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社会关系对于孩子情绪的影响和负面情绪有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之后,家长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调节这个主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要掌控情绪,成为随时能够将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人,首先要明白情绪的本质内涵。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其中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动、兴趣、希望、自豪、激励、敬佩和爱。积极情绪是一种正向的力量,它是不需要个体去主动调节的。在谈到“调节”这个词时,最主要的对象是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指的是什么呢?它是指在某种具体行为中,由外因或者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体继续完成工作或者正常思考的情感,它是一种消耗的状态,是非常消耗个体能量的。消极情绪包括焦虑、愤怒、烦躁、内疚,这些情绪都是在考生的家长身上容易出现的,除此之外,还有羞耻、紧张、忧愁、悲伤、痛苦、恐惧、憎恨。其中对于高考生家长影响最大的就是焦虑,不光是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家长,放眼整个社会来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体验着一种“育儿焦虑”,所以本章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焦虑。
1.焦虑的内部原因
焦虑的来源是多重的,首先它具有对未来的指向性,蕴含着高期待和不可预见性。焦虑是对亲人或者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从定义来看,焦虑产生的第一步就是期待,而对这种期待的把握程度则决定了焦虑的程度。如果能够确定自己的期待一定会实现,那么焦虑程度就会降低,反之则会升高。
假如一对父母怀抱着孩子能够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这样一种期待,虽然父母二人的期待是相同的,但因此产生的焦虑程度却不同,因为父亲认为以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目前的成绩水平,要考上该高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不停地为提高孩子成绩做着一系列努力,比如为他报名费用昂贵的补习班,从这些行动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焦虑水平之高。可孩子的母亲却持相反的想法,她认为以儿子的能力是一定能够考上该高中的,根本就不需要付诸类似补习这样的额外努力。因此,父母二人同样怀着孩子要考上最好高中的期待,但是他们的焦虑程度却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完全不同。孩子每次考完试之后,父亲都会特别的紧张,如果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话就会感到很失落,而母亲正好相反,轻松地和孩子一起享受着初中生活。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高期待和高焦虑没有必然联系,决定焦虑水平的直接因素是个体对完成该期望的自信程度。焦虑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主观感觉,育儿焦虑与以下两点有关:第一点是期待,第二点是对完成期待的自信程度。在陪伴孩子备战高考期间,家长的育儿焦虑会达到顶峰,经常会把“昨晚睡得好不好?”“考试有没有把握?”“知识点记住了没有?”等疑问挂在口中。当孩子表达出即将面临考试的紧张心情时,有些家长还会脱口而出:“谁让你平时不好好学习?”这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一句话,很多家长都曾有意或无意地说过,但是很少有人会换位思考孩子当下的感受。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如果听到这句话,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呢?遭到父母的不信任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愤怒,接下来冒出来的情绪则有可能是惭愧和内疚,他的心里可能会产生一种自责感,因为父母指责他平时没有好好学习,潜移默化中让他产生对自己的怀疑:“我可能是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吧。”愤怒和愧疚都属于消极情绪,都会对孩子的心理能量产生消耗。有的父母这个时候可能会回应,说:“不用紧张,放轻松,你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但事实上这种话语并不能消除孩子的压力,因为这是一种敷衍式的回应,是为了体贴而体贴。这个时候父母真正应该表达的是一种理解,告诉孩子:“你看上去有点发愁,是吧?担心这次考试考不好,你现在是不是特别希望现在考试已经结束了,而且考出了好成绩?”这段话并没有回应孩子的紧张,但是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位置上去体会他的感觉,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用心,从而体会到父母给予的爱和温暖。因此,他本来集中在紧张感上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这样一种换位思考的技术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情。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并不需要刻意地去帮助孩子解决他的问题,只要当对方感受到你的情感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已经从问题转移到了情感之上,这也就是倾听技术的功效了。在心理咨询的问诊策略中,倾听包含了四个部分——澄清、情感、反应和总结。很多时候只是认真地倾听对方,给予适当的情感回应,最后再总结陈词一番,这段对话就是高效的。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减轻孩子的紧张情绪,在谈话时就应该尽量避免谈论与高考有关的话题,嘴上说着“不要紧张”实际上会产生强化的暗示作用,反而加剧孩子的紧张心理。还有一些为了陪伴孩子备考而专门辞职的家长,如果没有得到孩子的同意,那么就要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不但不会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会起到反作用,加重孩子的愧疚感,而且孩子还会陷入更严重的焦虑中,觉得自己不是为了自己在努力,而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不得不努力。还有那些在备考期间反反复复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昨晚你睡得好吗?”这些看上去是在关心孩子,但实际上只会让孩子觉得连睡觉都是为了父母而睡的,如果睡不好,似乎就愧对了父母的关心一般。
总而言之,父母的焦虑情绪不论是高是低,孩子都一定能够感受到。在这个最后冲刺的特殊时期,孩子本身承受的焦虑水平已经很高,如果再叠加上父母施予的焦虑,那么孩子的心态就很有可能全线崩盘。因此,父母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轻易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在这个时候只要表现出自己的爱,告诉孩子自己是能够体会他现在的心情的,展现共情心就可以了,让孩子把集中在考试压力上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给予的爱和温暖上。在准备高考的期间,父母应将和孩子交谈的话题控制在高考以外,聊一聊在单位听来的笑话,说一说最近娱乐新闻上有趣的信息,尽量让孩子感觉到放松愉快,用实际行动来减轻他们的压力,而不是一直口头强调不要紧张。父母如果能够做到先把自己的注意力从高考这件事上转移出去,那么孩子发现爸爸妈妈面对高考的态度都是轻松的,那么他本人自然也会放松下来。
孩子焦虑的内部原因是期待感和不能完成期待的消极预期,但它的存在不仅受内部原因的影响,还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原因,比如说学校的排名,还有类似高考倒计时的每日提醒,这些直观的数字本身是校方为了时刻提醒学生不要懈怠而设立的,它也许确实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毫无疑问,它也会增加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与紧迫感。还有一些学校甚至会建立家长群,实时在群里公示孩子的学习状况,而每当家长看到这些信息时,紧张情绪都会直线上升,如果某次考试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家长的担忧程度也会跟着加深,而孩子也同样会更加焦虑,甚至自责,开始怀疑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状况。这种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不信任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有时是致命的,它会打消学生的自信心,让备考效率飞速下降,最终不能用最好的状态来面对高考。
除了学校,家长的焦虑还有可能来自自己的另一半。有的家庭中,父母中的一方本身是不焦虑的,但由于自己的妻子或是丈夫焦虑水平非常高,传递出一种“焦虑才是负责任”的错误思想,导致另一方的焦虑水平也骤然提升。还有一些焦虑源,出自孩子的朋友的父母,因为每次考试结束之后,同学之间免不了互问成绩,如果父母也参与进来,就会不自觉产生攀比,只要有攀比就会有优势一方和弱势一方,弱势一方从这种攀比中接收到的焦虑也是非常强烈的。
2.解决焦虑问题的方法
焦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的外因是很难依照个人想法改变的,要想解决自身的焦虑,还是要从主观内因下手。针对家长焦虑的内部原因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下手。
第一是降低自己的期待,或者说让期待更合理。事实上,高考本身是孩子的私人事务,但是由于家长普遍都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降低期待,就相当于让自己的理想打了折扣,这个时候唯有爱能够抵消这种落差。一旦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爱,他们对孩子强制性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少。在父母心里,如果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事,那么对孩子高考的硬性期待就会降低,而当孩子感受到这份爱时,又会产生一种积极作用,要求降低了,孩子反而会更加努力。因为之前的努力是在父母的威逼下不得不努力,而现在的努力却全然是为了自己,这样的努力就更有价值感了,孩子会更愿意为这份价值感而努力。所以这就是父母降低期待的一个方法——提升对孩子的爱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提升了这种爱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的焦虑程度降下去。
第二是提高对孩子的信任。如果家长在潜意识里相信孩子一定能完成这个目标,那么焦虑自然而然会减少,而且这种相信也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心理咨询界存在一种焦点解决治疗技术,这种咨询技术用时是相对比较短的,它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一种问句叫作奇迹问句,咨询师会询问来访者(家长):“假如你的孩子现在已经考完试考了高分,你觉得这时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就是奇迹问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问句,它们确实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还有例外问句,比如:你在什么时候觉得孩子一定能考上这样的大学?那个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也就是找出例外,寻找自信。这两种方法都是心理咨询时咨询师常用的治疗技术,如果将经历着备考阶段焦虑的家长看作来访者,为了减少他们的内部焦虑,可以采取的两个方法一个是降低期待,另一个则是寻找自信。
第三是提高对自己的满意度。父母可以这样思考,在解决焦虑的过程中,为何一定要让孩子完成家长本人的目标?是不是家长对自己还不够满意,所以才需要孩子来完成目标,来增加对其本人的满意度?很多时候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他们的理想自我,当他们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孩子就成了他们完成理想的工具。这种对孩子要求高的人,不管他们自己优秀与否,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心底都希望孩子能够很优秀。因为即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再高,他们的人生其他部分再完美,却仍然怀有一种自卑感,对自己的满意度始终是较低的,他们需要孩子来提升自己的满意度。所以对于这一部分人群,就可以从提升自我满意度入手。可以说越自卑的人,对孩子的要求越高,他们总希望孩子能帮助他们超越自卑。而相对地,另一些人的社会地位一般,甚至社会地位比较低,但他们对孩子却不会有过于苛刻的要求,因为他们对自己是满意的,所以不需要孩子来帮助自己提升自我满意度。这部分家长能和自己和谐相处,所以也能和自己的孩子和谐相处。父母如果不产出消极情绪来影响孩子,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考出好成绩。
3.分离焦虑概述
在“焦虑”的范围里,还存在着“分离焦虑”的情况。对于高考生的家长,分离焦虑也是切实需要面对的,不同的人面对分离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家长的分离焦虑程度高,在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生活能力时,仍然认为孩子不能独立,觉得分离会对亲子双方都带来不适。在面对分离的时候,不同的孩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孩子巴不得快点离开父母,而有的孩子却对这样的分离感到很伤感,这与什么有关呢?分离焦虑事实上是与依恋类型息息相关的,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将依恋类型分为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安全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时候会感到些许轻微的不适,但相聚的时候仍然会很开心。因为安全型的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感受,与此同时父母也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正如前文所述,减少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共情,如果亲子之间能够共情,那么对于孩子这段关系它就是安全的。从小到大,如果父母一直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就很容易成长为一个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这种孩子拥有更高的自尊,情绪状态健康,自我复原力强,主动性强,社交能力强,学习注意力集中。
第二种是回避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时候并不感到难受,但是这种不难受是一种假性的不难受。在鲍尔比的著作中描述了回避型依恋的婴儿离开父母的时候看上去并不难受,但他们的心跳却是加速的,表明这其实是一种防御性的适应。因为回避型的孩子在父母那里一直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回避型的孩子看上去经常会闷闷不乐,表现出傲慢或者是对抗的态度,容易引发别人的愤怒。
第三种是矛盾型。矛盾型的孩子一边觉得父母很危险,一边又觉得只能跟父母在一起。所以这一部分孩子在内心深处常常体会着矛盾的痛苦。
无论是哪种依恋类型的孩子或家长,在面临分离时往往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程度不同的焦虑。备战高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焦虑情绪是这其中不得不跨越的坎,合理认知,而后才是正确处理,家长将焦虑情绪摆脱后,才能更好、更高效地陪伴孩子投身于高考复习中,并一起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