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诗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拉丁美洲诗人之一。他的诗情感热烈丰富,技巧上对传统语言做了革命性的突破。1918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黑色的使者》。1920 年以“政治骚扰”的罪名被拘禁数月,第二本诗集 Trilce (1922)的诗作中许多即取材于此一重大事件。在这本诗集里,巴列霍实验了许多前卫的技巧,譬如排版的效果,以及语汇的创建。巴列霍的意象常常扭曲得很厉害,而且造句断裂不全,这显示他与外在世界的疏离。对同胞爱的渴望、对虚无和荒谬的感知,一直是巴列霍诗作的两大主题,而他用一种崭新的革命方式表达出来。1923 年以后的十年,他因对社会及政治运动产生兴趣,开始使用其他文学方式表达其意念,写作了一本社会抗议小说及若干剧本,直到 1933 年后才重新致力于诗的写作,1938 年病逝于巴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巴列霍再度狂热地写诗,这些作品一直到他死后才被出版。他于 1937 年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写成的一组诗,在 1940 年以《西班牙,求你叫这杯离开我》之名在墨西哥出版。他的其他诗作,共九十五首,则收于《人类的诗》一书,1939 年在巴黎出版;这本诗集包含了巴列霍最感人的一些诗篇,生动刻绘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及无理性之社会生活时的荒谬处境。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 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拉丁美洲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甚丰,诗貌繁复,从个人的、抒情的到大众的、史诗的。早期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1924)是他个人欲望、激情与寂寞的情感记录;《地上的居住·第一及第二部》(1925——1935)以超现实的手法呈现出一个破败、虚伪、混乱的世界形象;《地上的居住·第三部》(1935——1945)记载劳工的血汗、人类的团结以及对爱恨的歌颂;《一般之歌》(1950)是以拉丁美洲历史为题材的庞大史诗;三本《元素颂》(1954,1956,1957)则以清新简短的诗行礼赞日常生活、普通人民事物和最根本的生命元素。聂鲁达认为诗歌应该以广大的民众为对象,他致力于诗的明朗化,服膺“诗歌当为平民而作”的诗观,相信诗歌与人类生命密切联结的境界是可以达成的。对他而言,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或孤寂疏离的心灵活动,更是一种投入群体社会和生命核心的表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他的诗又经历另一次蜕变,他把触角从群众世界转向自然、海洋,转向内在,像倦游的浪子,企求歇脚之地,企求与宇宙万物的契合,《智利之石》(1961)、《典礼之歌》(1961)、《黑岛的回忆》(1964)、《鸟之书》(1966)、《白日的手》(1968)等诗集相继出版。聂鲁达于 1973 年病逝于圣地亚哥,死后有《海与铃》(1973)、《疑问集》(1974)等八本诗集出版。
古巴诗人,拉丁美洲黑人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作探讨种族和社会问题,语言朴实、节奏性强、情绪真挚。纪廉自青少年时期开始写作。他于 1930 年发表首部诗集《颂乐的旋律》,反映古巴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的生活与抗争,受到广泛好评。随后出版的 《颂格罗·科颂格》(1931)、《西印度公司》(1934)和《给士兵的歌和给游客的颂乐》(1937)等作品延续了他对种族困境的反思,并将关注延伸至古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控诉种族压迫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批判帝国主义的侵袭。1937 年,纪廉将他对西班牙内战的思考付诸笔端,写成诗集《西班牙:四首哀歌与一种希望》。在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他积极投身政治与文化活动,拜访了南美和欧洲多国,并来到亚洲访问苏联和中国。游历的经验深化了纪廉对美洲和革命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他的使命感。其间他发表了诗集《完整的颂乐》(1947)、《鸽子在人民中飞行》(1958)等。在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纪廉写下十四行诗《切·格瓦拉》,终于结束多年流亡生涯,返回古巴,担任古巴作家与艺术家协会主席。而后相继发表诗集《我有》(1964)、《爱之诗》(1964)、《伟大的动物园》(1967)、《献给切的四首歌》(1969)、《齿轮》(1972)、《每日日记》(1972)等。纪廉的诗歌语言与创作主题相辅相成,他不仅在诗行中加入黑人文化、日常口语中的词汇,更活用了颂乐、谣曲等文体,采取拟声词、重复等修辞手法,以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古巴黑人的热情与活力。这位“人民的诗人”在古巴受到热烈的欢迎,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读懂他的诗作并为之感染。
二十世纪重要西班牙语诗人。出生于西班牙萨莫拉省塔瓦拉,本名费利佩·卡米诺·加利西亚(Felipe Camino Galicia),他学习药学并成为一名药剂师,35 岁时开始创作诗歌,启用笔名“莱昂·费利佩”。莱昂·费利佩于 1920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行者的诗句与祈祷》并引起反响。这部作品为他奠定了语言简单、形式自由、寓意深刻的个人风格,其中多首朗朗上口的诗篇被改编为歌曲;诗集所讨论的生命、历史、诗歌、祖国、宗教、失望与挫败情绪等主题在他日后的创作中延续、发展。此后,不安于现状的莱昂·费利佩离开西班牙,游历赤道几内亚、墨西哥、美国等地。而西班牙内战一经爆发,他立即返回祖国,以文字和声音积极投身抗战。共和军的失利迫使莱昂·费利佩于 1938 年流亡墨西哥,在美洲相继出版《流放与哭泣的西班牙人》(1939)、《你将得到光》(1943)、《破碎集》(1947)、《鹿》(1958)、《啊,这把破旧小提琴!》(1965)、《洛西南特》(1969)等。虽然莱昂·费利佩同样关注战争主题并写作社会承诺诗歌,但与大多数流亡诗人不同,他的写作从关注祖国、历史,到探讨更为抽象和本质的命题,他将目光投向未来,寄希望于一个即将降临的“奇迹”。同时,莱昂·费利佩诗作中的神秘主义风格逐渐深化,他大量运用《圣经》典故,在隐喻与寓言中探讨人类的普遍境遇与个人内心的挣扎。莱昂·费利佩的作品曾在西班牙位禁书行列,加之漫长的流亡经历与难以归类的个人风格,他未能取得与其作品相匹配的声名,最终在墨西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