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感官训练

我的教具为孩子们提供了开展感官训练的条件。

在教具箱中,最能吸引 2 岁半到 3 岁孩子注意力的教具是三套圆柱体。每一套都包含 10 个小的圆柱体(圆盘)。所有的圆柱体都有一个小的圆钮把手。

在第一套圆柱体实木块中,所有圆柱体的高度相同,但是直径从小到大递增。(见图 5)

图 5 直径递增的圆柱体

在第二套圆柱体实木块中,每一块圆柱体的高度和直径都不同——在高度和直径上依次递增,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见图 6)

图 6 高度和直径同时递增的圆柱体

最后,在第三套实木块中,圆柱体有相同的直径,但是高度不同,随着高度的递减,圆柱体最终变成了一个小的圆盘。(见图 7)

图 7 从右往左高度递减的圆柱体

第一套圆柱体在两个尺寸上(直径和截面)发生了改变。

第二套圆柱体在三个尺寸上发生了改变。

第三套圆柱体仅在一个尺寸(高度)上发生了改变。

我根据难易程度对孩子们进行训练。孩子们的训练内容是拿出所有的圆柱体实木块,把它们打乱次序后,再将实木块放回到正确的位置。

这需要孩子们舒适地坐在桌边,用两根手指捏住小圆柱的圆钮把手,小心地将实木块拿出来。再通过手和手臂的运动完成打乱实木块次序的活动。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要格外小心,避免将实木块掉到地上,也要尽量避免发出太大的声响,最后,再将实木块放回到原先的位置。

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例如,仅示范取出圆柱,仔细地将它们在桌子上打乱,然后告诉孩子们如何将它们放回原位。但是老师并不帮助孩子们完成训练,因为类似的示范在我们的实践观察中被发现是多余的。孩子们只要观察同伴如何操作,就可以通过模仿完成训练。

孩子们喜欢独自完成任务,实际上,他们更担心其他人不必要的干预,所以他们有时甚至会私下一人去练习。(见图 8)

图 8 孩子在使用圆柱体实木块

但是孩子们是怎样把打乱次序的圆柱体放回到原来位置的呢?

首先,孩子们要进行几次尝试。他们经常会把太大的圆柱体放到太小的插孔中。

然后,他们会在发现圆柱体无法插入后改变它的位置,尝试其他的插孔,直到圆柱体可以顺利插入其中。有的时候,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因为插孔过大,圆柱体可以顺利地被插入插孔中。但这种情况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孩子们还需要找一个更大的圆柱体来匹配这个插孔。

最后,当孩子们发现剩下一个圆柱体没有地方插时,他们需要仔细地查找错误的地方。他们会有些困惑,并且开始思索这个有趣的问题,之前,所有的圆柱体都找到了合适的插孔,为什么现在剩下一个找不到了呢?孩子们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他们开始重新观察小圆柱体上面的圆钮把手,看看是不是有的圆柱体放错了位置,并且开始尝试调整它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最后他们终于成功了。

这时,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微笑。这样的练习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智力,他们通过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从中学到经验,然后再次尝试。3 岁到 3 岁半的小孩子,在进行这项训练的时候,可以饶有兴趣地重复 40 次以上。

如果再给他们第二套、第三套圆柱体实木块,有了变化的圆柱体会再次吸引他们,激起他们继续练习的兴趣。

我上面所描绘的这个教具有助于培养孩子们通过观察来区分尺寸差异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最终可以只用眼睛看就能分辨出手中的圆柱体应该放到多大的插孔中。

这种教学训练的基础源于教具本身就可以控制错误的出现,孩子们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到自己是否正确。

孩子们想要达到预期目标的愿望,使得他们会不断地修正自己,这不需要老师不断地提示、告知、纠正。注意到自己的错误,是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头脑经过复杂的分析后产生的结果。

因此,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开始自我教育了。

这种训练的目的并不是我们从外在所看到的——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放置圆柱体实木块,而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进行训练。

开展这种训练是要达到一个内在目的,或者说深层的目标,即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让他们通过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差异,形成判断,学会去推理,从而做出决定。孩子们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并让它们不断地提高。

在圆柱体实木块训练后,还可以进行三套立体几何实木块的训练。

(1)10 个粉红色的立方体实木块。立方体实木块的边长从10 厘米依次递减到 1 厘米。(见图 9)

图 9 从下到上边长递减的立方体塔

孩子们可以用这些立方体垒塔,他们可以先把最大的立方体放在地上(或者地毯上),然后在它的上面按着大小顺序依次叠放立方体,直到把最小的立方体放在顶部。当他们垒好塔时,他们可以用手把它推倒,立方体散落在地毯上,他们可以再次开始垒塔。(见图 10)

图 10 孩子正在垒塔

(2)10 个棕色的长方体实木块。这些长方体实木块最长的边长是 20 厘米,正方形切面的边长从 10 厘米依次递减到 1 厘米。孩子们把 10 块长方体实木块散落在浅色的地毯上,他们有时从最厚的实木块开始,有时则从最薄的开始,将这些木块按大小次序排好。(见图 11)

图 11 从右到左切面边长递减的棕色长方体

(3)10 根绿色和红蓝相间颜色的长棒。所有的长棒都有相同尺寸的正方形截面,但是长度不等,从 10 厘米依次递减到 1 厘米。(见图 12)

图 12 长度递减的长棒

孩子们将 10 根长棒散放在一块大地毯上,并且打乱它们的次序。通过比较长棒的形状,孩子们将长棒按照长短次序排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管风琴的形状。

像往常一样,老师会先做演示。他向孩子们示范如何摆放实木块,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并不是直接从老师这里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同伴学到的。

当然,老师会持续地观察孩子们,不会错过孩子们的努力,同时,他也会在孩子们摔打教具或者胡乱操作教具时对其进行纠正。但是如果孩子们摆放实木块时出现次序的错误,老师则不会纠正。原因是,孩子们如果出现摆放错误,例如,将较大的立方体摆放在了较小的立方体旁边,那么这种错误是孩子自身缺乏训练造成的,孩子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提升自己的观察力从而自行得到改正。

有时候,孩子们在摆放长棒时,会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但这个训练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们能够将长棒正确地排列,而是让孩子们可以进行自我训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无须干涉。

直到有一天,孩子们将所有长棒按着他们认为正确的次序摆放好,他们会充满喜悦地叫老师过去,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这样,训练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三套教具——立方体、长方体和长棒有一定重量,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搬动和操控的。同样,他们在训练时,需要反复地用他们的眼睛来区别相同物体的不同尺寸。

这项训练,从感官上说,要比之前的圆柱体实木板训练看起来容易一些。然而实际上,这三套训练其实更有难度。因为这三套教具不具备自控错误的特点,只能靠孩子的双眼来控制错误的出现。

因此,这些教具之间的区别应该鲜明一些,让孩子们可以一眼分辨出来。所以,这项训练的教具的设计尺寸较大,孩子们也必须在已经具备一些观察能力后,再来进行这项训练(观察力可以先通过圆柱体实木块进行训练)。

在同一个阶段,孩子们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训练。在教具中,有一块小的矩形板,其表面一半是粗糙的,一半是光滑的。(见图 13)

这个时期,孩子们已经知道如何用冷水和肥皂洗手。他们将双手擦干,再将手指放到温水中浸泡几秒钟。渐渐地,孩子们对温度的感知就会更明显。

图 13 表面粗糙和表面光滑的矩形板

在洗手之后,老师指导孩子们用柔软的手指尖触摸矩形板的不同的表面,让孩子们感受到它们的差异。孩子们的小手,在不同的表面上一前一后地移动,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极佳的训练触觉的方法。

他们刚刚洗好的小手是用温水浸泡过的,这让他们的双手增加了许多感觉。这也是整个“触觉训练”的第一步,这在我的训练方法中非常重要。

当引导孩子们参加触觉训练时,老师必须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进去。不仅要给孩子们示范如何做,还要在示范时尽量保持沉默。老师可以握住孩子们的手,引导孩子们用手指去尽可能轻地触碰矩形板的两个表面。老师无须做任何解释,只需要用话语去鼓励孩子们用手体验这种不同的感觉。

当孩子们体验到触感的不同时,他们会自行按照老师的示范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孩子们在体验两个不同触感的表面后,老师还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另一种矩形板进行训练,这个矩形板上面贴着光滑度或者粗糙度不同的胶条。(见图 14)

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砂纸卡片。孩子们可以通过触摸并感受这些砂纸卡片的表面来不断地完善自己触摸的灵敏度。孩子们不仅可以提高辨别各种类似但是存在细微差异的触感的敏锐度,还可以在训练中提高自己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图 14 矩形板上贴有光滑度或粗糙度不同的胶条

在此之后,还有一系列可供训练用的布料,天鹅绒、绸缎、丝绸、羊毛、棉布、粗亚麻布、细亚麻布。训练的时候,我们要选择两种相似的布料,并且它们的颜色要鲜艳、明亮。

在进行这种练习时,孩子们需要根据布料的材质——从粗糙的棉布到光滑的丝绸——用不同的动作去触摸,或是用力,或是轻柔。孩子们可以通过触摸这些布料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且为了提高他们的感受度,他们几乎是本能地闭上了眼睛。为了让自己尽全力地去感受这些布料,他们会用一块干净的手帕蒙上眼睛,将相似的布料成对放在一起去触摸并辨认。结束后再摘掉手帕,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弄错了。

这种感觉、触觉训练特别吸引孩子们,并且可以引导他们在周围寻找类似的体验。在“儿童之家”有一个小孩子曾被来访的客人身上穿着的漂亮布料吸引。他先去洗了洗手,然后走上前一次又一次轻轻地触摸来访者的衣服。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致,一脸满足。

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会被更有难度的训练吸引。

教具中有一些小的矩形木板。这些小的矩形木板虽然大小一样,但都是由不同材质的木头制成的,所以,他们有不同的重量和不同的颜色。(见图 15)

孩子们必须拿起矩形木板。他们首先要用手指抓住木板,再将手指慢慢地舒展开,这又是一个很好的让他们锻炼精细动作的机会。

他们的手必须上下掂动,去掂量木板的重量,但是动作要尽可能轻柔。随着孩子们对木板重量的感受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手部动作会越来越轻柔。

当孩子们不再需要做掂手的动作就可以感知木板重量的区别时,训练的目的就达到了。这需要孩子们反复训练和尝试。

一旦孩子们开始了这项训练,他们就会主动要求蒙住眼睛,自发地重复这个练习。例如,他们一会拿起重一点儿的小木板放在右侧,拿起轻一点儿的木板放在左侧。当孩子们摘下手帕时,他们可以通过木板的颜色来辨别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在开始这个较难的训练之前,孩子们要进行三套立体几何实木块的训练,以及带有光滑面和粗糙面的矩形板的训练。孩子们可以通过对教具的感兴趣程度进行自我训练。

图 15 不同重量的木板

下面这个教具是一套被不同颜色的丝绸包裹起来的木板。整套教具由两个独立的盒子构成,每个盒子里有 64 块颜色不同的木板,其中每个盒子里的木板有 8 个色度,同一个色度根据深浅不同又可分出 8 种不同的颜色。(见图 16)

图 16 被不同颜色的丝绸包裹起来的木板

孩子们需要做的第一个训练就是根据颜色给木板配对。他们需要从一堆打乱的色块中找到两块颜色相近的木板,然后将这两块木板拿出来,放到一起。老师自然不会给孩子们全部的 128 块木板,让孩子们做练习,他只会挑选几块颜色较为鲜亮的木板,比如蓝色、红色、黄色,再从这三种颜色中拿出三四对,混合在一起。

接下来,老师会拿出一块木板,比如红色的,向孩子们示范他是如何从混乱的木板中挑出能与其配对的木板的。完成后,老师把配好对的木板放在一起。然后他再拿起另一种颜色的木板,比如蓝色的,这时孩子们需要从打乱的木板里选出与蓝色木板相配对的木板。最后,老师再将木板打乱次序,让孩子们自己去不断地重复训练。例如,让孩子们选择两块红色、两块蓝色、两块黄色的木板,把它们打乱后再逐一配对。

随后,配对的木板数量再增加到 4 ~ 5 对。通过训练,3 岁左右的小孩子可以自行找到 10组或者 12组颜色相近的配对木板。

当孩子们的眼睛经过反复的训练可以一眼识别配对颜色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做色调相同但深浅色度不同的排列训练了。他们可以通过每种颜色深浅程度的细微变化来锻炼自己的眼力。

以蓝色系列为例,这里有 8 块由深到浅的蓝色木板,老师从最深的颜色开始,把它们一块接一块地排好,这样示范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完成整个训练过程。然后,老师就可以让感兴趣的孩子们自发地进行操作了。

孩子们虽然理解这个规则,但还是会时常犯错,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达到可以准确地分辨同一颜色的不同深浅色度的程度。

他们通过不断地练习,最终可以增强自己分辨颜色深浅度的能力,所以,我们放手让他们努力去练习吧!

这里有两个建议,可以帮助孩子们。

第一,建议孩子们先选出这一系列中颜色最深的木板。老师可以提供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能极大地方便他们做出选择。

第二,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两块颜色相近的木板,这样会让他们直接将这两块木板与其他木板区分开。因此,孩子们没有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就摆放木板的情况就不会存在了。

到最后,孩子们会很高兴地将 64 块木板混在一起,然后熟练地将它们按照颜色深浅度由深到浅地摆放成 8 排。

在这个练习中,孩子们的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和思维专注力也得到了特殊的训练。因为孩子们不可以随意拿着木板,他们要尽量避免碰到裹在木板外侧的有颜色的丝绸,所以他们必须拿着木板的两端进行摆放练习。将木板一块挨一块地摆成直线,这样会让木板看起来像一条美丽的、颜色渐变的绸带。孩子们只有不断地练习,才可以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对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们来说,这些色彩感官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发展“色彩记忆”。孩子们会仔细地观察颜色,之后在一堆混合的颜色中找出与之相近的颜色。

在对一种颜色进行仔细观察后,孩子们可以通过记忆识别出那种颜色,他们是用头脑中对颜色的记忆来识别的,而不再需要与实际颜色相比较。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色彩记忆”练习,这会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他们会带着头脑中对颜色的记忆在现实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事物。当他们把想象和现实连接起来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成长的胜利,也是他们心智进步的又一次佐证。

另一个有趣的教具是一个带有 6 层抽屉的柜子,抽屉是一个安在另一个上面的。当孩子们打开抽屉时,他们会看到一个方形的木框架。

所有木框架的中央都有一个可以取出来的蓝色几何图形木板,并且每个几何图形木板的中央都有一个小把手。每个抽屉里也都放着蓝色的纸,几何图形木板被拿走后,从抽屉底部可以看到一个同样的几何图形。

这些几何图形木板根据一定的规律被放在抽屉里。(共 6 个,见图 17)

图 17 抽屉柜里存放着几何图形

(1)一个抽屉里放置了 6 个直径依次递增的圆形。(见图 18)

图 18 6 个圆形

(2)一个抽屉里有 1 个正方形,还有 5 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但宽是依次递增的。(见图 19)

图 19 6 个长方形

(3)一个抽屉里有 6 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都不同,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见图 20)

图 20 6 个三角形

(4)一个抽屉里放着 6 个多边形,边数从五开始递增到十,即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十边形。(见图 21)

图 21 6 个多边形

(5)一个抽屉里放有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包括菱形、椭圆形、鹅卵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见图 22)

图 22 6 个不规则图形

(6)最后一个抽屉里,放有 4 块平面木板,木板上没有任何几何图形可以取下来,也没有安装把手。另外 2 块木板上则嵌有 2 个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见图 23)

图 23 4 块平面木板和 2 个不规则图形

这套教具要与木制框架配套使用,框架内有 6 个格子,每个格子里有一个带有把手的几何图形木板。这些几何图形木板就像一个盖子,打开、关上它的时候,能刚好盖到框架结构中留下的缺口处。(见图 24)

图 24 固定几何图形的框架

这些木制框架是老师第一次向孩子们介绍几何图形时要使用的。

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从所有的几何图形里选择一些向孩子们介绍。

最初,建议给孩子们一些区别比较大的图形;然后,再给孩子们看更多的图形;最后,给他们一些形状相似的图形。例如,第一次给孩子们的图形可以是等边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木质框架结构中空出的几何形状部分可以让孩子们来放入图形。

渐渐地,框架被图形填满,最初是一些差异比较大的图形,比如一个正方形、一个非常窄的长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和一个十边形,或者是一些其他图形的组合。

慢慢地,老师把目标转向那些相似的图形结构,比如,6 个长方形、6 个三角形、6 个圆形,这些图形相似,但是尺寸不同。

这项练习与前面介绍的圆柱体插孔训练有些类似。这些插件都有小把手,训练时需要将它们从原来的位置上拿出来,放到桌子上,打乱次序,然后再让孩子们把它们放回原位。

这套教具同样有控制错误的能力——几何图形只能被插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放错了位置,就无法契合。

孩子们经过一系列实验和尝试后,最终都会获得胜利。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比较不同的形状,让他们真实地意识到这些形状的不同——当他们把一个几何图形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上时,这个几何图形将无法插到框架里。这样可以训练孩子们区分形状的眼力。

训练中,孩子们的手部协调性也非常重要。孩子们被告知要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肚去触碰几何图形的边缘,当然,如果孩子们的左右手都很灵活,他们也可以用左手来完成这个动作。

孩子们不仅要用手去触摸几何图形的边缘,还要去触摸与几何图形连接的框架结构的轮廓,只有在一一触摸之后,他们才能准确地将几何图形放到对应的位置上。(见图 25)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对形状的认知会更容易一些。对于那些不能通过眼睛来辨别形状特征的孩子们,还有那些把两个不相同的形状放错了位置的孩子们,这种触摸几何图形轮廓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快速识别图形的特征,并且将图形放到正确的位置上。

在这个训练中,孩子们通过用手触摸几何图形的边缘,对物体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当他们触摸框架结构时,这个感受会非常真实,因为他们的两根手指需要跟随这个框架的边缘来移动,框架此时既是一个障碍,又是一个可以明确方向的向导。

图 25 孩子在触摸几何插件的边缘

最开始训练时,老师就要明确地教给孩子们这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对孩子们未来的训练也非常有帮助。

老师必须向孩子们示范如何去触摸边缘,他不仅要慢慢地、清楚地去做这个触摸动作,还要在孩子们第一次尝试时,引导孩子们的手放在正确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可以触摸到图形的所有细节。

当孩子们的手可以精确地完成这些动作时,他们就真正地具有通过触摸几何形状的边缘来感受形状的能力了。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孩子们可以用手协调各种动作,这对孩子们准确地描述出几何形状的轮廓来说非常重要。

这项训练可以被叫作绘画的“间接准备”练习,因为它能为真正的绘画做准备工作。确切地说,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孩子们用手去勾画封闭图形轮廓的能力。

孩子们的小手通过触摸、感受了解了如何沿着已有的轮廓去移动,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为以后的学习写字做了准备。

孩子们特别注重这种准确地触摸图形平面轮廓的能力。他们甚至在练习时自己提出要蒙上眼睛,这样他们就可以专注地只通过触摸来认出形状,而不用眼睛看,从而完成拿、取图形的动作。

接下来的一套教具是每个几何图形木块都会在平板上有与其形状相对应的三张白色的正方形卡片。所有卡片的尺寸都是大小相同的。这些卡片被存放在三个专用的立方体盒子中。(见图 26)

卡片分为三组,每组卡片上也有与几何图形木块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而且图形的尺寸也完全相同。

在第一组中,几何图形是被填满的。孩子们可以将需要的图形用蓝色的纸裁剪出来并贴到卡片上。在第二组中,几何图形只有轮廓线,并且图形轮廓线宽度约为半厘米,也是用蓝色的纸裁剪出来贴在卡片上的。在第三组中,几何图形的轮廓线只用黑色的墨水笔细细地勾勒出来。

通过使用这套几何图形教具,孩子们的眼力——识别平面形状的能力可以得到训练。

实际上,在练习中,这套教具已经不具备“自纠错”能力了,那个可以控制错误产生的木框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孩子们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来分辨形状。他们已经不需要将几何图形木块插到对应的缺口中,只需要根据卡片上的几何图形放置卡片。

图 26 带有几何图形的卡片

同样,孩子们每完成一组训练开始进行下一组训练时,就说明他们眼睛辨识形状的能力又提高了。

当他们开始进行第三组训练时,他们可以意识到手中的几何图形木块和画在卡片上的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可以将具体事物与抽象事物连接在一起了。这些卡片上的线在他们的眼睛里有了明确的意义,他们已经习惯通过简单的线条去识别、理解和判断图形了。

这些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们自己也会有很多创新。一些孩子喜欢把几个几何图形在眼前铺开,然后将卡片掐在手里,像打牌一样将这些卡片的次序打乱,然后尽可能快地将对应的卡片放在一处。有时候,为了对自己进行检验,他们会把几何图形木块放在卡片的上方。

在做这个练习时,孩子们通常会将教具布满整张桌子,将几何图形木块放在上面,然后在它的正下方依次放上与其形状相对应的三种卡片。

孩子们发明的另一个游戏是在两三个合并在一起的桌子上,将三组卡片全部混合在一起。孩子们拿着几何图形木块,快速地扫视桌子上的所有卡片,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将几何图形木块放到与之相对应的卡片上。

四五个孩子可以一起玩这个游戏,一起去找对应的卡片。例如,他们其中一个一旦发现与自己手中几何图形木块相对应的卡片,就会仔细地、精准地将木块放在该卡片上,其他孩子也会将几何图形木块放到绘有相同几何图形的卡片上。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个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孩子们未来下国际象棋做好了准备。

很多孩子在不用任何演示的情况下,就会用手指去触摸几何图形的轮廓,他们兴趣盎然、态度认真,并且百折不挠,充满毅力。

我们还教孩子们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

最初,我打算尽量限制教孩子们图形的正规名称,譬如正方形、矩形、圆形。但是孩子们很渴望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甚至是那些很难的图形,如梯形、十边形等,都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在听到这些新词的准确发音时,会一遍遍地重复跟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实际上,这个阶段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时期,也是孩子们学习外语发音的最佳时期。

当孩子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几何图形插片练习后,他们会开始在周围的环境中探索。他们能识别出一些认识的形状、颜色和质地,这就是一系列感官训练的结果。

这些训练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热情,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变成了他们快乐的源泉。

一天,一个小男孩独自在屋顶平台上散步,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嘴里念叨着:“天空是蓝色的,天空是蓝色的。”

有一位访客非常喜欢维亚·盖斯蒂学校的孩子们。一次,他带给孩子们一些饼干,想要看看孩子们贪吃饼干的模样。结果,令他惊讶的是,当他给孩子们分完饼干后,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看到孩子们狼吐虎咽地将饼干塞进嘴里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他听到孩子们在喊:“这个是三角形!这个是圆形!这个是长方形!”因为这些饼干是几何形状的。

在米兰的一个普通人家里,妈妈拿出一片面包和黄油,为大家准备晚饭。她四岁的儿子在她身旁,看着她手里的面包,说:“长方形。”这位妈妈继续准备晚饭,从面包上切下来一块大角,这时,这个孩子大叫:“三角形!”然后这位妈妈把这块三角形的面包放到平底锅里,孩子看着剩下的那块面包,大声地说:“现在它是梯形了!”

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工人,他当时也在场,所以对这一场景印象深刻。他亲自去找到孩子的老师,询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之后他非常激动地说:“如果我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那么我将不会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

后来,这个孩子的父亲与别人谈起这件事,这让很多像他一样的工人对这个学校产生了兴趣。这些孩子的家长后来送给老师一张自制的羊皮卷,上面有孩子的照片,而在孩子照片的中间,还画着他们学到的几何图形。

如果想让孩子们进行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形状的训练,这很容易,因为在孩子们所处的环境里,有广阔无边的开放空间等待着他们去发现、探索。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们站在一个美丽的柱子或者雕像前面,静静地欣赏,之后又闭上眼睛,带着满足的表情,然后用手一次又一次地在上面抚摸。

有一天,我们的一位老师在教堂遇到了来自维亚·盖斯蒂学校的两个小男孩。他们站在那里观察支撑圣坛的小柱子。过了一会儿,其中年龄稍微大的孩子逐渐靠近这些小柱子,并开始抚摸它们。然后,他似乎想跟他的小兄弟分享这种喜悦,于是他让小兄弟靠近一点儿,让他用手轻轻地去抚摸这些光滑、美丽的小柱子。但是,教会管理这些物品的负责人出现了,他们认为这些孩子很淘气并且“四处乱摸”,所以把他们赶走了。

孩子们通过触摸物体来识别它们的形状,从中感受到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本身可以促进孩子们做更多的感官训练。

很多心理学家都谈到过“实物感觉”的能力,那是一种用手去触摸物体的轮廓来识别其形状的能力。这种感觉不仅仅包含触觉,因为触觉只能让我们辨别物体表面的质感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

事实上,对于物体形状的感知依赖于两种感觉的结合——触觉和肌肉感觉。其中,肌肉感觉能力是一种运动感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提到的盲人的触觉,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实物感觉”,也就是他们用手来感知物体形状的能力。

3~6 岁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孩子们肌肉能力逐渐形成的黄金时期。当孩子自发地蒙上自己的眼睛,去识别各种各样的物品,如飞机、固体插件等,这实际上是他正在训练自己的这种能力。

有很多类似的练习可以锻炼他们闭上眼睛去识别形状规则的物体的能力,例如,识别小砖块、福禄贝尔立方体、弹球、硬币、豆子、豌豆等。从一堆混合在一起的物体中,孩子们要挑出形状相似的几种物体,然后把它们单独放在一起。

在我们的教具中,有一些浅蓝色的木制几何体,包括一个球体、一个棱柱体、一个棱锥体、一个圆锥体、一个圆柱体。最有效的教孩子们识别这些几何体的方法就是让他们闭上眼睛去触摸这些木块,猜测这些木块的名称。至于具体的学习方式,我将在后面阐述。

经历过这种练习的孩子们,在睁开眼睛观察这些几何体时,会带有更大的兴趣。还有一种方法能够让孩子们对几何体感兴趣,那就是移动这些几何体。球体可以到处滚动,圆柱体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滚动,圆锥体可以绕着自己滚动,而棱柱体和棱锥体只能站立,但是棱柱体比棱锥体更容易被推倒。

感官训练的教具基本介绍完了。不过,我们还有一套用纸板做的圆柱体,这些纸板圆柱体一共有 6 个,有的完全封闭,有的上面用木头盖着。(见图 27)

当这些圆柱体被摇晃或者滚动时,它们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声音很大,有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到。这是因为圆柱体内部放置的物体的材质不同。

我们有两套这样的教具。这项练习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们识别同样强度的声音,然后将发出相同强度声音的圆柱体摆在一起。第二步是比较声音的强弱,也就是说要让孩子们根据声音的强弱按顺序排好 6 个圆柱体。

图 27 圆柱体音桶

这项练习类似于前面的色板练习,都是需要先配对、再排列的。同样,在做这项练习时,孩子们需要舒服地坐在桌边,他们的眼睛是被蒙住的,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在老师进行简要的讲解之后,孩子们就可以自行反复练习了。

至此,我们总结一下指导感官训练的基本规则,感官训练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相似性识别(将类似的物品配对,将物品放到适合它们各自的位置上)。

(2)差异性识别(从一组物品中找出差异性最大的物品)。

(3)相似性物品的区分。

在训练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某段时间内能够集中在特定的感知源上,需要尽可能地隔离一些无关的感官刺激。譬如:在训练时保持房间的安静,在做与视觉训练无关的练习时蒙上双眼。

在拍摄的教学影像中,我们给出了一些孩子使用感官训练教具时的大致情况。并且,每个参与学习这种训练理念的人,在看到孩子们做这些练习时,都会更加认可这些训练的基础理论。

我们建议那些希望使用感官练习引导孩子的人,应该先自己体验一下这些感官教具,因为这会有助于他们更了解孩子在训练时的感受,以及孩子在训练中可能遇到的且必须面对的困难,等等。等练习进行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做这项训练的人会因此了解这项训练,并感到很有兴趣且愿意继续做下去。

每个参与过这项训练的人都会对一个事实印象深刻,即当你蒙上眼睛时,你的触觉和听觉会变得更加敏锐,这可以让你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变得更强。单凭这一点,就会让参加体验的人对此更感兴趣。

在进行乐感训练时,我们在罗马使用了一套教具,这套教具与市面上的教具有很大区别。

这套教具由两套乐钟组成,这两套乐钟构成了全音和半音在内的八度音节。这些金属乐钟都放置在长方形的木质底座上,它们的外观极为相似,但是如果我们用一个小木槌敲击它们,它们就会发出不同的音符:do、re、mi、fa、sol、la、si、do、do#、re#、fa#、sol#和la#。(见图 28)

图 28 不同的音符

其中,一套金属乐钟按照颜色顺序排列在一块木板上,并且木板上喷涂着与乐钟木质底座相同尺寸的黑白长方形格子。就像钢琴一样,白色格子代表全音阶,黑色格子代表半音阶。(见图 29)

首先,只有被摆放在木板上的乐钟才与音调有关。这些乐钟按照do、re、mi、fa、sol、la、si、do的顺序被摆放在白色格子上,用来代表这些音符。

在练习时,首先要让孩子用小槌子敲击已经按顺序排好的那一组乐钟的do音。然后,在第二组那些被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半音符的乐钟之间,通过不断地敲击乐钟,去寻找他刚才在第一步中听到的相同的do音。当他找到与之对应的音符时,他需要把这个乐钟与他第一步敲击的长木板上的乐钟(do音)对应摆放好。

接着,他开始敲击第二个乐钟(re音),一次或者两次。然后在第二组那些被混合在一起的乐钟中,不断地试验,直到找到与其相同的re音,然后把这个有相同re音的乐钟与长木板上的第一组的乐钟对应放好。

图 29 乐钟

孩子们不断地用同样的方式重复做练习,直到从第二组乐钟中识别出各种声音,并把相似的乐钟进行配对,就像之前我们做过的圆柱体音桶、颜色的配对练习一样。

之后,孩子们按照音阶的顺序,通过一边快速、连续地敲击这些乐钟,一边唱出do、re、mi、fa、sol、la、si、do的方法来熟悉这些声音。

当他们可以识别并记住这一系列的声音之后,孩子们会将这8 个乐钟混合,然后开始尝试用小槌子敲击乐钟,从而再次识别出do、re、mi等音符。他们每拿出一个新的乐钟进行练习,就要再次从头将那些已经熟悉且按顺序排好的音符敲击一遍——do、re、do、re、mi、do、re、mi、fa、do、re、mi、fa、sol等。

通过这种训练方式,最终,孩子们仅仅依靠自己的耳朵就能成功地将所有乐钟按着音阶的顺序排列好。当孩子们成功时,他们还会将所有的音阶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一个个敲击一遍。这个练习对 5 岁以上的孩子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如果说上述教具可以作为听觉系统训练的开端,那么我不想让它的作用仅仅被限制为一个教学过程。因为无论是在对耳聋患者的治疗中,还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这个过程都非常重要,并且其训练方式非常复杂。

实际上,我也使用过共振金属管和可以发出相应音符的小木棒和弦乐器(小竖琴)。孩子们通过乐钟的训练,可以对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进行辨别。我们也可以使用钢琴来帮助孩子们进行听音和辨音的训练。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认识到不同的材质会发出不同的音色。同时,前面提到的各种练习,比如用钢琴弹奏进行曲来进行节奏练习,或者孩子们自行哼唱简单的歌曲,都对培养孩子的乐感非常有效。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练习,可以让孩子们快速地注意到声音之间的特殊联系。这一练习与我们目前在教育实践中的尝试有所不同,这一次不是制造声音,而是尽可能地从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消除声音,我们称之为“安静训练”。

“安静训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即便是那些没有采用我们的其他教学方法的学校,也因为这项训练对孩子们守纪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使用它。

在训练中,老师让孩子们“不要动”,是为了抑制孩子们运动神经的冲动,希望他们可以获得身心上的真正安静。无论这种运动神经的冲动是由什么引起的,我们都有必要教导孩子们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

当然老师也并不只是简单地说“坐好”。他仍然需要给孩子们做示范,说明如何才是一动不动地静静坐着。也就是说,双脚、身体、胳膊、头都要保持不动。呼吸运动也应该遵循这种方式,尽量降低声音。

想要保证孩子们成功地进行这项训练,最基本的条件是让孩子们找到一个舒服的、平衡的姿势。他们需要坐着来完成这项训练,无论是坐在他们的小椅子上,还是地上,他们都必须保证自己是舒服的。

当他们坐定并安静下来之后,房间内的光线可以调暗一些,老师也可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或者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捂住眼睛。

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们对于“安静训练”非常感兴趣。他们仿佛中了咒语,或者说他们进入了一种冥想的状态。

渐渐地,每个孩子都变得越来越安静,一动不动。他们安静的程度不断加深,直到他们感受到完全的安静,这个情景就好像是夕阳下沉、夜幕渐至、万籁俱静。

在这种“安静”的状态下,孩子们听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被注意到的微弱的声音:钟表的嘀嗒声,花园里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甚至是蝴蝶振翅的声音。

一个全新的“安静世界”向孩子们展开,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不易察觉的声音,这些声音清晰可闻,却并没有打破教室的宁静,就如同漆黑夜空里闪烁的群星并没有赶走夜空的黑暗。这种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可以停靠休息的新世界一样。

可以说,世界里的吵闹和喧嚣压抑了我们的心灵。而在这个宁静的时刻,我们的心灵得以解放,就像绽放的花朵一样。

我们可以回忆起那些令我们沉迷的感受——日落时分,夕阳西下,那些鲜活的影像、光明与喧嚣沉寂时的心境。

这种感受是我们心灵的延展,让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情感波动更为敏感。这种内在的情感强烈且持续,时而变化多端,时而异常安静。

对此,但丁曾有诗云:“就在那个时候,水手们感到一种渴望,他们的心变得柔软了。”

“安静训练”课程一般以老师叫孩子们的名字作为结束。点名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站在班级的后面或者教室隔壁的房间里的任何一个孩子,他要一个接一个地叫着孩子们的名字,来唤醒这些静坐的孩子。

点名的声音不能太大,需要非常轻,就如同在耳边细语。孩子们如果想听到自己的名字,就需要全神贯注。

当他的名字被点到时,他必须起身,顺着声音发出的方向,轻手轻脚地、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控制自己尽量不发出任何声音。

当孩子们开始适应安静的环境之后,他们的听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像被训练过一样,变得非常敏感。

对一个感受到安静带来的乐趣,并且发现了世界的微妙声音的孩子来说,周围喧闹的声音会很刺耳。

于是,孩子们开始不断地完善自我。他们轻轻地走路,小心地注意不要撞到教具,挪凳子时也尽量不发出声音,在把东西放到桌子上时也加倍小心。

“安静训练”的成果体现在孩子们的优雅举止上,不得不说,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孩子们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奖赏机制的产物——不是为了表面的美,为了获取奖励而做给别人看的做作的行为。他们的这种表现源自宁静的心灵深处产生的愉悦感。

孩子们渴望从那些令人厌烦的噪声和阻碍平静的环境中逃离出来,他们渴望获得安静。他们就像举止优雅的高贵绅士和淑女一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努力呵护自己的心灵。

毋庸置疑,这个训练对于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他任何课程、条件都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即便是 50 多个小孩,挤在一个拥挤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也能够进入这种“真正安静”的状态中。他们都可以保持不动,也愿意这么做。但是如果有一个破坏者,那么这份宁静就会被打破。

上面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证明在一个社群中,所有的成员需要彼此合作才能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通过不断地训练,孩子们的抑制力在不断地增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为了不打破这个安静的环境,即使鼻子上落了苍蝇也不会去驱赶,还会克制自己打哈欠或咳嗽。

孩子们工作时也会避免弄出响声,这也是他们集体合作精神的一种体现。

孩子们跑动时会尽量用脚尖跑,关闭橱柜或者放物品在桌子上时,也保持着一种轻拿轻放的优雅。

这种美好特质的养成需要所有人的积极配合,这样他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安静、不被干扰的环境。但是,只要有一个背叛者,就会毁掉所有人努力的成果,走路发出声音或者摔门,就足以打乱这个小集体所营造的宁静氛围。 qmM/L4nt0naSc6nmUPkMX0g4UtxVCQjYsc2ev1ms1Y3mJKuO0r2TZJs6aKg6Xp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