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同伴交往:我真的需要你

同伴交往是指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并发展为一定的人际关系。在同伴交往中双方共同活动、相互协作。

近年来,出现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并不具有长期性,孩子的同伴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社会化,实现社会的文化传递和塑造孩子的人格特点。所以,同伴群体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更为重要。相对于传统的家庭社会化理论而言,它更看重同伴群体在孩子成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在这样一种理论体系下,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无疑显得更加重要。在这里,我们无意否认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作用,但同伴关系的功能确实重要。

1.同伴可以满足孩子的高级需要,比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孩子提供了与人互动沟通的机会。

3.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参照群体。

一、同伴交往类型

研究人员运用同伴提名法将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5类,分别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和矛盾型。

(一)受欢迎型

受欢迎这一特质是个体在群体中被同伴所喜欢和所接纳的表现。从个体水平上来看,男生中有较强运动能力的容易受到男生群体追捧,而爱和女生玩且具有明显女性特质的男生是不受男生群体欢迎的。从学业上来看,学业上越成功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同伴的追捧,但表现得越勤奋的孩子不一定会得到大众的喜爱。

(二)被拒绝型

被拒绝型孩子的优点在于,他们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这类孩子的不足在于常常用不友好的方式表达热情,缺乏适宜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对于被拒绝型孩子,我们可以增强其交往行为和交往技能的友好性。

首先,老师要有意识地克服对被拒绝型孩子的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我们为什么要求老师要克服刻板印象?实际上,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是权威的代表,老师对待孩子的一言一行是极其具有说服力的,我们会发现,学龄前孩子和小学低年级孩子对于老师的话是深信不疑的,有时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劝告,反而对老师说的话十分上心。因此,老师会给孩子的言行、心理、品质塑造等方面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孩子自身还是同班同学,都会受到老师态度的影响。此外,我们说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的终身老师,所以,老师和父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学龄前孩子的行为特点具有可塑性,他还没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我们要把孩子看作一张白纸,认清孩子犯错误是一时的,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坏孩子”。此时重要的是老师和父母以怎样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纠正认知、培养是非观、分清对错,以达到教育孩子、塑造良好行为的目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不要以冷言冷语的方式对待被拒绝型孩子,多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老师和父母在关注他,他是被人喜欢的、认可的,这样就可以慢慢调整他对同伴的认知,并发展出友好的交往行为。

父母和老师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游戏、合作游戏等方式,让被拒绝型孩子学会并运用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技能。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充分地为孩子提供与同伴进行交往和互动的机会。在社交过程中,孩子认识到他人或多或少与自己具有相左的态度和看法,慢慢认识和协调不同的观点。角色扮演游戏使得这类孩子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从而找到与人友好相处的行为与策略。

(三)被忽视型

被忽视型孩子最主要的特点是缺乏主动性、内向、文静、胆小,很少主动在课上回答问题,甚至回答问题声音很小或根本不敢开口说话,因而老师会感觉这类孩子上课的气氛非常沉闷。

对于被忽视型孩子的训练,最重要的是用给予安全感的方式调动其积极性,让他勇敢说出话。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主动询问孩子对晚饭、选择书本和玩具的看法,让孩子开口表达自己,还可以要求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培养参与感,并在任务结束后及时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增加孩子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参与度。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予孩子更多一点儿的关注,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哪怕是眼神的关注,无论正确与否,老师积极的反馈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给予适当的移情训练是很重要的。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再动之以情,加强其内心的情绪体验,有效地调动其内在情感的迸发,进而有效地调动其主动性。

具体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孩子一起体验被人关注或得到奖赏后的愉悦感,引导孩子更多体会不同情景中的感受,如做家务得到夸奖的感受、帮助同学后得到感谢的感受等。

(四)一般型

一般型孩子在整个孩子群体内所处的比例较高。其处于受欢迎和被拒绝的中间地带,他们在社交中不会过于主动和积极,也不会过于被动,让人觉得有陌生感。因此,同伴对这类孩子的评价一般都是没有那么喜欢的,但是也不会拒绝他们。

(五)矛盾型

矛盾型孩子是指深受一部分同伴的喜爱,同时又深受另一部分同伴的厌弃的孩子,也被称为“有争议的孩子”。这些孩子一方面能力较强,性格较活跃,能领导大家进行游戏,在某个团体中会有一定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又会以自我为中心而压制同伴,有时还会表现出破坏性行为,从而引起一些同伴的反感。

矛盾型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外向,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得很积极(如课堂上抢着回答问题、抢着参与活动),但又时常不遵守课堂纪律,往往表现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在上课时间躺在地上或满教室跑),所以这种双重性让他们显得很有个性。

矛盾型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会营造出非常活跃的氛围,却令老师觉得难以组织,因为有时孩子在听,有时孩子在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有时孩子跑了,有时孩子又在拨弄朋友的衣服。他们是知道应该如何与人交往(他们有很多的正向行为)的,可是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缺乏反馈,也就是说,他们无法正确而客观地认知自己、评价自己,也无法时刻反思和监督自己的行为,更无法预知行为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与后果。

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看动画片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榜样并带领孩子观察榜样行为,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榜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作用呢?”最后,当孩子表现出榜样行为时,父母或老师给予一定语言形式的强化,观察学习的效果就可以真正显现出来了。

观察学习直观且形象,伴随强化的作用,有助于他们逐渐学会自我监控,使他们更直观地考察自己对同伴所带来的后果,从而逐渐改善其同伴关系,故观察学习对他们而言更有效。

二、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同伴交往的情况要给予留意和重视。有些父母会以为看起来特别乖巧、无忧无虑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实际上特别“乖巧”类型的孩子往往在心理层面上是承受了更多的压力的,他们在不满时往往选择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而选择妥协,所以说,无论什么类型的孩子,都需要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

在同伴交往出现矛盾时,父母教养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处世风格。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部分父母可能因为一时情绪激动而选择直接上来以大人的姿态去“欺负”孩子的同伴,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

首先,父母要放平心态,因为这种摩擦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能避免的;其次,父母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鼓励孩子表达,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对策;最后,与孩子商量解决,询问孩子的想法并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而不是由父母全程包办。我们是通过一件事教会孩子如何成长,如何面对这个复杂变化的世界,并不是一直把他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阻碍了他自由飞翔。

(二)行为特征

孩子如果并不具备良好的习惯,等到了与同伴交往时,这类坏习惯和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到他的同伴交往。比如,有些孩子尚未养成分享的习惯,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认知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认为“所见都是我的”。在这种思维下,孩子肯定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甚至有些孩子还会采用攻击性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爸爸和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分享,通过榜样的力量教会孩子什么是分享。

(三)社交技能和策略

我们之前也说过,在交往中越受欢迎的孩子,他的心理理论水平越高。相应地,这类孩子也会具备优秀的社交能力。比如,有些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在看见他人摔倒后,并没有及时提供帮助,反而自顾自地继续玩耍,那么这种举动可能会令别的小伙伴讨厌。因而父母不仅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心理理论,还需要创造合适的交往环境,如给孩子提供较广泛的活动范围和足够多的玩具。 yPDSTO+9ywMXqwVZRX/0A/s2eJZN5KtekbapzxYcNSLutemUtWG1IvninCL9aj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