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莉萍博士之邀,为《感冒发烧不用慌,宝妈用药有妙方》一书作序。
我与莉萍博士相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她在读博士期间给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药物毒性及副作用的讲座,对西药、中药的毒副作用做了详细分析,她的讲座令我大开眼界。莉萍博士拜师于太素脉法的传人陈云鹤,之后我们多次在世界中联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各界年会上见面,以及多次听她所做的脉象与用药的演讲,印象深刻。一位西药学博士,能凭脉将中药运用得如此娴熟,不得不令人赞叹。
为了作序,我花了几天时间通读了这本即将出版的通俗读本《感冒发烧不用慌,宝妈用药有妙方》。莉萍博士学贯中西,一位西药学博士,不仅精通西药的药理、药效及其毒副作用,还由于对中华文化的爱好,对中医药的兴趣,拜多位中医名家为师,学习了中医药的理论和药理之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药的优缺点进行了解读。书中所列举的十大雷区,更令人读后对发烧一证的西药、中药有了清楚认知。本书从用药雷区到中药西药的利弊,以及合理辨证地使用中药,到宝宝的育养都做了详细的介绍,非常值得一读。
中医西医的根本区别在于“西医是治疗人的病的医学,中医是治疗病的人的医学”,这是我多年来在各种演讲中经常提到的。中医与西医并不一定要结合,而在于很好的配合,从而达到治愈有病的人的目的。
小儿疾病的难治之处在于,无法问诊,大一点儿的叙述不清,小些的儿童甚至拒绝医生触碰,无法诊脉。临床望诊十分重要,了解小儿疾病的致病因素很重要,小儿疾病不外乎外感或内伤,区分好外感的寒热性质是把握用药的关键,外感发热常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感受风热或风寒,或夹湿夹火,或食积外感,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导致,因此观察宝宝平时的一举一动颇为重要,不能一方通治。
一家的几个孩子,由于体质不同,感受寒热的情况也会不同,一家中某个孩子由于胃口极佳,饮食不节,出现食积也可能外感夹湿等,因此小儿突然不思饮食,食欲下降,大便不通畅,睡卧不安时,就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常常是发病的前奏,这时候也许是食积,也许是湿积或寒积等。因此,在几个孩子同时发烧时也应分清虚实寒热,处方用药做相应调整。中医提倡治未病,此时如果及时节制小儿饮食,给一些助消化药或水果往往很快消除进一步患病的隐患,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中医在治疗小儿发热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脉象是中医灵魂,对于能够诊脉的患儿应尽量用脉诊做指导,则能够更加精准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世界中联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各家脉法之一的S振荡中医发明人韦刃老师曾用 0.5克柴胡为一位发烧一周不退的病人一次退烧,就是根据左寸轾的脉象做出的判断,一次用药即退烧。中医药退烧的方法很多,如书中提到的小儿推拿就是其中之一,关键是要辨别清楚发病的原因,才能有效退烧治愈疾病。小儿无法清楚地叙述病情和症状,甚至拒绝医生触摸其手腕手指,也不会伸出舌头让医生查看,父母的叙述往往成为判断病因的主要来源,因此有经验的医生会察言观色,迅速做出判断。
本书也同时教导父母如何判断宝宝患病,对宝宝的喂养也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平时良好的喂养是宝宝不容易生大病的关键,因此本书特别适合育儿期父母阅读,除了严重疾病及时就医以外,合理选择使用中药,避免中西药物的副作用,造成药源性伤害,也是值得大家阅读的。
太平绅士
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深谷草堂
2023年4月9日
杨莉萍博士,2012 年拜师于我,学习岐黄之术、研习道门医学、练习道家功法——早站桩、晚静坐。其随我左右,迄今已逾十年,掌握了道医之魂——太素脉法,终成太素脉法传人。
十年以来,莉萍博士为了修习太素脉法和道医功法,系统学习了道医理论、实践技能和道家功法,掌握了九宫脉诊、九宫针法/刮痧/拔罐、道医方药等《太素经脉医学》的精髓。自从师以来,她坚持每天站桩静坐及道家功法的修炼,坚持不懈的研习和修炼成就了她从筑基到炼精化气的飞跃,实现了坎水逆流,故能娴熟运用太素脉法“定位、定形、定性、定量、定时空”的精准诊断系统,达到“不用病家开口,便知病在何处”的脉法高纬境界。
成为太素经脉医学弟子以来,莉萍博士通过学习道医中医,进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天文历法等知识,其中医自信不断增强,并形成了独特的诊治风格——用中成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常救危亡于行走之间,解疾厄于举手之时。她已成功治愈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肺纤维化、肺癌、胰腺癌、胃食道反流、EB病毒感染等多种疑难重症病人,赢得患者、家人和朋友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莉萍博士长年练养不辍,悟性甚高,脉法运用精奇,把太素脉法“不用病家开口,便知病在何处”的特点用到极致——哑科(儿科)。在这本书中,最小的宝宝从 2 个月开始就请她诊治,后再三请诊,至今宝宝已 2 岁有余。书中展示的真实案例,都是她娴熟运用中医理论、太素通中理论和太素脉法救治的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记录和心得。其书旨在纠正年轻父母对医药学的错误认知或误解,并希望通过此书,把众多宝妈宝爸从用药误区或雷区中拽出来。
莉萍博士天资聪颖,深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道门秘籍等医学典籍之精髓。跟师以来,不仅刻苦专研、勤求古训,还积极推动太素脉法的国际性交流,将太素脉法带出国门、走向国际,将“太素经脉医学”的精神和实践推向世界。在她的安排下,我们一起先后前往澳洲、新西兰、匈牙利、德国和泰国等国家推广太素脉法,普及中医知识。
近十年以来,莉萍博士从各种病人的诊治经历中体会到,很大一部分病人是感冒或流感没有治好,甚至错治误治,延绵而后发展为各种疑难杂症的。经她把感冒相关问题用中药解决以后,这些疑难杂症大多不治而愈。这正是《黄帝内经·灵枢》所言,疗效如“风之吹云”。
莉萍博士在书中总结了退热药的“陷阱”、感冒药的“雷区”,提出精准使用中成药解表发汗、清热退烧的中医思路,其中包括如何辨证、如何选用中成药等相关知识。同时,书中对西医抗感冒药和中医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进行了汇总与分类,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对治疗感冒中西药最全的总结。
这本书是一本小儿感冒发烧急诊的实用手册,莉萍博士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专业的考证,对书写语言进行了精心的打磨,资料完备齐全,知识实用有据,我衷心推荐年轻父母们在家中备上一本,如此则可真正做到陪伴孩子时,小病不慌,乐享时光。
于剑阁鹤鸣观
癸卯年闰二月廿七
从本质上讲,不管是中医西医,还是中药西药,其功用就是治病,其目标都是治病救人。然而,中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培养出不同的治疗思路,进而衍生出不同的治疗药物,最终产生出不同的治疗效果。
西医的医学理论最初是建立在人体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逐渐加上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现在又加入了遗传学、人类基因组学的最新发现,使得人们的认知从最初看得见的人体器官、肌肉、骨骼,逐渐推进到各个器官的细胞——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然后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基础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只有通过仪器检测才能确定。到现在,人们已经在开始探究人类生命体形成的源代码——基因!
显然,西医医学的发展轨迹是从宏观——有形、可视的世界,逐渐走向微观——无形、可测的世界。所以,现代医学为了探究生命体内宏观和微观的器官或物质,逐渐发展出来各种器械和仪器,作为检查和检验的工具,从最早的听诊器、后来的显微镜,到现代的 X 光、CT 扫描仪、MRI 核磁共振仪,以及各种生化检测仪、PCR 仪、DNA 测序仪。
然而,中医并不因为看不见病毒而对病毒束手无策。相反,中医不纠结致病的是病毒还是细菌,或是其他什么病原体,但看重人体发病时表现出来的症状,即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包括人体对时令气候的反应。通过辨证论治,不仅能治疗大流感,且疗效远超中国以外的任何国家。
近十年以来,经我诊治的各种病人中,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流感或感冒没有治好,甚至错治误治,然后延绵发展为各种疑难杂症,然后四处求医,八方看病,终不得愈。不少人找到我的时候,已经在北京各大医院转过好几圈了。当我把他们的感冒相关问题用中药解决以后,那些所谓的疑难杂症大多迎刃而解。这期间,病人不断地告诉我,他吃了多少药,多久都不好,有的甚至更严重了。
在门诊解答患者用药问题
特别有两个小患者,一个是小女孩,在幼儿时期因感冒发烧后腹泻,久治不愈而导致严重的肠炎,不得已早早地就把直肠连带肛门切除,从此再也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那种折磨给孩子身心带来的痛苦,可能是任何常人无法想象的。看到她的家人求助我时的那种无助、无奈与无望的眼神,我才知道什么叫绝望,因为任何安慰和帮助都无济于事。患者家人走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能遇到一名真正的中医师,用中医的办法辨证施治,会不会就不是现在的结果了?
另一个是小男孩,3 岁的时候因感冒而持续发烧,半年后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5 岁开始用激素,到 10 岁的时候强的松用到了 9 片,一直到 18 岁都无法停激素。结果孩子的身高几乎停止发育,停留在孩童状态(不到 1.2 米),体型却由于激素的作用像气球一样被吹得圆滚滚的。其父母带着孩子看遍了北京、上海的各大医院,结果医院都让维持激素疗法。我见到这个病人的时候,他已经在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并已停激素有半年了,身体状况和各项指标日趋好转,只是体态和身高还没有改变,可能也很难改变了。
这两个小病人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发病初期都因为感冒发烧没有及时治愈,绵延发展为不同的疾病。如果当初能够及时解决感冒发烧的问题,想必就不会有这么无奈的后果。其他病人虽然没有走到这么无奈的地步,但多有类似感冒发烧用现代医学思路和药物治疗无果或后果更严重的经历。当我听到不同的病人讲着相似的治疗和用药问题时,一种悲凉油然而生。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中西医对待感冒和流感在诊断、治疗和用药上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为感冒或流感,中西医的治疗效果与后果会如此不同。为了厘清中西医在诊治感冒、流感或瘟疫的时候,面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治疗思路、不同治疗原则、不同治疗用药,以及不同的疗效,我将我医治过的感冒患者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找出了当年的微信对话和用药记录。结果发现,出问题最多的是带孩子的宝妈们。她们有很多想当然的感冒用药法,让我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的强大,宝妈们的很多认知都来源于互联网。但由于互联网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作为谈资或许还可以一搏眼球,但作为给孩子用药的指导可能就贻害无穷了。
然而,要说清楚感冒用药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大工程,它不仅涉及医学知识的问题,还涉及日常生活习惯的问题,以及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世界观问题。这些都还不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医理论和用药的不同。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父母们,虽然学习能力超强,获取信息极其容易,但要把信息拼接成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还是不太现实。所以,在她们的微信咨询中,很多时候我是在纠正其对医药学的认知和误解,将她们从一个个误区或雷区中拽出来,再手把手地教会她们如何用中成药治疗当下孩子的疾病。
所以,在这本书中我总结了退热药的“陷阱”、感冒药的“雷区”,用实际案例诠释了精准使用中成药解表发汗、清热退烧治愈感冒的中医思路,包括如何辨证、如何选用中成药等相关知识。同时,书中对西医抗感冒药和中医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进行了汇总与分类,包括了治疗感冒、流感甚至瘟疫的中西药物,并将抗感冒西药按照分类、通用名和组成列于表中(第七章);将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按照感冒类型、成方名、组成和功能主治列于表中(第八章)。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总结治疗感冒中西药最全的两套表格,专业人士可以当治疗感冒的药物手册来用。
但是,我的初衷还是为了帮助年轻的父母,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中西医治疗感冒的不同思路,以及治疗感冒时的不同用药方案,以便在遇到孩子感冒时,大概知道如何选择,不至于手足无措或慌不择路而有病乱投医。同时,也让人们对用药有所忌惮,因为人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但有太多的人又难逃用药的误区,特别是可以从药店买到的非处方药,包括退烧药和感冒药。
同时带教中西药临床药师进行药学查房
另外,在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也希望本书能让更多的人在无法去医院看病的情况下多一种选择——可选用中成药自治。在书中,我非常详细地讲解了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和流感的治疗思路和用药方案,并用成功案例进行了诠释。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可以很容易明白哪些中成药可以用,哪些中成药用得不对。
总之,中医不仅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而且有成套的实践方法。在中医看来,只有“顺天时、应地利、求人和”,才可能治好病!所以,真正的中医并不局限于理论与实践,而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对岁月气候的盛衰变化了如指掌。仅就这一点,中医的博大精深就可见一斑,是单纯抗病毒治疗思路无法企及的。所以,我用两章的篇幅,详细地讲解了小儿的饮食起居应该如何顺天时、应地利、求人和,包括宝宝不同发育期的饮食特点,以及如何因时、因地、因人穿衣等具体问题。同时,还详细讲解了宝妈们应如何通过察言观色,提早发现宝宝是否生病、可能是哪里的问题等。
2011 年作为中国代表在世界卫生组织亚洲总部参会
希望该书对遭受感冒、流感或瘟疫的人们有所帮助!
2022年4月 经患者家属延请 为小朋友诊脉
2017年7月 柏林飞北京航班上广播求助为外国乘客提供帮助
2020年7月 应安贞医院药事部林阳主任邀请脉诊
2019年7月 中华医学会 呼吸病学分会
烟草病学学组 云南玉溪义诊
2019年8月旅行途中的小朋友晕车
运用太素脉法、太虚针法
一分钟后小朋友健步如飞
2019年9月 运用太素脉法、刮痧、针灸、汤药
成功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 休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