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吉剌部是十二世纪前后蒙古草原上较大的游牧部落之一。这是一个聪明能干,高雅富贵的部落,以盛产美女而闻名,蒙古部落的男子都以娶到弘吉剌部落的美女为荣。弘吉剌部族是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的故乡,后来发展为整个蒙古族的圣地。这个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十分繁荣,与当时成吉思汗部落常常过来采购有关。弘吉剌部有许多的“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译成“脑包”“鄂博”,意为木、石、土堆,即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如今虽然整体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呼伦贝尔草原上也能经常见到敖包。敖包原本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地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那次去弘吉剌部做心旅伴,其中有一个活动安排的就是祭祀敖包,但是在活动的时间点到来之前,我们有意避开广场中的这个敖包,也不鼓励成员们提前私下里单独去参观敖包,因为要设定一个专门的时间点,集体用非常庄重的仪式来完成这次祭祀活动。心旅伴需要考虑到活动给成员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性,普通的游客不在乎这些,那就可以在成吉思汗广场随便参观敖包,但是心旅伴的游客们最好在团体活动——祭祀敖包的时候首次接触到敖包。所以心理导游可能会对成员们交代:广场上的敖包大家不用急着去参观,敖包在这片草原上是最常见的文化符号。或者表现得若无其事,然后一路上看到有敖包的地方都只是淡定地路过。最后专门找一个时间点,集体去敖包处做活动。
回忆当时第一次集体在敖包外面的空地上做团体活动的场景,那天阳光很烈,温度高到可能会让人中暑的程度,所以决定将活动往后推迟,毕竟安全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有的成员的身体实在扛不住,所以大家最后进去一个蒙古包里做室内活动。之后又在蒙古包参与蒙古包主人举办的全羊宴。
前面播放的这个20分钟的视频内容是祭祀敖包的一个大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生命中的贵人”这个主题的技术体验,当时做的是心理导游培训团体,所以参与的人本身也是心理导游的学习者,同时又是作为游客的体验者。
按照当地的祭祀习俗,大家先围绕着敖包转了三圈,之后,我们对敖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做了解读。第二届心理技术研究生班的学员在现场一排站好,每人对着敖包,向自己心中的贵人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敖包作为见证。当场很多人都流露出了对父母的感谢、遗憾或者别的情绪,团体成员是一起对着敖包讲的,结果全都哭了。这样的仪式化的情感宣泄之后,大家的内心会有一些成长,这是很好的。
敖包祭祀的这个与贵人对话的环节中,有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在推动着成员们往内心走,这就是文化动力的助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心理导游只需要稍微再投入一些常规的旅游心理技术,这个技术表现出来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
具有仪式感的那个敖包祭拜的整个场,都给人一种神圣感。反观现如今,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但大部分的人都很浮躁,生活的节奏太快了,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在极速变化,比如说流量明星、网红达人、爆款、快餐恋爱、碎片化阅读、高离婚率、高自杀率等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都让人们感到迷茫和焦虑。如果我们把这些快速的、极简的生活方式偶尔改变一下,是不是会回归到传统的仪式感的生活中去,会不会能让人沉淀下来?会不会能让人找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和回归?有一些有裨益的仪式,也许可以被我们拾起,人们可能通过这些仪式,将注意力放在对当下事件的心理认同上,这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传承的文化的动力。如果能将一部分仪式在当今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恰当地继承和发扬下来,那么,先贤和祖先们留下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力量,也能促进我们这些后辈更好地去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
在草原游牧的民族,其文化与农耕社会的定居文化是不同的。草原文化中,牧民以放牧为主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其居住地是随着饮水和牧草的变化而迁徙的。农民的庄稼种在地里不会移动,但牧民的饮水和牧草情况会随着季节和消耗情况而有所变化,如果今年这块牧场的雨水好,那么这块牧场的饮水和牧草就能满足牧民们的放牧和居住需求,那么牧民就会在此地定居。如果某一块牧场无法满足牧民的居住和放牧的要求,那么牧民就会迁徙到下一个合适的居住地。草原辽阔,指示物或者标志性建筑不多,草场时常变幻模样,牧民们为了给自己的路线做标记,就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半丘陵地势起伏的高地处,选择合适的地点放一些石头、木块之类的指示物,长此以往就堆砌成了敖包,这些敖包就类似于海上指引渔民航向的灯塔,能指示牧民出去和归来的方向。敖包为草原人民指示回家的路,见到它,草原人的心里就有安全感,就有回家的感觉,所以草原人民愿意亲近它。敖包一开始指示的是物理上回家的路,后来它慢慢地就变成了指示精神家园之路的形象了,它似乎能够连接到牧民们的“长生天”,能够连接到他们的精神家园,当草原人民迷茫和困苦的时候,习惯去敖包进行虔诚的祈祷和倾诉,这样似乎就能找到心灵的回家之路。
敖包是草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图腾,这个图腾也是蒙古族部落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关于敖包的文化,有一首广为传唱的爱情歌曲,叫作《敖包相会》。于是形成了“敖包相会”的恋爱文化,大批的青年男女纷纷前来相会于敖包,这也为敖包的图腾文化抹上了甜蜜的色彩。作为心旅伴的旅行团,我们众人走进了蒙古的草原文化,也深入体验了敖包的图腾文化,这种庄重感能帮助人们养成对文化、对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能体验到这其中蕴含的力量对于自身心灵的滋养。
所有的文化符号,一开始都是有物理层面的功能性的。人们现今祭祀的很多神和很多代表自然崇拜的文化符号,它们都与信奉他们的人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举例而言,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中国沿海人民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也会立妈祖神位供奉,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妈祖是“护航女神”的化身。
关于妈祖的人物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妈祖本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女孩,她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她28岁那年,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授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最后,渔民们内心对平安的渴望与对航海中灾难事故的恐惧心理升华后,将妈祖奉为护佑航海人的精神之神。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图腾,之后与宗教信仰的力量结合起来,最后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文化性质的妈祖文化。所以说,基本上所有的文化图腾在形成之初都是功能性的。比如人们在一棵古树下许愿的同时,会在树上系上一根红绳,绳上挂一块写着祈求家人平安的牌子,后面大家都来祈祷,都来系绳子挂牌子,时间一长,参与的民众一多,这棵树就成了一棵许愿树,最后就会变成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
从功能性到精神性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文化符号,最后两者再融为一体,既有功能性的实际作用,又有精神上的寄托和疗愈作用。敖包也一样,开始有指示方向的路标功能,后来就变成了蒙古人聚会和联络感情的最佳场所,草原人民过节过年都要去敖包开展牧民的活动,青年男女谈恋爱也都要去敖包相会。
仪式感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不管是在我们的小学时代、中学时代或者成年时代,记忆中印象深刻或者触动很深的,有很多都是那些仪式感满满的事件。再者,关于敖包这个文化符号中蕴含的文化动力,也是和大自然的力量一样,有一种推着游客往前走、往内心走的助力作用。在有图腾文化的地方旅行跟在普通的地方旅行,会有在文化动力上的这个巨大的区别。
所以说,在文化氛围很好的景点,比如说成吉思汗广场的这个敖包面前,再加上仪式感的活动,加上相应的旅游心理技术,成员们就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就能真正地在旅游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