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控喷油系统、动力总成电子控制模块、驱动电机、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单体及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机电耦合装置、自动变速器、缸内直喷系统、电控附件系统、混合动力变速系统、机械传动机构、传动机构电子控制系统、能量再生制动系统、适用于双面冷却的IGBT芯片及模块、基于SiC的芯片及模块、电驱动高速轴承、整车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双向DC/DC变换器、高集成度电流传感器、高散热效率平面散热器、发动机专用电控单元ECU、发动机控制系统控制器、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控制系统核心控制器、稀土永磁电机、氢循环系统、Ⅳ型70MPa储氢瓶可变配气机构、发动机后处理器、高品质底盘橡胶元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隔膜材料。具体地,研发具有良好导电性、稳定性的正极材料,制备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循环性能好的金属合金负极,开发高电导、宽电化学窗口和高热稳定性的新型液态电解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和无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等。研发燃料电池催化剂、双极板涂层材料。研发轻量化复合材料/混合材料、电机用硅钢和永磁材料、特种橡胶、高强度钢、铝镁合金材料、高端弹簧钢、低摩擦材料、新型耐高温活塞材料、轻质树脂基阻尼材料、轻型低成本耐高温高可靠性塑料、摩擦片材料、变截面少片钢板弹簧等新材料和新结构,以及铝硼合金材料、低密度PVC胶、双组分聚氨酯发泡胶。研发780MPa及以上超高强度钢、车用复合材料、车用橡胶。
异种材料连接工艺、复合材料构件成形制造工艺、金属材料精密挤压成型工艺、超高强度钢塑性成形工艺、汽车件近净成形制造工艺、精密激光加工工艺、高功率密度电机扁铜线应用工艺、激光连接工艺、超高强度钢热成型冲压工艺、铝合金热成型和温成型工艺、高精度铝合金冲压工艺、铝合金挤压铸造工艺、混合动力发动机气缸孔喷涂工艺、水性漆B1B2涂装工艺。
汽车行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汽车行业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软件、汽车行业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汽车行业系统设计及仿真软件(MBSE)、汽车行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汽车行业结构/多体动力学/流体/热力学/电泳/声学仿真(CAE)软件、汽车行业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汽车行业制造执行系统(MES)、汽车行业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汽车行业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系统、汽车行业生产计划排产系统(APS)。
建立新能源汽车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能源汽车公共检测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节能与混合动力总成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享制造平台。
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碰撞安全性测试服务平台、节能与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测试服务平台、新能源汽车整车热管理技术创新平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测试创新平台、汽车气动—声学性能开发和试验检测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内燃机电子控制模块化系统评测服务平台、自动驾驶测试与示范平台,以及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法规要求的用户出行数据、充电数据采集和服务平台。
开展新能源汽车全新底盘、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产品研发与应用,发展整车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推进低能耗电动空调系统、电制动系统、电动转向系统、48伏怠速起停系统产业化。开展先进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系统、先进混合动力起动发电一体机、高功率充电系统、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站(桩)及换电站装备研发与应用。推进高能效锂离子电池、新型高比能量三元锂电池产业化,燃料电池产品化,开发制氢和储氢及加氢设备。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测试评价技术平台。支持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自动化生产设备、驱动电机用旋转变压器研发与应用。推进混合动力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产业化。
电控机械自动变速箱、双离合器变速器(DCT)、无级变速器(CVT)、8档及以上自动变速器差速器总成、汽车变速箱用单向离合器、应用电子离合器的手动变速器、汽车发电机单向滑轮总成、高集成度的多合一电驱动总成;轿车动力总成及传动系统旋转密封产品。
高密度、高强度、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高性能汽车铸件,包括缸体、缸盖、曲轴等;蠕墨铸铁、等温淬火球铁(ADI)、非铁合金铸件等;新能源驱动系统用铸件,包括电机、电控、减速器壳体,以及总成产品壳体;轴承产品,包括轿车轮毂轴承单元、轿车变速箱轴承、汽车用柔性轴承、汽车转向系统轴承与滚珠丝母集成单元、汽车蜗轮增压器轴承、重型汽车下推力杆用向心关节轴承、汽车ABS偏心圈轴承单元、长寿命水泵轴连轴承、载重汽车轮毂轴承单元、轿车第三/四代轮毂轴承关键零件;铝合金传动轴;低地板大型客车专用车桥、空气悬架;吸能式转向系统;低泄漏电磁阀;直喷喷油器。
发展汽车电控系统及设备,具体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变速箱控制单元(TCU)、动力控制单元(PCU)、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智能驾驶域控制系统、车道偏离预警(LDW)系统、车道保持辅助(LKA)系统、智能车联V2X域控制系统、智能车联通信模块、汽车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汽车多传感器融合控制系统、汽车智能高精定位导航系统、汽车自动巡航系统、智能泊车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车身控制模块(BCM)、主动减振系统、网络总线控制系统、车载故障诊断仪(OBD)、多域控制器、电控智能悬架、电子驻车系统、自动避撞系统、电子油门、车用功率器件、随动前照灯系统、电涡流缓速器、大中型客车变频空调、LED车灯;汽车用微控制器芯片、汽车座舱域控制系统、车内感知单元、车对车与车对物通信模块、车身总线通信芯片、车用传感器与模块;镶嵌式车载信息智能单元及系统、车载智能互联TBOX系统、车载人工智能系统。
开展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动力电池材料研究,开展高容量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防护材料研究,实现先进电池材料合理配套。开展新型6000系、5000系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以满足深冲件制造标准要求。开展高强度7000系铝合金挤压型材技术攻关,开展1000MPa以上汽车冷冲压钢板、1800MPa热冲压钢板、1300MPa等截面及3D辊压技术、铝合金高真空压铸技术、半固态及粉末冶金成型零件产业化及批量应用研究。加快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在汽车仪表盘及座椅骨架、轮毂等领域应用,提高大丝束碳纤维性能及质量一致性。开展长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连续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零部件产业化及批量应用研究,扩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应用范围,支撑汽车轻量化发展。
推进汽车低风阻设计技术应用。支持传统汽车节能、性能测试,产品一致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第三方检测验证环境建设,包括汽车底盘测试、噪声与振动(NVH)测试、碰撞安全试验、电磁兼容(EMC)测试、结构动态测试、排放测试分析、动力总成动态试验、动力电池系统测试等,以及开发对标数据库,建设乘用车动力总成测试平台及测试规范、汽车风洞试验室。
建设汽车行业智能场景、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贯彻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要求,通过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提升智能制造应用成熟度水平,推进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面向汽车产品研发、工艺设计、柔性制造、质量管控、仓储物流等重点环节,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提升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1.研发设计。 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数字孪生、参数化设计等技术,搭建数字化协同设计和仿真平台,进行整车结构、电子电器、系统控制、人机环等多专业和多学科协同设计与仿真分析,并结合虚拟测试与试验技术,快速迭代车型设计。基于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软件,打通设计、工艺协同流程,并行开展冲压焊接、涂装、装配等工艺设计与虚拟仿真验证,预测、改进工艺方案和参数,提高整车质量稳定性。
2.生产制造。 部署汽车制造领域智能制造装备,应用工业机器人、柔性加工和装配装备、智能检测和物流装备,构建关键部件和整车柔性化生产线,适应大批量定制化生产的模式。融合应用5G、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参数调优等技术,实现整车工艺参数和流程的自适应优化,进一步提升质量。部署覆盖主要工艺流程的生产全流程一体化管控平台,向上打通研发、设计,向下打通工业控制、智能装备,实现生产经营决策快速下达,进而提升制造系统韧性。
3.仓储物流。 部署汽车制造领域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和系统,实现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的自动化出入库和物流配送;依托仓储管理系统与生产计划和生产控制系统的打通协同,实现基于生产线物料需求的拉动式物料配送,结合生产状态和物流负荷自动优化配送方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库存成本。
1.汽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建设汽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开展新车型协同设计、碰撞仿真,打通用户需求和上下游供应链,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弹性供应链、零部件追溯模式,实现数字化驱动的敏捷柔性生产。
2.汽车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 面向汽车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采集系统,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
开展汽车整车涂装废气(VOCs)清洁净技术规模化应用,汽车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技术研发应用,汽车整车焊装节能减排技术规模化应用;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产业化,报废汽车绿色智能精细拆解与高效分选回收,热固性塑料及复合材料低成本回收,节能减排铸造、锻造技术提升及规模化应用,汽车制造全寿命能耗及排放评估标准建设,数据统计与改进技术研发应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及核算。
推进动力电池组装、运输、存储安全技术规范制定及检测设备开发;支持配置在线检测与防错装置、冲压设备安全防护装置、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泄漏监测报警与应急处置装置;加强喷漆车间安全监控与职业卫生防护设备设施配套,并加强涂装VOCs治理。
鼓励汽车行业服务型制造不断创新业态与模式,支持促进汽车行业服务型制造关键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持汽车行业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汽车行业服务水平。
鼓励汽车行业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成果展示库、工程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汽车及周边企业研发设计工具和软件,结合具体应用,丰富基础零部件代码库,研发、推广工业App应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关键领域设计突破。推动汽车行业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充电系统、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系统设计,推动乘用车及冷链物流车、消防车等专用汽车设计等。
鼓励汽车行业有关企业联合建设制造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闲置资源信息共享和对接,突破资源约束和空间约束,平衡供需。建设共享制造工厂,共同使用生产设备、工厂生产线、办公空间、工人等资源,推动平台接单、订单共享、协同生产,推动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开放共享,实现企业间协同和社会制造资源广泛共享。
引导汽车制造企业实施从需求分析到淘汰报废或回收再处置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在线监测/诊断、健康状况分析、远程维护、故障处理等质保服务。支持汽车行业开展产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绿色环保服务,建设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建立产品信息质量反馈机制,促进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支持产业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再制造修复技术、再制造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技术、再制造质量控制与虚拟检测技术等再制造技术。推动完善汽车行业再制造工艺技术标准、质量检测标准、产品认证标准,建立系统、完善的再制造国家标准体系。
鼓励汽车行业利用软件和信息通信技术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生产领域增值服务,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研发设计具备个性设定和动态更新功能的产品。鼓励汽车制造企业加快产品、装备的智能互联升级,面向行业与用户使用场景研发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系统,拓展融合“硬件+平台+软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创新高附加值服务,鼓励企业从单纯硬件竞争向应用服务竞争转变,增强客户黏性。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支持和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创新服务计费模式,健全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联盟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面向制造全过程的计量检测等服务,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支持汽车行业工业企业开展数据安全技术手段建设,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数据安全技术与安全产品应用,建设部署企业侧数据分类分级、分级保护、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等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聚焦汽车行业工业企业数据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鼓励汽车行业模式创新,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提升利润空间,提供租赁、物流运输等服务,推广按服务计费模式;拓展配套金融业务,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提供金融服务等;利用并发挥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优势资源与作用,研究分析可应用于汽车行业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经典案例与方法,以点带面促进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