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放风筝

小孩子做风筝,也不是一做就成的,常常是做好了拿出去一放,要么头轻尾重,起不来,要么是头重尾轻,栽跟头只好重新调整:要加长或剪短风筝的尾巴;还有就是风筝的斗线,栓的角度不对,也飞不好,反正多弄几次,就知道了。

现在,你要是去城市郊区的风景点或者农家乐,可以看见许多卖风筝的,很漂亮,五颜六色,做工精致,但全是机器生产出来的。小孩子觉着好看,买得人多,但几乎看不见小孩子在放的。放风筝的,基本上是上了些年纪的人。我们儿时,放风筝是孩子们春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那时大孩子放,小孩子也放,全是自己做的,街上扎纸品的小店也有卖的,但也是手工扎的。春天一到,南风阵阵,就连最简单的风筝都能飞上天。那时我们玩的风筝都比较简单,主要是“田”字风筝,我们叫做“一块瓦”;“甲”字风筝,我们称之“立掌”。当然也有形状复杂些的,像什么老鹰形的、鹞子形的、蜈蚣形的等等,不过那大多是大人们玩的,小孩子自己还做不了。八九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做风筝,最简单的,一张簿簿的信笺纸,横起来,把两边的四个角按一定比例一折,两角交汇的位置扎一个小孔,把两根斗线穿过去,再用一小块白棉纸贴住,风筝下面贴上一条长长的纸条,接上风筝线,拉起来一跑,风筝就能飞起来,这是小孩子最早玩的风筝。当然,这种完全是一张纸做的风筝,能飞得比电线杆高就很不错了,主要是飞高了纸根本兜不住风。大一些的孩子,就学着做有骨架的风筝。那时做风筝的材料都好找,到扎纸品的小店,买几根削好的竹篾条,回来自己慢慢加工。把篾条削得薄薄的,只留下青竹皮,然后按照风筝的大小截好长短,再来扎骨架。扎骨架时,稍微复杂点的技术是竖的那根龙骨要能够活动,糊好风筝后要能拆得下来,以便携带时风筝能够卷起来。所以,要另外削刻出两片小小的带有凹槽的小竹片卡,用细线绑在风筝上、下两根龙骨中间。最后,风筝中间的那根竖条龙骨,往上下一插,中间龙骨的交叉处用细线轻轻一绑,风筝的龙骨架就做好了。那时不论你做什么形状的风筝,都是用白棉纸。土产门市部专门有卖的,一匹一匹像布似的,几分钱一张,大小可以做两个风筝。白棉纸那时候百姓日常生活是用得比较多的,贴窗户,扎花圈,补雨伞,包包茶叶什么的。白棉纸买回来,按风筝大小剪好,卷贴好边,缝好骨架上的固定点,根据风筝的形状,贴上一根或两根纸飘带做风筝的尾巴。待浆糊干透了,就可以拿出去放飞了。放风筝用的线滚子也是自己做,小木条、竹签,或者筷子、牛皮胶,然后削削刻刻,钻孔,上胶,安装,风筝的线滚子就做好了,我们称做“约子”。三四十年前,城市里没有什么高楼,大部分是平房,风筝在大街上就能放。一个孩子轻轻拉住风筝的后面,放风筝的孩子在前面跑上几步,喊一声“放”,风筝迎风一下子就荡上了天。一边跑,一边放线,待风筝升高了,就可以慢慢放了。小孩子做风筝,也不是一做就成的,常常是做好了拿出去一放,要么头轻尾重,起不来,要么是头重尾轻,栽跟头,只好重新调整:要加长或剪短风筝的尾巴;还有就是风筝的斗线,栓的角度不对,也飞不好,反正多弄几次,就知道了。还有风筝的龙骨也有讲究。竹片削得厚了,风筝重,飞不起

来;太薄了,风大就撑不住变形,所以龙骨的厚薄要根据风筝的大小、形状来掌握,是要经验的。小孩子们放风筝时,站的位置也重要,站得不好,风筝会“打架”,我们称做“绞线”了,常会发生这种事,若不及时调整位置,绞住的风筝都会掉下来。“打墜子”,也是放风筝游戏时的趣事。风筝放高了,风筝线到了一定高度会自然下垂,就会有小孩子来“打墜子”:隔着一两条街或者几个院子,小孩子用一根长棉线,一头系在固定的位置,一头栓上一颗石子或者一个小螺母,对着下垂的风筝线,用弹弓弹出去,墜子带着线弹上去又掉下来,就套住了正在放飞的风筝线,然后快速往下拉,别人的风筝和线就变成自己的了。那时街道多,院子多,被套走的风筝也不容易找回来,就只能认了。虽然“打墜子”不是什么值得赞许的事,但对玩风筝的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玩法吧。做得好的风筝,可以飞很高很远,基本上是大人和大孩子们放的,用的是鱼线或者轮胎线(废旧汽车轮胎里抽出来的线)。但要是风太大,线崩断了也是常有的事,飞掉下的风筝还会带走很多风筝线。自己做的风筝,不论大小,不论式样,只要能放,就很高兴!那种感觉,只有自己做、自己放才能体会到。断线了也好,挂树上了也好,被人“打墜子”了也好,只要有风,回去再做一个! GIJX8mv+xdBN5sywkCANHYsm4XKbAoUr8EEEUpdnKDzLWHqu6NE1NnQPD9n3pC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