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聂老师的学识、人格和修养,于我而言,可遇而不可求。
我与聂老师的交往始于2004年。那一年,《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与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在南昌合作举办“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承办方委托我主持会议,并联络与会专家,于是我有机会向聂老师讨教。聂老师时任《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和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在他的指导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在聂老师的引荐下,我结识了与会的许多外国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如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吴元迈先生、陆建德先生等。也正是在这次学术会议上,聂老师首次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从此,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实践逐渐走向世界,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者首创的学术批评话语体系。2005年,我有幸成为聂老师的博士生,每与先生交谈,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先生对我谆谆教诲,耳提面命,我因此得以真正走上学术之路。
博士毕业之后,老师命我任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也许是由于我外语科班出身,有过在国外大学(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访学的经历,老师对我非常器重和信任,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主办的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老师均嘱我负责(或与其他同门合作)联络境外专家以及筹划相关事宜。我受宠若惊,不敢怠慢,深知老师的良苦用心——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与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建立联系,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时下有句流行语:“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聂老师就特别注意带学生去“看世界”,培养学生和团队的国际学术视野,团队成员在他的带领下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的专家展开积极的学术交流和对话。承蒙老师惠泽,我本人在与国际学术大师的交流中获益匪浅,可以说,学术路上一直是聂老师带着我看世界。以下略举几例,便可知老师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高尚品格。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克劳德·罗森(Claude Rawson)教授是聂老师给我引荐的一位大师级学者。记得那是2012年5月9日,罗森教授应邀以教育部海外名师的身份前来华中师范大学讲学,老师安排我在桂子山的桂苑宾馆与罗森相会。之前,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已经与罗森有过电子邮件往来,讨论聂老师主编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选题和翻译工作。在这套丛书的策划和出版过程中,聂老师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关爱,他嘱托我任副主编并负责翻译罗森的专著《格列佛、上帝与种族灭绝——野蛮与欧洲想象:1942—1945》。此次聂老师安排我与罗森教授会面,意图很明确,就是从学术发展上为学生着想,我也趁机正好当面请教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后,我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格列佛、上帝与种族灭绝——野蛮与欧洲想象:1942—1945》的书评,并建立了与罗森教授的友谊。时至今日,我一直与罗森教授保持着联系。他高度赞扬聂老师的学术贡献,称聂老师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尽管如此,老师还是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谦逊品格和君子之风,在国际学术界同许多重要学者建立了深厚友谊。罗森教授是国际学术界的顶尖大师级人物,他对聂老师创立的批评理论十分欣赏,后来还担任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202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年会上,聂老师嘱托我与罗森教授联系,特别开设了罗森教授专题论坛。老师全程出席,饱满深情地回忆了他与罗森教授的交往,表达了他对学会会长的敬意。从老师的身上,弟子总能感到他恪守着中华民族孝亲、尊师、重友的传统美德。
每次举办国际会议之前,聂老师都会亲力亲为,谋划布局,之后他便举重若轻,知人善用。他会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2013年11月,受聂老师之托,我所在的宁波大学举办了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讨会。作为会议的承办人,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邀请到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挪威、西班牙、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伊朗、南非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全国高校约2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承办规模如此之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圆满成功,反响热烈。之后,在聂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先后在韩国、英国、爱沙尼亚、日本以及中国澳门等地举办了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为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在国际学术会议的会务组织和议程的具体安排上,聂老师的建议往往高屋建瓴,表现出一个卓越的学术领军人物的前沿意识和协调才能。有了老师做后盾,我们每次操办国际会议,都充满信心。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从老师那里取到了治学和为人的“真经”,老师的言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聂老师给我引荐的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是现代诗学领域的玛乔瑞·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玛乔瑞·帕洛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主席,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诗歌批评家之一。我与帕洛夫的初次联系,大约是在2013年。那一年,应聂老师和良功师兄之约,我撰写了《声音、价值与诗歌表演:玛乔瑞·帕洛夫诗学新论》一文,发表在当年《外国文学研究》第6期。我本人不谙诗歌研究,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在聂老师的引荐下,我与帕洛夫邮件联系并向她讨教,很快得到她的回复。2019年11月,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八十八岁高龄的玛乔瑞·帕洛夫教授亲临会议,她特别表示要来宁波看看。聂老师再一次把重任托付给我,嘱托我做好接待工作。一开始,我还特别担心老太太的身体,没想到当我到杭州接到她的时候,我疑虑顿消: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精神矍铄、滔滔不绝、和蔼可亲的学者!我觉得这是聂老师又一次给了我与国际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这也是我和宁波大学师生的荣幸。帕洛夫在宁波期间,我以沙龙的形式对她进行了一次访谈,当面领略了大师渊博的学识和才智。可以说,没有老师的引介,我和我的同事及学生就不可能有机会与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聂老师十分敬重帕洛夫,每逢帕洛夫的生日,必送去问候。2021年9月,适逢玛乔瑞·帕洛夫九十大寿,聂老师精心操办了一个全球线上庆贺帕洛夫的生日庆典,庆典取名为:Marjorie@90:In-ternational Poetics Symposium in Celebration of Marjorie Perloff’s 90th Birthday。生日庆典主会场放在浙江大学。由于良功、必武、革新诸兄均有其他任务在身,帕洛夫生日庆典的全球学者的联络工作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身上。聂老师对我充分信任,我当然不能辜负老师的期待和重托。我在任洁师妹的协助下,高效率地完成了这项盛事。这次会议汇集了中国、美国、英国、巴西、瑞典、德国、以色列、丹麦、西班牙、法国、日本、韩国、比利时、印度、奥地利、澳大利亚、南非等世界五大洲的一流学者,充分展现了帕洛夫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同时也令世界同行进一步了解了聂老师领导的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就我个人而言,通过与诸多国际一流学者的邮件沟通,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术交往和协调能力。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归功于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提携。当然,更令我感动的是聂老师对帕洛夫的真诚友谊和对学术前辈的崇敬之情。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通过聂老师的引荐,我还有幸结识了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加林·季哈诺夫(Galin Tihanov)教授。我受聂老师之托,与加林·季哈诺夫反复沟通,愉快合作,在伦敦成功举办了第七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来,季哈诺夫在给聂老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俄文版)写的序言中对聂老师的学术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聂珍钊教授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学者,也是人文学科领域少数几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学者。”他尤对聂老师思想的原创性赞赏有加,在序言的最后一段,季哈诺夫坦言:“聂珍钊的大胆尝试既是对文学发生原理的阐述,同时又是对诗学问题的敏感回应,就更广的伦理关切而言,其思想发人深省,其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充分表明,当前中国的文学研究充满活力和雄心,它必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次迷人的思想之旅。”
我想,加林·季哈诺夫对老师的评价再合适不过了。老师确是一位引领我们一次又一次“踏上迷人的思想之旅”的向导。在我的心目中,老师的思想永远年轻、富有活力和创造力,他是带领我和同门走向国际学术前沿的领路人。
(王松林,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