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能够取得这些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引导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老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参与其中。所以,对老师来说,他要时刻准备着为孩子们提供帮助,同时又要避免成为孩子们自由体验过程中的绊脚石。
呆板枯燥的学习方法会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冷却。即便是成年人,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习,也会让他的求知欲被冻结。
保护孩子们的求知欲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老师在对待孩子们时,保持尊重、平静和耐心,在孩子们活动和体验的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给予孩子们自由,这样孩子们的求知欲就可以很好地被保护了,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然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开始拥有积极探索、主动开拓的个性,他会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会持之以恒,根据自己内在的需求改变所做的事情。他并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努力,相反,他很愿意深入问题,并且会很乐观积极地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困难。
他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善于与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发现,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作为教育者,我们无须对他进行不必要的干涉,“静观其变”是教育者的至理名言。
让我们静待,时刻保持准备好,去接受孩子们分享喜悦的心情或者是困难的经历。当孩子们需要我们在情感上提供支持时,我们应该充分地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
当他们进展缓慢时,我们要保持耐心;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我们要与孩子们一同欢乐,表现出我们的热忱。
当我们与孩子们相处时,我们尊重他们、礼貌地对待他们,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就好像自己期待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确信,自己已经掌握了一条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并且,毋庸置疑的是,自己正在树立一个好的教育榜样。
我们希望自己在工作时不被打扰,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没有阻力地努力工作;我们希望好朋友可以适时地给予我们帮助;我们希望朋友可以与我们同欢乐;我们希望被平等对待;我们希望与朋友可以互相信任,互述衷肠——这一切都是愉快的伙伴关系所必需的。
同样,我们期待的这些,孩子们也需要,他们也需要获得尊重。同时,因为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的未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比我们更优越。我们渴望的,他们同样渴望。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充分尊重孩子们。我们会尝试去强迫他们服从于我们的要求而不是他们自己的需求。
我们面对孩子们的时候,显得傲慢自大,甚至是粗鲁无礼,然后我们却希望孩子们顺从且端庄有礼。
我们需要记住,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们是多么钦佩我们、信任我们,这多么让人感动。
因此,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仁慈体贴,这将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而仁慈体贴并不意味着爱抚。换作我们自己,第一次见面就拥抱我们的人,我们难道不会认为他们粗俗、无礼甚至是缺乏教养吗?
真正的仁慈体贴是指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愿望,帮助对方实现其正当的愿望,如果需要,甚至可以为此牺牲自己的愿望。这才是我们要给予孩子们的仁慈体贴所包含的内容。
想要了解孩子们的愿望,我们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了解他们,因为他们的愿望往往是无意识的。孩子们的意愿来自对生命内在的强烈诉求,只有根据某些特定的神秘法则才可以解读。
我们对于这些神秘的法则知之甚少。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从不存在到作为一个孩子出现,再从孩子成长为成人,都受到同样的法则或者动力推动。
我们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只能起到间接的干涉作用。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做的只是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必需品,之后,我们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带着谦卑的态度等待他们成长。
让我们带着善意,任由孩子们自由自在地成长吧!让我们退到一旁,静静观察这一内在生命的成长过程吧!这些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或许当我们观察时,会想起一段话:“由着他们吧,让他们到我这里来。”也就是说:“不要阻碍他们靠近我们,当他们感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走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