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何为家长的积极心态

本章的主题是家长的积极心态和管理,那么究竟什么是积极心态,心态这个词的本质含义又是什么呢?从心理学的层面来定义“心态”,其实就代表着一种心理的状态。这种心理的状态又由什么东西来构成的呢?它是介于两种状态之间,第一种状态被称为“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暂时性的,比如说个体今天看到一个特殊场景,看到一件特殊事件,该场景和事件刺激到个体的感官,在目睹之后导致个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心理过程”。

第二种状态叫作“个性心理特征”,相对于心理过程而言,它是比较稳固的,属于人的个性特征这个大类,也就是人格状态中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在本章节语境中的“心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状态,它是介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人的心态是复杂的,它既有暂时性、变换性的一面,也有稳固不变的一面,它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统一的表现。所以当我们从心理学的层面去看待“心态”这两个字的时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因为这是由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决定的;而拥有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也会持有不同的心态,因为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心理过程决定的。

世界上有许多关于心态的名言,第一句名言来自狄更斯的,他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第二句名言来自马斯洛。他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这句话说明,心态对于人生有着蝴蝶效应般的作用,它在起始位置可能是很小的一个点,但它可以不断地变换、演化,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直到影响我们的人生。第三句名言来自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说:“人类学的新使命就是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心态的重要性,而且它不仅是对于正处在高考备考阶段的考生、与考生朝夕相处的家长来说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渴望认真生活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了“心态”的准确内涵之后,下一个关键词是“积极心态”。生活中时常有这样的情况:对于同一件事,不同人的态度和看法有着极大的差异。心理学界很著名的双歧图实验就与积极心态有关,是指同一张图,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美少女,有的人看到的却是一个年迈的老太婆。双歧图是将不同信息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图画,而各个部分信息的不同组合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图像,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种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过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因此,在以不同的图片部分作为知觉对象时,会看到不同的图片,这就是所谓的双歧图。实际上双歧图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每个人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第一个重组的认知不同,可能会把它认知成为一个老太婆,也可能把它认知成为一个美少女,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导致了大脑收到的信息不同。

借由双歧图,积极心态的内涵可以得到更形象的阐明,积极心态主要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或者是态度,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他人或者事物的积极、正向、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一种良性的建设性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各种正向的、主动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这些统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积极心态。与积极心态有关的另一个事例是半杯水的故事:两个人同时出去运动又同时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地回来,在房间的桌面上摆着一个杯子,杯子里有半杯水,心态消极的人会说怎么只剩半杯水,而具有积极心态倾向的人则会说幸好还有半杯水。同样的境况,不同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消极心态和积极心态对于人的影响。每个个体在认知事物的时候倾向性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倾向于积极的一面,无论看到什么事物都不认为它是绝对消极、绝对悲观的,客观上再崩坏的事物他都能发掘出积极阳光的一面。而持有消极心态的人,无论面对再乐观的现状,他都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丝不安的成分,一丝危险的或者不确定、不稳定的成分、消极的成分,这就是消极心态与积极心态的定义和内涵。

在了解了何为积极心态之后,下一部分需要探讨的就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心态”。心理学上关于心态的著名理论有情绪ABC理论,它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一直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A是指事情的前因,C是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通过一座桥梁B,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来自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情绪ABC理论表述的就是一件恶性事件并不是个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的直接原因,我们对该恶性事件的看法和认知导致了不同的情绪状态跟行为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从积极心态的角度来说,比如孩子的模拟考试成绩不好,偏科或者是总分不高,这样的事件可能会导致非常多不同情况的结果,并非绝对会引起家长自己的失望和对孩子的极度焦虑与担忧,实际上在考试失利这一事件和最终的情绪反应之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家长本人对模拟考试失败或者偏科的主观看法。有一些拥有积极心态的考生坦然表示,自己对每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的期待自然是做到最好,但如果某一次模拟考试出现遗漏甚至是失利的情况,他也不会灰心失望,甚至很开心,因为他庆幸于这不是真正的高考,现在出错不可怕,还有时间改正和进步。

从考试失利到积极的情绪反应,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认知过程?心态积极的考生看到这件事是以一种幽默的眼光,他认为每一次模拟考试都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每一次模拟考试都能让他发现自己提分的空间在哪里,每一次模拟考试的失利都是有价值的,从一两次的失利中收获的东西远比在真正的高考中失利的要多得多。情绪ABC理论阐述的一种观点也正体现了个体主观认知的重要性,事件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恶性结果,只有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和认知才是情绪反应与最终结果的决定因素。

决定个人心态和事件结果的因素除了不同的认知风格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影响因素。对于每一个家长,他的心态都是由复杂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决定的,不仅仅只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一点。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很多家长表示他们有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改变他们对孩子的看法和心态,比如在和同事、朋友之间的攀比时,其他人的孩子如果非常优秀,那么就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心态。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夫妻的情感交流,其实也会影响到父母跟孩子的亲子状态。

个体的心态不仅仅是由心理生态环境决定的,还受到客观的人文环境的影响。除了内在的认知原因还有外在原因,也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体在生活中曾经或正在与之产生关系的每个人都会对个体的心态产生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因此我们的心态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OAknlVFHEi66bG4T6++RsxaQgkmUwMrR9YvdBznxirNeAUtubWCG+5vW66aH5V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