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感觉:世界如何进入大脑

精子和卵细胞机缘巧合地结合,成功形成受精卵,进而着落在妈妈的子宫内。胎儿在妈妈温暖、湿润的子宫内安心生长,还时不时地摆弄一下脐带,在羊水里翻滚来度过这漫长的10个月。等待时机成熟后,胎儿将告诉这个世界:“我已经成熟了,可以摆脱缰绳来接触这个真实的世界了。”经过妈妈的努力后,突然爆出的阵阵啼哭声宣布着这个胎儿的降临。

随着新生儿的降生,他对外面这个陌生的世界又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那第一声啼哭和紧紧攥着的小拳头仿佛在宣告他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当胎儿从母体分娩出来成为孩子的那一刻,他的感觉系统已经在发挥作用了:他用眼睛去看,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由瞳孔进入眼球,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刺激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用耳朵去听,外界的声波穿过外耳道震动了鼓膜,刺激耳蜗的感觉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用鼻子去嗅,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经过挥发刺激嗅觉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虽然他的很多感觉系统并不完善,但这无疑是他迈向人类社会的重要一步。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接触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让我们逐步对世间万物有了清晰的认知,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式各样的概念,也为我们对事态发展的预测打下了基础。

一、不同种类的感觉

(一)触觉

妈妈察觉到胎动时,可以通过抚摸肚子与胎儿建立一种无声的连接,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胎儿触觉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的发展。妈妈在与胎儿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抚摸孕肚时不可太过用力,同时也有专家明确指出:不建议妈妈频繁抚摸肚皮,尤其是到了孕晚期,这个动作容易引发子宫收缩、造成出血,导致胎儿早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触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触觉是孩子感知外界刺激、认知并接触世界的关键途径。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为了研究触觉对孩子的影响,做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恒河猴实验,也称为“母爱剥夺实验”。哈洛和同事以恒河猴的幼崽为实验对象,并用两只假猴子来替代真猴子妈妈。第一只是“铁丝妈妈”,即以铁丝构造出的猴妈妈形象,“铁丝妈妈”的胸前摆放着装满奶水的奶瓶,其余的部位都是冰冷的铁丝。第二只是“绒布妈妈”,“绒布妈妈”虽然无法提供食物,但全身都被柔软的布料所围裹。那么猴幼崽究竟更愿意与哪一只猴妈妈相处呢?

实验前,有人根据“铁丝妈妈”可以满足猴幼崽对温饱的生理需要而判断“铁丝妈妈”是第一选择;有人根据“绒布妈妈”可以满足猴幼崽对接触的安全感需要而判断“绒布妈妈”是第一选择。实验结果证实了后者的判断:猴幼崽只有在饥饿时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其他时间一直都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特别是在遭遇不熟悉物体的威胁时,猴幼崽更是会紧紧地抱住“绒布妈妈”来获得安全感。哈洛的实验对当时西方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将实验结果类推到人类身上——越来越重视触摸对孩子的重要性,再小的孩子都离不开妈妈温暖的怀抱,这是孩子安全感的根本由来。那么触觉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是保护作用。每个孩子对于轻、重、尖、钝、冷、热等刺激的感受程度不尽相同。试想一下,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触碰到烫的或者是尖锐的东西时,我们是先有疼痛的感觉,还是先往回缩手呢?答案当然是先产生缩手反应,然后才缓过神来看看自己的手是否受伤,有没有疼痛的感觉。这就是触觉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所起到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练习效应,我们对于刺激的感受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心理学中,我们把这种感受刺激的能力称为感受性,也就是说,只有刺激的强度达到一定的区间范围时,我们才会产生某种感觉,而刺激的强度在这个区间范围之外(过于弱或者过于强)时,我们的感觉系统就会停止工作。

二是认知作用。触觉除了能保护孩子躲避有潜在破坏性的危险情景,还与孩子的认知活动密不可分。弗洛伊德以孩子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孩子的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岁或13岁至成年)。在口唇期,孩子通过唇部和舌部的吮吸、咀嚼、啃咬、吞咽等动作来获得性冲动的满足,并以此来认知世界。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妈妈常常发现孩子会把一切能拿到手的东西放在嘴里啃咬,有时甚至会啃咬自己的手或脚,这也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行为。可能在妈妈看来,他们咬的东西无非就是有味道的和没味道的、干净的和不干净的……

但实际上,在每个孩子的发展历程中都会有口腔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通过嘴来探索周围的事物,感受“软”和“硬”,感受自己的“能”和“不能”,他们在尝试用这种方式探索自身的能力。所以,在孩子0~1岁时,父母尽量准备一些可以让孩子啃咬的玩具,只要保证这些玩具清洗干净即可。当然,父母同时也应该避免让孩子接触到剪刀、瓜子等具有危险性的物品或容易让孩子遭遇危险的食物。

触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存在触觉障碍的孩子甚至会被影响其未来智力的发展,同时孩子的肌肉关节活动、空间感知能力也会相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视觉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甚至无法将双眼对焦在一个点上,直到2个月后,他们的眼睛才能够固定、集中于一点,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可以协调、灵活地转动眼珠。所以,父母有时观察到孩子的目光迷离或眼珠偏离,也不用过于紧张,这都是正常现象。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注视人脸,并且注视人脸的时间要长于注视物体的时间。关于颜色,刚刚出生的新生儿视野内只有一片片的黑色、白色和灰色,1个月大的孩子就能辨认红色,随后可以开始辨认红、绿、蓝这三原色,而到了4个月后,孩子就已经具备和成人一样辨认颜色的能力了。为了帮助孩子的视觉能力得到有效发展,父母可以用五彩斑斓的颜色来丰富孩子的房间,增加目光所及的场景的色彩丰富度,鼓励他们多多观察周边的事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视、计算机、手机已经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近视儿童更趋于低龄化,排除高度近视父母的遗传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读小学时就已经备受近视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近20%的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而小学生的近视率则高达36%。

专家建议,2岁前的孩子,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子产品;1.5~2岁的孩子若要引入电子产品,父母要把握视频的质量;2~6岁的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该严格控制在2小时以内,且在连续使用20~30分钟后,应该暂停20~30秒。

或许我们无法让电子产品完全远离孩子的生活,但通过增加课外活动、提升视频质量、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等方式都可以缓解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视力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近视率是67%,韩国青少年的近视率是97%,而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仅为10%。各国之间的孩子在视力方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呢?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户外活动时间的差异。欧美国家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例如,让孩子在家门口的花园里追逐、课后报名体育活动等,而中、韩两国的父母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在户外活动,可以接触更多的阳光,阳光能刺激眼部的感光细胞。另外,在户外的视野要比在室内更开阔,孩子能无限望远,这样能够有效调节睫状肌,缓解视力疲劳。恰当的户外运动可以更好地预防近视。但是父母也要注意,避免孩子接受强光的直接照射,必要时需要戴好墨镜,并做好防晒工作。

(三)听觉

声音刺激产生声波,并通过外耳道引发鼓膜的振动,经由听觉神经的传导,进入大脑的听觉中枢,我们便产生了听觉。孩子的听力发展十分迅速,出生1天后,他们便能区分出听过和未听过的听觉刺激;出生1周后,他们的听力就已经发育得相当成熟了;而出生5个月后,孩子便能对声音加以回应了。我们还会注意到父母的声音可以引发孩子积极的反应,如微笑、手舞足蹈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鼓励父母要有感情地讲故事,而不是选择机械性的电子设备来给孩子读故事。

胎儿在妈妈的子宫内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医生将听诊器放在妈妈的肚子上,妈妈会听到来自肠道的蠕动声等低频噪声。其实妈妈的肚子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听到的更多是妈妈的说话和心跳,也就是说,无论妈妈放的巴赫还是莫扎特的音乐,在孩子听来都是“嗡嗡嗡”。从孕中期开始,胎儿就能逐渐听到外界的声音。子宫内胎儿的各项生理器官比较脆弱,虽然胎儿的耳蜗距离声源还间隔着妈妈的皮肤、脂肪、羊膜等保护机制,这些都会大大削弱声音的响度,但过于贴近的声源还是会损害孩子的听力发育,严重时还可能会造成胎儿出生后听力损失。也就是说,如果妈妈直接把耳机紧贴在孕肚上,会对胎儿的听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其实最有效的胎教莫过于妈妈保持心情愉悦放松,只有当妈妈真正沉浸在音乐中或者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时,胎儿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说到听觉,就不得不谈一下听觉定位的能力。孩子的听觉定位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呈U形发展。具体来说,早在1~2个月大时,孩子就可以借助条件反射具备将头转向声源的能力。等到2~3月时,这个能力突然消失,直到4个月大时才又开始显现。这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由皮层下主导的听力定位逐步转移到由皮层部位支配,以提高声音定位的准确性。

我们还可以利用听觉改善孩子的生活。有研究表明,白噪声有助于孩子的睡眠。所谓白噪声,就是用来屏蔽背景声音的一种特殊声音。白噪声种类繁多,如人为制造出来的咝咝声、机器噪声、环境声音等。我们最好采用不含高频段的声音,这样孩子听起来会感觉更舒服。比如,在黑暗和明亮的房间内,有人突然打开手电筒,前者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后者通常让人觉察不到。白噪声主要在于帮助孩子避免在睡眠中感受到周围声音的突然变化,从而减少噪声造成的睡眠困难。

(四)味觉

在妈妈的子宫内,胎儿的味觉就开始发育了:在子宫内4个月时,胎儿便开始以品尝羊水来取乐;再过4个月,胎儿味觉的神经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并且最终髓鞘化。这也促使胎儿在一出生后,其味觉便发育完善,并具备了一定的味觉能力。

但是父母也要注意,尽量不要在1岁以内给孩子吃的辅食中添加食盐,原因是孩子的肾脏功能还不够成熟,如果过量摄入食盐中的钠元素,他们的肾脏功能会受到损伤,甚至还会增加成年之后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孩子的味蕾分布得比较全面,甚至会比成人对味觉更敏感和更丰富。孩子此时更偏爱甜味和鲜味的食物,他们的味觉相比于我们而言稍显迟钝,我们不需要以成人的“美味要求”来衡量孩子的辅食。

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和品尝的大多是母乳或奶粉,但是这样单一的味觉刺激可能会引起孩子偏食。为此,父母可以在提供母乳或奶粉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味道丰富的新鲜水果汁等,以此来丰富孩子的味觉体验。孩子6个月到1岁这个阶段,是他们味觉感受性较强的时期,也是添加辅食的关键时期。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多种食物的尝试体验,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味觉,扩展接触的食物范围,避免未来养成偏食的习惯。

(五)嗅觉

嗅觉是由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控制的。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嗅觉是一种本能机制,我们能根据气味来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并以此来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比如,我们通过嗅觉了解到,含硫的东西都很难闻,我们最好远离它。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释放硫的物体通常正在腐烂,硫的气味暗示我们,这里面有很多有害物质。氨是另一种令人拒绝的、难闻的物质,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已意识到,当氨的浓度足够高时,会损伤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借助基因的力量,本能地学会了远离这些气味,并掌握了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另外,清香的花香、甜蜜的果香则传递给人们一种新鲜的感觉,所以我们的香水常常含有花香和果香。当我们想表达感谢或者祝福时,也会赠送鲜花或者果篮,因为这种气味已经和我们大脑的愉悦情感产生了联结。除了鼻子会感知到嗅觉外,其实嗅觉还有一部分功能被隐藏在“后面”,大家可以回想,在进食时,我们通过咀嚼将食物内的化学物质挥发出来,这些物质具有的气味会在不经意间由口腔钻入鼻腔,这能够让食物的风味更加“饱满”,这部分嗅觉被归为“鼻后通路”。我们很容易忽视这部分灵敏的嗅觉能力,而误以为这些气味完全来自口腔。

人们还常常误认为嗅觉是最弱的感觉,但它恰恰是最强大的感觉之一。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已经有能力对刺激性的气味表示厌恶,2个月大的孩子能对刺激的气味产生排斥反应,如摇头等拒绝行为。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我们分辨气味的能力会进一步提升。

二、感觉的重要性

《闪灵》是一部经典的恐怖片,讲述的是一位为了寻求写作灵感的作家杰克·托兰斯选择接管一座奢华但静谧的山间饭店,杰克认为偏远幽静的环境可能更有利于自己作品的创作,但社交的缺乏、外部刺激的不足等感觉剥夺最终导致杰克的近似疯癫,他不再专心写小说,头脑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并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地写着“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最终,他举起斧头朝向自己的妻儿。虽然是戏剧化的电影,但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感觉刺激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心理学有一个经典的感觉剥夺实验,由贝克斯顿、赫伦和斯科特主导设计。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丰厚的报酬吸引来大量的大学生被试。研究人员将被试放置在柔软的床垫上,给他们的双手戴上手套以减少外界带来的触觉体验。研究人员还会给被试戴上特殊的眼罩,只能看到微弱的光线,但无法看到具体物体的明确边界、棱角,以减少光照带来的视觉体验。

总之,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剥夺被试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观察到被试在刚开始的8小时还能通过睡觉来打发时间,但随后,被试便会感觉到枯燥和无聊,开始自言自语、焦躁不安,甚至还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等情况。感觉的剥夺不仅给被试的身体带来了伤害,他们的心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很多被试宁愿放弃丰厚的酬劳,而选择中途退出实验。

感觉的重要性一般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我们通过感觉获取内外环境的信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有些孩子会把手烧伤而不自知,因为他们可能没办法判断出什么是“烫”这一感觉。还有些孩子摔伤了也不哭不闹,不是因为他们乖巧懂事,而是他们无法识别出“痛”这一感觉。我们称这种感觉障碍为感觉缺失,指当人们处于意识清晰的状态下,无法像旁人一样对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感觉缺失的患者因为难以恰当地识别感觉,身体无法及时避开伤害而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比如,我们普通人用手触碰到热水,会下意识地把手缩回来,而感觉缺失患者因无法正确识别出刺激,从而导致烫伤这类后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各种感觉来传递和获取重要信息,例如,运用听觉判断声源在何处,运用嗅觉判断食物的安全与否等。

我们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刺激,运动可以带来运动刺激,灯光可以带来视觉刺激,交往可以带来社会刺激。强行剥夺这些刺激,或许会打造出“闭关修炼”的境界,但各种社会事例却告诉我们,长期处于感觉剥夺状态下的个体会出现各种精神异常现象,如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思维混乱、逻辑推理能力下降等。

在一档亲子节目里,一位妈妈对孩子过度溺爱,因为害怕出门带来的危险,害怕家具带来的磕磕碰碰,这位妈妈干脆把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搬空。这样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到4岁还无法独立上厕所,不爱吃饭,一直活在妈妈营造的“假想安全”下。这会影响孩子安全意识的建立,使孩子无法树立起保护自己的意识。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为此,给予孩子一定的刺激,让他们自己用手去感受大自然的脉搏,用耳朵去倾听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用笑声、眼泪和大喊学会如何与朋友相处,这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成长方式。

(二)我们通过感觉使得身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我们的身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需要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超载特别普遍。信息超载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因信息量过大而超出了个体的决策和分析能力的一种现象。信息超载会导致个体难以准确判断哪种信息是有效的、哪种信息是不需要的,也就是说,它会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降低。研究表明,信息超载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相反,我们之前提到的感觉剥夺实验就是典型的信息不足的现象,这也是一种让机体不舒服的失衡状态。

总之,我们需要利用感官来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保证机体处于一种合适的状态。

(三)感觉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我们通过视觉看到周边五彩斑斓的世界,通过听觉享受曼妙的音符。在这些感官刺激带来的感受中,我们才能初步认知外在世界,也只有以感觉为基础,我们才能逐渐形成知觉、想象、记忆、思维等高级的心理活动,并产生情绪情感、道德等体验,这些最终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决策。

如果我们的大脑无法对各类感觉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就会产生感觉统合失调。失调的结果是,我们的机体无法高效地运转,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无法准确抓握玩具的本体感觉失调,走路歪歪扭扭的前庭感觉失调,偏爱高昂声音的听觉系统失调等。这些现象的发生可能是因为妈妈在孕期对胎儿的疏忽,新生儿出生后哺育方式的不当,以及错误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

三、早期的胎教有意义吗

简单来说,胎教就是孕妈尽可能为胎儿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以提高胎儿各项能力素质的方法。早在古代,就有人采取了胎教的方式,例如,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被称为中国最早进行胎教的人,在怀孕时,她要求自己“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不少人将周文王勤政爱才、善施仁德的优秀品质归功于太任的胎教。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胎教呢?

胎儿在妈妈子宫里时就已经逐渐发育出眼睛、耳朵、鼻子、皮肤,能够慢慢体验到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胎儿甚至可以透过妈妈的肚子看见各种光线的变化,妈妈还可以在孕期通过进食不同类型的食物,丰富胎儿的嗅觉和味觉受体,避免孩子出生后挑食。那么胎教究竟应该怎么做?胎教真的有用吗?

研究表明,妈妈在进行音乐胎教时,音乐的强度和频率都要注意不可过高。具体来说,音量不应超过60分贝,频率不应超过2000赫兹。否则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声音会影响胎儿的听力,从而导致新生儿听力器官受损。可实际上,普通家庭一般都不会准备分贝仪这类响度测量工具,并且我们很难知道肚子里的胎儿听到的声音究竟是怎么样的。除此之外,胎儿在子宫内不仅玩耍,还需要睡眠。而妈妈是很难合理把握准确的时间段的,这种在不合适的时间施加的刺激反而会干扰胎儿正常的作息。这就像我们半夜睡觉时,再动听的音乐都会让我们觉得刺耳。为此,父母在进行胎教时,不妨先询问下专家的建议,再进行科学的胎教。

在各种育儿焦虑的影响下,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能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会选择对胎儿进行胎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莫扎特效应——有些研究人员主张利用莫扎特的音乐进行胎教,不仅可以提高胎儿的听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大脑生长发育。不少商家也将这个理论运用到胎教中,推崇和主张莫扎特的音乐能让孩子更聪明。但实际上是怎样的呢?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主题丰富、风格多样,他的音乐有时激昂热烈,有时踌躇满志,有时悲伤不已,这种类型的音乐其实是不适合用来胎教的。

另外,也有不少父母想在孕期为胎儿提前安排其他的活动,比如,播放英语、唐诗、宋词等,他们认为利用这个阶段提前学习,可以让孩子在正式上学时更快地学习知识。其实,早有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是有关键期和敏感期的,也就是说,孩子会在某些阶段内比其他任意阶段更容易爆发性地学会某些知识和技能,比如,2岁是动作敏感期,3岁是感觉敏感期,5岁是数字概念敏感期,但并没有任何研究表明某个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期是在胎儿阶段。

那么,孕妈在对胎儿进行胎教后,他们在出生后会比其他没有进行胎教的同龄人更聪明吗?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表明,胎教并非直接作用于胎儿,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改变孕妈的情绪与精神状态,进而影响母体激素和各种化学介质的分泌,最终间接影响到胎儿的大脑发育。换句话说,孕妈开心了,孩子就会成长得更好!所以,孕妈实在没必要纠结到底选择莫扎特的钢琴曲还是贝多芬的古典音乐。如果你喜欢摇滚就听摇滚,喜欢爵士就听爵士,喜欢工作,那就认真工作也无妨。孕妈的心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大助力剂,她们要放平心态,清楚地认识到子宫的最大好处是替胎儿隔绝了各种负面、有害的刺激,并提供了有助于胎儿成长的温暖、湿润的环境。

四、引导性想象

孩子需要经常在户外走动,体验最舒爽的风,晒最温暖的阳光,闻最甜的花香。只有他们亲身体验过后,才可以想象出最生动的画面。

引导性想象是指通过外部的语言引导使人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图像,在想象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体验,并且触发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比如,当孩子因为不能出门而大哭大闹时,我们可以帮助他想象在湖边是如何玩水的,双手如何感受到湖水的清凉,皮肤如何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当我们引导孩子想象在自然环境中的快乐时,也就调动了多处感官的配合,这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当父母因为照顾孩子而感到筋疲力尽时,也可以试试运用引导性想象缓解下自己的焦虑。 epaA0HQGjCKTtifO78d4X/7x/Rnhuk3WwupeT7a4gZIviExweNNw3XYfNP9mUG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