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心旅伴的定位

心理学应用到不同领域的过程中,存在着跨界的现象,这个跨界还包含理念的跨界、文化的跨界以及技术的跨界。心理学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时,便需要跨界的“桥梁”,其作用好比下坡太陡需要台阶,上楼太陡需要梯子一样。当心理学应用到旅游的领域,其中的“桥梁”就是技术。

心理学应用到旅游中的技术,根据情境和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比如在原始森林里上树,就地取材最好的工具可能就是藤条。所以,心旅伴中的心理技术是实现目标的手段,那么心旅伴的心理导游便能针对当下的环境和成员们的状态,采用最为合适的心理学技术,再借助大自然的文化力量,开展各种主题的活动,甚至可以创新出更适合心旅伴的心理旅游技术,这样心理学和旅游的跨界问题便能得到解决了。

心旅伴即心理学与旅游的结合,但是如何定位这其中的重点呢?到底是“心理学+旅游”,还是“旅游+心理学”?若是“旅游+心理学”,则以旅游为主导;若是“心理学+旅游”,则以心理学为主导。部分心理学从业人士对心理学在某个方面的应用时的定位问题,持有一种自大或者高傲的态度,导致这些从业人士在开展研究或工作的过程中,持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如果保持这种态度的话,笔者创办的“心理学+互联网”就成了心理学主导,“心理学+社区服务”也就成了心理学主导,“心理学+企业服务”最后还成了心理学主导,这就成了心理学为主和其他研究方面为次的问题。

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人员真正应该持有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去推动和服务于原来做的那一项工作,比如说“心理学+社区”,它还是社区服务;而“心理学+企业”还是围绕企业的绩效,不是围绕心理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发展企业的绩效所用;同理可知,“心理学+旅游”还是重点在于旅游而不在于心理学,最多只能算作旅游心理学或者心理旅游的概念。这便是在讲解心理学在旅游中的应用之前,需要先整理清楚的定位问题。结合这里所说的心旅伴的定位问题,以今天的视角去解析上述2006年本会初次的尝试,能发现在这第一次的实践中,笔者团队的心理学工作人员还是端着的,没有以旅游为落脚点来进行心理学相关的探索,大家当时还是以心理学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还是心理学做团体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与服务领域、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持心理学的“自我”呢?心理学到底是主导者的角色,还是从属者的角色呢?如若没有澄清透彻,那就可能让工作者们在实践中陷入困惑、冲突和迷茫。

心理学的从业者们有一个愿景,想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各个社会人群中,这是笔者自身的一种情怀,也是心理学从业者们的价值所在。但若心理学知识与技能不能被应用在社会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中,只是被束之高阁,只是埋在纸堆里纸上谈兵,或者只是心理学人们的自娱自乐,只是存在于研究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理论著述里,而不考虑心理学人的价值所在,也不考虑心理学是否服务于这个时代和社会,那么,心理学的价值也就成了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流,而从事心理学服务和研究的人也就不可能体现出其价值了。

要想体现心理学的价值,就要让心理学服务于各个群体,应用于各个社会方面。那么在应用过程中的定位方面,心理学和心理学人就必须“放下自我”,主动融合进所要服务的领域。因为要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其他行业或者群体,那么就需要心理学的从业者有服务的意识和奉献的精神,以所服务和应用的行业和群体为主,收起研究者的自大和自傲。

反之,定位不对可能会导致心理学工作者“水土不服”。如果心旅伴的心理导游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放不下身段的心态去做研究或者服务工作,就会跨不过去跨界的槛,就可能出现跨文化的不适应现象,那么工作的效率和研究的成果也会大打折扣,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文化跨界不顺利导致的“水土不服”。

定位不对还可能导致对方行业的抗拒和排挤。如果心理学工作者保持高傲的态度,藏着掖着而不主动去融合于想要服务的行业,还在认为心理学高深且不落凡尘,以治疗者看待精神病患者的态度自居,认为其他行业和群体都有毛病,以拯救者的身份开展工作的话,那么,无论是社区、企业还是旅游领域的群体,都不会接纳这样的心理学工作者。可能在他们看来,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根本与他们毫无关系,那与这样高傲的心理学人结合就更没有必要了。

所以,心理学的工作者要做到主动融合,放下“自我”,态度谦逊,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举例而言,心理学工作者们给旅行社的一群导游上课。按照导游们的固有认知,他们可能对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没有客观而确切的了解,也不会联想到心理学与旅游之间会有何种关联,也无法认同心理学的知识技能会让他们的工作如虎添翼,这些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所以首先从理念和认知上,双方可能就出现了一个认识不匹的问题,刻板印象会让导游们认为此刻的培训是心理治疗,而他们自己被当作了有心理疾病的人,而并不认为心理学可以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也不会想到心理学知识能开解内心,让自己在工作中的幸福感更强。

以心理学与旅游相结合的定位方法来探讨,心理学的工作者们必须放下“自我”的高傲身段。以上述给导游培训的例子来讲,心理学者们要以旅游这个行业的角度跟导游们深入沟通,去提问或去做调研,以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不是站在自己主观的视角来鄙视其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从业者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是下列这些:你们做导游的工作内容包括哪些?你们在做导游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一些心理冲突?游客高兴地来旅游,却为什么最后会败兴而归?导游们怎么看待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冲突问题?这样的一系列提问,让心理学工作者们站在导游们的立场和角度,互相之间做深度的沟通,去讨论导游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了导游们一个新的对待工作或者对待游客的视角。这样或许可以给导游们一些启发和建议,这便是心理学融于旅游的意义和价值之一。

是“心理学+旅游”,还是“旅游+心理学”?是主动融入进去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答。这个定位方式的玄奥之处就在于,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心理学主动融于旅游,以旅游为落脚点,看似心理学是被动的,实际上心理学抓住了影响旅游行业的主动机会;而如果心理学工作者自持高傲地端坐着而不行动,看似掌握主动权,然而不会有融于旅游这一行业的机会,结果反而是被动的。被动和主动,这是辩证发展、互相转化的两个状态。表现在人与人的互动活动中,就好像甲乙两个人的争论,如果甲方非要得理不饶人,可能到最后甲方反而没有了理;而如果甲方不是老想要讲理,可能最后甲方反而是有理的。越是极力解释,越是标榜自己的正确立场,越是极力证明自己有理,有时候越是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fvtLQj0JbPZrQs3IoyHUcMa57nkoaauN04wpkbMFeI2SMlv0KEPJ2cIWCxzAU/4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