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心旅伴的由来

(一)心旅伴在理论上的萌芽

心旅伴实际上是由众多方面融合而产生的,包括生态心理学、旅游、具身认知心理学以及进化心理学等。其中,在生态心理学的主导影响之下,具身认知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捋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融合,再加上进化心理学的推进,才有了比较成形的心旅伴(心理旅游)的概念。

1.进化心理学的推动作用

进化心理学能够帮助解答人类在旅途中的一些与进化的人类情绪、习惯、行为有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心旅伴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在与大自然互动的体验中,实现了人类自身的演变和发育,当代人类的一些心理的社会功能,都是由体验不断进化而来的。小孩子去郊游、去野炊或者去野外随便走走,他们在河边戏水,跟鸟儿飞出鸟笼的样子差不多,这都是在解放天性,这里的天性是进化而来的。而人类骨子里对野兽或者蛇类的惧怕,也是由远古人进化而来的,我们基因里的意识就是蛇是危险的、致命的。

人类的文化基因和进化基因中有一种恐惧基因,这种恐惧是有指向的,告诉人们哪一类事物有危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仅是心理的创伤体验,而且是文化创伤体验。在没有被蛇咬而突然见到草绳的情况下,人类的第一反应也是害怕,因为草绳的外形让人联想到蛇之类的颇具毒性或者攻击性的动物。这是受到了人类进化基因的影响。既然我们进化的基因中有对一些事物持有的本能的恐惧感,那么同样也会有人类与自然互动的体验功能,比如美感。但是当下的很多人都习惯了宅在钢筋混凝土的家里,大部分人很少去户外或野外赏景,从进化规律来看,这是不太利于健康和发展的。

2.心旅伴的建立过程

(1)心旅伴潜伏期

很多好的理论或者事物往往是跨文化、跨界的以及融合的。比如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其一生都在研究怎么通过生物性的杂交(不是化学转基因),培育出高产且生存能力强的水稻。在这一过程中,他先选定一些已知的优质稻种,然后在野外找野稻,再一一结合、种植、收获、检验,最后才选出了产量高、生存力强且口感好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先生培育杂交水稻这样的探索之路,迁移到旅游心理学的诞生过程上,也一样适用,因为它们同样是一波三折、充满挑战的历程。2006年,笔者的本会团体开始探索心旅伴(最初叫作心灵成长之旅);之后到2010年,这几年的时间是心旅伴的潜伏期,是一种在实践摸索中酝酿理论的时期。

(2)心旅伴的成立期

2010年,笔者的团队意识到,心理旅游能以更具深度的方式进行开展,于是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相关消息,招募了约30人,组团开展一系列的、具有成长性质的、有拓展主题的心理旅游活动。通过在报名名单中进行筛选,这次活动集结了各路心理学的爱好者和各行业的精英,他们对心理旅游的执着和热爱更是增强了笔者本会团体的心理动力。

而且这一次的心理旅游项目与以往不同,这些不同之处表现在:

①正式提出了“心旅伴”这个概念。笔者思索之余,想到旅途中这样的旅伴那样的旅伴,都不如心灵的旅伴。所以,在旅行中成长,就是心灵旅伴在起作用,这个旅伴可以是外界的旅行陪同者,可以是一段话、一本书、一个故事或者一首诗词,也可以是一座大桥、一片海滩、一湾清泉或者一座巍峨的山峰,甚至可以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凡是能对心灵起到触动作用的都可以称之为心理旅行的伴侣,都可简化为“心旅伴”,这就是笔者理想中的定义。

②以心灵成长为目的。这次活动是自主组织的,不受制于企业中员工拓展的框架。以前做的成长之旅项目大多是进行企业的员工心理素质培训,要围绕着企业合作方设定的目的,但这次笔者团队面向社会自主招募30位成员,历时12天,目的地包括拉萨、内蒙古等地,更加地系统化,更有自由度,探索过程也更加深入。

(二)心旅伴在实践中的缘起

1.团辅在员工旅游中的小试牛刀

2006年,笔者组织心理学团队开始探索心理学在旅游中的应用。2006年,笔者开办了一个华南地区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班,是在华南地区开过的九届培训班其中的一届,这届培训班上有三位学员的身份比较特殊,都是来自各行业的精英。第一位是某跨国丹麦独资企业的HR(人力资源总监);第二位是羊城之旅旅行社分部的一位部门经理;第三位学员是当时大型拓展训练公司——人众人拓展公司的拓展训练师。

2006年,随着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在企业中的流行,很多大型企业都已经有关心员工的心理体验和保持员工心理健康的意识了。这位HR通过这一届团体心理咨询训练班的培训,联想到其公司目前的需求,提出为该公司做一次深度的内训,而且是陪着员工边旅游边做团体心理辅导。该公司的团辅需求背景如下:每年该公司均会组织员工参加一个年终的福利旅游,旅游期间有美味佳肴可以畅享,有名胜古迹随意游览,基本都是去周边的邻近城市做一个历时两三天的短期旅游。

但是这种纯粹的旅游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进行心理排解或者素质提高的要求,故邀请笔者的团队来进行一场为员工定制的团体心理辅导。团辅的要求是:内容适宜,任务不要过多过难,要让公司的员工在旅游放松的同时参加团体辅导,增加公司员工的集体凝聚力,排解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并且增加其工作信心,提高其思想觉悟。所以这是一次福利和教育并存的员工团体旅游。

以此为基准,笔者的团体咨询团队精心设计了一套适宜的团辅方案。有了这位拓展训练师的邀请和提议,再加上培训班里的这位羊城之旅旅行社经理的专业策划,直接为接受团辅的员工们设计了一条旅游线路,之后具体的旅行细节都交由旅行社安排,另外的培训班学员搜集和策划一些方案,由笔者做总导师。计划敲定,笔者的心理咨询工作室,与旅行社和该公司签订了相关的三方协议,这份协议的签订,正式拉开了笔者进行“心理导游”的心旅伴活动的帷幕,也为笔者的首秀奠定了高水准的基础。

2006年,这次旅游团辅的目的地是佛山南海山水市,属于佛山地区的侨鑫度假村。旅游度假的地点位于森林公园里的独立别墅群,这里的休闲项目应有尽有,完全能满足员工们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的要求,而拓展训练基地的硬件设备也很齐全,甚至还有野外真人版CS狙击项目。所有的硬件设备,包括户内的、户外的,都是高科技,让人十分享受。这短短几天的旅行能让员工暂时抛开生活的烦琐杂事,尽情放松。

2. 团辅流程

回顾一下当时的团辅流程:

主题

公司员工的心理调适。

时间

3天,非全天候。每天上午2个小时,其中1天下午2个小时,安排团体辅导和户外拓展;3天的晚上都有自愿参加的个体心理辅导,非强制性;剩下的2天下午,员工们自由活动。

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户外拓展,以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为主,没有真正地跨界到旅游领域。

流程

(1)团体辅导方面

员工当晚便入住妥当并开始了度假时光。员工一共90多人,每组9到10位员工,共10组。笔者选定了10位优秀的团体咨询助手,分别担任10个心理咨询小组的组长,他们带领着这些团体,进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咨询和辅导。

(2)个体咨询方面

个体的心理咨询时间定在晚上,员工参加与否都是自由的,10位心理团辅的组长分别在不同的房间里等自愿参与个体咨询的员工,笔者接待的个体咨询的对象是公司管理层人员。咨询的内容包括谈心事、心理调适或者解决隐私方面的问题和疑惑等。因为该企业是一家外资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偏高,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接纳程度和认识度也高,所以个体心理咨询的环节也是有部分员工积极参与的。

(3)户外拓展方面

第三项就是户外拓展。当时户外的拓展训练比较流行,主要内容是团队建设。笔者的培训学员中有一位是户外拓展专家,很顺利地带领几位组长开展这项拓展工作。

资金投入

该外资企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非常重视,这3天的项目共耗资20多万。

收获

(1)心灵成长之旅。这次活动让笔者体验到带着心理学去旅游的神奇感觉。除了想到心理旅游这个概念,笔者团队当时还称这次旅游为心灵成长之旅。当时带队的宣传牌上面还写着“心灵成长之旅”,心灵成长之旅是当时比较前卫的一种模式,这一概念虽然还不是“心旅伴”,但却像是心旅伴的前传,也是心旅伴发展的底蕴和基础。尽管那个时候,笔者做得还不够成熟,但开端是良性的。

(2)动力发展曲线图。笔者团队在设置这个为期3天的项目时,将方案构思和整理成形的讨论在会晤过程中,依次给助手们解读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动力发展曲线图。团辅过程中成员内心的动力发展涉及以下问题:初始阶段需要保持何种水平?成员们的心理状态应该处于何种状态?后续的活动如何启动?后续的活动应该选择哪些内容?讨论之后,团队合力画出一个为这个3天旅游项目定制的动力曲线图,时间跟着这三天的设计活动线向前走,这期间的团辅活动基本上按照事先规划好的动力曲线图来把握进度以及推动员工心灵成长。这一实践证明了,如果在设计课程方案、团体方案的时候,完全地按照这个动力发展曲线图去设计,那么就会对整个活动的进程有一个精确的掌握,即可以知道什么时间点该开展什么性质的环节,以便使团体的成员逐步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心理动力状态,最终就能使全员心灵成长。

动力发展曲线图能将团辅的环节细化到什么程度呢?举例来说,某个时间点的某个环节中做什么活动?这个时间点团体的场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团体中的成员大概可以有多少人能够自我暴露并进行情感宣泄和疏导,而在此过程中,自我暴露的成员很有可能会控制不住情绪而流泪或失声痛哭。这些动力发展曲线图能把一场团辅安排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这次的实践奠定了一个动力发展曲线图在团辅中得到更多应用的基础。后期所做的这方面的完善工作,就是这个团体动力曲线图技术的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应用。

总结

所以在这次的项目中笔者能发现什么?那就是:所有的创新和最初的理论的概念和观点,都是在之前的一次次不经意的探索中获得的。如果笔者没有这次为期3天的项目的探索,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心旅伴;如果没有那次在旅途中给员工做心理辅导的经历,也不会有笔者独创的心灵旅游这样一种服务模式;如果没有那一次的多种方式结合的心理探索,也不会有后来初具体系的本会团辅,至少不会那么早就建立成功;如果没有当时的会谈和即时的实践验证,团体动力发展曲线图这个团体动力学的概念也就不会形成。当然,也许没有那次旅游中的团辅,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让笔者形成其他的新思想。这次的实践让笔者尝到了甜头,从此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想将心理学应用在旅游中的种子,只是当时没有很强烈地意识到这颗种子可能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事实上,这颗种子不容易埋下去,因为当时笔者的团队,意识还停留在“心理学+企业”的点上,当时的这个概念已经成型,固化思维让我们将项目的性质定位成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就是纯粹的野外EIP,那时候没有想到将心理学应用到旅游中这件事。

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一下子延伸到旅游上面,确实是比较难以办到的,除非是有像笔者团队上述所做的项目为引子。因为旅游是一个属于文化方面的概念,而在企业中做心理学培训,那是属于教育的概念,从教育的概念跳脱到文化的概念,这个过渡,如果思维不发散、想法不灵动的话,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转换过去的。举例而言,一条河和一片草原中间夹着一座大山,若要将河水引到草原去灌溉牧草,没有中间的设备或者大自然的搬运是不容易办到的。如果是借助自然现象进行西水东引的话,那么河水必须得经过日头暴晒蒸发成云彩,云彩飘到草原上方下雨才能实现灌溉。所以在心理学的服务层面上,要拥有这种灵感来进行联结,产生灵感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再者,要经历不同的心理变化才有可能拥有创新的成果。

(三)旅游已成国民休闲的常态

旅游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人们在业余时间进行休闲放松的一种主要方式。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时,不一定会求助于心理咨询,目前的心理咨询的普及程度和公众接受程度也还没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也可能不会去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和自我改进。在大多数人看来,求助意味着示弱和暴露缺点,被求助的对象也不一定能帮忙疏导,所以大家不太可能主动去寻求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的帮助,甚至也不太接受他人主动的帮助。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民众不太会主动去做自我成长,而只有少数人才会在一生当中走进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和自我实现。

所以学习心理学的人主动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去探索内心、去向内求索生活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行为,可能在大众眼中是多余的、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更有不理解的人会认为这种探索充满了神经质的气息,用通俗的话语表述就是“脑子有毛病”。但实际上,芸芸众生,任何个体在一生中都会有生活琐事的困惑和人际关系的冲突,甚至有自我认同的危机,这些问题都可能造成其情绪上的高低起伏。可能一个发生在外部的冲突事件,会刺激个体内心导致其在心理、生理或者社会层面的失衡,最直观的体验便是内心痛苦、身体不适或者人际关系紧张。

人们失衡之后会如何调节?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从业者、精神治疗服务人员、精神卫生工作人士以及一些有信仰的人,他们可能更多地会往内心走,会去求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部分人是向外探究,一部分人是向内求索,而社会中其他个体,上面说的内求外索这两条路都没有走,那么可能走的就是第三条道路——儒家之道。

儒家之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而崇尚儒道的这一部分人,通过自省、慎独、学习以及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做一些有助于自我提高的事情。在此过程当中,其内心从失衡状态调整到平衡状态,达到平衡后,再去自省、慎独、学习和实践来超越自己,寻求超越的过程中,内心可能再度出现新的失衡状态。然后再次通过做一些事情来调整到平衡状态,如此循环往复,久而久之,进行上述操作的个体,其人格和心性就得到了磨砺,而当其自我的成长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该个体便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除了上述这三类内求外索的人之外,还有很多普通人,他们在心理成长的道路上,上面的三条路都没走,既没有走笔者的心理调试和精神治疗的第一条路,也没有走信仰宗教或者自然的第二条路,也没有走不断地实践学习这第三条路。那他们走的是哪条路呢?他们走的是游历之路,即通过出游,看看风景散散心,来达到释放压力、放松身心的目的,这是时下比较流行且解压的国民风尚。

其实这股风尚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人们是否经常旅游尚未可知,但据部分史册记载和相关的文学作品显示,古人虽然不像现代人那样有“空中飞人”式的旅游体验,但也有开展一些郊游的活动。以古代的王公贵族和皇帝们为例,他们常常出行或者郊游,偶遇风景绝佳之宝地,遂就地建造行宫或者山庄,这也是一种享受旅游的方式。古时达官贵人、王侯将相们建造的那些行宫或山庄就成了一些名胜古迹,成了现代人去游览、瞻仰和膜拜的景点,这些景点的存在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过去人们已经有了旅游这样的活动和爱好。 XcXv2CwLB7GT7pSroWQPmxDYfY2f2lZRn4Hcum5RohEKFQi1+mqTDlk70h8sB3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