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语言思维:我会模仿,我会说

孩子所有的第一次或许只是一瞬间,但是对生育孩子的父母而言,孩子的每个第一次都是无比珍贵的时刻。请问各位父母,还记得自家孩子第一次牙牙学语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叫爸爸或叫妈妈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我们会对孩子的语言如此关注呢?语言的发展可以从侧面证实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因为我们的思维离不开语言。

对年纪尚小的孩子而言,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运用内部语言记录思维的变化,而是更多地采用外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思维的变化。而且语言的发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语言的好处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的世界吧!

一、语言发展阶段

以往的研究人员大都把孩子语言发展的阶段分为单词句阶段(1~1.5岁)、双词句阶段(1.5~2岁)、简单句阶段(2~3岁)、复杂句阶段(3~5岁)、完整的语法阶段(5岁以后)。这类划分方式虽然已被大多数研究人员所采纳,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孩子语言学习早期出现了单词句和双词句,随后孩子便会把单词组合为词组。

而上述划分方式难以解释词、词组、句子这3级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规则、组合规则和语法组合上的差别。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孩子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不可忽略的词组习得阶段。

根据1~6岁孩子语言的发展特点,发展阶段应分为词语法阶段(1~1.5岁)、词组语法阶段(1.5~3岁)和句语法阶段(3~6岁)3个阶段。

(一)词语法阶段(1~1.5岁)

在词语法阶段,孩子语言的组成单位是单词,其语言形式主要是单词句、双词句(又称为“电报句”)。

单词句是指孩子的一句话中只有单个单词,如会用“奶”“苹果”来直接表达想吃什么。双词句是指孩子开始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吃饭饭”“洗澡澡”这类的句式。

(二)词组语法阶段(1.5~3岁)

在词组语法阶段,孩子语言的组成单位是词组,其语言形式主要是通过词组造句,例如,“这个给你坐”“我的手破掉了”。在这一阶段,孩子会将词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用。

(三)句语法阶段(3~6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语言的组成单位是单词、词组和句子,其语言形式主要是逻辑明确的复合句。例如,“明天我要妈妈帮我买一个”“我家有小汽车还有飞机”。

二、语言习得手段

关于孩子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不同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看法。

(一)环境论

持环境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语言习得主要通过后天学习。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群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反映他人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会模仿、沟通等。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模仿父母的语言,父母的积极反馈也能强化他们的语言习得。

研究人员对孩子习得语言的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孩子习得语言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模仿

模仿是孩子习得语言中最基本的手段。在孩子学习语言初期,进行的主要是水平较低的模仿活动,只是简单地对父母的语言行为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模仿。在经过多次简单的语言模仿后,孩子逐步强化语言结构意识,比如,形容词在名词前,这为以后学习复杂的语言奠定了基础。比如,“提问式模仿”是指父母用问句示范一个含有疑问成分的句法结构。父母问:“你把衣服放到哪里了?”孩子在替换了其中的疑问成分后回答:“我把衣服放那里去了。”

2.替换

学者周国光认为,对已习得的、具体的、有一定句法结构的语句,用句法性质相同的成分去替换原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句法成分,从而得到新的句法结构,这个过程就是替换。也就是说,孩子可以在习得了某种句法结构模式后再容纳新的、不同的成分。比如,他们在学会“小球”这个词语后,就更容易掌握“圆球”这个词语。

3.扩展

孩子在习得了一种句法结构后就会运用添加的手段来扩展这种结构。比如,学会了“小汽车”可以扩展为“黑色的小汽车”。通过扩展,增加已习得的句法结构的层次,孩子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

4.联结

周国光还认为,联结是把已经习得的、有顺序语义关系的句法结构组合起来,构成按序排列的复杂的句法结构。比如,先说“爬下来”,再通过联结加长句法结构,加强语义表达,于是形成“爬下来,爬下来玩”这样的句子。

(二)先天论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指出人脑中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装置,简称LAD。语言习得装置的存在使人们将接收的言语信息转化为内在的语法。正是这类先天存在的语法系统,使得各国孩子获得语言的顺序出奇地一致,均是先单词句再双词句,最后从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这种特殊的语言习得机制,先以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知识为依据,再对语言素材信息进行处理,逐步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结构以及如何将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最后形成一套内化的语法系统。

三、对语言发展的担忧

(一)孩子说话晚的现象

老一辈的父母常常认为“谁说话早,谁就更聪明”,可生活的事例却告诉我们,说话的早晚与后天各能力的发展并无直接关系。虽然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人类大脑发展曲线图》发现,语言脑功能的发展顶峰出现在孩子8个月大左右,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语言等相当敏感,但是有的孩子发育较晚些,因此说话比较晚。所以,父母要理性看待孩子学说话的早晚,不要单单据此认为孩子智商偏高或偏低。

我们除了上述的划分方法,还可以根据孩子语言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状态将孩子的语言发展划分为以下4个时期。

前语言理解时期(0~8个月):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常常发出一些比较简单的元音,随后可以重复发出连续性的音节,例如“en en”。

语言理解时期(9~12个月):孩子的语言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不但有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还会模仿成人交际中出现的语言,能够含糊但主动地叫出某物品的名字。

口语萌芽时期(13~16个月):能够说出母语中一个完整的单词,如“妈妈”“爸爸”。其中,男孩的语言发展水平要晚于女孩,并且男孩的词语量也比女孩少一半。

主题语法掌握时期(17~36个月):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数量飞快增长,句法也更加成熟,足以将词语组织成一些简单的句子。

我们可以看出,2~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语言了。研究发现,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掌握本民族的语言,而5岁的孩子就可以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复述、编故事等。一般来说,比语言发展平均水平晚4~6个月是正常水平。

(二)如何有效地教孩子说话

虽然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有很多研究表明,在家中,孩子与父母闭环对话的数量越多,孩子的词语量增长得就越快,孩子的智力水平也会较高些。我们要认识到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每个人的才能都是无限的。父母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唤醒孩子的潜能,运用大量的刺激激发孩子的语言输出。如何进行高质量的亲子谈话?如何有效地教孩子说话?本文提供了以下4种方法。

1.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里的共情是指根据想象而不是判断感知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关注是指父母感知孩子现阶段关注的事物,再去和孩子关注一样的事物。根据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眼中的世界。父母不要强行破坏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意打断孩子目前关注的事物,让孩子被动地接收自己的信息输入。相反,在孩子的行为具备安全的前提条件下,给予他们温暖且积极的回应。比如,看见孩子被路边的花深深地吸引时,父母可以说:“孩子你看看这是什么花呢?”从本质上来说,孩子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他们的主要抚养者能有爱心,也能与孩子进行积极互动。

2.充分交流

很多父母认为充分交流是指亲子间的互动数量要多,频率要高,但我们这里说的充分交流是指亲子间的交流内容要充分、广泛和深入。

进行充分交流有几种方法。首先是言语扩充。言语扩充是指父母需要增添一些动词、形容词来丰富语句,帮助孩子学会更丰富、更有层次的对话。比起以往的“这是苹果”,可以换成“孩子你看,这个看起来圆圆的、粉红的,尝起来酸酸甜甜,口感脆脆的,它是什么呀?噢,原来是苹果啊”!其次是言语支架。言语支架是指尽量用更丰富的语句来回答孩子,例如,介绍瀑布时我们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或许孩子没办法理解,但是每天一点儿小小的积累都会换来孩子巨大的进步。最后还要介绍的一种方法是减少代词。或许在成人的眼里,代词的使用轻而易举,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知道“它”“这”在对话中意味着什么,但是对孩子而言,代词会令人迷惑。达娜·萨斯金德说过:“孩子接触到的语言环境越丰富,那他听懂词语、掌握词义的能力就会越强,还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心应手地运用。”

3.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是指亲子的沟通尽量是一个有来有往的闭环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实现这一目的,比起简单的类似“是”或“否”的应答,多使用几句“是什么”“怎么办”来引导孩子说得更多,尝试独立思考。

4.关掉电子设备

随着如今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经常用电子设备来安抚吵闹的孩子。可是我们要认识到大脑的特殊性,大脑离不开社交互动,孩子只有在社会回应和社会互动的环境中才能更快速地学习运用语言。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利用现实世界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运用二维的动画。

除上述的方法外,还有一个小细节需要再强调下。我们不否认孩子喜欢父母用带有较慢的语速、较高的语调和较夸张的语气说话。这类方式的确会更易于孩子理解我们所想表达的内容,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要为了和孩子更好地沟通而采用一些过于“儿童化”的方式,如过多使用叠词。尽管叠词的使用让句子变得朗朗上口,更令孩子易于接受,但是这种方式并不符合成人的语言形式,因此不利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的语言发展。

(三)多语言环境下孩子的语言

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障碍是指孩子未获得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语言能力,有良好的非语言能力且并不是由其他已知神经发育疾病造成的。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如儿化音丰富的北京话,充满“调调”的上海话,相声里常见的天津话等。孩子也难以避免地暴露于家庭多方言环境下,不少父母会担忧,孩子以后能够说好普通话吗?研究发现,从出生到3岁暴露在方言和普通话混合的双语环境下的孩子处于“普通话沉默期”。3岁以后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普通话暴露增多,孩子的语言模式开始以普通话为重心,之后普通话水平明显进步并成为强势语言。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后,所接触的环境大多为普通话环境,在这一阶段,孩子更多地接触普通话,因此,家庭方言环境对其语言能力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父母还会担忧孩子长大后是否会出现普通话不标准的现象,如前后鼻音不分。从发音习惯(如卷、翘舌)来看,很多地方的家乡话和普通话根本就是两种语言系统。如果学习两种语言都向口音最正宗的人分开请教,我相信孩子最后就会说得都很好,比如,父母和老人用标准的方言与孩子沟通,老师用标准普通话和学生沟通。反之,如果家里父母和老一辈因担忧孩子普通话不标准而不讲方言选择讲“地方普通话”,也就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反而会令孩子说出不标准的普通话。

因此,父母可以放心和孩子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 HjH+8Qdeg7mpz6hgnql6F3QYL50LM5sRHieLymCvv3OeahtD9F2Pg2UxgeASGgm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