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六个问题

1.期望不客观

亲子沟通的六个问题、七种能力、两种技巧,是本章的重中之重。高三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子沟通,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种是期望不客观。父母对孩子考试成绩的期望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不匹配。这种不客观的期望像块巨石压在孩子身上,导致他们心理压力加剧。父母不能要求一个平时考试成绩在300分左右的孩子在高考中超常发挥考上重点学校,这样的期待只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全面否定现在的自己,使他失去信心和学习的动力。这种不合理期待可能来自父母对孩子的不了解,不清楚他们真实的学习状况,这时父母就应该主动积极地去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本人的期待,和他们共同确定一个目标。目标在备考过程中,或者说在任何时段的努力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目标,孩子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但这个目的一定要是切实的、合理的、孩子觉得可以接受的、能够达到的,不然目标定得太高,只能是空想。

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没有标准的衡量,是最影响考生心态和情绪的两大罪魁祸首。父母在给予孩子一个短期或长期目标之前,一定要清晰地了解该目标,是否冲动,是否空洞,如果是,就要及时地修正调整。切记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人公地位,保证孩子的话语权,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来确定可行的目标。

父母在确定目标一事上的焦虑往往来自不了解。父母总是不清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策略,不知道每一次考试的具体难度,总是以分数去要求孩子,但孩子在考试中的发挥无法在难度不同的考试中完全一致,甚至逐步上升,因此父母也不必每一次都制订出具体分数或名次作为标准,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跟自己做对比,每一次比上一次更有进步,就是最大的胜利,就算没有进步也没关系,因为高考的难度和题型是最大的变数,所以除了平常的积累,临场发挥也十分重要。

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对于孩子是弊大于利的,这背后有一种不良的动力,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我否定感,使他们认为不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制订的那个遥远目标,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从而产生挫败感。

最佳策略是在备战高考期间尽量少谈及学习这个话题,避免流露出太多的严苛期望。前文中提到的沟通效率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因就是父母过多地与孩子谈论学习方面相关问题,而孩子在学校时已经日程紧密地努力学习了十几个小时,回到家后如果还要面对父母的追问,那么态度自然不会友好;而且他们需要答疑解惑的问题已经在学校与老师或同学讨论清楚了,如果父母再过多地和孩子探讨学习上的问题,而自己对于考题的具体答案又一无所知,最终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这种探讨只是表面上挂着沟通交流的招牌,实际上是父母将自己不合理的期待强塞了进去。和孩子交流学习有关的问题也许看起来是很关心他们,但事实上是在把不合理的期望植入谈话中,这种行为是很糟糕的。

当然,期望本身并非毫无意义,它在备考过程中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价值。期望是涉及双方的,父母做出期望的动作,而孩子会回应父母的期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沿着父母期望的轨迹发展,会按照大人的期望去行事。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特别的期望,孩子可能就不会约束自己,不会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上进的人,所以期望是形成自律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前提是这个期望是合理的。

2.错误沟通

如果期望不合理,最终会导致第二种情况——错误沟通。不正确的沟通方式甚至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挫折感,而这种不正确的沟通的主要来源在于“沟通信息的不完善”,不完善可以是沟通过程中的语义模糊,比如孩子和父母聊天时故意或无意地含糊其词,或者转述时没有仔细阐述事发当时的情形,这是一种不够深入的沟通,不是不真诚,而是沟通的渠道不够畅通,话语真正的含义在多次转述中失去了准确性。

沟通信息不完善现象出现的另一种情形是,当孩子开始一次对话时,他们在心里往往对这段对话已经有了期待的幻想,期望得到某种回应或者回答,而当父母没能按照他们理想中的发展轨迹推进这段对话时,或者没能给出他们预想中的回应或回答时,孩子就很容易地认为这次沟通是无效的,随之会产生挫败感。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们企图在这段对话中得到的答案没能得到,他们认为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没能被父母提到。父母因为不了解子女的真实诉求,所以总显得顾左右而言他,不够就事论事。

3.不接纳孩子的情感,不理解孩子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包含三个层次的信息:第一层信息是事件本身,阐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层信息是说话者对这件事情的态度;第三层信息则是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说话者对其产生的情感。因为对话双方关系的不同,所以在进行沟通的时候,说话人不一定将三层含义全部都表达详尽,而且他还可能将这三层含义重新排序。

根据三层含义的重要程度,以及谈话双方关系的亲疏,说话人会调整事件、态度、情绪三者的先后顺序,其中情绪代表最亲密的互动关系,比如说话人与他非常亲密的恋人或者亲子关系良好的父母讲述某一件事,也许一开始就会先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告诉对方这件事给自己造成了怎样的情绪体验。如果与关系不佳的人讲述,他会有所顾虑,就不会选择完全主观的方式讲述此事,而是先客观陈述一遍事件原貌,不再附上自己的情绪体验或者态度。如果与关系普通的人讲述,说话人可能先简单地发表一些关于该事的议论和态度,然后在有所铺垫的前提下叙述该事,但不会具体说明这件事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的来说,我们倾向于对陌生的人、不信任的人只讲述事件,而对信任的人、心理近距离的人,则选择坦诚表达态度,对于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才会袒露真实情感。

在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上,这个原理也完全适用,孩子对父母是选择只转述事件,还是能够自由地表露感情,同样地,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是只专注事件本身,还是会跟孩子交流由该事产生的态度和情绪,这些都是亲子关系亲密度的衡量标准。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在对父母宣泄情感时父母却过于就事论事,全然不给孩子情绪上的回应的境况里,久而久之他便会心灰意冷,不再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些父母根本没有跟孩子交流感情的意向,每一次的沟通只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即使知道应该有情绪的参与,表达出来也是虚假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孩子跟父母说今天很烦,父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他说被人踩了一脚,父母就开始讨论踩脚的问题,然后完全将孩子一开始表达的“烦闷”置之不理,由此孩子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将这段对话归于无效对话中。

当孩子选择对父母敞开心扉,宣泄自己的真实情绪时,父母只有同样回应自己的真实感觉,那么交流才能深入下去。很多时候,一个人只需要在情感上感觉到被支持,被理解,他自己就能够完美地解决事情。孩子也是这样,许多问题归根结底只是情绪问题,父母只要安抚好他的情绪,让他有被理解的安全感,他就有动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说某个学生从学校回来,对母亲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然后母亲回答:“你不想上学了,为什么?”这位母亲就开始跟他谈为什么。事实上母亲提出的这种问题是错误的。如果母亲当即回答:“孩子,发生了什么事?过来妈妈抱一抱。”这样温暖的回答才是正确的。因为这代表母亲先关注到了他的情感需求,询问他是不是觉得委屈,是不是被别人欺负了,孩子的心里就会觉得自己被母亲保护着,从而产生满足的安全感,这说明情绪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与之相反,就事论事在亲子沟通中是不好的、不恰当的。在商业合作中,在职场上,就事论事是正确的,但当谈话双方的身份涉及情感关系时,比如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进行谈话时首先就应该把就事论事原则放一边,先关注和接纳感情,然后积极地关注态度,尊重地面对他们所遇到的事情。

亲子沟通时的三条原则是:先接纳他的情感,积极回应他的态度,尊重他遭遇的事件。有的交流之所以不深入,是因为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排名,只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事实,而不关注孩子想要被关注的,也就是孩子的感情。在二者的矛盾焦点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共情”,共情其实不难理解,就是源于人性本真的一种同情,同情的背后是什么?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状态的接纳,共情是每一个心理健全的人都拥有的能力。

如果父母能够身体力行地践行共情,或者说学习共情的表达方式,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能让孩子感觉到“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帮到你,但是我在努力,我愿意陪伴你度过这一段重要的时光”,那么孩子就能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安全感,学习的动力也更加强大,为高考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奠定基础。

但是,共情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理解。现在许多家长与老师沟通少,与孩子沟通少,对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明晰,连了解都做不到的话,就无法谈及理解,人是很难客观的,如果不理解某事就会产生误会,会产生消极的想法。所以要想高效地帮助孩子,高效地进行亲子沟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接纳,接纳才能驾驭。

如果父母不够了解孩子,不知道他们在校的具体情况,不知道他们每天的情绪,不知道他们是否遭遇什么困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做出的判断十有八九都是不准确的。比如父母某天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开心了,他们就会想,孩子肯定是因为考试压力大而心情不佳,但事实可能跟考试全然无关,他也许是因为跟好朋友产生矛盾而心绪烦闷。父母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孩子生命中最亲密的对象,所以孩子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小秘密都会对自己吐露,但事实则不然,因为许多时候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秘密,父母却没有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不但如此,很多父母甚至完全不能理解孩子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驴唇不对马嘴,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对父母倾诉的意愿。

真正的关心不仅是嘴上说说,而是设身处地,实际地去了解、观察孩子的生活,去学校看看孩子,了解他每天是怎么度过的,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他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在班里是什么样的……父母只有真正地关心子女,才能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接纳他们,驾驭他们。但这里的驾驭不是指驾驭孩子,而是指驾驭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父母们都认为自己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在生活中却不一定真正做到了。亲子沟通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不了解,而且是对孩子当下的现状不了解而产生的。在高考备考期间,经常被家长关注的一个重点是高考改革,而高考改革究竟是什么,该怎样改,却鲜有家长主动去教育部的官方网站看一看,他们宁愿相信微信公众号上被编辑过的内容,只因为这样更节省时间和精力,不需要费心去寻找,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判断错误的原因,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所处的现状。为什么家长对现状不了解?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一直是道听途说,自以为是,没有真正地花费精力在了解孩子上。

在这样敷衍式的关心之后,还有家长在自我感动,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靠近孩子了,但事实上那并不是真正的关心。真正的关心一定是会在亲子沟通中卓有成效地表现出来的,它不是自欺欺人地给自己一个逃避的借口,不是只要父母自己心安就好。只有真正地去了解孩子,好好地去观察孩子,观察他们在学校里是怎样生活的,好好地跟老师交流,而不只是为了自己要达到“了解孩子”这个任务而问问孩子最近的情况。真正的关心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为了防备他不要做错事才去了解他,把他收容在可控的范围内。如果父母一开始的动机是控制孩子,那么就要改变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关心一定是出于爱。

4.场合错误

真正的关心,其实是一种爱的能力,如果家长能够提高自己爱的能力,不仅是孩子受益,自己也会受益。一个懂得关心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能享受阳光和快乐的人,所以对现状不了解的背后实际上是没有关心和爱的能力。除此之外,很多亲子沟通产生问题的原因都涉及一点——场合因素。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往往都发生在餐桌上,尤其是高考备考期间,孩子没有空闲时间,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地奔波,而唯一能得到喘息的时间就是用餐那短暂的半个小时,父母如果还要用来进行谈话,孩子自然会产生厌烦的心理。餐桌绝不是一个适宜进行深度谈话的场所,一边咀嚼食物一边夸夸其谈,会显示出对其他人的不尊重。选择餐桌这个地点谈话,孩子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不是一场正式且严肃的谈话,加之父母在餐桌上喜爱交谈的话题往往是重复的,他们会反复询问学校发生什么事了,一模考了没有,那个老师又如何等内容,吃口饭说一句话,非常不雅观且不正式。这就好比在快餐店向女友求婚,场所选择出现了严重错误。

在任何人际交往中,场所选择都非常重要,亲子沟通也一样。如果父母想要跟孩子沟通一件正式的、严肃的大事,那么一定不能草率,要有仪式感,提前跟孩子约好时间,并告知谈话可能持续的时长和大概内容,不要单方面决定所有事宜,时刻谨记孩子的主人公地位,让他们来掌握选择权。只有这样,在谈话开始之前,孩子才会意识到这场谈话的重要性,尊重且接受它,提前为谈话赋予意义,做好准备,在这样的前提下,谈话才可能是高效的。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除了学习方面的困扰,高三学生常常还有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而且这种生活上的问题往往占比很高,其中涉及跟父母发生冲突的就占了40%。为什么会和父母发生冲突呢?因为父母很多时候在一些不恰当的场合去和孩子谈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问题,在不恰当的场合里父母跟孩子谈论他们的真心话,一定会增加双方之间的矛盾和误会,激起孩子的挫败心理,认为父母是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还有一点就是场合不够多样,有些家长可能就只是在形式上促成一段谈话,选择的场所经常是在饭桌上、临出门时、睡觉之前,这些全都并非正式场合。

场合问题是父母在推进亲子沟通进程时要注意的问题。

5.交流形式单一

在亲子沟通一事上,不但场合很重要,谈话的内容也非常重要,甚至是整场谈话的灵魂所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注意交流形式单一与否的问题。进入高三以后,每个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如果家长再过多地探讨学习相关的问题就会激起他们的反感,直接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氛围不和睦。

6.缺乏真诚沟通

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往往是警告和命令式的,甚至不把孩子的问题看成问题,只关心自己关心的,对孩子真正关心的问题却置之不理。高考备考期间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应该以孩子为主,因为他们才是这场考试的主人公,所以在沟通过程中,也要明确孩子的主体地位。真诚沟通的第一个要点是关心对方所关心的,而不是侧重于自己关心的。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要学会换位思考,肯定孩子的主人公地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和他沟通,而不是只专注于家长自己需要的满足。

真诚沟通的第二个要点是有所侧重。真诚并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所有的真心话无论好坏都一股脑儿地抛出来,因为在高考前夕的这段敏感时期里,孩子的思想压力重,承受能力已经到达极限,而此时沟通的目的正是卸下孩子的负担,让他们感到轻松和安全。如果家长把自己心底积压的坏情绪全都吐露出来,大肆指责孩子身上的小毛病,那么更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让他们走向极端的悲观,这不是真诚。真诚不等于百分百的真实,而在于有界限地迎合对方的需要。

真诚沟通的第三个要点是不自欺欺人。自欺欺人被人欺,先是自己欺骗自己,然后就会欺骗别人,因为只有先把自己骗了之后才能骗别人,接着对方也会骗回来,陷入无穷无尽的死循环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搭建关系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信任,如果父母持续不断地输出谎言,孩子很容易就会识破,紧接着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沟通也无法进行下去,亲子关系降至冰点,家庭氛围颓靡,成为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反应。

所以做到真诚沟通需要掌握三个要点:第一点,以对方的实际需求为关心的重点去沟通、去表达;第二点,真诚不等于真实,表达一定要围绕巩固良好关系而进行;第三点,不自欺欺人。实际上这三点要求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要求父母从自我里面跳出来,做到去主体化,要明白自己不是这场谈话的主人公,不是主体地位,孩子才是,只有掌握了这个最重要的中心点,才能做到高效沟通。

许多家长能发现孩子身上,或者自己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部分家长却看不清问题的起因是什么,而且从未试图去了解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要求孩子改变,只要求孩子自我成长,父母却不做任何改变,那样是不合理的。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共生的生命体,是在交互作用中彼此影响的集体,亲子关系涉及亲和子双方,所以在促进亲子关系升温,塑造良好家庭氛围的追求中,父母和孩子都要出力,都要配合彼此的付出。

父母也是需要改变和成长的。其实很多时候亲子之间的一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就是因为父母只看到孩子需要改变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需要成长的地方。解决问题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精力,更可能是自我主体地位的牺牲,不管哪一样都亟须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只有父母和孩子同步成长了,才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vT1Lc23ASUBkylWkkhbp66/R4CXPoU/V6pPGJDW0EtK6/9ihy4335SWkoxm8Yo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