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动作:充分锻炼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当孩子刚刚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时,一切对于他而言都是未知的。孩子会用肉乎乎的小手去触摸所有令他感到好奇的事物。有时,也会用攻击性行为来展示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孩子的动作发展,探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动作发展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首尾原则

首尾原则是指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先头部,再到上肢,最后到下肢。比如,刚刚出生的孩子看见妈妈或者其他人朝他微笑时,也会跟着一起咧嘴笑。等再过些时日,我们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情况下,孩子会以手舞足蹈的方式表达他的喜悦。

2.远近原则

远近原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介绍孩子动作发展顺序。以孩子的身体中部为轴线,靠近头和躯干的双臂与腿部优先发展动作技能,再到手指、脚趾这些部位的精细发展动作技能。比如,刚刚出生的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着双手握拳的姿势,随后才发展出可以独立抓握玩具和奶瓶的动作技能。

3.大小原则

大小原则认为孩子的动作发展应该先从比较粗大的大肌肉开始,再发展为以小肌肉为主的精细动作。换句话说,孩子的动作发展应该是先整体再细节。一般来说,孩子爬行动作的发展要比灵活用手抓取物体的动作发展得快。

4.无有原则

孩子在刚出生时的动作主要以无意识为主,比如,进食时的“吮吸”动作,紧握双拳时的“抓握”动作。到了后期,就会逐渐发展为以满足自己需求为目的、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有意识动作。比如,在4个月大时孩子就会抬起头寻找玩具。

一、粗大动作

粗大动作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爬、会跑使我们抵御危险,会跳使我们开阔视野。但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和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爬行动作。爬行是孩子最早出现的自主位移动作,它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早期表现为以腹部着地的匍匐爬行,如翻身;此后发展为腹部悬空的手膝爬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爬行;再逐渐发展出滑滑梯、爬楼梯、爬管道等灵活的爬行动作。那么,影响孩子爬行动作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体重:肥胖的孩子会比瘦弱的孩子学会爬行动作迟一些,而且学得更慢。可能是因为体重过大对孩子膝盖的压力也比较大,手臂力量还不足以支撑躯体重量,爬行动作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阻碍。

肢体力量:孩子的爬行主要还是依靠手臂来推动身体前进,需要足够强的手臂力量以克服身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和整体躯干的重量;腿部力量可以用来支撑身体,保障爬行的顺利进行。其实孩子在爬行动作的发展过程中因肌肉力量不足会面临四肢不协调的困难,在这时,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手臂或小腿辅助其爬行。

个体动机:孩子从匍匐爬行会发展到手膝爬行,其原因在于后者带来的不适感会减弱。地面太凉、太软或太硬,孩子穿的衣服太厚,地毯表面摩擦力太强等情况都会给孩子的爬行增加阻碍,削弱孩子爬行的兴趣,甚至影响孩子爬行动作的正常发展。父母适当创设的爬行环境,比起直接给予食物,间隔一定的距离提供食物会增加孩子爬行的乐趣。

2.环境因素

物质环境:家庭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安全的器具设施,都有助于孩子爬行动作的顺利发展。这里尤其需要注意保障孩子在爬行时的安全,诸如桌角、椅子角、插座这类可能会伤害孩子的物品要提前预防。比如,在厨房门前加一个护栏,在插座上安装一个防护盖。

心理环境: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对孩子爬行的鼓励,比如,父母在孩子成功爬行后发自内心的欢呼等,都有利于孩子发展爬行动作。

那么如何有效发展孩子的爬行动作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现有资源,或者把户内、户外环境相结合。在家里,我们可以利用床铺、地板等资源。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盒制造成形状各异的山洞,把玩偶当作障碍物等。我们还可以在发展孩子爬行动作的同时加强亲子纽带关系,如父母可以做出弯腰、拱背等动作让孩子模仿。

在外面,我们可以利用草地、娱乐设施等不同的材料。孩子在不同的材料上爬行,可以接触更丰富的事物,促进感知经验的积累。游乐场内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如滑梯、秋千,不仅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刺激,还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提升各部分肌肉力量,发展精细动作。

(二)爬行动作的发展意义

1.与智力发展相关联

孩子爬行动作的发展真的与智商挂钩吗?孩子不会爬是否意味着他的智力低于平均水平?

大脑的发育离不开爬行动作的帮助。孩子在3~6个月大时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增殖期,孩子在6~7个月大时是大脑发育的旺盛期,此后一直延续至1周岁,这一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爬行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刺激物可以很好地满足大脑的发育需求。孩子爬行时手脚并用,左右肢体一上一下交替发挥作用,整个大脑将会通过脑桥交叉活动起来,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也可以被刺激到,这些都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使孩子的大脑得到健康发育。爬行时,大小脑一起运动,能够促进大小脑之间的神经联系,有助于小脑发展平衡功能。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孩子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联系紧密,而认知能力又是个体执行动作的基础。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其分析、判断、推理、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得以发展。有研究发现,会爬的孩子比不会爬的孩子在迂回行为上表现得更出色。迂回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空间障碍时,会选择间接法而不是直接法来完成目标。一种典型的迂回行为就是孩子在想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会主动绕过障碍物。

另外,孩子还会发展出客体永久性这一特征。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主体对客体存在与否的认知不依赖于直接感知,而形成了有关客体存在的稳定内部认知。客体永久性是孩子发展认知与情绪的基础,也是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并且随着爬行的熟练,孩子看和听的范围增大,获得大量的经验信息,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孩子动作的发展是支撑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础,在玩玩具、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感受动态和静态的世界。品味美食时,不同食物的味道刺激着他们的味蕾,使他们找到自己更偏爱的食物与味道。当几种美味不可兼得时,学会选择也是孩子成长的课题,这不仅可以促进他们思考,更可以锻炼孩子延迟满足感(后面的文章会提到)的能力。因此,增加外部环境的刺激是促进孩子动作与智力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在爬行过程中,孩子会不断碰到新奇的事物,父母的解释、提示、指引和孩子的询问都会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用肢体回复父母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肢体语言理解运用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合理。我们可以发现,不会爬行的孩子的语言发展明显要慢得多。

综上所述,孩子的爬行动作会促进大脑发育、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的发展。

2.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爬行动作的正常发展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良好的重要标志,也可以为未来的直立行走奠定基础。另外,在爬行的过程中,孩子的四肢可以接触更多的范围,有利于他们探索周围的世界,增加机体与外界的互动,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伴随爬行的抬头动作也可以极大地锻炼孩子的颈部发声器官,促进以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爬行能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受任何环境的束缚,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还可以增强对环境的掌控力和自信心,并能在克服障碍物的过程中历练心智,为未来的社会活动奠定生理基础。

(三)正确培养爬行动作

爬行动作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上文已经阐明了,它不仅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使信息采集的范围得到扩大,还可以很好地协调四肢和活跃思维。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爬行动作呢?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自觉、主动爬行。切勿以为单一的口令“爬”就可以让孩子完成爬行动作。这不仅会削弱孩子对爬行动作本身的兴趣,而且孩子不积极的回应也会降低父母的教学热情。正确做法是把被动转变为主动,让孩子通过“爬”这个动作,来收集信息,完成身心协调。

其次,我们在上文介绍爬行动作的影响因素时也说过,物质环境会影响孩子爬行的积极性。我们要准备适合孩子爬行的衣服,比如,尽量宽松、舒适、柔软的衣服,以避免划伤皮肤。铺上地毯防止因地板过凉或过硬导致爬行环境不舒适。还可以放置一块地板革,以降低爬行时的阻力,使孩子的爬行动作完成得更顺畅。

最后,父母可以巧妙地开展一些爬行启智游戏。单一的爬行会令孩子感到无聊,父母何不采取一些有意思的启智游戏,让孩子深深地喜欢上爬行动作呢?比如,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他身体不远处,这时孩子需要转变为俯卧位去拿玩具。而俯卧位是爬行的前奏,相当于爬行动作的预备动作,学好它有利于孩子顺利发展爬行动作。还可以借助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组织其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练习爬行。还有就是运用孩子喜欢的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实我们不仅可以运用色彩鲜艳的玩具,还可以运用声响来吸引孩子。

二、精细动作

介绍完了以爬行动作为主的粗大动作,我们再来看一下什么是精细动作。精细动作主要是指运用手指和手掌,并借助手臂和手腕而完成的动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周围环境也开始变得复杂。孩子从出生开始手部动作的不顺畅,发展到用手的大把抓,再到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抓握,随后慢慢发展为拇指和食指的合作抓捏,最后实现了手眼动作的协调。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手势动作和抓握动作。

(一)手势动作

说明性身势是孩子通过身体姿势来表达自己意识和想法的行为,包括头部运动、肢体运动和手部运动。在1岁半以前,孩子的身势比较简单,只能通过摇头、哭泣表示拒绝,点头、拥抱表示接受。1岁半到3岁左右,孩子的说明性身势与语言功能同时发展,但依然主要靠身势来传递信息,语言只是辅助作用,比如,他们会通过摆手表达拒绝或者再见。到3岁以后,由于孩子语言水平飞速发展,语言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逐渐取代说明性身势,成为表达信息的主要工具。

随着外在环境对手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孩子的手势动作具有了新的意义。有研究人员对11个月大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手势动作可以促进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

无论是在我们的日常观察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孩子在数数时大多会借助手势。这主要是因为手势在数数这个过程中具有3种功能。

1.作为过渡期的工具

孩子早期会存在语言和手势对应出错的问题,例如,孩子说的是“2”可伸出了3根手指。语言和手势的不匹配说明了孩子正处于对数的理解的过渡期。手势可以告诉我们孩子正处于的知识状态,帮助我们采取更合适的教育方法。

2.作为外部表征

“数”的概念对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无法真正理解的,而手势恰好可以作为数的外部表征,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促进“数”的概念的内化。比如,“2”是什么,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你伸出两根手指时就代表了“2”。

3.促进认知发展

手势直观的形式可以直接把其概念不加限制地表达出来。我们在沟通时,也可以借助手势来表达观点。因此,手势可以减少孩子的认知负担,促进认知的发展水平。

(二)抓握动作

孩子在出生的2个月内,小手会保持一种“握拳”的姿势,但是当你用手轻轻触碰孩子的手时,他就会张开小手紧紧握住你的手。虽然这令不少初为父母的父母感动,但这种抓握能力仅仅是出于孩子的本能而已。等到3个月后,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比较简单的抓握动作了,比如,想要抓玩具可是因距离的原因抓不到,就通过抓衣角的动作来表达不舍等。孩子在这个阶段逐步学会了拇指与其余四指配合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然后才发展到同时使用4根手指和拇指。到了4个月,孩子的眼和手逐渐发育,能够形成视觉和触觉的协调运动,比如,一双手在眼的帮助下可以开始摆弄物体,然后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玩弄物体。孩子就常常通过抓握来表现出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兴趣,比如,有些孩子无论抓到什么都要放进自己嘴巴里尝尝。之后,孩子的抓握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更灵活地抓取食物,如握笔等。

抓握动作可以使物体的许多物理属性,如温度、硬度等,通过手的皮肤这样一个感觉器官传递给大脑。在抓握东西的过程中,孩子能迅速找准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知觉作为背景。这可以帮助孩子顺利从个别刺激的感觉过渡到对一个物体的整体知觉中,从而发展知觉的选择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距离的把控判断自己能否成功抓握物体,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近距离空间,发展空间知觉。

抓握动作不仅有利于感知觉的发展,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某一种动作可以反复引发相同的结果,他们就会将二者联结起来,并且在实施动作之前就能预见相应的结果。不仅如此,孩子还可以主动地实施动作,形成主动的意志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实实在在、自我控制的客体,能逐渐产生主体感和自我意识,并且会因为自己对结果的控制能力而产生自信心和价值感。抓握动作还可以传递信息,比如,孩子会通过紧紧抓住某个物体这一动作来表达这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被别人拿去。

三、体适能训练

何谓体适能?体适能是指身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包括生活、工作、运动与环境)的综合能力。体适能水平高的个体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行动能力,并且不容易产生有心无力或不适应的感觉。

从越来越多的健身馆都在开展体适能训练活动可以看出,体适能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适能这个概念虽然没有具体针对某个年龄阶段,但可能并不适用于孩子,我们不能要求孩子练出健硕的腹肌,或者要求孩子培养肌耐力,为此越来越多的运动训练专家开始推崇“孩子体适能”的概念。

孩子体适能,是基于孩子生长与发展需要的相关心理学理论(认知、语言、生理、情感与社交),并依据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而开设的一系列教学和训练活动。孩子在没有良好运动基础的情况下,如果长期进行单一的专项运动,如芭蕾、跆拳道等,容易打破发育平衡,并且孩子因缺乏肌肉力量难以做到标准的动作,容易造成脚踝受伤等,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运动伤害,影响发育中的骨骼生长。体适能强调发展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比如,训练孩子的肌肉力量、协调性、语言能力等,以打造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跨越多学科的能力。

具体来说,3~5岁的孩子骨骼比较脆弱,因此进行体适能训练时可以培养基础动作模式,这包括粗大动作技能(走路、跑步等)训练、精细动作模式(弯腰、抓举等)练习和平衡、协调、力量训练。6~10岁的孩子因为骨骼发育还不成熟,我们可以先培养他们的基础动作技能,包括柔韧力、肌力、肌耐力和速度、灵敏度、爆发力。10岁以后,孩子的骨骼已经发育成熟,肌肉力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可以让孩子在兴趣基础上自由选择专项运动,让他成为“小运动员”。 Q4FDOcSV5Ucc6LzGlDu251zpDLDHJydtvqf9wd9rfLP1gnmdxL+4s5idGPK9Bt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