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手术虽然是体表手术,但由于手术范围较广,创伤较大,因此乳腺癌术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
出血
出血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常见的原因:①术中止血不彻底,遗留活动性出血点。②电凝结痂或结扎线脱落导致出血。③手术前患者应用过化疗药物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致创面容易出血,或患者存在凝血机制障碍。
出血的表现:①引流管持续引流出血性液体。②因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导致引流量反而减少。③胸壁、腋窝局限性或广泛性隆起,压迫隆起有波动感。④实验性穿刺抽吸,可能因血液凝固无法抽出血液。⑤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表现。⑥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降低。
防治措施:术中彻底止血、结扎牢靠是预防出血的关键。术后嘱患者适当限制活动,减少肌肉收缩及皮瓣与胸壁间的摩擦。
皮瓣坏死
手术后全层皮瓣出现明显变黑,切割时没有新鲜血液流出即诊断为皮瓣坏死。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其根本原因是皮瓣供血不足。手术后皮瓣的血供主要来自皮下血管网,而距皮缘3厘米以内的血供主要靠与胸壁紧贴后所形成的新的血供联系而获得,因此,这部分皮瓣供血差、不稳定、易坏死。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
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
患者术后拔除引流管的次日按压术区如有波动感,穿刺术区抽出积液即可诊断为皮下积液。穿刺抽出液体≤50毫升为少量积液,穿刺抽出液体>50毫升为大量积液。
一旦发现皮下有积液,应让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立即行穿刺抽液,根据皮下积液量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少量积液时应彻底抽尽后予以纱布棉垫加压包扎,经反复抽吸后多能治愈。大量积液时考虑重新放置引流管,加压包扎,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局部及全身感染。
切口感染
术后30天内,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或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患者可出现切口部位疼痛加重,术区红肿,皮肤温度升高,挤压切口可见脓性分泌物;伴有全身感染者则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上肢水肿
乳腺癌腋窝手术后淋巴组织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使淋巴回流障碍而积聚于皮下组织形成上肢水肿。早期不易发现,后期可发现患肢较健侧增粗,触之较为柔软,呈可凹陷性,后逐渐加重恶化。严重者出现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蜂窝织炎、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碍的表现,可有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甚至出现肢体畸形。
乳腺癌术后的肢体畸形
术后疼痛
乳腺癌术后疼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肌肉或韧带损伤导致的疼痛;一种是神经损伤或神经系统部分功能丧失导致的神经痛,后者更为常见。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损伤神经的不同而不同。肋间臂神经损伤可出现肩部及上肢前部疼痛、感觉异常、麻木;胸长神经损伤可出现前锯肌无力,肩关节疼痛,翼状肩;胸背神经损伤可出现背阔肌无力,肩关节内收、旋转障碍;胸内侧神经和胸外侧神经损伤可出现胸大肌无力,前胸壁肌肉萎缩。疼痛大多为烧灼痛、刺痛,有时为不同程度的感觉迟钝,可为持续加重,也可为间歇缓解。
防治措施:术中减少神经损伤,尤其注意保护肋间臂神经;术后辅以麻醉技术降低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轻度疼痛可以通过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分散其注意力、改善周围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减轻疼痛。严重的疼痛可持续使用止痛药物或镇静类药物缓解疼痛。
肩关节功能障碍
肩关节的功能在整个上肢的功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肩关节功能障碍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51%。患侧上肢肩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肩关节运动幅度受限、肌力下降、运动后易疲劳,患肢在活动时有牵拉感,患者无法梳头,手无法高举,手不能够到背部等。
术前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准备,戒烟、戒酒,控制好血压及血糖,建立积极治疗疾病的信心,调整好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预防感冒。
切口的自我护理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注意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保持胸带松紧度合适。
引流管护理
注意保持引流管持续的负压吸引,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被血凝块堵塞,甚至滑脱。
饮食安排
手术前后应当适当补充营养,食用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以及高蛋白食物。供给患者足够的热能,减少蛋白质消耗,预防低血糖,增强抵抗力。
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量,避免体重过度增长和肥胖。
避免服用含有激素类的食物、保健品等。
术后运动和日常运动
术后运动非常重要,早锻炼早康复,预防并发症。适当参加一些体育运动,例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跳健康舞等,以增强抵抗力,帮助身体早日恢复。还建议患者积极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