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家长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人生最重要的考试当前,许多高三学子都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有的学子会将其转化为动力,更加发奋学习,但也有心理素质较弱的考生,会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以至于影响学习的状态和考试的发挥。考生的压力来源是复杂多样的,造成他们身负重担的原因不仅仅是来自学业,这种状况更多地与家庭教养的氛围,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息息相关。

作为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掌握怎样的方法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和孩子相处呢?这一切都建立在家长本人的良好心态基础上,只有自己的态度摆正了,情绪稳定了,家长才能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输出积极的暗示信号,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乐观积极思维。所以本章的重点内容即是家长的积极心态与管理,也是本书的关键之一,帮助家长们了解应该如何进行建设和管理自己的积极心态,特别是在陪伴孩子进行最后冲刺阶段的时候,家长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够让孩子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更好地在考场上发挥。

有一个“在高考备考期间,期待能得到帮助的事件”的研究,其调查结果显示,有34.5%的家长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如何调节孩子的心理压力”,有6.5%的家长认为“调整好心态对于孩子的高考发挥最有助益”。这两个数据显示,按比例是比较低的,这也直接且正面地表现出大部分家长对备考过程中考生的“心态”和“情绪”重要性的忽视,说明有些家长的认知还是片面而肤浅的,认为孩子的心情并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但事实上,在备考和高考的考场上,直接影响他们发挥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他们当下的情绪状态。而且在进入考场之前,备考过程中考生得到的情感支持和帮助也会大大影响他们备考、复习的效率。有数据显示,在高考复习期间与家人关系更佳、心情更愉快的考生,普遍显示出复习的效率更高、高考的结果更好等情况。

在备战高考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许多家长的心理状态波动起伏非常大,有的甚至比考生本人还要焦虑,长期处于一种极大的焦虑中,时时刻刻思考着一些跟孩子有关的问题,如:考完试该如何填报志愿?如何帮助孩子轻松减压?如何让孩子夜晚的睡眠质量变高?如何让孩子在饮食上能够营养均衡?从这些问题中能够看出,很多家长非常渴望自己能够给孩子提供帮助,可实际上,家长花费在这些琐碎细节上的时间越多,不知不觉散发出来的焦虑气息就越浓,越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前文的调查得出的34.5%和6.5%的数值比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4.5%的家长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帮助孩子调整他的压力,而只有6.5%的家长认为调整好心态对于孩子最有帮助。这里的调整好心态,其实从句式上我们也不难理解,实际上指的是调整好家长的心态,对于孩子最有帮助。6.5%的比例体现了在当前备考过程中家长的普遍心态,家长认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孩子最有帮助,这样的认知比例,实际上在全体高三家长中仍然占少数。

与大多数家长的错误认知相反,事实上,家长的积极心态有助于孩子的学业成功,尤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学业成就的取得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家长本人的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应该远远大于目前高三家长们的认知。

有这样一个例子里,某位考生患上了严重的考前焦虑,在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出现了严重的应激障碍,一到考场他就完全没有办法动笔,完全没有办法去考试。该考生在平时也跟老师交流过很多次,老师表明这位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游,但每到考试却莫名其妙地无法完成一张试卷的题目。在后来的临床咨询中,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观察,才发现该考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父母和很多这个时期的父母一样,对孩子抱着较高的期待。据悉,该考生的母亲常常会采用这样一种句式:“你下次有把握比这次的分数高吗?”这样的表达方式乍一看很平常,但实际上却流露出非常强烈的怀疑感,表现出父母内心对孩子强烈的不信任。

有的父母倾向于采用激将法来激励孩子学习,或者是将他们和其他同学、朋友做对比,期望从差距中激起他们的好胜心,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但事实上,这类型的操作都和消极暗示相似,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对待孩子的一种消极方法,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孩子想要去超越别人的动力,反而可能会挫伤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文中提到的患上考前焦虑的男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每一次踏入考场时,虽然在显意识层面并不会发觉妈妈的一句话对自己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在潜意识中,那句无心的话却时时刻刻都回响在耳边,提醒着他,母亲对自己抱有的是怎样一种怀疑的、不信任的态度,这种焦虑最终在他的躯体上表露出来,让他一进入考场,身体就自动呈现出比正常状态紧张焦虑很多倍的状态。所以这位考生并不是不情愿去考试,而是他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都已经无法支撑他参与考试。

有这样一个概念叫作“权益之病”,它的意思就是很多孩子在备考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生理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层面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发生,而潜意识层面的焦虑就以身体的临床病征表现出来。 8gxDgNhy/jYEosxZuonm2MmSJSyUlZWgkeH9XQ7VU/hWf+GL1NhAEOoSXc6NAo3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