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松锦城下的生死对决

1.战斗在砍人第一线

大明王朝,离退休老干部孙承宗血战清兵,为国捐躯,震动了朝廷,也让崇祯受到了震撼。

清流!

士大夫!

这种人,重气节,有尊严,是大明天子最憎恨的独立知识分子。但临大节,不可夺也,关键时候还得靠这些人。唯有他们,才是真正的忠于国家,忠于本民族。

赶紧顺着人头拨拉拨拉,还有没有其他的清流人士。

发现卢象升。

卢象升,是在大明天子亲切关怀下成长起来的老干部,受过多次战斗考验。他曾经负责中原战场上剿灭流寇的战役,与李自成打成一团。每当遇到流寇,卢象升总是一马当先,丝毫也不顾及自己只是一个文人的身份,持刀照流寇们的脑袋猛砍,流寇们也不示弱,和卢象升对打,经常性地把他的战马砍死,卢象升却神色不动,徒步继续与流寇对砍,砍得流寇一见他就跑,相互告诫说:大家要小心了,千万不要伤到卢象升,伤到他老人家,会天打雷劈的。

听了这话,李自成很上火,专门流窜到南漳去砍卢象升,当时双方一顿狠砍,砍得卢象升手下人马统统死光光。就剩下卢象升一个人,终于累得砍不动了,只好掉头骑马飞跑,被李自成狂追到沙河,河水宽逾数丈,是地地道道的死地。可是卢象升座下的战马,却一跃而过,留下李自成站在对岸目瞪口呆。

总之,卢象升始终战斗在砍人第一线,与流寇们砍来砍去,彼此熟悉得很。

但到了皇太极绕道喜峰口入关,偷袭北京城的时候,崇祯传旨,命全天下凡是喘气的统统赴北京护驾,卢象升这才依依不舍地和流寇们告别。

这次獾十四郎多尔衮又来了,崇祯皇帝终于想到了卢象升。

传旨,入京。

卢象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飘然而至。

这么一副怪打扮,是因为卢象升的父亲刚刚死掉,正在守丧期间,除非天子夺情,否则期间是决不可以再进入仕途的。

崇祯叫他来,却是商量如何与清兵议和的。

议和,和清兵议和,腾出手全力对付李自成,这事崇祯琢磨得太久太久了。

现在他需要有个人替他把事情办好。

说清楚些,崇祯现在需要一只替罪羊。

所以一见卢象升,崇祯龙颜大悦:卢爱卿,清兵又在搞摩擦,破坏和平,不知爱卿有何见解?

卢象升:陛下,打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崇祯的脸一下子变了:卢爱卿,难道一定要兵戎相见吗?就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了吗?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看看有没有别的法子。

卢象升答:别的法子,当然有。

崇祯大喜:什么法子?

卢象升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

崇祯拂袖而起:卢象升,你太缺乏想象力了。我看你还是先和杨嗣昌、高起潜他们商量商量,集体决议,拿出个方案给朕看。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是投降派,两人对卢象升一个人,集体决定,必然是一个投降的结果。

2.瞎子领导大明前进

事实上,大明对于满清的议和,已经悄悄开始了。

派出的使者叫周元忠。

他离开清兵大营,一路摸索到了杨嗣昌的兵营外,叫道:各位达官大老爷,有没有算命摸骨的啊,让瞎子我摸你一摸,保你荣华富贵,公侯世代。

周元忠,乃大明朝一位走江湖的算命先生是也。

不晓得杨嗣昌和高起潜这俩人,是怎么发现这个活宝的。

正行之间,有路上摆摊的问他:瞎子,清兵答应皇上投降了吗?

周元忠大惊:此乃天机,尔是何人,如何得知?

摆摊的说:拜托,别装了,天下人谁不知道。

再往前走,又有人问:瞎子,听说皇上答应向鞑子磕头,有这事没有?

周元忠大惊:此乃天机,尔是何人,如何得知?

……就这样一路惊诧着,周远忠遇到了卢象升:周元忠,你跟清兵和谈的结果如何?

周元忠大惊:此乃天机,尔是何人,如何得知?

卢象升冷哼了一声,直接进去见杨嗣昌。

杨嗣昌脸色怪怪地迎出来:老卢,你怎么知道周元忠的秘密身份呢?

卢象升冷笑:老杨,你出门瞧瞧去,满大街的人都在问瞎子议和的内容,就你杨嗣昌一个人装傻,你以为你傻就能蒙混过去。

杨嗣昌哈哈大笑:老卢,你就是改不了这毛病,夸张,太夸张。

卢象升:夸你个头张,杨嗣昌,你忘了袁崇焕了吗?如果不是与清兵议和,他又怎么会被千刀万剐?我明白的告诉你,下一个挨刀的,就是你了。

杨嗣昌笑道:老卢,说你夸张,你就越来越夸张,像你这么夸张法,这不是等于杀我的头吗?

卢象升冷笑:杨嗣昌,我的父亲死了,而我又没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要杀头,也是杀我自己的头,你何必这么紧张?

杨嗣昌也不高兴了:老卢,你说话这么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卢象升:我要和你分兵。我主战,你主降,咱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杨嗣昌:别价呀,分什么兵呢,圣上是怎么教导我们的呢?要团结,不要分裂,不要拉山头,搞宗派,你动不动就要拉杆子,这可是分裂朝廷啊。

卢象升:少来,说吧,分给我多少兵马吧。

杨嗣昌沉下脸:我明确地反对分裂,我坚定不移地拥护团结。

卢象升:你的意思是说,你不肯把兵分给我?

杨嗣昌:你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吧。

话不投机,卢象升掉头出门,去找高起潜。

高起潜也是坚定不移的投降派,卢象升和他大吵了几次,最后的结果,是卢象升带着自己的五千人,没有粮草,也没有军饷,所有人都饿着肚子,就这样开往前线,前去迎战獾十四郎。

3.死于无人地带

连营帐都没有,卢象升的五千人,就在荒郊野岭露宿。

入夜,四面八方的乡亲父老,纷纷赶来,跪在卢象升面前,苦求卢象升不要去送死。卢象升回答说:乡亲们,你们回去吧,以前我与李自成的流寇交战,大小阵仗不少于百次,从未有过大败。但是今天,由于奸臣的掣肘,我卢象升已经是矢志报国,有去无回了,你们快点离开,以免受到不必要的连累。

百姓放声大哭,从家里拿来仅有的粮米,送给卢象升的部下,权充军粮。有个百姓家里穷得一无所有,就拿来两斤枣子,说:卢公啊,我太穷了,拿不出什么东西孝敬你老人家,就这两斤枣,你老人家煮煮,就当粮食吃了吧。

卢象升含着眼泪,收下了枣子。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进军至钜鹿贾庄,此地距高起潜的大营不过五十里地。獾十四郎的清兵却如入无人之境,到处瞎溜达,正与卢象升相遇。卢象升先命一人去向高起潜求援,明明知道高起潜不会来救,但是卢象升一定要把事情做妥当,让高起潜以后一旦想起投降的事情,就负疚于心。

以死谏国,誓不言降。

五千明军,俱各存了必死之心,紧随卢象升身后,呐喊着冲入了多尔衮的清兵大营。

獾十四郎好生恼火,破口大骂崇祯这厮忒不讲信义,嘴上说和谈,背后搞摩擦,现在竟悍然向友军发起挑衅,真是太不像话了。

一定要给明军一个教训,要打到让他们害怕为止。

獾太郎指挥清兵,数万人齐齐发动,里三层,外三层,将卢象升团团包围。是夜,双方喊杀声震天,激烈的刀枪撞击之声不绝于耳,整整厮杀了一夜。到了天明,就见卢象升满身是血,挥刀长呼,继续冲杀,杀得清兵手软脚麻,心惊胆战,恃仗己方人多势众,这才支撑下来。

眨眼工夫,这场仗又打到了天黑日落。

这是清兵遭遇到的最可怕的战役,对方明明只有五千人,己方人马是明军的二十倍,却足足杀了一天两夜,还没有杀出个名堂来。

但是战役也应该结束了。

明军那边,只剩下三个人。

卢象升,掌牧官杨陆凯,和卢象升的忠仆顾显。

杀啊,卢象升向清兵冲了过去,清兵吓得掉头就跑,被卢象升咔嚓咔嚓,又切掉了数十人的头颅。

可是他自己,也中了四箭三刀。

箭箭穿心,刀刀致命。

卢象升,这位大明时代的清流楷模,这位一生沉浸于书斋之中的老文人,仿佛泰山倾塌,轰然倒地。

清兵蜂拥而至,要割了他的首级。

掌牧官杨陆凯为保护他的遗体,用自己的身体趴伏在卢象升身上,冲着清兵大吼:不许碰,不许你们碰到卢公,你们不配!

清兵被这悲壮的一幕吓坏了,不敢上前,就疯狂地发箭。

杨陆凯背部中二十四箭,卢象升的忠仆顾显,死在主人的身边。

卢象升,他是非死不可的。

他不死,无以阻止崇祯的投降之心。

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大明王朝最后的尊严,与饱受这个黑暗王朝摧残的士大夫的荣光。

卢象升死后,无人再敢言与清兵和谈之事。

4.以后没法再投降

卢象升之死,带来的是崇祯皇帝对他的无比恼怒。

崇祯皇帝怀疑,卢象升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死,他可能是投降了清兵,又或是逃到了不知什么地方。

崇祯皇帝希望卢象升活着。

只有他活着,才可以将他千刀万剐,以泄其愤。

下令追查。

这一查,崇祯皇帝脑袋就大了。

先是查到了卢象升在与清兵交战之前,就派了人向高起潜求救,可是高起潜却在战场上打起来之后,拔寨而走,任由卢象升死于清兵围困之下。

而且,许多人都曾经到战场上去查找,看到了身着孝服,头戴白网巾的卢象升尸体,霎时间一片哭声:这就是我们的卢公啊,卢公在天之灵,所行不远。四方的百姓,自发地赶来,在战场上焚香祭祀,大放悲声。

杨嗣昌气得坐卧不安,就派了三名侦察兵,说:除非得到卢象升还活着的消息,否则不要回来见我。

但是一个叫俞振龙的士兵,还是回来了,说:卢象升确实是战死在沙场上了。

杨嗣昌如野兽般发出了咆哮之声,卢象升之死,彻底地摧毁了他的未来,他成为了最大的输家。此后杨嗣昌不仅为天下人所不耻,而且迟早有一天,崇祯皇帝会把事情推到他的头上,满门抄斩,在所难免。

气疯了的杨嗣昌拒绝听到这个坏消息,他命人将俞振龙吊起来,鞭打了三天三夜,想要强迫俞振龙改口。

到了第三天,俞振龙已经临近死亡,他仍对杨嗣昌大声吼道:天道神明在上,你不要冤枉忠臣啊!

杨嗣昌号叫一声,揪着自己的头发踉跄离开。

给崇祯皇帝打报告:卢象升失踪,生死不明。

龙颜大悦。

这份昧良心的报告,让杨嗣昌向着他的不归路又迈进了一步。

杨嗣昌、高起潜俩人,压下卢象升战死的情况,拒不上报,崇祯也乐得耳根清净。这导致了卢象升的尸体丢弃在荒野,始终未得收殓,直到八十三天之后,事情再也拖不下去,才有人悄悄地将卢象升的尸体收殓。

卢象升的家境,一贫如洗,他的妻子向朝廷恳求抚恤,崇祯无动于衷,不理不睬,任由卢象升的妻子自生自灭。

到了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再次打报告,恳求抚恤,崇祯仍然是置若罔闻。

如此冷漠,如此无情无义,让崇祯越来越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而他自己,却没有丝毫感觉。

后来杨嗣昌惨遭李自成打击,剿贼失败,无法对崇祯交代,自缢而死后,群臣集体上书,强烈抗议朝廷不公平对待死难的忠义之士卢象升,崇祯这才阴沉着一张脸,勉为其难地承认卢象升战死,追赠卢象升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但却死活扭着劲,不肯给卢象升谥号。

士大夫最重气节,之所以舍身为国,说俗了就是为了死后能得到一个谥号,但崇祯皇帝无情无义到了这种程度,那么此后谁还愿意替他卖命?

但是崇祯也上火,卢象升以死相谏,断绝了他与清兵和谈的希望,所以他不得不把大明第一流的人才洪承畴派往辽东,想用他来钳制住满清势力的扩张。

但是崇祯皇帝忘了,他如此刻毒对待卢象升,这不能不让洪承畴产生兔死狐悲的绝望心境。

5.长大了不是个好东西

洪承畴,这是一个终其一生都笼罩在神秘传奇中的人物。

在福建丰州锦田村,有一块坟地,地势环龙相抱,卧虎隐现,是天然的好风水。这块地,是属于当地的富户傅员外。

闽南风俗,借人死而不借人生。意思是说,家里的房子,可以借给快死掉的人居住,但绝不能借给生孩子的人居住,否则的话,新出生的婴儿,会将好风水带走。风俗归风俗,但嫁出去的女儿,非要回娘家来生孩子,当父母的怎么也不能说不允许吧?

傅员外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大着肚子回到父母家里,生下了一个孩子。

这孩子,端的了得,生下来的时候就红光满地,红光中隐现一只白虎的影子。等到了孩子七岁的时候,已经是无书不读、无字不识。八岁的时候傅员外死掉,这孩子跑来给外祖父吊丧,竟然是出口成章,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张口就来,惊得众人目瞪口呆。都说这孩子太聪明,长大了铁定不是个好东西。

这孩子的外祖父是有钱的员外,偏他母亲嫁给了一个穷光蛋,吃不上饭,也上不起学。到他十一岁的时候,学馆里的教书先生为了镇住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出了几个极难极难的对子,却不曾想,那些笨孩子居然全都将对子对上了。

当时教书先生知道情况不对,戒尺抡将起来,把那些小混蛋一通暴打:说,是谁帮你们对的?说出来就不打你。

小混世魔王们被打得号啕大哭,不得不招供:是穷孩子洪承畴帮忙对上的。

于是教书先生亲自找到洪承畴家,见这家实在是穷到难以为继的地步,就承诺说:他愿意免费教洪承畴读书。

这一读书,洪承畴可了不得,他在二十三岁那一年,轻而易举地考中进士,大官小官做过一气之后,就被派去对付李自成。

李自成遇到洪承畴,算是倒了八百辈子霉。

洪承畴曾与潼关南源大破李自成,俘虏了李自成的老婆,李自成负伤而走,遁入商洛山。如果不是这时候宁夏因为欠饷发生兵变,崇祯吩咐洪承畴丢下李自成,去宁夏救火,李自成势必会被洪承畴赶尽杀绝。

当卢象升战死的时候,洪承畴再度将李自成部击溃,李自成单身而逃。

洪承畴趁胜追击,准备逮到李自成剥皮抽筋,这时候崇祯又发来急电,命令洪承畴别老是跟李自成过不去,马上去辽东,和清兵拼命。

不是崇祯皇帝对李自成有什么感情,而是这时候清兵已经打入了山东,连陷十六城,开进济南,逮到了宗室德王朱由枢。

清兵命令朱由枢给崇祯写信:崇祯同志,希望你能够放弃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立场,主动解散大明伪政府,老老实实,低头认罪,接受人民的审判,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接到这封信,崇祯的鼻子被气歪了,左琢磨,右寻思,看来朕不拿出洪承畴来,你清兵就不知道个好歹。

洪承畴授蓟辽总督,镇守辽东。

是时候了,打掉皇太极匪帮,这帮子原始人闹得忒不像话了。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当洪承畴调集精兵良将,进入辽东的时候,此时的辽东,已经由年轻的吴三桂唱主角。

这一年吴三桂二十七岁,刚刚晋升为总兵官。在大明朝,这么年轻就做到总兵官的,吴三桂独一无二。

所以他更应该好好地表现。

要表现,在辽东是不缺机会的。

在杏山西五里台,居住着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民,共有三十家,总计六十一人,平均一家两口人。

这六十一人秘密向满清发出呼唤:快来救我们啊,我们要北归,要回家。

正巧皇太极亲自到锦州一带视察,听到了这声声呼唤,就深情地说:我们当领导的,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啊。

派猛将济尔哈朗、多铎、阿达礼,率骑兵一千五百骑,昼伏夜行,悄悄地绕过锦州、松山与杏山的明军,潜入了杏山蒙古自治村。六十一名父老乡亲见了清兵,激动得热泪盈眶,曰:亲人啊,我们日日夜夜,就盼望着你们来到啊。

济尔哈朗说:盼个头啊你盼,一千五百骑兵来接你们六十一个老百姓,你好大的面子,快点收拾锅碗瓢盆,咱们再悄悄溜回去。

六十一名蒙古人被清兵接走,附近的百姓飞跑去报告官兵:报告,不好了,那六十一名蒙古人被清兵接走了,这个月的税收可咋整啊?

驻扎在杏山的辽东总兵刘肇基闻知大怒:搞什么搞,你老百姓说走就走,护照办了没有?当即率三千人一路狂追。

消息迅速传出,锦州的祖大寿最先得知,这时候崇祯皇帝已经知道他此前降清的事情,正不断发出圣旨,请祖大寿进北京喝茶。祖大寿打死也不去,虽然不肯去北京送死,但他却仍然忠于大明。得知消息,他立即带了七百人追击。

此时吴三桂正在松山一带巡逻,得知消息,也率了三千人马赶来了。

顷刻之间,明军精锐齐至,总计七千人,将正悄悄摸黑赶路的一千五百名清兵截住。

这下子清兵傻眼了,先退到夹马山一带,扎住阵脚。明军紧追不放,可是明军这边马匹不足,七千人统统是靠了脚板跑路,骑兵只有一百多人。

一百多人足够了。

哇!一百多大明骑兵大叫着,向清兵冲了过去。

哇哇哇!清兵叫得比明军更响亮,也迎头冲了上来。

济尔哈朗、多铎和阿礼达这仨人,冲出来的时候早有默契,知道明军中最厉害的就是吴三桂,所以三人撇下别人不管,直奔吴三桂,围着吴三桂哐哐哐一通暴打。饶是吴三桂武艺过人,也招架不住这三个不要命的家伙,而且又俱是一等一的猛将,打得吴三桂叫苦连天,重力冲撞,想要杀出重围。但济尔哈朗知道,如果将吴三桂拿下,这一仗就算赢了,所以不管己方损失有多大,只管围着吴三桂狂砍不休。

吴三桂陷入重围,急冲不出,情境岌岌可危。

总兵官刘肇基看不下去了,三员猛将欺负吴三桂,太不像话了,跃马提枪,杀将过来,吴三桂这才松了一口气,急忙后退,三员清将也后退,急忙检查己方伤亡,发现明军被干掉一千多人,副将杨伦、周延州、参将李得位这兄弟仨还被清兵逮了过去,当场砍头给吴三桂看。明军所有的骑兵,统统打光了。

清兵的损失,与明军相当。

也就是说,清兵基本上打光了,虽然士兵损失惨重,但三员猛将还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吴三桂,瞧架势还要冲过来暴打。吴三桂被打怕了,不敢再惹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济尔哈朗带着六十一名蒙古平民离开。

清兵行进不远,就见前方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原来是皇太极生怕济尔哈朗有失,又派出了一万人的部队。

在这一万人后面,还有几万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皇太极豁出老本去了。

数万人营救六十一个蒙古老牧民,只是战死的清兵就超过千人,这原始的“拯救大兵瑞恩”一幕,标志着皇太极收聚人心的巨大成功。

7.就是要玩命地狠砍

蓟辽总督洪承畴,到达前线。

召集祖大寿,吴三桂和刘肇基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

洪承畴说:对付清兵,不要单独防守,清兵打起仗来玩命,你守不住的。守不住怎么办?要主动出击。如何一个出击法?是不是硬碰硬呢?非也,而是不要和清兵正面交锋,要采取奇袭、破敌战、打埋伏等多种战争技术,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

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在召开大清军事会议。

皇太极说:现在的明军,越打越难缠,越打越狡猾,他们现在尽力避免与我们正面交锋,这怎么可以?他们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要知道我们的优势就在正面交锋上,如果失去这个优势,那这仗还打个什么劲?

所以呢,皇太极最后说:我们现在就过去,和他们面对面,他们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松锦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时间,从1639年,直打到1642年,整整打了三年。

战役第一个阶段:围锦打援。

皇太极首先出手,他亲率八旗劲旅,进入锦州以北九十里的义州,以济尔哈朗为左翼元帅,多铎为右翼元帅,总计十万大军,到了义州就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垦荒屯田,一边生产,一边作战,很是有点南泥湾的意思。

大家正在耕田种地,吴三桂来了。

吴三桂是于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突然出现在清兵的镶蓝旗营地之前,他的身后,跟着五百步兵。

清将贝子罗托正在被窝里香甜地安睡,被喊杀声吵醒,光着脚丫,拎着枕头就冲了出来。黑暗之中只看见一片人头攒动,有人像疯了一样地喊杀,有人像死了爹一样地大哭,根本弄不清楚哪个是明军,哪个是清兵。贝子罗托光着屁股,拎着枕头,上前打也不妥当,不打也不妥当,只好站在那里,放开喉咙拼了命地号叫。

号着号着,就见清兵的骚动渐渐止息,原来吴三桂已经走了。

急忙检查伤亡,发现地面上有八具明军尸体,九匹跑岔了道的战马,贝子罗托大喜,立即写表请功。

然后贝子罗托就搬家了。

受不了,万一吴三桂大半夜的再摸来,会吓死人的。

受吴三桂的鼓舞,洪承畴也来了情绪,搞了一次大规则的破敌战。

这场战事,明军尽出精锐,洪承畴、吴三桂、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左光先、辽东总兵刘肇基统统出动,为保万全,另调山海关总兵马科助战。

吴三桂、曹变蛟率领副将以下将官五十余员,齐出杏山,整列队伍,骑兵居前,便于冲击,步兵和火器居后,以备堵击。正行进之间,獾十四郎多尔衮得到消息,急忙率了两万多清兵赶来截杀。吴三桂一见清兵,掉头就走,獾十四郎兴奋不已,狂追上来,正追之际,突听平地一声炮响,四面八方,数不清的明军冲杀而来,明军未至,大炮先发,当场将多尔衮轰得晕头转向。

獾十四郎何曾见过这等阵势,勃然大怒,不退反进,清兵正冲之际,迎头又遭明军一通排枪狂射,被打得满地乱滚,到处乱爬。还没等爬起来,吴三桂、曹变蛟、刘肇基已经疾扑而上,学了清军的招术,三名高手围住獾十四郎,铁了心要把多尔衮放倒。

多尔衮拼了老命搏杀,整体战势一面倒,清兵明显不支。

这时候吴三桂的士兵下马,去割清兵的首级。吴三桂急忙喝止,大呼曰:今次之战,不以首级记功,只记恶砍。

恶砍?

就是玩命地狠砍。

当下明军抡起刀子,铆足了劲砍个不休,砍得清兵哇哇惨叫。

这时候,四面山上,突然出现了大批的清兵。可是这些清兵被下面的恶战吓坏了,不敢下来援救多尔衮,还是多尔衮的亲兵忠心,前赴后继地冲上前去,拿自己的脑袋顶住明将的大刀,獾十四郎这才喘息过来,毫不犹豫,掉头就走。

这时候锦州城又有明军出城,接应曹变蛟、吴三桂等人。明军趁胜回军。

众将吹吹打打回营,就见洪承畴脸色铁青,看着他们:

诸位,军粮告急,不敷支用,谁敢挺身而出,于十万清兵围困之中,把粮食给运来?

众人面面相觑,相顾无言。

吴三桂上前一步:某愿往。

洪承畴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运粮一事,非三桂不可。

8.你们真的缺心眼

大年正月初一,吴三桂出发了。

浩浩荡荡,押着牛车、驴车、骡车三千四百辆,上面满载着粮食一万五千石,从宁远出发,悠哉悠哉地运到锦州,卸车之后,空车回来,牛、驴、骡哞哞乱叫,一路上甭提多热闹了。

运了第一拨,再运第二拨。

运了第二拨,再运第三拨。

一直运到大年初九,恰好皇太极出来慰问大清离退休老干部,看到远处黑压压的牛车、驴车在行走,惊问曰:那些车是干啥的呀?

下面有人回答:启奏陛下,这好像是大明的运粮车。

运粮车?皇太极一下子急了:你们缺心眼啊,怎么可以让大明这么明目张胆地运粮,快快快,马上给我把牛车、驴车统统牵回来。

两万喝得迷迷糊糊的清兵,匆忙上马,冲啊,向着吴三桂的运输队冲了过去。

这时候就见远处有火花闪动,轰的一声声巨响不止,数不清的炮弹,奔着清兵发射过来,清兵叫了一声妈,掉头飞快地逃回了大营。

吴三桂返回宁远。

洪承畴给他的工作报告打评语,曰: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剿杀虏级独多。

这评语,高到了不能再高。

总之,松锦大战的第一个阶段,成为了吴三桂个人的表演秀,让他出尽了风头。尤其是他平安无事地于清军合围中运粮之事,搞得皇太极精神恍惚,神志错乱。

然后进入了松锦大战的第二个阶段:大决战。

9.乳峰山上生死之战

在这个阶段里,皇太极亲统大兵围困锦州。

先清除了锦州外围的明军墩台,这些墩台是明军用来监视清军,传递消息的设施。墩台被摧毁,锦州的祖大寿就成了聋子、瞎子。

然后清军全体出动,将锦州城郊的庄稼统统割光。

仍然是深沟高垒,填壕毁堑,将锦州彻底地孤立起来。

明朝廷大惊,首先兵部提出研究报告:皇太极的锦州之战,是大凌河战役的再一次重演。

明摆着,这一次清兵不仅想拿下锦州,拿下祖大寿,还想借此机会拿下松山。

崇祯皇帝大怒,发旨问曰:洪承畴,你干啥呢?还不快去解救锦州。

于是洪承畴率了八员大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以及副将以下职务的各级领导两百多名,共率步骑十三万,往援锦州。

明军老传统,临战之前首先是誓师大会。这一次的地点选择在宁远,十三万将士推出代表,慷慨激昂地念了决心书,各总部指战员纷纷请战,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总之,情绪是非常高昂的。

洪承畴说:用用用,用你个头。这八员战将,只有白广恩、马科和吴三桂像是那么一回事,其余的五员战将,不过是凑个人数,帮助吃饭,还用你必胜,别忽悠了。

视察过前线之后,洪承畴打报告,要求增兵。十三万人远远不够用,清兵比明军人数更多,所以明军至少要增加到十五万。

报告递交上去,明廷内阁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没个结果,报交崇祯决断。

崇祯说:批准。

批准是批准了,但那两万援兵还不知在哪儿呢。洪承畴只好继续向前推进。

走着走着,洪承畴叫一声停。他向前一指:看到了没有,那座山,就是乳峰山,是这次战斗的决定性制高点。目前清兵已经先入为主,如果拿不下这乳峰山,那么这场仗,用不着再打,我们就输定了。

精锐出动,拿下乳峰山。

立即,八镇兵马,除了唐通那一路迟到未至之外,其余七镇,统统出动精锐步兵,带弓箭,携枪炮,分东西两侧,兵分七路,向着山顶进攻。

山顶上的清兵发现明军冲了上来,就大喊大叫,搬起石头用力往下扔。不料这七路明军都是最精锐的悍勇之士,看着自己的兄弟被石头砸得血肉横飞,明军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激起了同仇敌忾之心,放开喉咙拼命地吼叫着,你清兵没砸死我,老子今天就非要爬上去不可。

锦州城中,祖大寿听到外边呼喊连天,知道援军已至,就立即打开城门,引军出来,排好队形,也是站在那里放声呐喊。这个做法主要是让明军增添点精神头,捎带着在心理上打击一下清兵。

明军终于爬上了乳峰山,清兵凶猛地扑了上来,双方展开了恐怖的肉搏战,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牙齿和指甲,你掐我脖子,我抠你眼珠,满地都是滚打个不停的人,喊杀声倒听不到了。

这时候喊杀声却从山下突兀响起。

一支埋伏在西石门的清骑兵两万人,突然冲了出来,径直冲向明军左翼,看阵势是要打明军个冷不防。

可这支清兵没长眼睛,左翼部队,恰恰是由吴三桂统领。

这一年,吴三桂二十九岁,统部队两万人。

他用了一种奇特的方法来训练自己的部队——从两万人中精选中一千骁死之士,每五十人为一队,总计二十队。每队再设领队一名,他把二十名领队的姓名,都写在竹签上,竹签就插在靴筒里。遇到战事,顺手抽出一支,喊出领队的名字,领队就会飞马而出,与吴三桂相并驰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次清兵来势汹汹,数量较多,所以吴三桂顺手从靴筒里一抽,把二十个竹签全部抽出来,大喊一声:与我来,杀啊。

一千精锐骑兵,马上呜嗷尖叫着,抢在吴三桂前面,向着清兵狂冲过去。他们直冲进清兵当中,绕一圈再冲出来,返身再冲进去,如是者没完没了,连冲了十多次,彻底把清兵冲击得傻眼了。

原来,清兵打明军,最惯用的战术就是用骑兵冲击大明的步兵,一冲就散,而后大清的骑兵们快快乐乐地追着落单的明军砍脑袋玩。却不料这一次事情反过来了,明军非但没有被冲散,反而自己的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由于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清兵伤心地大哭起来,拨转马头掉头就逃,被吴三桂一通追杀,仅他一个人就摘了十颗清兵的首级。

清军火了,好你个明军,竟然敢用我清军的战术,那就别怪我清军也用你们明军的战术了。

牛车迤逦着驶出,拉着三十门红衣大炮。

清兵向明军开炮了。

10.请给我半个月的时间

大明晚期,火器是相当发达的,尤其是当袁崇焕一炮轰得野猪皮魂归西天之后,这就更刺激了大明王朝研究火器的热情。

但是,只有热情是不够的,火器这东西,讲究的是科学,但是大明王朝时代,科学是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所以火器的研制,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进展。当时的火器有一个致命的毛病,那就是动不动就爆炸,经常性发生在向敌军轰击的时候。轰的一声,敌军没轰到,大炮爆炸,反倒把自己炸了个魂飞天外。

所以当时的情形,火炮这东西虽然威力巨大,但如果能不用,大家是尽量不用,以免火炮爆炸,伤及自己,那就划不来了。

总之,不是打到急红了眼,是不会动用火炮的。

现在是清军打急眼了,悍然出动了火炮。

明军大怒,你个原始人清兵也敢动用大炮,太不像话了,把咱们自己的大炮拉出来。

双方展开了火炮大战,从早晨一直打到午夜。

猜一猜,有多少人死于这猛烈的炮火之下?

一个也没有。

虽然清兵没轰到一个明军,明军也没有轰到一个清兵,但令人可喜的是,也没听说哪门大炮自己爆炸。这说明,明清两家的火炮研制技术,确实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次规模性交火,双方共投入兵力三万人。

但是伤亡数目,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低。

山顶上,明军掐死清兵二十个,还捉了一个活的。而明军仰攻,居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只是阵亡者就有七百三十八人,轻重伤员七百九十三人,最离奇的是,还有六百五十七匹马骡被击毙,也不知谁这么缺德,竟然挑这些善良的牲畜下死手。

战事结束,洪承畴召开会议,总结说:这场恶仗,听起来是我们赢了,但如果考虑到我们所付出的惨烈代价,实际上是我们输了。

我们输得最惨最惨的,是这场仗对于锦州的解围没有任何效果。

听着明军打得凶猛,可是清兵连死带伤也不过三十多人,仗要是这么打下去的话,那铁定是没希望的。

一千多明军,换三十个清兵。

不能这么打啊,真的不能这么打。

可是不这么打,还能怎么打呢?

到底应该怎么打,现在洪承畴也弄不清楚,他必须要花时间,寻找清兵的弱点,研究全新的打法。

打报告给朝廷: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

洪承畴的意思是说:给我半个月的时间,就半个月,让我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打……

朝廷回电:不行!

现在就得打。

11.皇上最恨别人吃饭

反对洪承畴研究清兵弱点,要求他立即出击的,是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

实际上,崇祯皇帝这一次没有犯浑,明确支持洪承畴等半个月后再行决战。但是这老陈太有责任心了,他提出来的观点是:洪承畴已经出关一年了,已经花费了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这么浪费下去太令人痛心了,要节约闹革命,怎么能因为找不到清兵的弱点就不打了呢?

要打,要快点打。

看崇祯皇帝明显支持洪承畴,陈新甲急了,找了个兵部职方司主事马绍愉,一个职方郎中张若麒,三人对崇祯皇帝展开了围攻:陛下,求你了,打吧,快点打吧,洪承畴那十几万人马,天天都在吃饭啊,只吃饭不打仗,他们每吃一口,我都替陛下你心疼啊。

这句话可算是说到点子上去了。

崇祯最痛恨别人吃饭。

一想到十三万大军凑在辽东,每天呱唧呱唧大吃大嚼,吃完了就睡大觉不干活,崇祯就感觉自己的心绞痛严重发作。

受不了了,十三万人要白吃半个月啊,那还不如杀了崇祯好了。

赐尚方宝剑与主事马绍愉、郎中张若麒,命俩人前往军中,让洪承畴即刻开打,如果洪承畴再磨磨唧唧,取其头颅来见。

马绍愉和张若麒兴高采烈地来到辽东,把尚方宝剑一架:洪承畴,你看清楚了,今天你给一句话,打,还是不打?

洪承畴登时傻眼了:别这样,有话好好说,我也没说不打啊。

马绍愉和张若麒站起来:既然要打,那就催师行进,走吧你。

于是洪承畴哭丧着一张脸,指挥八镇人马向前移动。

十三万大军推至松山。

安营扎寨,宣府总兵杨国柱看每次扎营,吴三桂都溜出去提几颗清兵人头回来,他看得心中痒痒,这次也不打招呼,带了数百步兵,摸黑在大野地里乱走。走着走着,突听一声号炮,四下里黑影幢幢,也不知有多少清兵杀来。杨国柱惊叫一声,掉头便走,不防扭头之际,被一名清将凌厉的一刀,嗖的一声,可怜杨国柱,一颗大好头颅,飞入到暗夜之中。

这杨国柱,真的是有点缺心眼。他只看着吴三桂每次偷袭,都有斩获,却没有想一想那都是在清兵的外围。而现在他们已经与清兵近距离接触,清兵紧张得连睡觉都睁一只眼睛,这时候再琢磨偷袭,那只会是枉送了性命。

杨国柱为国捐躯,洪承畴下令,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替。

虽然杨国柱枉送了性命,但也把清兵吓得够呛。可以说,洪承畴挺进松山,带给清兵以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压力不是把清兵压零碎了,就是把清兵压疯狂了,看看是哪种结果吧。

睡觉。

一觉醒来,洪承畴出得营帐,伸了懒腰,顿时呆在当场。

就见三道深深的壕沟,每道壕沟深八尺,宽丈余,由王宝山开始,经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直到南海口,环环萦绕,竟然将所有的明军,全都圈在了里边。

这三道壕沟,彻底断绝了明军的粮道。

十三万明军,就此陷入了重围。

哪来的这么三条壕沟?

洪承畴惊心不定,抬头细看,就见远处清兵大营,皇太极正眉开眼笑:哈哈哈,朕的杰作,足够老洪喝一壶的了吧?

12.玩的就是心跳

当得到洪承畴往援锦州的消息之时,皇太极就陷入了茫然之中。

咋办呢?老洪可不是一般人,这家伙厉害啊,如果他不来辽东,那李自成铁定已经被他逮到,抽筋剥皮了。

如今他来到了辽东,是不是我们野猪皮家族,末日到了呢?

再一琢磨,不可能吧?他洪承畴厉害是不假,难道那孙承宗就不厉害?熊廷弼就不厉害?袁崇焕就不厉害?可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别忘了,他们那边还有一个崇祯皇帝呢。

再厉害的人物,和崇祯皇帝凑成搭档,结果也就一个字:

死!

所以这洪承畴虽然厉害,但有崇祯扯住他的后腿,估计老洪也没什么咒念。

OK,那就出动全国所有的兵力,所有的年轻男子,上至六十岁,下到十六岁,统统编入军队,孤注一掷,跟洪承畴拼了。这场仗,不是他完蛋,就是我完蛋,玩的就是心跳,要的就是刺激。

全国的男子全部出动,跟着皇太极狂奔了六天六夜,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7月19日,一口气跑到松山附近的戚家堡。然后他惊讶地发现洪承畴竟然驻扎在松山,当时皇太极心里的诧异,已经到了极点。

松山这个地方,是有名的绝地啊,洪承畴不倚靠宁远而驻扎,跑到这里来干什么?莫非,大明的奇人异士,一进入辽东,智商就迅速地下降了不成?

再悄悄地派了侦察兵去打探消息,报说是崇祯皇帝催逼洪承畴进军,皇太极当时就哭了,曰:崇祯伪政权,你真是体贴朕的心啊,你崇祯这么帮忙,朕要不拿下中国万里江山,那就太对不起你了。

皇太极下令,大清国所有的适龄男子全部出动,半夜不许睡觉,都去挖坑。整整挖了一夜,竟然挖出了三条深深的壕沟,将八镇明军困死在里边。

皇太极再下令,为防明军突围逃脱,派兵团团围住杏山,使溃兵不得入城。

自塔山南至海边,北至山岭,以及守远北部的连山,所有的逃路,统统都被堵死。

是役也,明军十三万人。

清兵有十五万人,其中还包括蒙古联军、朝鲜联军,应该算是一多国维和部队。

皇太极摆明了架势,要用十五万的多国部队,将十三万明军精锐,彻底歼灭。

13.咱们已经死定了

被兵部尚书陈新甲这么一搅和,明军彻底完蛋了。

现在的情形是,锦州、松山,以及宁远成了三个孤立的据点,相互之间不能接应,无法救援,由着皇太极挑肥拣瘦,红烧清炖,明军却只能是逆来顺受,任皇太极宰割。

最惨的是,被马绍愉和张若麒这俩家伙死催活催,洪承畴心里害怕,急忙行军,明军只带了三天的口粮。眼见得粮道断绝,顿时人心惶惶,陷入了混乱之中。于是洪承畴急忙召集军以上干部开会,研究如何打破敌人的封锁,死中求活,杀出一条血路来。

研究的结果,就一个办法,等到第二天,大家全体出动,拼了老命往外边冲,不信冲不出去。

到了第二天,八个总兵官吹响号角,率领士兵喊叫着向壕沟冲了过去。那壕沟好深,前边的士兵扑通一声掉下去,当场摔得半死不活,淌着眼泪往上爬,却说什么也爬不上去。

步兵还算幸运的,最惨的是骑兵,那壕沟深八尺,宽丈余,战马扑通一声跌进去,再想出来,那可就难了。

这么跳显然是不行,太笨了,拿云梯来,大家走云梯。

可是清兵就等着明军走云梯呢。一大群弓箭手排成长队,拿明军当活靶子练习射箭,嗖嗖嗖,几百名明军心窝中箭,当场毙命。

没办法,冲不出去,八镇总兵收兵回来,都来瞧洪承畴的脸色,看看领导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洪承畴又有什么办法?

明天接着再来。

可就在那天夜里,皇太极闲着没事,出来观战,突然看到塔山那边,堆积着明军的粮草。皇太极大喜,立即回帐,叫来獾十四郎和阿济格,给了二人一人一支令箭,命二人各带两千骑兵,悄悄地去偷明军的粮草。

这两人悄悄地过去,突然大喊一声,杀入明军大营。明军正在酣睡之中,听到喊杀之声,跳起来光着脚丫子四处乱跑,被清兵一顿好杀,然后獾十四郎和阿济格将几百堆粮草迅速地搬下山,从原路回到了大营。

洪承畴得报,气得差点没哭出来,当即将保护粮草的营官统统砍头,然后连夜召开军事会议。

这是一次很奇怪的会议,会议上,兵部尚书派来的专职添乱捣蛋的张若麒,提出一个怪异的动议,他建议立即回师,返回宁远去搬运粮草。听他说话的意思,好像他有十足的把握冲出清兵的围困。

可是别人,却没有张若麒那么乐观。

洪承畴说:明天,是我们的最后一天。

他又说:要告诉战士们,我们大家都是死定了,坚守在这里,是死,往外冲,是死,但拼命地冲锋,有可能还有一线生机,是生是死,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心。

然后洪承畴与八镇总兵官做最后的握手。

天亮之后,谁能活着出去?

碰运气吧。

在这所有人的当中,唯一不想碰运气的人,是吴三桂。

14.蒙古兄弟好实在

吴三桂回到自己的营帐,立即召集所有的亲信家将,召开家庭会议。

会议上,每个人都慷慨激昂地表决心,表示宁可自己死,也要保护吴三桂冲出去。因为只要吴三桂杀出去了,就算自己战死,吴三桂也会替自己照顾老婆孩子,可要是吴三桂死翘翘了,就算是自己活着出去,也得拖着老婆儿女去讨饭。

这就是死士。

养他千日,死在一时。

所有的人都抱定了决死之心,只有一位蒙古族的兄弟,坐在那里看着大家嘿嘿地傻乐。

这位蒙古族傻兄弟,原本是皇太极辖下多国维和部队中的一员,在一次战斗中被吴三桂捉活了。当时琢磨着砍了他,可看这兄弟心眼忒实在,典型的蒙古人,憨厚忠直,吴三桂就有点不忍心下刀子,可不下刀子又怎么办?

好办,给他几亩地,一个漂亮老婆,从此这位蒙古老兄就幸福地沉浸在安乐窝中,抱着老婆说什么也不肯撒手。每次上战场,都得七八个家将齐上,掐胳膊,扛大腿,把他扛到战场上来。

这蒙古兄弟来是来了,但每逢冲杀,他照例冲在最后。每逢撤退,他跑得比吴三桂还快。

问他为什么不忠心护主,反而逃得比主人吴三桂还要快,蒙古兄弟答曰:他家里的老婆太漂亮,舍不得死。总之是心眼实在到了让人欲哭无泪的程度。

见别人慷慨激昂,唯独这位心眼实在的蒙古兄弟傻笑,吴三桂心中有数,宣布散会,会后单独留下蒙古兄弟,问道:你有什么话对我说吗?

蒙古兄弟低声道:突围的时候,要走大道,万万不可走小道。

为什么?吴三桂问。

蒙古兄弟道:因为清兵太了解你们明军了,但逢败仗,明军心慌,从来不敢从大道上逃,都是钻小道,而清兵掌握了这个规律,大路上向来是虚张声势,营盘罗列,杀气腾腾,实际上只是留着几个老弱残兵,吓唬明军而已。

有这事?吴三桂还在琢磨,突听外边一片混乱,人喊声,马嘶声,箭矢破空之声,响成了一团。

原来是大同总兵王朴这兄弟,他心里害怕,惦记着家里的老婆孩子,害怕明天再突围的时候来不及了,索性违背洪承畴的军令,当夜先走,率先突围。

王朴一动,其他各营总兵官顿时陷入慌乱之中,谁也不愿意落在后面,被清兵歼灭,一时间七路人马争先恐后,还没有冲出大营,就因为夺路而相互拼打起来。

皇太极早防着明军这一手,一听明军这边有动静,清兵急忙赶来截杀,正见明军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地栽进壕沟里,清兵就站在壕沟边上,望着那蠕动的黑暗一片,箭射枪捅。黑暗之中,哭喊之声不绝于耳,令人不忍卒闻。

大批的明军无法突围,生生地被压迫到了南海边,适遇涨潮,这些明军俱被无情的海潮卷走。

吴三桂最后一个走,却是逃得最快。

因为他听了蒙古兄弟的话,走的是大道。

大道之上,真可谓杀气腾腾,剑拔弩张。清兵的营帐一座接一座,黑压压地望不到边际,旌旗飘扬,矛戈林列,仿佛有千军万马,正等着吴三桂自投罗网。

这无边的营帐,是不是真的像蒙古兄弟所说,只是清兵设下的障眼法?

会不会这次皇太极突然改了主意,将主力部队转移到大路上埋伏起来呢?

不知道,只有杀过去,才能够弄清楚。

吴三桂硬着头皮冲了过去,是死是活,全看这一锤子买卖了。

杀啊,清兵营帐中,一支伏兵冲了出来,一瞧这些伏兵,吴三桂的眼泪顿时就落下来了。

谢天谢地,在这里埋伏的,是蒙古联军。

蒙古联军数目不多,也就是说,清军的主力人马,全都在小道上严阵以待呢。

当下吴三桂精神大振,向着蒙古联军冲了过去,蒙古兄弟们却是很机灵,眼见得他来势汹汹,摆明了是真的拼命,那就赶紧让开路。

闻知有一支兵马从大道上闯出,皇大极大骇,他最喜欢的是大满贯,跑掉了一支,这对他的自尊心伤害很大。愤怒之下,他衔尾追来,远远地看到吴三桂威风凛凛,所向披靡,皇太极顿时为之折服。

好汉子,真是一条好汉子。

皇太极说:我要这个男人。

若得吴三桂,天下唾手可得。

15.你写的字太丑了

吴三桂顺着大道一路飞奔,径直冲入了杏山城。逃走的时候过于惊慌,连总兵官的大印都忘了拿,被清兵当成了宝贝收走。

吴三桂进了城不久,大同总兵王朴也到了。这兄弟走得最早,却落在了吴三桂的后面,心里一定是相当的不服气。

哥俩坐下来,相对喘息,听着城外马蹄声响成一片,唐通、马科、白广恩和李辅明也冲出来了。

一口气居然逃出来这么多的人,是因为他们在发现小路冲不出去后,都跟在吴三桂后面跑路,但终究是跑不过吴三桂,所以姗姗来迟。

监军张若麒那厮居然奇迹般地逃了出来,不知怎么搞的,被他逃到了小凌河口,赶在清兵追到之前,弄到了一叶扁舟,乘舟而逃,清兵都傻眼。

张若麒驾舟去了宁远。

八镇兵马,唯有曹变蛟、王廷臣最死心眼,这俩人拼死了非要走小道,可是小道上挤满了满清的高手,济尔哈朗、獾十四郎多尔衮、阿济格,这些猛将密麻麻地排成了方队,莫说是曹变蛟,就是曹变蛇,也莫想逮到孔隙钻出去。

这两路人马,惨遭清兵主力迎头痛打,被打得落花流水,不得已退回来,返回松山城。

耳听得八镇总官兵都开始冲了,洪承畴火气很大,没办法,他不能坐以待毙,也统军冲了出来。清军一瞧见他,顿时兴高采烈地狂涌上来,洪承畴虽然闲时忙时,也伸伸胳膊、踢踢腿,可临阵冲杀,这实在不是他的强项,眼见得清兵越打越亢奋,再折腾下去,后果可不太乐观。洪承畴只好掉头,逃回到松山城,与曹变蛟、王廷臣和巡抚丘民仰死守孤城。

清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皇太极又犯了写信的老毛病,当场手书一封,用箭射进城去,呼吁洪承畴与大明伪政府脱离关系,弃暗投明。

洪承畴看了皇太极的信,派了士兵登城喊话:有断头大明经略,无投降大明经略。还有,皇太极,你得多多练练字了,你的字太丑。

听了明军的喊话,皇太极说不出来的伤心,曰:洪承畴如此固执,不肯听朕的良言相劝,朕真的好好伤心啊。诸位爱卿,你们谁有办法,让洪承畴翻然悔悟,重新做人呢?

这时候有一个人走了出来,说道:四大爷陛下,让我过去,定然缚得洪承畴来献。

皇太极定睛一看此人,登时大喜,曰:擒洪承畴,非卿不可。

这人是谁呢?

他怎么管皇太极叫四大爷呢?

16.求求陛下给口吃的

自动走出来的那人,却是大明王朝第一个降清的老熟人,昔日大明抚顺关总兵官李永芳。

说起这李永芳,他在野猪皮努尔哈赤崛起时代,因为献出抚顺关,受到了野猪皮的通电嘉奖,野猪皮把自己的一个孙女送给了李永芳幸御。这么多年来,李永芳主要的工作就是幸御野猪皮的乖孙女儿,也没干什么正经事。这时候发现有了机会,就勇敢地站出来挑战难关。

李永芳挑战的这个难关,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

松锦大战的第三个阶段:最后的夺城。

夺城之战,首夺松山。

李永芳换了身奇怪的衣服,趁夜向着松山城摸了过去。

然后就没动静了。

而洪承畴则在城中组织抵抗,孤城难守,这时候老洪最渴望的就是突围,可是皇太极说什么也不肯答应,他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次次都被清兵打得落花流水。

没咒念了,死守吧。

大凌河的惨案,在松山城再度重演了。

粮食短缺。

先是每人每日,发米两碗。

然后是每人每日,发米一碗。

然后是没得米饭再吃,开始宰杀战马。

战马吃光了之后,城中军民忍了几天的饥饿,明军就开始了捕捉老百姓煮着吃。这时候老百姓已经饿得半死不活,被逮走的时候丝毫也不反抗,都是自己洗吧洗吧,洗得干干净净,坐进大锅里,煮熟后的味道虽然喷香,可是没有调料,美中不足啊。

再后来就是士兵民主选举,得票最多者,自己洗干净了跳大锅里,祖国在召唤,战友在期待,快点熟吧你。

还活着的人缒城而逃,这时候洪承畴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

是让老百姓留在城中,让士兵吃掉好呢,还是眼看着他们缒城投敌,勉强保得性命好呢?

这个问题,真的好难回答啊。

郁闷之中,又有两个人缒城逃走了。

一个是野猪皮的孙女婿李永芳,这兄弟又肥又胖又白,居然没被人吃掉,诚怪事耳。

另一个人,却是松山城总兵夏承德的儿子夏舒。

这两个皮包骨飞奔着去见皇太极:陛下,行行好,给口吃的吧。

都安排好了,只待清兵进城。

17.陛下你太心急了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清军于南城登梯而入。

松山总兵夏承德接应清兵入城,然后疾奔出衙署。这时候洪承畴听到清兵进城的消息,笑道:陛下(指崇祯皇帝),拜拜了您呐,臣子尽了心力了,倘再等十五天,臣子一定会给陛下一个惊喜的。

可是陛下,你太急了啊。

所以现在只有惊,却没有喜了。

向北京的方向磕头,起来搬只脚凳,解下绦带,站上去绕过房梁,打个结,把脖子往上一挂。两只脚一蹬,洪承畴就悬在了半空中,正悠荡着,门外突然冲进来一群人,拦腰抱下洪承畴,七手八脚捆了,当场拖走。

原来是松山总兵夏承德,和野猪皮的孙女婿李永芳一伙人。

这时候曹变蛟、王廷臣正率了兵道副将以下官员一百多人,以衙署为据点,与清兵进行最后的殊死抵抗。夏承德带着人马匆匆进来:打什么打,都别打了,与我统统绑了。

饶是曹变蛟勇猛,王廷臣拼命,也奈不住这来自后方的突然袭击,结果统统反剪,被押到了清兵面前。

皇太极传令:除洪承畴之外,余人皆斩。

曹变蛟、王廷臣,大小官员一百多人,誓死不降的士兵三千多人,统统斩决。

松山城由是而沦陷。

下一个目标,是杏山城。

18.吴三桂心眼太坏了

松山陷落后,清兵的大队人马扑向杏山城,张开了天罗地网,务必要将吴三桂等人擒杀。

此时杏山城中,人心慌乱,乱兵们四处流窜。有一支千人的乱兵不听指挥,冲出了杏山城,眼看着他们正在荒野中狂奔,突然一声号炮,就见如狼似虎的清兵宛如从地下钻出来一般,突兀现身,像潮水般地涌上来,又像潮水般地退下去。清兵消失了,荒野中只留下一千多具无头的明军尸体。

这情景看得吴三桂和王朴俩人牙齿发寒,这清兵,真的在杏山城外设下了天罗地网,不论是大道还是小路,都埋伏了最精锐的清兵铁骑。而且依着皇太极的性格,这埋伏肯定还不止一道。

就算是埋伏再多,那也要死中求活,拼力一搏。

二十六日一大早,吴三桂和王朴组成联军,一声号炮,冲出城来。

平地上一片呐喊之声,清兵从埋伏处钻出来,上前拦截。吴三桂和王朴不敢恋战,且战且走,取路高桥方向,一路狂奔。

前边大道上,一人一骑。

清将多铎。

他是獾十四郎多尔衮的三弟,这没心没肺的东西,他亲娘让四大贝勒活活逼死,却不说报仇,反倒天天找明军的麻烦,真拿他没办法。

看着吴三桂和王朴拼了性命不要,向他疾冲过来,多铎满脸怪笑,一扬手,就听号炮突起,四下里清军的伏兵齐出,当场将吴三桂和王朴团团围住。这节骨眼上后面的清兵也追了上来,不由分说,抡起刀子照吴三桂的马屁股就砍。而多铎则发出一声尖啸,纵马直取吴三桂。

吴三桂狂叫一声,此人一旦急眼拼命,在战场上是无人可挡的,就连多铎也不敢轻迎其锋,只好让开一条路,专挑着没马的明军步兵乱砍一气。

可怜的明军,被砍得到处乱窜,却又如何跑得过清兵的战马?

吴三桂和王朴趁机杀出重围,前面,又是一道防线。

那就再奋力地拼冲。

毕竟是吴三桂和王朴武艺出众,一路冲击,沿途拦截的清兵都不敢招惹他们,生生地被他们连闯三道防线。

到了桑葛尔寨,从这里到大海,清兵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了人墙,拦截任何活动的物体。这是皇太极设下的最后一道防线了,是最坚固,但也是最脆弱的防线。

说这道防线坚固,那是这人墙太过于密实,单个的明军,根本不可能逃得过去。

说这道防线脆弱,是对于吴三桂和王朴来说,这道人墙就跟一个清兵没什么两样,一冲就破。

吴三桂和王朴冲撞而出,一口气逃回了宁远。

在宁远,另有崇祯的间谍埋伏,此人是宁前道石凤台。听说吴三桂和王朴冲出了重围,他急忙前来慰问,到了地方仔细一瞧,登时大怒。

石凤台返回办公室,偷偷地给崇祯皇帝打报告:陛下,这吴三桂太坏了,他差不多把全部的部队都给带回来了,这说明战事根本就不怎么激烈嘛,明摆着他能够把洪承畴救回来,可他只顾自己逃命,这太不像话了。陛下,你得考虑考虑严惩吴三桂,此致,敬礼。

此时杏山城中,尚有明军几千人,轻易地被清兵摆平,杏山城失陷。

最后一个目标:锦州。

19.洪承畴是只导盲犬

短短三天,空前规模的会战结束,明军一败涂地,总计五万余名明军被消灭,七千余匹战马,六十六峰骆驼被清兵缴获,此外清兵还夺得甲胄九千余副。而被海水淹死的明军尸体,更是不知凡几,海面上漂浮着密集的明军尸体,多如雁鹜。

朝廷震骇,立即开会。

会议上,群臣慷慨激昂,除曹变蛟、王廷臣之外,其余六镇总兵官都是丢弃了主帅洪承畴而私逃。只顾自己逃命,不管领导死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就危险了。

群臣建议,杀杀杀杀杀杀,六个杀字,尽杀逃回来的六名总兵官。

崇祯做会议总结:大家的建议非常好,非常正确,大同总兵官王朴,立即推出斩首;宁远总兵官吴三桂,晋升为提督。

霎时间群臣大哗:凭什么呀,陛下?吴三桂和王朴哥俩是一块逃命,凭什么只杀王朴,却提拔吴三桂啊?陛下,那吴三桂也要杀。

崇祯皇帝就一句话:杀了吴三桂,你替朕去守宁远?

众臣立即闭嘴。

这时候兵部尚书陈新甲越众而出:陛下,我看咱们这么着,斩王朴,让马科写检讨书,吴三桂及另外四名总兵官,提出严肃的口头批评,下不为例。还有,这次战役之所以失败,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和主事马绍愉应负主要责任,如果不是这俩人上蹿上跳,逼迫洪承畴立即开打,事情不会糟到这种程度。作为兵部尚书,我也有责任,我的责任是没有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关键的时刻动摇了,所以我也要提出严厉的自我批评。

崇祯皇帝欣然曰:陈爱卿勇于作自我批评,甚好,这蛮符合我朝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的。就这么着吧,把张若麒立即逮捕,判处死刑。至于马绍愉吗,朕的意思是,就让他办理离休手续吧。

然后崇祯皇帝宣布:下一个议题,立即组建洪承畴治丧委员会,朕亲自担任委员长。

这崇祯皇帝,又犯了精神恍惚、思绪不定的老毛病。

那洪承畴明明是在清兵战俘营活得好好的,每天有酒有菜,他可倒好,在这筹办起治丧委员会起来了。

京城朝官,全体去参加洪承畴的葬礼。

在清兵的战俘营中,范文程也正去探望俘虏洪承畴。他进屋的时候,看到洪承畴正光着两只脚,披散着头发,站在地上破口大骂:奴酋,你们想干啥?快点杀了我,有本事你就杀了我啊。

范文程道:先生消消气,坐下来咱们聊会儿天。

洪承畴:少来,我劝你趁早打消了对我劝降的念头。

范文程道:王八蛋才劝你投降,我就是怕你一个人孤独寂寞,陪你聊聊天嘛。

洪承畴:跟你不熟,没什么可聊的。

范文程:聊聊就熟了嘛,子曾经曰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到底咱们都是兄弟啊,干嘛发这么大火?

正说着,房梁上飘落一粒尘埃,飘来荡去,恰好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范文程见了,眨巴眨巴眼睛,就说:老洪,你不乐意聊天,那我就不给你添堵了,等有工夫再来陪你。

告辞出门,范文程匆匆去见皇太极,皇太极一见他就问:范先生,那洪承畴,会不会答应朕啊,朕是真心实意地想得到他啊。

范文程道:没问题,洪承畴肯定会归顺陛下的。

皇太极大喜:何以见得?

范文程道:我和他聊天,有灰尘落到他身上,他立即拂去。这表明他仍然爱惜自己,毕竟是学了一身的本事啊,活一辈子竟没个机会用一用,谁能甘心?所以他必然会投降。

皇太极大喜,就专程赶往牢房,进去后见洪承畴穿着单衣,就脱下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替洪承畴披上,关切地问道:先生不冷吧?

霎时间洪承畴全身颤抖。

皇太极的话,可谓是一语双关,正敲击在他心理上的弱点上。

为崇祯那种人干活,你洪承畴不寒心吗?

大明朝,让人变成狗。

大清朝,让狗变成人。

鲜明的对比啊,洪承畴不可能无动于衷。

泪如雨下,洪承畴乃降。

得到了洪承畴,皇太极乐得不知如何是好,立即召开了一个盛大的party,拉着洪承畴坐在一起,让贝勒们载歌载舞,献艺表演。众贝勒勃然大怒,曰:陛下,你有没有搞错?我们冲战于两军之前,无数次死中求活,可是陛下对我们却从来不假辞色,反而让我们作艺伎表演。这洪承畴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不杀他就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凭什么要优待他到了如此程度?

皇太极骂曰:你们晓个啥子哟,你们提着自己的脑袋,于两军阵前冒死冲杀,图的啥呀?不就是想进入中原那花花世界吗?可是你们哪怕有天大的本事,对中原的地形与文化不熟悉,一旦杀进去,就跟瞎子没什么两样。现在有了洪承畴,我们就如同瞎子获得了导盲犬,难道你们不应该好好地感谢人家吗?

一席话提醒梦中人,众贝勒心悦诚服,立即手挽手,在洪承畴面前跳起踢踏舞来。

20.不好意思,让陛下失望了

突出重围,吴三桂晋升为提督,这让他顿生惶恐之心。

崇祯这么厚待他,不惟是他已是大明在关东唯一的屏障,应该说,这与他十七岁那年率二十骑于数万清兵铁骑中救出父亲吴襄来有关。自古求忠臣于孝子门,崇祯皇帝真诚地希望,吴三桂最好不要让他失望。

于是吴三桂和另一名逃将白广恩合兵,凑足了四千人手,气势汹汹冲出宁远城,进驻塔山扎营。

派出两千人到高桥,观察敌情,眼见得清兵高度紧张,没有破绽可寻,吴三桂不敢轻动,怏怏而回。

不好意思,让陛下失望了。

这时候锦州城中,祖大寿日日夜夜,侧着耳朵听着城外的动静?洪承畴与皇太极的决战到底如何了?是输了,还是赢了?正在焦惶之际,突听城外喊声大振,人喊马嘶,杀声四起。祖大寿大喜,急忙带队出城,准备与明军胜利会师。

出了城门,就见远处一彪军疾卷过来,出现济尔哈朗一张笑脸:老祖,别来无恙乎?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松锦大战已经结束,明军统统被歼,你要不要过来参加庆祝舞会?

原来是清兵在玩祖大寿。

这个消息犹如当头惊雷,让祖大寿再也立脚不稳。

大凌河那惨厉的一幕,再次浮现到祖大寿的心头。

坚守。

红烧百姓,清炖士兵,人相食。

这样紧守下去,祖大寿迟早会疯掉的。

他毕竟是个正常人,没办法做到一辈子不干别的事,只是到处逮活人煮了吃。这已经突破了人的心理承受极限。

想来想去,祖大寿琢磨着:要不,咱们再坚持一段时间,等人肉吃光了,这辈子打死再也不吃人了。

继续坚守。

照旧是老套路,粮食吃光了,杀马,马吃光了,逮百姓下锅煮,老百姓都逃了,士兵们民主投票选举,相互吃掉对方。

吃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吃腻了人肉,于是开城投降。

清兵占领锦州,除了祖大寿的兵将部属,余者皆斩。计杀大明副将以下的军官十七人,杀士兵八千人。

然后皇太极传旨:兹委任祖大寿为正黄旗总兵,钦此,谢恩。

圣旨一下,诸贝勒们又不乐意了:陛下,这祖大寿首鼠两端,三心二意,不可大用啊。

皇太极笑曰:你们晓个啥子哟,能坚守者,读书明理之效,你们这帮人不读书,没文化,朕跟你们没共同语言。

然后皇太极传令:大家行动起来,统统写信给吴三桂,号召他迷途知返,朕想他想得太久,太久了。

劝降的书信如雪片般飞向孤城宁远,向吴三桂发出了真诚的呼唤。 yVNiPNPDTRJg9D1JuY57GBpVxerQVIGrPjCkSynbwj4A8GPh3qshaYT7m9U7ws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