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然率性现真情
——谈谈老舍的散文

万永翔

老舍先生一生创作的重心在小说,其次是剧本,散文并非老舍倾注主要精力的文学体裁。而老舍有限的散文多为即兴命篇、随意而成的短小篇什,在现当代文学史著作中,论述散文章节也基本上不提老舍的散文创作。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老舍的散文就是价值不大的“鸡肋”,相反地,如果细读慢品,就会发现老舍散文语言功力深厚,风味自然天成,在现当代散文创作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

阅读老舍的散文,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就得对老舍散文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循着这些特点的指引,披文入情,知人论世,自然会有“满目珠翠,俯拾即是”之感。

我以为,老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是自然。我这里所说的“自然”有双层含义:一是取材自然,二是语言自然。

就取材而言,老舍的散文并不是什么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历史的等重大题材,除《内蒙风光》大抵是奉命之作(仅就需要写这样一篇文章而言)外,鲜有政治因素的主动介入——即便有,也仅仅是作者作为一个爱国者的良心使然。于是我们看到,作者笔下的题材都是这样一些很生活化的很细小的东西:济南的秋天和冬天,济南的洋车,齐鲁大学的校园风光,广州的花与小鸟,北京农历新年时节市民的日常生活,被划为若干块儿“地”的大明湖,周边环境极差的趵突泉,作者钟爱的落花生,古怪的大花猫,可怜的小麻雀,读书,写字,考试,等等。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习见习闻甚至因太平凡而视而不见的东西,但作者却能于习见习闻中发现其价值,并顺手拈来,使之成为自己散文的材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丝毫看不出有刻意为之的做作之态。

在这本著作里,作者以人为题材的散文很少,主要是《我的母亲》和《宗月大师》两篇。这两篇散文的取材其实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个是生养自己的伟大母亲,一个是自己人生成长路上的贵人,他们用自己的爱哺育影响了作者一生,将他们写入散文以为纪念,并弘扬其精神,不正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吗?

所以,读这些题材的文章,我们不能好高骛远,怀着很功利的目的,企图一下子从中得到一个政治观念或人生大道理什么的;而要沉下心来,从这些七零八碎的凡尘小事小物中,认识彼时的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情怀以及作者散文独特的灵气,进而汲取营养和精华,滋育我们的心田。

就作者散文语言而言,“自然”是指文章语言平易朴实而又极具生活气息。人们常常把老舍称为我国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并不是说老舍作品语言多么华丽,而是指他的作品从不“掉书袋”,也不板面孔、摆架子,更不会云山雾罩给人以玄奥之感,而是以思想和情感为牵引,大量提炼和采用口语,于极平易的文字中现出新鲜、亲切、活泼、幽默的风味,于无形之中将读者的感官激活。一切也显得那么自然,这需要何等语言功力!兹举两例为证:

比如《趵突泉的欣赏》中描写池边小泉:“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这里作者仅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最浅易的几个比喻,就激活了读者的视觉感官,将池边小泉吐水的情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觉得这真的“比那大泉还更有味”。这就是语言大师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给我们带来的自然风味!

再比如《到了济南》一文中写石头路的难行:“车夫拿起‘把’来,也许是往前走,也许是往后退,那全凭石头叫他怎样他便得怎样。济南的车夫是没有自由意志的。石头有时一高兴,也许叫左轮活动,而把右轮抓住不放;这样,满有把坐车的翻到下面去,而叫车坐一会儿人的希望。”在这里,作者将路上的石头人格化,写石头左右着车夫,卡住轮子,几乎颠翻车上的人。造语幽默风趣,将济南的石头路凸凹难行的特点写到了极致,却又不让人感到一丁点的讨厌——或许这与作者热爱济南有关。老舍自己在谈《骆驼祥子》的创作时曾说:“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爱,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幽默不是为幽默而幽默的文字技巧,而是发现事物幽默本质的独到审美眼光。这是我们在欣赏作者幽默语言时应特别注意的——虽说作者有些幽默语言是失之油滑和肤浅的,否则恐有买椟还珠之嫌。

类似这样自然质朴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在作者散文中随处可见。阅读时当认真体味,不妨用笔勾画出来,或者摘录到笔记本上,不时阅读品味,自然会于无形之中提高自己鉴赏作品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老舍的散文很难说是事先有个精心的布局谋篇,而基本上都是兴之所至,笔随意行之篇什,而正是这样自然而然的行文构思,使得老舍的散文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其他散文大家的独特风格——我把它称之为“率性”:这就是作者散文的第二个特点。

比如《滇行短记》写作者到昆明住两个半月发生的一些事情,有几十则之多,基本上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罗列,篇幅长短和叙写详略,率性随意——有的人可能把它看成流水账,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在文中反映彼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心态情感。当然,作者有时可能也率性过了头,以至于出现了一些题文不符、缺乏照应的毛病,比如《抬头见喜》,正文中不见题目身影,也没有相关的注释说明,只在最后才来了一句“多咱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读者尤其是孩子们能搞清楚是咋回事儿吗?如果写文章都像这篇文章那么“率性”,那问题就大了!

老舍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真情。他的散文情感是真挚而单纯的,有时甚至是强烈的,虽然有时的情感表达因有些过于自我而多出了一些怨尤成分——比如对昆明农村条件不好的不满(《滇行短记》),对趵突泉所在地人们尤其是“乡下人”的不屑等。对作者真挚而强烈的感情,阅读时需要仔细咀嚼原文词句,并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思想性格等因素,设身处地去感知,也就是要遵循具体语境和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解原则。

由于作者大部分散文反映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人和事,所以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比如《滇行短记》中对自然环境的批评和对收入少生活差的不满,《到了济南》中对马车夫恶劣态度的极度反感……需要读者根据时代特点和作者境况去把握。但写到自然风景、小动物、老朋友、亲人时,作者的热爱、同情、愉悦、崇敬之情又溢于言表,如面对济南的秋天和冬天之景,猫、鸡、鸽子、小麻雀等小动物,成都的老友,作者的母亲,宗月大师等等。尤其是《我的母亲》一文,是一篇融入了作者拳拳赤子情怀的作品,作者不吝笔墨,细致入微地描写母亲悲苦而又倔强的一生,表达作者对母亲最强烈最真挚的热爱、同情、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以“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感情强烈,让人读到此处,直欲堕泪!

而有限的几篇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作品,因为社会变迁,作者生活环境和心理感受出现了巨大变化,热爱赞美之情便是作者作品的情感基调。比如《内蒙风光》和《春来忆广州》等,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的,是作者满满的赞美之情。也由此让读者感到了作者由热爱祖国山河等而升华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简言之,老舍的散文作品虽然不多,但有其独特的个性,我们只要抓住它自然、率性、真情的特点,贴近作者,认真品味,同时知人论世,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 tmgWHsLUT9amYO8kGMa9DSrzuG1xUCp+AyJxBVsIgfTUZcaDfNiQiMcA38r6ge0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