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接到一封安大略省癌症预防和管理中心副总裁的签名信。信上说,“两年前,你做过一次结肠癌粪便隐血检查,现在到复查的时候了。定期检查是早期发现结肠癌的最好方法。结肠癌如果及早发现,十人中有九人能治愈。”然后写道,要求我去见我的家庭医生,由他/她安排复查。如果我还没有家庭医生,则可直接与中心联系,还留下了详细的联络方式和时间。
可能担心收信人不重视或怕麻烦,在签名下面的空白处,还附上了一些有关结肠癌的情况和说明:
——结肠癌是安大略省第二最常见的导致死亡的癌症;
——结肠癌可能没有任何早期预兆;
——定期检查是早期发现结肠癌的最好方法;
——结肠癌如果及早发现,十人中有九人能治愈;
——粪便隐血测试很简单,在家里就能完成取样。
“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访问XX 网站。”真是苦口婆心啊。
我想起来以前我是做过一次粪便检测,是家庭医生安排的老年人的例行检查。但是,如果不是这封信,我早忘了。
加拿大人对疾病预防很重视。有段时间我大半年没去看病。后来去看病时,一见面家庭医生问我:“又回中国啦?”我回答,没有呀,一直在这里。他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来看病?”我说,没生病呀。他说:“你是60多岁的人了,没病至少每半年也要来一次,我给你检查一下。不要等到有病才来。”
家庭医生诊所
还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那是刚来不久,家庭医生要我去做肺部X光检查,然后又安排我去见专科医生。专科医生是一位年纪挺大的白人老医生(还找了翻译)。他说,从病历上了解到我在1980年初曾患过肺结核病,希望我介绍一下当时治疗的详细过程。我告诉他,当时并无症状,是例行体检时发现有小阴影。经过九个月的连续服药治疗,痊愈了。后来再没有发现问题。移民体检时照过X光片,还做过痰液培养检验,都正常。他又仔细询问了服药的情况,什么药、每天服多少、服了多长时间、当时身体情况等等。我都尽量回忆回答了。最后他解释说,我们发现你有这个病史,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经济还不好,医疗条件可能也比现在差,所以担心你的病没有彻底治愈。经过检查和了解你当时治病的情况,可以肯定,你的病已经痊愈了,不用担心了。谢谢你能来配合我们的工作。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与中国很不一样,它实行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自己开诊所。居民们根据住所的远近、交通是否方便等考虑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对语言不通的移民来说,考虑的第一因素是语言。中国大陆学校的医学文凭在这边不被承认,所以华人家庭医生基本上是香港同胞。
选好家庭医生后,还须得到这位医生的认可,成为他/她的长期客户。有的家庭医生已经收治了足够多的客户,会拒绝接受新病人。找不到家庭医生的病人可以直接去小诊所治病。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商业中心等地方,都会有一些免预约诊所,起临时家庭医生的作用。
通常看病需要先与家庭医生预约,再按时前往就诊。这种方法好处是避免了在诊所长时间等候,缺点是如果病人较多,医生日程已满,就不能及时得到诊治,有时会拖好几天。当然,如果是发高烧等急诊,可以随时前往任何医疗机构看病。
一般疾病,由家庭医生诊治。若需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就由家庭医生为病人联系安排专科医生。病人只需等候家庭医生的通知,按时去指定医院就诊。我去过几次专科医院做检查。医院地方都不大,因为都有预定的时间,提前10分钟到达即可,所以等候的人很少,非常安静整洁,绝无国内医院成天门庭若市的景象。
加拿大实行全民医疗福利制度。全国居民,包括像我这样有合法居留身份却对加国无半点贡献的外国人,都享受免费诊病、检查(包括用各种医疗仪器)和住院治疗。这些费用由政府向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和医院拨付。医生诊治病人越多,收入也就越高。曾经发生过少数医生为增加收入,超量收治病人及超时工作的情况。现在规定了每日最高诊治限额,以保证医疗质量,也限制医生收入超高,影响社会公平。不过,医生仍然是收入最高的阶层之一。
看病不花钱,但吃药要钱。诊所都没有药品,医生开处方后病人要到药房买药,药费由病人自己承担。但是如果是在职人员,一般公司都会为员工及其家属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报销药费。老年人到了65周岁(加拿大的法定退休年龄),可以在任何一个药店领取一张申请表,填写后寄给医疗福利管理部门,一到两周即可获得批准。此后持医生处方买药时,无论药价是多少,(除规定的自费药外)都只需付2加元。
免预约诊所及药房
如果住院,则无论何人一切费用全免:诊断、检查、治疗、药品、床位、护理,甚至伙食费,通通不用缴。也不需家人去医院护理。
享受着这样的医疗福利,可是我们从中国大陆来的人却常有怨言。
一是“有病不给治”。
例如一般感冒,只要不发烧、不剧烈咳嗽,医生就不会给药,甚至在预约时就拒绝你去就诊。他们说,多喝水,多待在空气新鲜的地方,就行了。
我儿子说过他的一次遭遇。一天他上班时突然肚子疼,开始还忍着,可是越来越厉害,于是去了附近一个小诊所。护士问了疼痛的情况,又问是否呕吐、腹泻?他答,没有。于是护士让他坐下等候。过一会儿,护士就来问一下,如是者再。而他慢慢感觉疼痛减轻了。近一个小时后,护士又来询问,这时,他已经感觉不疼了。护士说,既然不疼了,你可以回去了。连医生也没有见着。
还有更震撼的事例。一个华人老年妇女感觉头疼,以为是感冒了,去医院看病。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直接告诉她本人,她患了癌症,是肺癌转移到了大脑,已经无药可治,大约还有3个月生命期。然后,他们告诉家属,不用再治疗,只是尽可能减轻她的疼痛,让她舒服一些。家属不死心,赶快送她回国。回国后,费尽心机,西医中医,验方偏方,到处治疗。最终,她活了6个月。
其实,这是理念上的不同导致的差异。许多种感冒本来无药可治,要靠病人本身产生抗体战胜病毒,所以他们“不给治”,因为“治不了”“不用治”。但国内习惯哪怕只是安慰性的也要开一堆药,其实对治疗并无作用。对晚期癌症病人,是尽力拖着多受痛苦,还是让其少受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不同的社会、家庭伦理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是一些检查、检验特别是手术等候时间过长。听到过有人查出癌症需要动手术,可是队还没排到人却去世了的事情。
加拿大医生、护士短缺。这一点我们不大容易想明白:既然医生工作好、收入高,那么学医的人肯定会多。几年工夫不就补上了吗?
在加拿大学医可不是那么容易。
药房
在大学里要学8年(4年预医学本科、4年医学本科),才能拿到医学学位。所谓“预医学本科”实际上就是学一个别的专业的本科,如生物,也有学化学、物理等的。
有了学位还不能马上当上医生。若要做家庭医生,还须经过2年住院医生培训;做专科医生,则须要5—7年培训。
培训完成还是不能立即当医生,还须考医生证书:家庭医生由加拿大家庭医生协会考试;专科医生由加拿大皇家医生及外科医生协会考试。据说考试极其严格,因为医生协会要保证医生的质量和协会的声誉。
拿到医生证书后,还要到所在省(地区)注册,取得医生执照,这才能开业行医。从入大学算起,已经十好几年了。
学医虽然趋之者众,但时间长、学费高、要求严、淘汰率高,所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是加拿大社会对残疾人士和一些特殊病人的照顾。
在任何公共停车场(除了只能停几辆车的特别小的停车场),最方便的位置总是残疾人的专用停车位。这些车位其他人不能占用,即使其他车位全满了,这里全空着,也不能占用。公共汽车前门可以升降,方便残疾人及老年人上下,残疾人的轮椅可以上公共汽车。
我们一家中国邻居的孩子患有“自闭症”。他上小学、中学时,有免费的专车接送,专人监护。到他满18岁,如果疾病仍未治愈,而且他也没有靠自己工作养活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享受社会福利,不需家庭为他的生活费用担忧。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