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井冈山下的江西老表

提起南昌,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它的红色基因,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这座城市被称作“英雄城”。

南昌自古以来就是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取名“南昌”即“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在古代,南昌因为有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商贸非常发达。初唐大才子王勃曾经称赞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宋时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江西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区域。当时整个江西地区的人口达到44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10,位居全国首位,人口的增长进一步促进了商贸的发展。

北宋时期的南昌还利用其地形优势和水道优势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并因此成为周边城市的粮仓。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使得南昌成为当时的造船中心之一,纺织业、兵器制造、印刷、造纸业也获得全面发展,一时之间,南昌成了商贾名流聚集之地。那个时候,江西商人善于将本地的瓷器、茶叶、金银、竹木制品销往外地,其中以南昌的商贾最为活跃。他们把江西的产品运到淮北,甚至通过海路出口到国外,然后从东南亚等地购入大量的珍珠、象牙、犀角、琉璃、丁香、槟榔、沉香、檀香等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至明清时期,南昌则是国内少数几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之一,商贸非常繁荣。

南昌商贸繁荣一时,其实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群体——“江右帮”。“江右帮”最早在北宋出现,它与晋商、徽商鼎足而立,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力量。作为国内著名的商帮,“江右帮”,或者说江西商贾之所以可以在1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发挥重要作用,最重要的在于他们在经商时推行“德商”,即做生意讲究诚信,善于合作,懂得让利于人,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种商贸文化一直流传下来,培育出很多出色的江西商人和企业家。目前,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江西商人数量超过300万,全国闻名的企业家也不少,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便出生于江西上饶,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印孙是江西抚州临川人,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义海是江西南昌人,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国身是江西吉安人,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君是江西九江彭泽人,江西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徐桂芬是江西南昌人,还有一位知名企业家和投资者也出生于江西,他就是被称为“隐形富豪”的段永平。

1961年3月,段永平出生在南昌。那时的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大多数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也许是希望儿子不再经历祖辈父辈的动荡人生,能够平平安安地长大,也许是希望整个国家从此可以保持和平、安定的状态,父母给孩子取名“永平”。正是那一年,段家迎来了另一个好消息,江西水利电力学院(如今的南昌工程学院)同时聘用了段永平的父母。当时,大学老师捧的是“铁饭碗”,家里有两位大学老师,一家人的生活从此就有了保障。

在良好的家庭生活条件下,段永平享受了几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可是到了5岁那一年,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段永平的父母被下放到了农村,年幼的段永平只能跟着一同前往。

段永平的父亲段锡明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没有因为离开大学而感到沮丧,也没有对农村生活感到反感,唯一担心的就是孩子能否适应新的环境。他和妻子被分配到有着中国革命摇篮之称的井冈山,一家人住在山脚下的偏僻农村,距离南昌市约300公里,距离井冈山市区也有40公里。这里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交通非常不便。当年,红军之所以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就是因为这里地势偏远,而且山多,便于保存和发展革命火种。

从南昌市区到井冈山农村,生活水平自然直线下降,但这样的生活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在段永平的记忆里,整个童年时代基本上就是一个词——匮乏,饭常常吃不饱,学习条件更是无法与南昌市区相比,师资力量不足,教室也不够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孩子只能挤在一起上课。不仅如此,教室内破破烂烂的,漏风漏雨,连一张像样的桌子和一把像样的椅子也没有。

学生们除了认几个简单的字之外,每天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如何种植水稻,如何使用农用机器设备。如何填饱肚子在当时始终是重中之重,更何况是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打击之后,将种庄稼纳入学习课程,自然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那时,学习和劳动没有明确的界限,或者说在当时的教育模式中,劳动本就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段永平在放学或者假期时,常常要跟着大人下到田间干活,尤其是在农忙时节,小孩子要跟着大人抢收抢种,没日没夜地干农活。环境逼着每一个人快速成长,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劳动小能手。

段永平印象最深的是9岁时的生活经历。那时,他上小学四年级,学校开设劳动课,布置的作业不是在田里干农活,而是上山砍柴。由于需要烧窑,需要炼钢,很多地方的山林被过度采伐,砍柴就需要进入深山。段永平经常在凌晨4时起床,然后步行10公里进深山砍柴,无法赶回来吃饭,只能带上干粮应付几口。

最难的是回家,由于个子不高,营养不良,段永平无法像打小长在农村的孩子那样,挑着柴火走10公里的山路。对他来说,每一次挑柴回家都是一次地狱般的磨炼,路似乎永远也走不完,尤其是最后的几里地,他只能在同伴的鼓励和陪同下咬牙坚持,一步步挪到家。大多数时候,他到家已经是晚上八九时了,有时候累得全身像散了架,倒头就能睡着,饭顾不上吃,澡也顾不得洗。

这样艰难的生活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但段永平在回忆的时候从来没有说“不好”。对那个时代、那段特殊的经历,他更多的是抱着感恩的心情,更多保留着的是温暖的记忆。比如,段永平数次谈到自己的生活态度,而童年的那段时光是契合他的态度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可以帮忙干农活,还抽空上树捕鸟,下河捉鱼,生活得非常充实。在印象中,他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丢石子,一不小心就会打破人家的玻璃,连人家养的鸽子也没少遭殃。段永平和小伙伴们在艰苦的生活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

可以说,正是童年的经历才培养了他独特的心性和强大的意志力。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大都经历过物资匮乏、自力更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恰恰给予了他们最好的磨炼。任正非、宗庆后、曹德旺都是这样的人,艰苦生活的磨炼,培养出他们很多优秀的特质,比如说勤劳。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大都能吃苦,能够理解勤劳的真正意义,所以当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时,无论是创业,还是进单位,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那个年代的人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在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了应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任正非为例,他在创业初期面临巨大的困难,一度难得连工资也发不出来,自己也是四处举债,但他和华为一直在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在跌跌撞撞中发展壮大了。即便到了今天,当华为遭遇外部发展环境的巨大挑战时,任正非仍然保持着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带领华为人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还有一点就是对学习的渴望。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越是优秀的人对于学习的热情越高,因为相对于其他人而言,优秀的人在经历过苦日子后,对于贫穷和落后有更深刻的体验,改变贫穷、落后的意愿也更强烈。他们会努力寻求学习机会来改变命运,包括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学习先进的技术,打造先进的模式,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改进,来提升自己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段永平身上有着优秀企业家共有的时代印记,以及这些时代印记所赋予的“超能力”,而这些则是他日后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6WP2pESWNJO68mNurKX7Sxl1owUefjxuf19RF0qpz2+Lc9GieYd5YvtMllBE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