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观察力:小观察成就大思维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类对外界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活动。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研究人员姚平子根据孩子观察的有意性将观察力的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0~3岁的孩子观察成效较差,难以独立进行观察任务,会受到注意的不随意性的影响。

第二阶段:4岁的孩子能按任务安排主动进行观察,但观察过程中仔细程度较差,持续时间较短。

第三阶段:5岁的孩子观察的持续时间有所提高。

第四阶段:6岁的孩子不仅能坚持长时间的观察,还可以合理有效地分解任务。

我们初步认识了观察力的发展阶段,那么观察力究竟有什么用呢?

第一,观察力是思考的基础。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观察经验的积累;理论的修改,离不开少数几个反例的发现;理论的更替,离不开与理论相违背的事例发现。如青霉素的发现就离不开科学家卓越的观察力。这个发现过程可谓曲折,弗莱明为了撰写有关葡萄球菌的论文而在实验室内培养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是却不慎丢入了一个霉菌孢子,这在类似的研究中还是很常见的,但他并没有像他人一样将其移除,而是凭借卓越的观察力发现霉菌周围没有细菌滋长。于是,弗莱明将这一块被污染的东西进行培养,发现它释放的物质可以杀死许多病菌,并给它取名为“青霉素”。这一发现不仅帮助人们延长了寿命,还为一些疑难杂症的治愈找到了新思路。为此我们看到,人们需要通过经验、数据的收集与观察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理论。

第二,观察力激发人们的探索欲。孩子“看到”新奇的事物才会激发强烈的好奇心,继而主动向长辈提问,让思维活跃起来。我们在日常观察中可以发现,探索周围的环境几乎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从出生开始,面对陌生和新奇的世界,主动探索和认知未知的事物不仅是他们适应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抚养着2岁左右孩子的父母最讨厌听到的就是“为什么?”“这是什么?”“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些话,好像一打开门除了听到孩子稚嫩的笑声,还会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气味”。不少父母常常会感到厌烦,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好奇心背后一定离不开卓越的观察力。

第三,观察力有助于幸福感的塑造。如果孩子去朋友家做客,看见别人家豪华的装潢和堆积如山的玩具,心里多多少少会羡慕吧。如果孩子有极佳的观察力,就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在别人家里拘谨且不适应的表现,别人家的冰箱里不会有自己喜爱的零食和饮料,于是就意识到还是自己家最好了。观察自己拥有了什么,这会帮助我们觉察到眼前人的可贵,令我们意识到“珍惜眼前,珍惜当下”这句话的重要,还可以提升我们在日常小事中捕获幸福感的能力。

一、观察力培养目标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不能泛泛而谈,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观察力的培养目标。

(一)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观察力发展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观察力时,我们需要逐渐教育孩子在面对观察对象时清楚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哪儿,在观察过程中需要寻找什么关键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一开始被动地听指令完成任务,发展到用语言组织自己的想法——“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呢?”最终孩子能够利用内部语言来支配思考活动以完成任务。例如,在对鸟类进行观察时,我们需要注意它们的体形、翅形和尾形,甚至还有鸟喙的形状。像麻雀这类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鸟类,喙形多为圆锥形。

(二)观察的精确性

我们要求孩子根据观察目的,提高对观察对象细节部分观察的精准程度。但因为学龄前孩子的感官发育有限,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认知发育受限,他们会更多地关注事物轮廓而不深入提炼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观察的准确性会逐渐提高。

(三)观察的稳定性

我们希望孩子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具备长久且稳定的观察体验。这其实与孩子的注意力有很大的关联。3~6岁的孩子容易被新奇刺激所吸引,导致其注意力无法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刺激对象上,这可以联想到当我们对孩子大喊一句“哇!那里有飞机”时,孩子想都不想地就把头转过去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注意力稳定性逐渐增长。除此之外,幼儿之间注意力稳定性程度的男女差异得以缩小。为了提升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外界刺激的介入来排除外界干扰。

(四)观察的逻辑性

观察的逻辑性是指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实质的能力,这包括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相似事物间的关系,总结事物间的相似点等。这对于还处于前运算阶段的0~6岁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形成发现观察对象实质的逻辑。当然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发现孩子的概括总结能力有所提高。

二、如何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我们之前说过,探索陌生世界、认知未知事物都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是如此渴望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如此勇敢去触碰一切未知的世界。但很多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开始变得急躁、生气,之后便开始阻挠孩子的进一步行动。这种方式其实会限制好奇心的发展,还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父母要认识到养育孩子的过程,是顺应孩子天性、让孩子当主角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一个可以自由自在探索的环境。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景来改善孩子对热水的畏惧心理,比如,洒一点儿热水到孩子的手上让孩子对“烫”有主观认知,或者父母运用夸张的身体动作对热水进行反应,让孩子获得替代性经验。

对于刚刚出生的孩子,他们的动作主要由生理反射所决定,他们常常会做出吮吸小手、噘嘴巴等动作。到4个月时,孩子无论是在器官还是在肢体方面都有所发展,任何在他们视野范围内的事物都成了他们的探索目标。1~2岁是孩子感官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也需要足够的刺激来满足感官的发育需求。父母可以借助朗朗上口的歌谣来提高孩子对听觉的敏感性,还能促进语言的发展。孩子还会通过拿、捏来操作和感受物体,丰富的触觉体验和视觉体验能让孩子对周围世界有更多的体验与认知,比如,会沉迷于开灯、关灯这样的行为。

面对2~4岁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探索行为并对此进行鼓励。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做饭,鼓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有时孩子因行为不当导致“好心办坏事”——想要孩子帮忙拿水果却不小心摔坏了,那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直接把水果做成果酱呢?4~6岁的孩子开始逐渐好奇和探究事物背后的奥秘了。在这个阶段,父母不仅需要诱导孩子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还需要通过耐心解答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父母面对的更多都是“大海为什么是蓝的?”“花为什么有香气?”这类问题。对此,父母的回答最好能考虑到孩子所处的年龄层以及认知特点,从孩子的视角来解答问题。

关于提问方式,父母要做的是采取开放式提问,让孩子自行寻找答案。如果孩子对枫叶感兴趣,那在秋天带孩子去看看枫叶,让孩子自己寻找出枫叶和其他树叶有什么不同,而不是直接提问孩子一些只能以“是”或“否”回应的问题。父母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成为一个小小科学家去探究问题呢?其实,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用眼、鼻等各种感官配合使用放大镜、望远镜等各种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包括小动物、小植物等的外形特征、生长规律。倘若孩子的确发现了一些科学结论,父母的鼓励和夸奖肯定会让他们感到更开心。小小的成就感会激发孩子以后更强烈的探索欲。

父母为孩子提供一种即时回应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这要求父母能及时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发出的声音、做出的动作做出回应。当孩子哭闹时,要及时给予关注,发现孩子有什么需求。当孩子有所疑问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惑。父母还可以有意地安排刺激物,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尽量给孩子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时常带孩子去旅游,多多接近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自然现象。 kMLL7U4Um0GMormm4cqcRVGRWp9AWLyAmGBiJA3P863eEqYMOHRFv8hGX8CMGH0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