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者:王 君 卢望军 陈晓东 张 娟 俞春霞 陈海波
王君:关于主题型文本,我们曾经研究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题型文本的语用境界,二是主题型文本的精神价值的开掘路径。我们先复习一下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关于主题型文本的语用境界,我们在《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中讨论了“显性的语言训练的几个层次”,然后又介绍了“隐性的语言训练的主要方法”。在较高的语言训练层面上,语言训练的特点是“不提语用而语用”。“大张旗鼓”主题探究,“声色不露”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具有隐蔽性创造性的特点。这种境界更高些,也更具挑战性。我们认为,主题型文本的教学,更适宜经历这样的语言“碾磨”,使语文课的语文味儿更充足,个性更鲜明,课堂呈现更优美雅致有内涵。
关于主题型文本的精神价值的开掘路径,青春语文的基本观点是这样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争论“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轻孰重。一堂好的语文课,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扶相携,自然渗透。不充分体现“工具性”的课,没有语文味儿。而“人文性”缺乏的语文课,肯定是缺少直达人心的力量的。所以,对经典文本的学习,一定要着力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端融合”。所谓“高端融合”,就是我们在经典文本中发掘出了“最适合于这个时代,最适合于这个时代的学生”的“精神资源”,并且以这个“精神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出了对学生最有用的“语用资源”。我们把这样的“精神资源”和“语用资源”带进课堂,争取让经典文本的学习别开生面。
俞春霞:当时研讨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端融合”这个概念。
王君:所谓“高端融合”,就是要求青春语文人逐渐地练出这样的一种眼光:当我们面对一个文本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特殊角色:我们不仅是语文老师,我们更是这个时代的语文老师。我们不仅是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还是一名教育者,而且我们是必须要直面这个时代特征的教育者。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再来看文本,就能打通古典与现代,就能沟通文本与生活,就能敏锐地带着平日里对学生的精神困境的关注和思考直面文本,就能凭借一种教育者的直觉,发现文本中那些可以缓解学生精神饥饿的资源,然后去进行再创造,上出直抵学生灵魂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不管是语言训练,还是精神启迪,都不是凌空蹈虚,而是学生语言表达和精神提升最现实的需要。这就是青春语文的追求: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抵达精神的自由和高贵。
记得当时志强老师问了一个很幽默的问题:青春语文的文本解读是不是需要第三只眼?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第三只眼”其实是一种文本敏感。这种富有青春语文特质的“文本敏感”,需要我们打通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否则,在经典文本中,我们就看不出新的东西来。
我们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去探讨群文教学,就会很有底气。我们就主题型文本教学举例的时候,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去年我们还没有正式谈到群文教学,但大家举的例子,自然而然都偏向于多文本的组合。这个现象说明了“群文”不是老师们的心血来潮,而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一个阶段的自然选择,主动选择。特别是对于主题型文本而言,主题的选择、架构和探索如果不能以“多文本”作为基础,那么课堂设计的地基就不那么牢固,而课堂设计的逻辑自证也不会特别圆满。
张娟:王老师,请问,您说的课堂设计的“逻辑自证”,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王君:这是我根据群文教学的设计特点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基于群文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主题型文本的教学设计,要经历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建构一个新的阅读场。这个“场”在我们自己和学生的阅读经验中都可能是完全没有的,甚至是绝对陌生化的。我们的课,之所以能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以至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智模式,“陌生化”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课堂设计,因其新异性而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创新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要从“无”到“有”,要从“冒险”出发而抵达“无险”,就必须具备“逻辑自证”。也就是说,我们从相关联文本中发掘出来的那个“主题”,我们引领学生探究的那个过程,是具备逻辑力量的,是没有逻辑漏洞的,是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各种文本类型的群文教学都首先要面对的。
陈晓东:我想起了王老师的经典课例《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这个课,就是一个极具陌生化特色的课。这个主题的确立,是大出我们意料的。但细细想来,却是极富逻辑力量的。
王君:对,这个课,从群文篇目的选择,从群文主题的立意来看,非常典型,我们就以这个课为例子,来聊一聊主题型文本群文教学的逻辑自证问题。
执教:王君
第一部分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被老师、家长和同学的鞭子抽过,板子打过吗?
生(笑):没有……
师:那你们被其他人的语言的板子打过吗?被他们的语言的鞭子抽过吗?
生(齐答,笑):打过。
【屏显】
语言暴力:
就是使用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师:这是百度上对语言暴力的解释。我们可以链接《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等有语言暴力的文本内容来学习。
第二部分 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伤害
【屏显】
《范进中举》
亲人对亲人的
语言暴力伤害
师:我们先进入《范进中举》的文本,学习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伤害。今天我们尝试用课本点睛诗的方式来整体概读。
【屏显】
范进
你是文学史上的大名人
不仅仅是因为你考了36年
才终于终于金榜题名
还因为
中举前
你挨的那千古一骂
中举后
你受的那万古一掌
成功的你
却反而成了最经典的笑话
——王君《范进中举》之课本点睛诗
(指导朗读)
师:范进所受的语言暴力主要源自他的亲人胡屠户。
【屏显】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
这些中相公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
师: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千古一骂。(板书“千古一骂”)我们今天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为什么它是“千古一骂”。我们现在先来演读。
(和演读学生对话,点拨表情、声调、语速、停顿等问题。)
师:为了帮助大家好分析,我先给大家一个工具。以后分析什么样的语段都可以用的。
【屏显】
精段研读基本方法
看篇
看层
看句
看词
看点
看意
(注:“点”指“标点符号”)
师:有请我们的小演员。
(生尽情演读千古一骂。老师配合演范进。)
师:什么是千古一骂?刚才你们体验了,现在从语文的角度来审视这段文字。用前面介绍的“六看”的方式。
(生自由发言谈分层、用词、句式、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略。)
【屏显】
看篇:对话变为独自咆哮,完全霸占话语权
看层:语气迅疾无停顿不分层
看句:全是反问句和感叹句
看词:“不”反复出现;污言秽词滚滚来
看点:感叹号反问号居多
看意:否定其成功;不合理比较;竭尽否定之能事……
(组织生朗读)
师:看一个人的涵养就看他怎样和自己的亲人说话,而不是看他怎样和领导说话。胡屠户的语言暴力我是这样命名的。
【屏显】
语言暴力之穷凶极恶型
挑最毒的词语
用最狠的语气
嘲笑他的请求
否定他的努力
打击他的自信
践踏他的尊严
摧毁他的希望
剥夺他的权力
第三部分 学习群体对个体的语言暴力伤害
师:我们进入第二学习板块。
【屏显】
鲁迅的《孔乙己》
群体对个体的
语言暴力伤害
师:我们研究孔乙己,实际上是研究群体对个体的语言暴力伤害。这样一个可怜人,群体对他进行语言暴力伤害,我们仍然可以用一首课本点睛诗来描述——
【屏显】
孔乙己
最后粗暴地扒下你的长衫的
让大家断定你必死无疑的
不仅是你终生的考场失意
不仅是你无力谋生的穷困潦倒
不仅是丁举人们的残暴嚣张
不仅是掌柜们的阴森冷漠
也是
那群跟你一样卑微的短衣帮
过节般欢乐的
口水
和
唾沫
——王君《孔乙己》课文点睛诗
(老师指导朗读)
师:接下来我们要研讨的第二个主问题是:如果说胡屠户是“千古一骂”的话,那么短衣帮对孔乙己是“千古一……”?
【屏显】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组织学生演读短衣帮的语言)
师:这段文字,我们还是可以用刚才介绍的方法以“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的方式来研究。请自由说说。
(生自由发言,略)
【屏显】
看篇:压倒性的不平等不和谐“对话”
看层:“温吞式停顿”,语气悠闲但依旧几乎不分层;纠缠式对话
看句:挑逗式问句;挑逗式叙述句。
看词:修饰性副词的出彩应用
看点:问号偏多,挑逗式怀疑
看意:戏弄人,挑逗人,把人作为游戏的工具……
(指导生读)
师:思考,如果胡屠户的语言是千古一骂,短衣帮的语言是——
生:千古一嘲。
生:千古一讽。
生:千古一鄙。
生:千古一辱。
生:千古一戏。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大家跟当年鲁迅先生的理解是一样的。
【屏显】
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总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又放走,长此以往,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鲁迅《狗·猫·鼠》
(学生齐读)
师:我把这种语言暴力叫作调戏玩弄型。
【屏显】
语言暴力之调戏玩弄型
挑起别有用心的对话
玩着穷追不舍的游戏
一道一道地撕开伤口
一遍一遍地赏玩痛苦
(学生齐读)
第四部分 大人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伤害
师:接下来我们走进《窃读记》,这篇课文里有大人对小孩儿的语言暴力伤害。这个故事里面更没有脏词,好像也没有戏弄之语,甚至还义正词严。但是,它同样伤人于骨髓。来,请读课本点睛诗。
【屏显】
一个小女孩儿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只因为
这个小女孩儿
在书店里窃书读
惊恐不安
地狱里
那位小老板
五个大手指如一只巨掌,压住书,冷笑着问
你到底买不买
而天堂里
一位小店员
悄悄地把书送到她的跟前
说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王君《窃读记》课本点睛诗
(指导朗读)
师:这种语言暴力我归结为冷漠不助型。
【屏显】
语言暴力之冷漠不助型
可体谅处不体谅
能容人时不容人
第五部分 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语言暴力伤害……
师:同学们,语言暴力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看一段视频。看完之后,请大家来为这种语言暴力命名。
(教师播放有人跳楼轻生,围观群众起哄的视频。)
(学生做自由命名训练)
【屏显】
语言暴力之幸灾乐祸型
面对他人的悲剧
无动于衷
看着同类欲坠深渊
落井下石
(教师指导学生用凝重、沉痛、愤怒的语气朗读。)
第六部分 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这是新加坡的公益广告图片。现在我们要现场做课堂点睛诗了。用诗的方式来对我们的语言进行思辨式表达。我们每人至少说两句,格式上两两对应就可以。开始。
生:你的语言可以是伤害别人的一把利刃,也可以是反映内心的一面明镜。
(生自由训练,老师点拨)
……
师:同学们,你们是想用语言送去暴力,还是想用语言送去爱呢?全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屏显】
写给你的嘴
你的嘴
可以是一个花园
也可以是一片荒原
你的嘴
唇,可以如天使
舌,也可以像魔鬼
你的嘴
可以流出甜美的清泉
也可以渗出霉臭的污水
你的嘴
可以比阳春三月还温暖
也可以比数九寒冬还冰冷
你的嘴
可以如温柔的手和慈爱的眼
也可以像锋利的投枪与匕首
你的嘴
可以如天籁鸟鸣
唤醒春天
也可以如天塌地陷
把死亡吸引来
你的嘴
可以是天堂
也可以是地狱
你的嘴
可以救人
也可以杀人
生:(配乐齐读)
【屏显】
祝愿你的嘴
不生产暴力
只生长——
师:祝愿你的嘴不生产暴力,只生长——
生:幸福。
师:祝愿你的嘴不生产暴力,只生长——
生:真诚。
师:祝愿你的嘴不生产暴力,只生长——
生:关爱。
……
【投影展示】
祝愿你的嘴
不生产暴力
只生长——
善良
悲悯
理解
同情
温柔
爱
以及
所有的
美
师:下课。
王君:这个课不管是在高中上,初中上,还是小学上,都上得让学生不愿意下课,非常受学生欢迎。请大家聊一聊内在的原因是什么。
张娟:这堂课好在对“痛”字的敲打,不以咄咄逼人的方式,而以“笑”为线。这堂课上讲述的语言暴力的几种类型,带来的伤害人们往往不自知,是让人痛定思痛的。这样,让学生经历了情感的冒险,逼近了灵魂,带挈了态度,达到陌生化效果。
俞春霞:这是一堂基于语文的生命疗救课,一场自我救赎的“及时雨”。它打通了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的隧道,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场景的咀嚼中,不仅明晰了“语言暴力”的类型,还感受到了它的“杀伤力”,引发内心的思辨。
陈晓东: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王老师这堂课之所以能直抵学生心灵,在于她这堂“大课”以学生心灵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立骨,对多文本进行整合,通过读、思、悟、写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情境。
卢望军:这堂课揭示了一个悖论:关于语言暴力,我们常常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我们无可奈何地承受着语言暴力,也浑然不觉地施之于人。这堂课,是王老师送给学生的一副抵挡语言暴力的盔甲,也是一记远离语言施暴的警钟。
王君:所谓的“逻辑自证”,本质上就是我们不仅找到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最隐秘的内在联系,而且也找到了文本和学生灵魂之间的最隐秘联系。看得见的是逻辑关系,看不见的是文本心灵和学生心灵之间的呼唤和应答。这也就是青春语文“打通教法和活法”的秘密。既能“洞察人性”,又能洞察“文性”,我们才能够设计出别出心裁的课来。这次研讨,除了这个知识点,我需要和大家研讨的还有第二个内容,就是主题型文本群文教学的两种基本类型。
王君:除了《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这种比较新颖的课型之外,主题型文本的群文教学还有一种更普遍一些的课堂表达方式。上个月,陈晓东老师以《走近杜甫》一课参加清澜山学校的首届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这个课也很典型,我们来做一个对比。
执教:陈晓东
课堂设计原则:1.一语立骨,“望”字贯穿始终。
2.三诗联读,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己。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这堂课一起走近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唐代诗人有两座高峰,一个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高峰,被称为“诗仙”;一个是杜甫,他的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被称为“诗圣”。相比李白的潇洒,我们一些同学对杜甫却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我们来看——
【屏显】
观点一:不喜欢杜甫,感觉杜甫活得一点也不像李白那样潇洒。
观点二:杜甫很傻,也有点假,自己的孩子都冻饿而死,他还在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观点三:感觉他活得太累,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他“穷”了一辈子,能独善其身就好了,可他非要兼济天下,自己活得累,也让家人跟着遭殃。
这就是我们一些同学的观点,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进一步走近杜甫,在杜甫流传下来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老师遴选了他三个人生阶段三首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我们通过对这三首诗的联读进一步地走近杜甫。
【屏显】
青年杜甫《望岳》
中年杜甫《春望》
晚年杜甫《登岳阳楼》
一、复习旧知,打下铺垫
朗读每一首诗,然后读其译诗,最后进行名句再现。
在名句再现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说说,为什么它能成为名句。
【屏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简要点评。
二、读懂诗歌,走近诗人
以“望”字立骨,进行学习。采用三诗联读,来寻找它们的异同。
(一)三诗联读,对比求异
小结:
1.望的对象不同,三首诗望的分别是泰山、春天的长安、洞庭湖。
2.望的景物总体特点不同。(《望岳》《登岳阳楼》和《春望》)
3.望的景物作用不同。《望岳》所望之景正衬其志向之宏,《春望》正衬其心情之悲,《登岳阳楼》所望之景反衬作者之孤独无依。
(二)三诗联读,对比求同
这三首诗,虽然背景不同,望见的景物各异,但是有一种相同的东西浸润在不同的“望”中,你们发现了吗?
小结:
杜甫的望的对象不同,心境各异,但是在所有的远眺中,有一种主旋律一直在他心中奏响,那就是——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朗读。
【屏显】
这就是杜甫,青年时怀有凌云之志的杜甫,仰望泰山,他神思飞扬,渴望凌人生之绝顶,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就是杜甫,中年时,在战乱中四处漂泊的杜甫,困居长安,他在思家、伤时、悲己的同时,依然把国家放在心头。
这就是杜甫,老年时,在湖南没有可以蔽身之所,他将自己的病体托付给湘江上的一条破船,贫无所依,身患多种疾病,但是依然为国家担忧。
进一步补充资料,学生朗读。
【屏显】
这就是杜甫:从京城去奉先县的途中,他看到达官贵人醉生梦死,而人民流离失所,他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写出“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
这就是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他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居无定所,自己的小儿子在这个时期冻饿而死,可是杜甫依然想到的是天下黎民百姓,想到的是普天下挨冻受饿的读书人,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就是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就像屈原作绝命词——《怀沙》,他倒卧在湘江的破船中,挣扎着写出他最后的一篇作品——《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在这首诗里,他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灾难——“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三、读出自己,发表见解
当堂写作:
投影出示同学观点(略)。
我们再看有的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怎么看?大家现在动笔,要求精诚,精练,精彩。
老师当堂朗读并点评部分同学作品。
四、课外延展,余音绕梁
【屏显】
不仅仅是杜甫啊,其实中国有一类文人的人生选择就是这样的,比如孔子、谭嗣同、文天祥,林则徐、顾炎武、李大钊、彭德怀、两弹一星之父郭永怀……
(补充相关人物的感人事迹)
【屏显】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小结
他们永远是立在尘世当中,永远也不躲世,永远也不避世。杜甫能够自成一家,杜甫被尊为“诗圣”,就是后代很多人从杜甫身上汲取了前行的力量。这种人是需要的,大家都隐居了,都独善其身了,那国家怎么办?穷,我也要为国为民。这就叫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这是杜甫的选择,这也是中国这一类知识分子的选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的选择。那同学们你们自己将来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告诉我们,即使穷也要兼济天下。最后我们用朗读走近杜甫,体会他那颗柔弱的心中一个兼济天下的灵魂。
师生在一起高声背诵《望岳》《春望》《登岳阳楼》中下课。
王君:我的《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是现代文主题型文本群文教学课,晓东老师的《走近杜甫》是文言文主题型文本群文教学课,除了这个不同之外,大家还能看出哪些相同和不同出来?
张娟:相同点就是群文联读、以文解文、以言传言,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揣摩,对文意的把脉,能够概括叙述自己的观点,达到循文会心的传言效果。课堂也能自觉贯穿精神价值观,特别是立德树人思想,让学生形成崭新的生命状态。
俞春霞:王老师的群文材料丰富多样,且所选文字同质不同人;晓东老师选择的群文相对单纯都是诗歌且是同人不同质。但他们都聚焦一点,引发思辨:王君老师着力于“语言暴力”,晓东老师一个“望”字贯穿了不同时期的杜甫形象。
卢望军:所选文本作用不同:《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所选文本,是老师基于课堂主题选择的“用件”,文本是达成主题的手段;《走近杜甫》所选文本都指向“杜甫的家国情怀和圣人境界”这一主题,文本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陈海波:抵达主题的路径不同,王君老师的《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分别借“亲人对亲人、群体对个体、大人对孩子”三种不同的伤害例证,最后以“点睛诗”的形式让意旨呈现;《走进杜甫》则是通过“三诗联读,对比求同”,品悟出杜诗的“家国情怀”。
王君:对于这两种课型,《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我称其为“局部立意式研读”——取多个文本有相同意义指向的片段建构一堂课。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而主题片段之外的其他内容,则有限关注甚至不予关注。“语言暴力”课群中的第三堂课《善良是一种才华》也是属于这种局部立意式的,用的是《唯一的听众》和《窃读记》中的相关核心段落。而晓东老师的《走近杜甫》则是典型的“宏观主题式阅读”,是从文本整体上来建构群文教学的。我的“语言暴力”课群的第二堂课《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就是这种格局的课。这两种类型,都是很适用的。
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堂很大气磅礴的主题型文本的群文教学课,就是卢望军老师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关于这个话题,我在我早年的《<陋室铭><爱莲说>》的整合课例中也在研究,这堂课也很为人称道。望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思考更全面,更深入,很具典型性,可以让我们看到一堂好的主题型文本群文教学课的样子。
执教:卢望君
(一)导入新课
师:人这一辈子该如何度过,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屏显】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师:今天,我们去了解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答卷,先看屈原。
(二)《楚辞·渔父》——人生选择的激烈交锋
【屏显】
1.自由读《渔父》,对照注释,弄懂意思。
2.从文章中找到最能概括屈原和渔父人生选择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多种形式读课文。
生:屈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生:渔父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组织学生理解句子)
(三)子与谁归——屈原渔父的精神之友
师:屈原和渔父的心灵从不寂寞,他们各有精神之友。
【屏显】
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织学生齐读,理解句子,明确孔子和孟子是“渔父之友”,陆游和文天祥是“屈原之友”。)
(四)用舍行藏——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师:“用舍行藏”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孔子的精神血液。
【屏显】
1.有感情地朗读下面四首诗,你从哪些诗句中读出了诗人“渔父式用舍行藏”的人生态度?
2.阅读助读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想想诗人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种人生态度。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组织学生诵读,学生借助助读资料,小组讨论。)
生:渔翁在西岩那么小的地方,也能悠闲自在;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于是也想像渔翁那样随遇而安。
生:苏东坡贬官了,他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于是就想既然你不用我,我就到江海上死了算了。
师:苏东坡并没有死。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艺术全才,命运非常坎坷,但也是最旷达的、最不可能去寻死的一个人。
生:最能体现白朴渔父式理想的是“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但是却有那些不在乎名利的朋友白鹭沙鸥,他忘记了名利,没有心机,所以有“傲杀人间万户侯”的勇气。元朝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他们终生不能做官。白朴把满腹才华都倾注在文学创作上,羡慕渔夫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最能体现杨慎渔父式理想的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成了人们口中的笑谈;那么,我现在的遭遇,也一样会过去吧。
师:杨慎在流放的路上,看见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心有所感,带着枷锁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为什么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曾向往渔父式的生活?
生:因为这种生活闲适自由。
生:随遇而安,波澜不惊。
师: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官场特别渴望的宁静生活。柳宗元、苏轼、白朴、杨慎,虽然命运坎坷,但是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选择去死,而是把满腔才华化作了不朽的诗篇。进也好,退也好,他们都努力完成自我,这就是“用舍行藏”,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五)九死未悔——中国脊梁的不朽抗争
师:屈原也有无数追随者。
【屏显】
呜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组织齐读)
【屏显】
1.小组合作讨论,你们从哪些诗句中读出了诗人“屈原式九死未悔”的人生态度?
2.阅读助读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选择一个诗人,深情地赞美他。
(生小组合作学习)
生:最能体现杜甫“屈原式”人生选择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赖以生存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了,可是他不为自己担心,想到的却是其他无家可归的人。
师:关于人生,有人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有人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杜甫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伟人。
生:“病骨支离纱帽宽”,陆游大病初愈,想到的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师:这七个字,有千钧之重,我们一字一顿地来读——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面对死亡,仰天长笑,毅然赴死。
生: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嗣同逃走,可他却毅然选择了作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生:“恨不抗日死”,吉鸿昌愿意以死报国。当国家遭受侵略,他已经不在乎生死了。
师: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像屈原一样毅然赴死?那是因为,他们对脚下这片叫“祖国”的土地——
生:爱得深沉!
师:他们,就是鲁迅所说的民族的脊梁!
(六)血荐轩辕——民族斗士的身体力行
师:那鲁迅先生自己,又做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屏显】
鲁迅的人生选择,是“屈原式”的还是“渔父式”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生齐读,小组讨论)
生:是屈原式的。“破帽遮颜过闹市”,说明他当时生活状况很糟糕,但他仍然坚持用笔为武器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
生:半屈原半渔父式的。他既“我以我血荐轩辕”,又“管他春夏与秋冬”。
师:鲁迅躲进小楼以后,仍然以笔为武器,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他也——
生:怒向刀丛觅小诗。
师:鲁迅以笔为武器,致力于改造国民劣根性,塑造民魂,因为他知道,唯有民魂——
生: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师:他发扬民魂,也让自己成为“民族魂”,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屏显】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臧克家的《有的人》这样赞美他——
(生齐背)
师: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背《离骚》?为什么要读《楚辞》?为什么要上这样一堂课?那是因为,郁达夫告诉我们——
【屏显】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齐读)
师: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用舍行藏,是理想的生活态度;但是,当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总得有人像屈原一样,毅然赴死。屈原已逝,但屈原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正像范仲淹说的——
【屏显】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师:“进亦忧,退亦忧”的范仲淹,人生选择是怎样的呢?
生:屈原式的!
师:孩子们,你们的选择又如何呢?不忙着回答,我要的,是你们长长久久的思考和踏踏实实的行动。
卢望军:只背《离骚》词句而不懂屈原精神,是一种学习的舍本逐末。李泽厚说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四个源头。儒、释、道、屈,屈原的执着深情是中华魂里舍生忘死的源头。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无论何时,我们要学会崇仰和爱戴。
陈晓东:导而弗牵是一种教学艺术,这堂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发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到这堂课的背后是教师的大量阅读,是教师的精心选材,是教师的深入提炼,更是教师的深邃的目光。
陈海波:中国有句老话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堂好的主题型群文教学课,教师思考的打开方式就应该有如此的功效,不仅彰显外在的提纲挈领,更有内在的对文本的主题抵达。带给学生的既有形式上的方法,又有内容上的独特感悟。
俞春霞:窦桂梅老师说:有思想的老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一堂好课就是一次创造,能积极地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而在课上教师的眼界决定了学生的视野,教师的格局决定了学生的价值高地。
张娟:主题型文本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价值等方向性要求,亦不能忽略语言的涵咏和语用的基本功。这三堂示范课无论“局部立意式研读”,还是“宏观主题式阅读”,其议题都是从生活实践中而来、采用群文映衬方法、构建了新的阅读场。学生在相关材料中,尝试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形成逻辑张力,在碰撞中提升精神价值能力,最终指向更好生活。这样,学生阅读的量、阅读的质和阅读方式都得到突破,灵魂得到滋养,生命更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