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学习:我学知识,我最棒

著名的赫布定律认为,学习是指若大脑内存在两个总是同时被激活的神经细胞,那么这两个神经细胞的联结就会增强。长期下去,可以发展为在激活一个细胞的同时,另一个细胞也被激活。比如,每天早读坚持英文单词背诵,长此以往,看见单词就知道它的中文意思。一段时间前,很多网友都在讨论学习究竟有什么用——“我买菜又不需要用到微积分”“数学只要掌握加、减、乘、除就可以了”“考数学就是为了把你们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给排除掉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层出不穷,那么学习究竟有什么用呢?

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学习可以提升个人的内部素养;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我认为学习最关键的作用在于改进一个人的思考方式。

现在设计一个情景,假如老板现在需要你在短时间内设计一个产品的营销方案,那么你第一步要做什么?很多人第一步会在头脑中搜寻曾经接触过的、有一定成效的营销方案,例如,博主推广、系统推送、朋友圈转发等。第二步应该是将上述想到的所有点子和这个产品联系起来,找到最契合这个产品的营销方案。在上述过程中,你的思维大致经历了两个步骤,先梳理相关的背景知识,再将问题和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步骤和我们读书期间解决问题的步骤非常相似?以几何题为例,从问题和图形中寻找出题人想考查的知识点和方法论,再结合问题搜寻最恰当的方法论。在刚刚我设计的这个情景中,大家可以体会到学习是如何改进思考方式的。学无止境,是因为学习可以改变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让我们走进学龄前孩子学习的世界吧!

一、内部因素

(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顾名思义,学习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力。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内心忐忑,现在就谈论孩子如何培养学习动机是不是有点儿操之过急。从这点来说,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学习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激发而来的动机。有些人每天起早贪黑去图书馆学习,为的是充实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是由内部动机主导的学习。有些人每天好好学习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获取证件或者获得奖金,这就是由外部动机主导的学习。孩子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大脑发育不完全等原因或许难以自行发展对学习的内部动机,但是我们可以有效发展孩子对学习的外部动机。

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动机越具体,比如,更多借助于兴趣,像幼儿园老师用各种卡通动物形象或游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老师和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兴趣产生的愉悦促使人更加主动和专注地去做某件事。兴趣源于好奇心,因此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欲望,鼓励孩子所做的任何尝试,才能让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父母和老师可以利用孩子成功完成作业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把孩子的学习动机转变为对成功的渴望。

(二)发展因素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不能在桌子前安稳地坐上几个小时呢?”“为什么一让他学习,他就会百般抗拒呢?”事实上,父母要逐渐接受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儿童”的事实。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学习不主动、注意力涣散、做事磨磨蹭蹭、行为效率低下、不仔细、丢三落四、爱玩游戏、不爱学习等这类不良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龄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我们要谈一下为什么孩子“玩心”这么大,为什么他们无法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皮亚杰曾运用守恒实验探讨儿童思维。正如前面详细阐述的液体守恒实验,大多数3~4岁的孩子会觉得细长玻璃杯中的液体要多一些;5~6岁的孩子会表现得比较犹豫,似乎注意到玻璃杯中的液体含量是一样的,但是不太确定;直到8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完全正确地回答问题。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思维是逐渐发展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说,年龄越小的孩子思维特点越形象、直观。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听不懂我们讲的大道理。为什么孩子学习不主动呢?一定要父母或者老师的强力监督才会去学习呢?“你难道不想以后过上好生活吗?”“这些都是为了你以后,你的未来呀!”这些话哪怕你喊破嗓子,他们都不能像成人一样正确理解、认知未来、以后和生活等概念。因为孩子的注意力、知觉和记忆是从无意注意、无意知觉、无意记忆到有意注意、有意知觉和有意记忆的,并非是孩子不主动,这恰恰是孩子的特点。简单来说,他们的注意、知觉和记忆都是在无意识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需要一定的外力来帮助他们从无意转为有意。

因此,父母应该放弃孩子主动学习这一愿景,而是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运用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特点的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父母需要正确看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例如,为什么简简单单的“1、2、3”,孩子都会写得歪歪扭扭。父母不免会责怪孩子,认为他们就是不用心、贪玩,进而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可实际上人的动作技能分为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孩子写出来歪歪扭扭的字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有限,无法控制他们的手指头做出精细动作。很多父母会疑惑,“明明是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我的孩子总会出错呢?”经常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老师或父母,可能会发现一些题目只要稍微注意下就能答对,但孩子还是会犯错。同样的小错误孩子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我们经常会归咎于孩子太粗心了,难道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叫粗心吗?当然不是,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学龄前孩子的知觉广度有限,你能看到知觉对象的整体,而孩子只能看到其中很小一部分,他们暂时还没有办法达到成人的知觉水平,所以常常会忽视题目中的细节。

二、环境因素

(一)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孩子对老师会有一种崇拜感,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老师的一句表扬、一朵小红花都可以让他们高兴好几个星期。根据社会学习理论,随着老师与孩子的相处时间逐渐变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就会引发他们的竞相模仿。可以看出,老师对孩子的学习信心、社交关系和自我概念等的塑造非常重要。父母需要关注孩子不同阶段对老师的认知,并且及时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二)兴趣班和补习班

所谓的“佛系养娃”,是指在如今对孩子学习越发重视的大环境下,仍有些父母并不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校内表现的好坏。我曾在机缘巧合下关注了一个公众号作者,她时常抱怨自家孩子成绩总是倒数。我感到纳闷,明明父母工作都不错,相应的基因也差不到哪里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上心,经常上传孩子爸爸用心育儿的照片。直到这位作者分享自己“佛系养娃”的观点,我才渐渐解开了疑惑。在她看来,安排得密不透风的兴趣班与其说是为了孩子成才,倒不如说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于是,凡是孩子不愿意学的、不想学的和短期效果不明显的兴趣班与补习班,她都替孩子放弃了。结果是,这个一年级的孩子仍然常常稳坐班里学习成绩倒数的“宝座”。

对于这个公众号作者的有些观点,我是赞同的,如“接受孩子的平庸”等。但是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特别是对玩心重的孩子来说,他们眼中的学习充满着强制性和目的性的色彩,这时兴趣班和补习班的重点可以放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兴趣上,甚至可以适度锻炼一下意志力。另外,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小组活动可以很好地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互助、合作、团结的集体意识,并且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能这些兴趣班不能让孩子真正像父母想的那样学会舞蹈、唱歌,但是一定程度的学习、一定程度的刺激都有助于塑造孩子的品质,最终可能改变孩子的性格。

换个角度来说,当补课已成常态,提前学会一些课本知识至少不会让孩子在初接触“成绩”“排名”等概念时感到迷茫,甚至丧失信心以至于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很多“坏孩子”的标签都是一次次老师的批评、父母的摇头、不高的排名等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我是一个坏孩子”,那么此时的成绩落后、与老师顶嘴等大众眼里的不良表现就变成孩子心目中新的自我评价的有机构成成分。建议各位读者与其着眼于辅导机构能帮助孩子短期内掌握了多少特长,不如将其看作给孩子未来的投资。

(三)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个交往对象,更是孩子社会化的直接背景。民主、温暖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非主要参照父母的言语教导,而是他们的行动。为什么这样说呢?班杜拉曾让孩子隔窗观察实验室内一位陌生人对充气娃娃进行拳打脚踢的行为,然后孩子又被单独送进一个装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被允许自由活动,实验人员在窗外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孩子在实验室里也会像陌生人一样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班杜拉借此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说明,孩子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可见,陌生人都能对孩子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更何况亲密的父母呢?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最初孩子的行为是模仿大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比语言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也是父母常常会感到孩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的原因。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我们上述所说的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呢?

父母自己要有好习惯,做好孩子行为的榜样。如果父母自己每天在家睡觉睡到10点,起来就刷手机、玩游戏,孩子也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父母不要期待孩子有太高的自觉性,而是要先做孩子的好榜样。如果希望孩子能早睡早起,父母要先问问自己:“我做到了吗?”如果希望孩子能有阅读的好习惯,父母也要反思,自己在家更多的时间是捧着一本书还是捧着手机呢?

从可操作的行为来看,我们可以把家里的各种功能区分,有条件的可以在空间上做区分,如书房、游戏间、衣帽间、读书角等。我们还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行为或者生活习惯。比如,有些特殊情况下,很多父母和孩子需要在家办公与在家上网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机会。父母可以尝试每天7点准时起床、洗漱、做早餐,然后换上平时上班穿的衣服,化一个精致的妆容,借助这些具有仪式感的习惯来帮助自己进入工作的状态,而不是蓬头垢面地穿着睡衣、抱着手机。同时,孩子在家上网课前,也要养成和去学校上课一样的好习惯,准时起床、洗漱,穿上比较正式的衣服,端坐在书桌前。

这些仪式化行为都可以暗示自己现在是工作或学习时间了,而不是在家休息的时间,这些能帮助孩子更快地进入状态。再比如,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在家认认真真练钢琴,不如让孩子换上好看的公主裙或燕尾服。仪式化行为还会给孩子一种“我是有自制力的人”的暗示,长期培养下去会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父母总是不可避免地对孩子发脾气,我常常在小区听见附近的父母大喊大叫:“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写不出来呀?”事后父母看着孩子豆大的眼泪,又开始自责:“我为什么总是会对自己的宝贝孩子这么凶?”确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心平气和是很难做到的,总有忍不住对孩子发火的瞬间。那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是父母要攻克的难题。

首先,父母需要接纳自己不愉快、愤怒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其次,我们要管理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把情绪用语言,最好是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发脾气的行为表现。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不仅能够避免伤害到孩子的心灵,还能够让孩子对父母感同身受。当你看到孩子抱着手机不放时,第一遍让孩子放下手机其实内心就有点儿生气了,到了第二遍、第三遍时,你的内心估计已经翻江倒海了。那么这时你的声音可能已经不自觉地放大,表情也不自觉地变严肃。其实在这时,你可以借助一些比较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在第一遍时,可以和孩子形容自己此时的情绪像个红彤彤的番茄。等到第三遍时,你可以说:“不要再玩了,我现在非常生气,妈妈现在感觉身体里有一个大气球即将爆炸了。”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真实地理解父母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以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学习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种场景:妈妈认为这个时间点孩子不应该玩游戏,爸爸则认为妈妈有点儿小题大做了,孩子再玩一会儿也没关系。当父母之间形成冲突时,孩子往往会因为爸爸更多地放任自己而选择站队爸爸,并和爸爸一起反对妈妈。这时,妈妈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孩子不再只听妈妈的话,妈妈也会对爸爸的育儿方式产生抱怨,爸爸会放松对孩子的管教,从而让孩子难以在家里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指令,会更加难以建立一个好习惯。甚至当父母之间关于教育的冲突太多、缺少合作时,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甚至还学会察言观色,选择跟自己有利、对自己友好的一方结盟,或者是轮流结盟。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尽量不要使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方式。

沟通在亲子间的相处中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运用沟通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我在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以温柔且坚定的形式与孩子沟通。温柔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更愿意接纳父母讲的话,而坚定的态度能够提高孩子的执行力。比如,孩子可怜巴巴地望着你,想在饭前吃个小零食,或者大哭大闹地要吃零食,然后你就退让了。这会导致父母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并且还学会了突破父母的底线。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父母严厉地制止孩子:“不行!不可以!”孩子虽然在表面上乖乖顺从了,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认同父母,只是碍于父母的权威无法反抗,所以会感到不舒服或者开始恐惧。情况严重时,他们还会对父母的言行举止产生抵触情绪,引发双方的对抗。为此,父母首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在沟通中还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语速、语调,甚至表情。当孩子放弃了某种不好的行为,父母为了表示鼓励,还可以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并对孩子说:“如果你能这样做,你在父母眼里就是最优秀的孩子。”

前面介绍了孩子的思维更多停留在具体形式上,对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那些难懂的概念可以转变为具体的概念。比如,想让孩子好好练琴,与其说为了培养孩子的气质,还不如说:“我觉得你弹钢琴的样子好像公主啊!”孩子更容易理解,更愿意听父母说的话。太抽象的话让孩子难以理解也就更难执行,那么父母可以和孩子建立明确、具体、可执行的操作计划,这样的计划就会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与孩子一起协商,什么样的计划可以让孩子更愿意执行。比如,为了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沙漏计时,并告诉孩子当沙漏流动结束后就要停止游戏。

由于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意志力以及执行能力有限,他们也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所以父母需要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推动他们进步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用行动和语言相结合,用自身行动启发孩子,用语言正确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转换注意力,提升孩子的执行力。比如,想让孩子把玩具房收拾好,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先把积木放在某个盒子内,再把机器人的腿脚重新组装好。

三、学习策略

(一)框架学习

面对比较琐碎的学习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提纲将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厘清,从而将琐碎的知识点串联成一张丰富的网络,加强记忆结构。

说到框架学习,就不得不推荐一下思维导图了。思维导图又被叫作“大脑的瑞士军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图像式思维工具。它利用图片加文字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用层次关系表现出来,通过将主题关键词和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连接,充分运用了我们的大脑。

具体来说,我们用思维导图向孩子介绍昆虫的头部时,需要从图中间开始绘制。只有这样,你的思维才可以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最好是横向绘制,因为横向会比纵向容纳更多的信息。昆虫的头部可以通过粘贴画或者绘画的方式来表达,最好用绘画的方式,因为图画比较有趣,并能使你的精神专注,而且这种方式也能让孩子充分参与其中。我们还需要在绘制过程中使用各种各样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带给我们的刺激不同,能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还能增加孩子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创建思维的基本结构,我们可以将各个分支设计成大树的形状,然后向四面八方发散。从昆虫的头部逐渐分散为口器、触角和眼睛3个分支。接着每个分支又逐渐衍生出若干枝干。

思维导图有利于整理思绪、建立框架、强化记忆和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我们可以在与孩子共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训练合理且高效的思维方式。

(二)过度学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的重要性被每个人熟知。可懒惰这一人类的天性常常让我们在达到恰能背诵的程度后便停止付出努力。事实上,当达到对一种材料完全准确地背诵出来的水平时,再多读两次,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程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过度学习”,并不是指无限制地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重复学习。过度学习在一定范围内是必须的,倘若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就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了。一般来说,我们的学习程度保持在150%的程度最佳,这样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如果学习程度超过150%,我们就会产生疲倦感和厌学情绪,这样我们的学习效率反而会降低,具体表现在学习成效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力分散等消极反应。举例来说,孩子流畅地背出一首古诗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人说上句、一人说下句的方式来回顾内容并加以复习。

(三)理解学习

如果让大家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数字,不少人会感到焦头烂额。这也难怪,3.14后无止尽的数字序列不但毫无规律,而且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的遥远。我们可以看到,若想达到高效率的记忆,不仅需要在不同的材料之间找到彼此的关联,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或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父母在日常教育中也应注意理解学习的作用,比如,要求孩子背古文,比起强行要求孩子一字不落地背诵,带领孩子一起理解古文背后的典故、含义和作者意图会更好。

(四)利用多通道感官刺激

研究表明,人类同时运用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这5种感觉产生的联觉反应比只通过一种感觉通道所带来的信息量多数倍。若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不仅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我们的手还要写。孩子早教书的设计应该更加注重阅读者的感受和体验,充分调动孩子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的参与,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以真正实现书与孩子更有效地互动和交流,让孩子可以充分遨游在阅读的世界里。现如今市面上将交互设计与孩子书籍设计结合的类型主要有行为互动体验型、感官互动体验型和二维码技术辅助型。 dblUNYrkLt7T0WIaPNkVwV4YlVmPHzvRB3hrovLHX9zYgiGD46zMQ3KpgNpsrq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