G–B–C”(政府–企业–消费者)模式,并着眼于国内的碳普惠机制,结合绿色助推等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性梳理了国内地方政府、互联网企业及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碳账户实践。这本书构想了碳账户在不同主体、不同市场、不同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碳资产的货币化趋势等,从完善碳账户体系的角度,分析展望了碳核算、碳信用、碳审计、碳保险等“X”因素的发展和趋势。从拓宽碳账户应用领域的角度,提出了碳账户在绿色金融、乡村振兴、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人民币国际化等“X”场景的应用价值。最后,结合对碳交易、碳普惠机制以及数字技术等的发展研判,提出了碳账户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碳账户建设中政府、平台企业、商业银行、个人等主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卢乐书撰写的《碳账户》为我国探索碳市场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实现“双碳”目标带给我们的很多重要课题,比如消费端碳减排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可以发挥的价值,碳资产背后的货币特征及对现有货币体系可能造成的冲击,如何利用助推等行为经济学手段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等;二是从实践层面出发,系统整理了国内外不同机构在碳账户方面的实践创新,归纳总结了碳账户建设的方法论,并延伸思考了引入碳资产对征信体系带来的变化,以及推动不同主体间碳账户互联互通的制度路径;三是在建设绿色低碳社会、碳循环经济、碳账户互联互通、绿色产业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和有益的建议。
在建设绿色低碳社会方面,《碳账户》强调,消费端碳减排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参与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碳账户作为绿色消费路径“G–B–C”的重要抓手,既有助于激发民众的减排意愿,也有助于将消费端碳减排机制的效果向政策制定端传导,协助政策制定。在碳账户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碳资产的货币化属性,以金融基础设施的标准建设碳账户体系。
在碳循环经济方面,《碳账户》认为,中华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凝聚力,民众天然拥有遵守社会规范的心理,对政府的信任度也较高。因此,中国具有在消费场景下引领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的潜力,可以借助碳账户对绿色消费行为的量化、识别与激励,实现消费环节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充分激发消费端碳减排对生产转型的反向引导作用,助力推进“双碳”战略。
在碳账户互联互通方面,《碳账户》提出,政府与企业应合作促成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对碳核算制度与方法学的共识,同时建立碳交易与碳普惠机制,以及碳资产与金融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流通路径,为碳账户联通提供完善的市场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是政策标准的制定方,平台企业是绿色消费场景最直接的营造方,商业银行则凭借不断提升的账户服务能力,为碳市场交易流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在绿色产业国际竞争方面,《碳账户》指出,碳中和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革,以碳账户为基础设施开展的碳减排资产开发与碳市场交易,有助于激发消费端与生产端的减排潜力,提升我国的碳货币实力。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争夺绿色经济下的领导权,其核心在于提高绿色技术的竞争力,碳货币是绿色科技能力的抽象化体现,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总之,《碳账户》所讨论的个人碳减排行为的碳核算方法,以及促进碳市场交易互通、绿色金融与绿色零售、企业ESG等很多内容,十分契合“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绿色低碳全面转型,引导公众绿色低碳消费,期待在全面碳账户下建立世界级的碳市场体系,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2023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