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不良行为有区别于其他不良行为的特点,它们往往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显现端倪,而这些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一般将它们归类为以下几点。
1.家长的心理资本不够强大
所有个体,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心理资本都是我们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心理资本包括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等维度。一个人的自信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中,当工作、家庭出现困难、遭遇危机时,个体是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解决眼前的困境,这就是一个人自信的直接体现。而作为家长,拥有自信的最大表现就是在家庭生活中,面对亲人尤其是面对子女,有没有妥善处理好亲子关系的能力。
希望是评估心理资本的维度之一,当个体遭遇困境或挫折,比如公司发展遇到暗礁,或者是晋升之路发展不畅,这时候能不能保持心态乐观,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都是心怀“希望”的判别标准。假如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是希望满满的乐观性格,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也会耳濡目染这种乐观,当他遭遇暂时的低谷或者遇到细微的困难时,他也能心怀希望,勇敢地跨越过去。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不是让他们成为人中龙凤,而是平安健康,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这个时候,心怀希望就是最重要的品质。
乐观就是当个体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可能会情绪低落,但因为保持着乐观的精神,所以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不良情绪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然而,有的家长却恰恰相反,在工作或者其他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积累的不良情绪,通通带回家发泄到孩子身上,这就是一种负能量的迁移,也就表明这样的家长是心理资本十分匮乏的,因为情绪管理能力低下,连带着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冷漠,整个家庭氛围都陷入低谷。
心理资本中还有一个指标是韧性,韧性是指一种百折不挠的信念,遇到困难时不害怕也不逃避的态度。假设某个家庭中的父母是缺乏韧性的人格,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第一反应是逃避,或者干脆放弃,那么这种做法也会给孩子造成极强的负面影响。在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父母做事的风格会影响孩子待人处事的观念,如果孩子目睹父母在遇到困难时,比如公司发展遭遇危机,选择踏实努力地奋斗,发奋重整旗鼓,让公司回到正常轨道,那么孩子也会受到这种决心和毅力的影响。同样的境况,如果父母在困境中选择逃避,那么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缺乏勇气和韧性。家长心理资本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形成。一个心理资本强大的家长,他拥有自信、乐观、希望、韧性,那么他的孩子就会从家长的身上汲取到更多营养,滋润心灵。
2.家长爱的能力不足
每一个身为人父身为人母的家长都宣称自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欲望和爱的能力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为爱的欲望源自天然,是人类的本能,先天就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中,而爱的能力却需要后天学习才能形成,需要付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努力。
爱的能力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可以被具体细分为五个方面:情绪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共情能力、包容能力和影响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家长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它保持在一个平稳的范围内,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主动采取措施使它平复,不让它迁移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一面。表达能力是指家长心疼孩子的方式不能出错,不要以一种批评和指责的形态出现。共情能力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是父母看到孩子情绪状态不佳时,不要教育他,不要跟他讲道理,父母只需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关心,或许是暖心的话语,或许是关怀的问候,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拥抱,都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理解他现在的心情的,是爱他的。包容能力是指父母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每个孩子都像一棵一棵稚嫩的树苗,每一棵都和其他的不一样,父母要包容他们的差异,允许他们向着蓝天不断地成长。
而在家长的错误思想和观念这方面,有这样几种表现:望子成龙、坚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变相的拜金主义等,这样的错误思想都属于家长不良行为的范畴。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沟通方法和技巧的缺乏,某些家长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和孩子沟通,总是延续着上一辈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简单而粗暴,这样的教育就是许许多多不良行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