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考前20天该如何复习

在这20天里,虽然不能过度紧张,但学习还是千万不能放下的,如果想做到高效地学习,就要仰仗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短时间的复习里尤为重要,如果一天到晚只是死读书,没有任何策略和方向,那么一天下来会非常疲劳,而且效率很低,心里只有疲惫而没有成就感。所以在这个时候,复习要讲策略,既要学进去,学会、学透、学明白,同时还要保持一个好的情绪状态。

1.复习策略和学习技巧的第一点是好的心态

要坚定一种思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对于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什么禁止项,要对自己以往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有所掌握,知道自己学到了哪个程度,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各个科目之间的强弱,何为自己的弱项、强项所在,自己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比如某一个科目,以政治为例,它一共有四本教材,那么在这四本书里,哪本书学得好,哪本书学得弱一点。再比如数学,数学考卷的难易分布比较一致,通常都是最后一道题比较难,尤其是最后两问是难度最大的。如果了解了自己的强弱项,又知道了考卷题目的难易分布,考生自然就知道哪些是有所为,哪些是有所不为。这个时候切记要克服一种心理,就是求全、求难、求新,而忽视了基本功的夯实,忽略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考前20天的复习技巧之一的好心态,在复习策略上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那具体该如何践行这一点呢?首先,考生要明晰考点问题。每一科每一章都有许多复杂的考点,复习时要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地进行,不要全盘接受,从第一个考点详细看到最后一个考点,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效率不高,每一科的考点都非常多,如果每个考点都要面面俱到,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这个时候就要抓住重点,高效地做到“有所为”。但不是所有的考点都要详尽,在考点的时间分配上是这样,而在具体题目的分配上,每个题型都有标准解答流程需要掌握,每种题型至少要有一个例题是完全掌握的,但不需要每次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都从头到尾仔细地做完,只要知道基本解题流程即可,这就是从题型角度来看的“有所不为”。

其次,考生未必能把所有题目全部做完,可以有所取舍,但是在这20天内,要力争做到所有的考点全都复习完,不能有“漏网之鱼”。因为考点就是考试的范围,每一个指定都要涉及,只是比例的多少根据年份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要因为题没做完而焦虑,要将所有的考点都过一遍,这样才能踏实地继续复习。

再次,虽然不知道具体会考哪个题目,但是考生复习了这么久,尤其是从一模、二模,现在进入三模的阶段,命题的方向必须一清二楚。在这一点上,老师也会帮助考生一起总结命题方向,结合课本和时事热点,把握命题的大方向。

最后,在答题的时候,考生不可能每题都拿到满分、高分,这时候不必妄自菲薄,只需要把自己掌握了的题的分拿到即可,力争做到会的题不丢分,模糊的题尽量拿分,难度特别大的题就果断舍弃,不在难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段时间的复习里,把所有的题目全都做一遍是不现实的,但考生能够做到的是把考点全覆盖地过一遍,以及把每个题型的题目的解题思路都掌握。虽然不可能将模拟题全部做完,但是所有模拟题涉及的考点和题型是有交叉的,只要把考点和题型掌握了,就相当于掌握了千千万万无穷尽的模拟题。出题的方向、时事热点、拿分技巧都要掌握,这就是在第一个复习策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中的重点技巧。

2.复习策略和学习技巧的第二点是时间的安排

(1)第一个10天复习安排

在这20天里考生要做一个周计划和日安排。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假设今天是5月17日,那么到5月25日正好还有一周的时间。从5月17日到25日这一周多的时间里,考生重点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调整状态,认真对待每周一次的模拟测验,积极地对待每一次考试。除此之外,考生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考试状态上以及知识的储备上去调整。比如对于文综、理综,很多同学都存在时间安排的问题,有的是很费力才能勉强答完整张卷子,还有的直接就是没法儿完成,这就说明在时间安排上出了问题。每一科的复习时间怎样分配,考试时先做难题还是先做基础题。答题卡什么时候填涂,这些细节都是可以在每周的模拟考中反复调整并找到的。除了日常的训练,在这段时间里,考生还可以再进一步,再上一层楼,寻求个人的针对性突破。根据学科优先的原则,重点关照自己的强项科目,做一个突击训练,最终达到针对性的突破,多做一些真题和高考模拟题的训练。

在这一周内,还要强调整理试卷的重要性,整理试卷对考生这段时间心境的调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整理试卷的过程中,考生可以一边梳理思绪一边回想自己备考的过程,翻到某张卷子就能想起当时攻克的某个知识点,一张一张卷子整理下来,就相当于知识体系在脑海中的构建逐渐成形。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建议考生每周或者是两三天就整理一次,哪些需要留下,哪些需要扔掉,哪些需要放到文件夹里带走,有所取舍有所保留,这一点对于考生心态的调整,维持乐观的情绪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第二个10天复习安排

从5月26日到6月6日这10天,考生就进入了临考的阶段。在临考的阶段,除了每周有两次考试,一些真题的训练之外,复习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万变不离其宗,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回报率最高的复习策略还是回归教材,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政史地还是理化生,考生都要最终回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复习上,文科的基本史实、理科的基础公式,都要再次重温和记忆,在知识体系中再次加深对它们的印象。这个时期不要追求过多的难题、大题,而是要注意基础题型,也就是必考的一些简单题,掌握它们的解题步骤和思路,如果考生在高考中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就要争取拿下满分。

在这10天里,除了回归书本和教材,另一个重要的复习策略就是错题的整理。整理错题集对所有的考生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查漏补缺,还能再次回顾有些模糊的知识点,只有清楚自己会在哪里犯错,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才能避免错误,而且错题集同时也是知识体系构建的一部分。

(3)学科优级

在高考前20天的复习策略中,时间管理和安排是很重要的部分,而时间安排在复习中的具体运用就可以理解为:学科优级。所谓学科优级就是指在各科学习的安排中,要有优先级的概念。区分优先级的标准就是考生各科成绩水平的高低,比如某考生是文科生,而他在所有文科专业里,地理是最差的一门,历史、政治和语文都相对较好,那么在这20天的复习里,地理就应该被列为优先级,在自习、写作业或者背书的时候,先处理地理的问题,再把其余时间安排给其他科目,这就是所谓的学科优级。学科优级要求考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客观而清晰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何处,劣势又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排出先后顺序,优先处理最薄弱的科目。根据考生的自我了解,在时间安排上有所侧重,但不是说优势科目就对它完全置之不理,而是时间分配相对于最弱势科目来说稍微减少。

(4)错题集整理技巧

学科优级的具体操作要根据个人实际来进行,在这最后20天里,每个考生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去找一找自己的优势科目、劣势科目。错题集的整理也是有大学问的,错题集不是指所有做错的题目都一股脑地塞进去的集子,在整理错题集时,要有选择地将每种题型中有代表性的错题整理进去,只有最典型的例题才有收录的意义。整理一道题就相当于复习了无数个相同题型的题,这才是错题集存在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自己反复出错的难点、易错点、高频考点,这些都是有记录价值的。在错题集整理好之后,每次回顾都是一个再次学习的过程,这时候考生就要注意,错题集不是只用眼睛看就足够了的,更重要的是在回顾过程中好好思考,甚至个别的错题最好要重新运算一遍,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这样错题集的意义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在5月26日到6月6日这段时间里,考生整理错题集时要有筛选的过程,还可以动笔重新整理一下易错点、难点,以及典型例题,以往记录过的错题要重新筛选,不是所有的错题都要保留到下一次接着学习,因为有一部分错题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再留存在错题集里了。考生往往对整理错误有误解,那就是错题集越整理越厚,恨不得把自己做错的每一道题都记录进来,但事实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错题集在整理的过程中逐渐变薄,逐渐精简,到高考前夕只剩下少量非常经典的例题。每一次重新整理时,只需要把自己总是弄不清楚的那一部分错题再夯实一次,对错题集的有效利用才会达到最大化。

(5)一天内的时间安排

每一周的计划几乎都是以“块”来划分时间的,但日计划则不同,它应该更加详尽,应该精确到“点”,从清晨到深夜,每一分钟都应该好好利用。一日之计在于晨,从早上开始,考生就应该按照自己的个人安排来决定起床时间。个人情况不同,生物钟也不同,有的人习惯早起,有的人习惯稍微晚一些起床,时间上的差异并不重要,而且它们都是可以通过睡眠来调整的。

这段时间考生在调整作息的时候,一般是在晚上,11:30左右休息为最佳,每天可以利用5~10分钟的波动时间来调整睡眠,今天早睡5分钟,明天早睡7分钟,以此类推,每天调整一点点,20天下来可能作息时间就调整到了最佳值。从一天的开始来进行日程安排,第一件待办事项就是早自习,每个学校规定的到校时间都不同,考生可以稍微提前一些到学校,如果学校要求早上7:00到校,那考生就6:40或6:50到校,早到一二十分钟。那么早到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通常建议是跟学校正常安排互补,比如说学校今天的早读安排了英语,那么这早到的一二十分钟里就可以先背几首古诗词,如果学校安排这天的早自习是语文,那么早到的时候就先背一二十分钟单词,总而言之就是尽量多科目兼顾。这个过程中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在不同科目中跳跃转换,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也在一天的清晨唤醒大脑的活跃度,而不是被某一科的思维固定掌控,以至于应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时思维转换不过来。早读如果能好好地利用,对于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早读结束就是正式课堂的开始。到了考前20天左右,老师已经没有新的教材知识要传授了,通常都是讲解题目,对于一部分基础较好的考生,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困境,老师讲的题他们其实早已经明白了,于是觉得这段时间是种浪费,应该用来讲解他们不懂的题才更合理。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对于这些考生,这45分钟才是能够得到利用最大化的时间,对于部分考生,在这个时候的目标就是四个字“懂、会、熟、快”,懂代表不仅懂得这道题的具体解题步骤和答案,还要清晰它背后蕴藏的知识点,对这个考点融会贯通。在懂的前提下,就要力争不仅要懂,而且通过这道题,可以类推到包含这个考点的所有题目,对这个类型的考题都很“会”。会了之后还要熟练,一看到相关关键词,就知道具体要考查什么,达到这种境界之后,做题的速度自然也会提高,最终“懂、会、熟、快”四位一体。

在某种程度上,高考不光是考查考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熟练程度,越熟悉的知识,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花费的时间越少。比如别人需要15分钟才能完成的大题,他只需要8分钟就可以了,那么这多出的7分钟,他就可以用来琢磨其他难题。所以对于基础较好的考生,每一节课的45分钟都是很重要的,而且都是回报率很高的,这是一个让自己对知识点和考点更加熟练,不断记忆、不断整合、不断加深的过程,所以千万不要忽略这个机会,要抱着做到“懂、会、熟、快”的目的去听课,有了目标效率就会更高。

在上午的课程结束之后,就到了午饭、午休和午自习的时间,当下课铃响起之后,很多考生都急匆匆地奔向食堂去占座位。一上午的学习确实消耗体力,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些考生下课后并不急着去吃饭,而是再在教室里逗留十几分钟,等用餐的高峰期过去了,再趁着空当去解决午餐问题,那么这十几分钟里他们在做什么呢?记英语单词、背诵好词好句、默写英语作文的优秀范文,利用别人等待打饭的时间,将这些十几分钟利用起来,涓涓细流汇成海,积攒起来就会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所以在考前20天,遇到几分钟、十几分钟这样的碎片化时间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它们利用起来,而不是跟大家争抢着去打饭、去排队。找到自己的节奏,让自己平静下来记几分钟单词,等一等自己。

午休的时间对于高考备考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早上六点多的早自习开始到晚上十点多的晚自习结束,一天下来体力和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如果中途没有得到适量休息的话,长此以往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在高考前还剩下20天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午休这件事重视起来。

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通常午休的时间是20分钟到40分钟。午休时间太长和太短都不好,如果午休时间太短,大脑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那么就没有精力应付接下来的学习,如果午休时间太长,又可能让脑袋昏沉,浑浑噩噩,影响下午的学习。如果午休结束离下午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可以做什么?这段时间不够用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所以最好用来复习和巩固旧的知识点,做题或者背书,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安排相应的题型来练习,不需要太难,基础题或者中档题即可。这些零碎时间里的练习能锻炼考生思维的敏锐性,基础题难度小,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同时又能给考生带来充实感和愉悦感。午休时间练习的科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找出自己的弱项所在,加强巩固。

晚自习时间是一段比较长而完整的时间,晚自习对考生们提高成绩,查漏补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各个地区和学校的晚自习时长不同,假设晚上11:30为通常的晚自习结束时间,以这个大致区间为例,在吃完晚饭到自习结束的这段时间里,考生该怎样科学地安排学习计划?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共同的原则都是“学科优级”,按照有所轻重的优先分配法来割切时间,比如某文科考生各科成绩的优劣情况是地理相对弱,那么这位考生在晚自习开始时最先复习的应该是地理,空余出一段完整的“块”状时间来复习地理,先完成地理练习题,总结和整理错题集,梳理知识体系,接下来再按照数学、英语、语文和政史的顺序来合理均匀地分配时间,实现晚自习的最佳利用。给最弱势、最难懂的科目预留出最多的时间,零碎时间则用来重温较为熟悉的知识,达到“懂、会、熟、快”的结果。

到了晚上10:30,一部分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比如已经完成了地理作业的纠错和整理,但语文诗词还没有熟背,这个时候就不要继续奋斗完成任务了,在10:30—11:30这段时间,最好用来进行一整天学习的回顾和总结,把所有知识点都在脑海中梳理一遍,让它们进入大脑储存的知识体系中,而不是强行继续做题。如果有的学习安排还没有完成,那就延后,第二天再安排时间去完成。高效利用晚自习的这段时间,要按照优先完成的原则,能完成几科就算几科,每天都坚持“弱先强后”的顺序来进行,有序而清晰地推进复习工作,弱势科目要重视,强势科目也不能落下,每天都和这些科目有一个对接,形成对以往的知识点不断重复,不断记忆,不断理解和整合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实现对晚自习这段时间的最高效利用。

(6)周末时间安排

对高三备考的考生,周末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段,由于各个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有的学校是周六、周日双休,有些学校是周六上课周日单休。不管空闲时间有多少,基本的时间安排方式都是相似的。在这段时间里,考生应该得到适当的休闲和放松,可以进行一些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保证一定的体育锻炼,再有时间则用来巩固复习一周的知识,劳逸结合。适当的放松、运动与学习缺一不可,同时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考生的情感输出应该得到重视,一周里积攒的情绪都可以在这个时候向家长宣泄和交流。获得了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回归学习状态,同时保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将学习和休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时间安排才最有助于考生的状态在备考过程中维持在最佳水平。

3.复习策略和学习技巧的第三点是真题的练习

无论是高考前20天还是其余备考的时间段,因为新知识的接受早已经结束,所以复习的重点永远在于真题的练习,而最典型的真题就是最近五年的高考题。在之前的复习中,根据老师的复习策略,考生做题的方法通常是分模块攻克不同部分的题,但到了考前20天的时候,除了要梳理整套的模拟卷,还要把“类型题”重视起来,分区、分块地将它们攻克,然后再进行总结和突破。考生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要按照固定的顺序或者规律来进行,要条理清晰地划分出知识的脉络,归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以政治的必修四——哲学为例,考生在消化和总结这本书时,第一个要重视的部分就是书本的目录,根据目录来理清每一章的分支,建立起知识树状图,清晰地切割关键词——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并将它们按照重要程度和自己的熟悉程度区分开,非常熟悉的部分花费较少的时间,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则大力攻克,再进行重复的总结和突破。在高考前20天,以近几年真题为参照,做好知识点和考点的对接,真题的练习、归类和总结是每一位考生都必须重视的,而且是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大有裨益的。家长也要提醒考生重视。

4.复习策略和学习技巧的第四点是区分和掌握“学习区”和“增分区”

在考前20天的复习里,除了真题练习,另一个重点是“学习区”和“增分区”的区分和掌握。“学习区”是指考生每天学习的全部具体内容,但这些内容是宽泛的,它们涵盖了所有考点,却不直接等于考点;而“增分区”是指能在高考时拿到分的题目和内容。从“学习区”到“增分区”的转变需要通过系统归纳、习题、考点分类来实现,考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被思维纳入时,都是松散的,没有规律的,这时候就要在脑海中将它们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由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知识体现,再在具体题目的练习中进行实践。以政治的学习为例,每一本教材都属于“学习区”,我们将“学习区”划分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具体知识区,就能抓住其中包含的考点。比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是一个具体考点,就是一个可以在高考中拿分的“增分区”。习题就是“学习区”和“增分区”对接的连接纽带,通过具体类型题来实现突破。

5.复习策略和学习技巧的第五点是知识体系的归纳和建构

考前20天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归纳和建构。作为考生,为了不断寻求进步和突破,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其中“电影式”的学习就是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脱离课本的回想和梳理,一般分为以下两部分:一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想某本书的目录和内容;二是开始动笔写下这本书的知识结构,按照类型或者时间顺序梳理。

勤于动笔是高考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制胜关键,在建立知识体系时,考生通常需要按照模块或者单元将一本书的知识分类,不断分类总结,直到形成分支丰富的知识树状图。这样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是需要切实的文字工作的,而不是简单地只将知识在脑子里过一遍,自己动笔整理和只是看着书本的目录对知识的巩固效果差异非常大,有时候考生翻开书本看到某个知识点,主观感觉自己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实际在考试时遇到这个知识点却不一定能够准确作答。这种情况就需要平时动笔整理知识体系,切实巩固,在意识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每一次考试之前,不论是月考还是期末考试,考生都可以自己动手整理一下这段时间以来学到的知识体系,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为备战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现在的高考非常注重考查考生的概括整合能力,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有这样的要求。对于发散性思维和整合能力的提高,需要平时大量的训练,在训练中找到整理知识体系的高效方法。

6.复习策略和学习技巧的第六点是大胆舍题

要大胆地舍弃不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题目。在高考考场上,面对陌生的考卷,平时成绩中等的考生一定会觉得有一部分题目是自己无法解答出来的,即使是优等生,也有一些知识点没有完全学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果断地选择放弃那部分无法攻克的难题,把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题和简单题做好,在做对的基础上做全,争取拿到高分,甚至是满分。不要将太多精力投入到回报率不高的难题上,难题不但消耗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影响考生在考场上的情绪,并影响接下来的作答,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舍弃。

当然,如果在基础题和简单题已经全部完成,而考试时间还有剩余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钻研那些难题了。因为难题虽然难度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拿分的可能,比如数学最后的大题,基本都分为几个小问题,而大题的第一、第二个小题通常都是比较简单的,哪怕不能答全,写出具体公式和一些步骤也是可以拿分的,考试临场发挥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就是多拿分。

无论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处在什么水平,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各科的优劣势,章节的优劣势,恰到好处地舍弃,而不是强迫自己面面俱到。这是在学习上对每一个考生的总要求。

7.其他复习策略和学习技巧

在考前20天的时间里,考生要把那些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好的现象克服,在思维上进行训练,重点是强化学科思维的训练。每个学科都有一些思维训练的要求,首先就是审题能力,审题准确可以避免80%的粗心失分。除了审题之外,还要求有规范答题的能力,比如书写的规范,步骤的完整,一些关键词的术语表达,都是要在这段时间里反复强化的。除此之外,答题能力的训练也非常重要,像以往的高考,无论文科理科,流行的标准都是答得越全越好,但现在随着对考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答题时只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已经不吃香了,书面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对接才是高考选拔中特别强调的。所以,在考前20天这段时间里,考生无论是做测题集、真题训练,还是套题训练的时候,都要把以上几个反复强调的注意事项记在心里。

8.复习策略和学习技巧小结

最后的这段时间里,最正式的几次模考,一模、二模、三模都已经结束,但剩下20天的时候学校还是有可能组织其他小型的模拟考试。在这些考试里,考生要注意的就是淡化单科分数,关注总体上限,淡化班级和年级的排名,关注自己的成绩,观察自己比上次提高多少分,提高的原因是什么,总分在各科的分布情况是如何的,成绩只用来与自己比较,而不去关心其他同学考试的结果。

同时,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尤其是模拟考试结束之后,考生应该重点做的是找问题找原因,而不是只关注分数,名次可以看,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名次体现出的问题。如果考试成绩较低,就要找出失分的是哪个知识点,自己对这个知识点是完全不会还是没有摸透,再考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如何才能把它完全掌握,一定要找到确切的原因所在,才能更好地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在总结和反思了这次考试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制订增分策略。这段时间考生应该已经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复习的优先级也已经排好顺序,找出自己在每一个科目里的模糊点,比如数学方面是函数和几何最难懂,失分最多,那么就要摸索出自己是在哪个定理或者公式的运用上犯了错,丢了分,把增分点标记出来,通过典型例题的训练来突破。所以在这几次模拟考试的时候,学生应该尽量淡化单科分数,关注总分;淡化总排名,关注自己的整体优劣势,注意对问题和原因的把握,合理制订增分策略。在最后20天里做到大幅度增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要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正确的学习策略,这20天的努力一定会在高考时给自己一个漂亮的回应。

考生在最后20天的学习生活中,在答题训练的时候,要把具体知识和答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自己的竞技状态在每一次模拟考试中不断得到提升,培养正确的心态,不断地重视最后的冲刺。 mXbmDtdnAiQM6R4c6TId+8X9P6vfNNo3i2Xg8xvQN66OlWNNpsRQN0gO8GU2vu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