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论心理导游的自我修养

(一)心理导游的多重身份

本节讲述的这段视频是当时在游船上泛舟呼伦贝尔中俄边境的一条分界河的记录,这条河的一边是俄罗斯,另外一边是中国,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景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着心理导游的自我修养问题来阐述,这个话题在前文的某些章节也有提及,在此做更加深入全面的探讨。

1.民主——让游客自己做决定

提到这个坐船的事件,笔者联想到,有时候坐船这个游玩项目的费用没有包含在先前游客缴纳的费用里,由于有些旅行团收费较少,旅途中很多景点的消费不可能包含进去,这样大家会对后续参与项目时需要另外掏钱有异议,这个时候心理导游怎么去做舆论引导也是个很重要的技术活。如果舆论导向做不到位,最后,游客们不花钱坐船,也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不好的体验,有的人会感觉受欺骗,也有人会后悔过来旅游,有的人过后可能会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包袱扔给旅行社和服务团队。

所以,在任何一类事情的处理上,心理导游要尽量秉持着民主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公事公办,而是要让游客们在感觉到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心旅伴的性质是心理成长,关注的焦点在于大家的内心体验是不是正向的,主要的目的是让成员们通过心理成长发现自己,而不是纠结于买不买门票的这类琐事。

2.心理导游是观察员

韦老师:现在请启老师谈一谈看完视频以后的感想。

启老师:本人参加过那次泛舟活动,内心有着美好的回忆。身处在中俄两国国境线上的这条河中,我心中满满的爱国情怀。这又让我想到前两天,也就是12月13号“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了,这些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当时一去到那个景点,首先我想到的是俄罗斯这个国家,曾侵占过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其中的慷慨情怀油然而生。

通过视频里的爽朗笑声,大家就能感受到其中欢乐的氛围。其中有一位早已经退休的马老师,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的心态特别年轻,很有活力,就像18岁的少年,在游玩的过程中全情投入,忘却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展示着青春年少般的探索欲和伤春悲秋的情怀。这样的放空状态,让大家能从大自然中汲取到很多的能量。在这样一个取景非常有氛围的地点,我们心旅伴做了一个活动,主题是写下自己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的故事,当时所有人都很投入,活动发展到后来,有人回忆并悼念逝去的亲人,于是活动主题进入更深层次的与逝去的亲人或者朋友告别的仪式,大家很虔诚而庄严地闭眼冥想。

韦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一个主题的微调和深化,也是由于心理导游作为观察员这个角色应该要做到的随机应变式的反应,旅游心理技术只是工具,活动的既定主题完全可以因为场中的氛围和成员们的即时需要而做微调,旅游的观光车完全可以根据游客们的要求而停下来,心理导游完全可以在一个特殊的景点做临时而适合的体验活动,这些改动,都是因为心理导游有足够的观察力。

3.心理导游也是体验者

共情力高的心理导游,既可以在主持主题活动的时候对成员的表现和状态进行观察,同时,心理导游也是成员中的一位,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体验达到自我成长。如上述实例中,这位心理导游在活动中共情到了爱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是作为成员的体验者;后续从内心体验的状态中跳脱出来,在去观察别的成员的投入程度和对提议做主题微调的过程中,心理导游是观察员。

心理导游作为体验者的精神状态,是非常投入的一种状态。所以当团体成员都走进自己内心的世外桃源的时候,心理导游也走进了自己内心的世外桃源,至此,心理导游一些真实的情绪就出来了,但深度投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很有可能难以走出这一状态而无法回归到心理导游作为观察员的角色中去。举例而言,在白桦林中画画的那个主题活动中,身为心理导游的韦老师就深深地投入那场深度体验之中,体验过后为了平复激动的情绪,将控场的任务交付给现场的一位资深的助手后,独自做了情感宣泄。这样的情况,偶尔出现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出现的频率过多,没有做好观察员和体验者之间顺畅的角色转换,则可能会影响活动的进程和质量,所以这也是心理导游需要做到严格的自我控制的方面。

(二)会心状态

心旅伴的团体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使人获得成长。以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看,是让游客们与时间同行,不再急于去解决问题,沉浸于当下的体验,挖掘其感受到的内涵,故此不畏过去,也不惧将来,是以有人在这种全情投入中达到内心的巅峰体验。而若以人本主义的会心理论而言,其注重人的真善美的力量,这和儒家性善论的思想是一致的。

1.借助外力

(1)借助身边人的力量

人本主义认为,只要找寻到了内心最善良、最真诚的自己,就可以去实现自我的超越和成长,所以前期,人们所要做的就是会心。会心的形式,是与他人的心灵之间的交流,这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那么何为借助外界的力量呢?以爱情心理学为例来说,爱人也是一股外界的力量。他人身上有我们缺乏的气质,我们可以从对方身上学习优点;贵人也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外界力量,在机遇、学识和为人方面助力我们。这是两大通往会心状态的途径,会心状态最终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所以这是借助与他人相遇而最终与自己的内心相遇。

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人本主义的会心状态也就类似于积极心理学的福流状态,这种状态也是一种高度体验的境界,想要达到这种福流体验不要过多地借助强烈刺激对感官的作用,而是要从内心自发的小宇宙中去进行体验,这种体验的最高的水平,宛如光速穿越时空般的流动感,有助于我们的自我成长。

(2)借助导游的既定模式

探讨一下心理导游和普通导游之间的关系,之前都是将焦点聚集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上。

普通旅行团的导游,在带团玩转景点的过程中,会讲一些景点的历史和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不同的导游,其服务质量也有所不同,好的导游会尽职尽责,而不好的导游可能会讲得潦草粗糙一些。这里的好与不好,包括其态度、意愿、能力、知识渊博度,也包括其与游客们建立关系的能力,如果导游和游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可能在服务的过程中会更尽职尽责。

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心理导游要能够和一般旅游团的导游一样,在讲解景点知识、文化符号和历史故事的时候游刃有余,如果能够将旅游心理技术和一般导游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加上一些补充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方面的内容,那么,心理导游的服务便会更加的专业和完整。所以,心理导游不要走固执路线,不能和导游完全不搭界,要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然后再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导游,这两者如果能够结合起来,效果就会非常棒。

心理导游在探索的过程中,开始的阶段就是要走一段导游们走过的路,这就好比开车行驶在没有路的地方,那就沿着前面的车辙走一段路,这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一个原理。所以,如果想要做一位全能型的心理导游,那么首先要加入普通导游的培训机制之中沉淀和磨炼,等能够单独带普通旅行团的时候,再接受心理导游的培训和学习,将这两方面的能力锻炼得炉火纯青。最后就是一步步地带心旅伴的团,在验证自身的同时,也帮助团体成员成长。当然,还有一个更具效率的方法,那就是对优秀的、有意向的导游进行心理导游的培训,这样也是一种快速的产生心理导游的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心旅伴的旅游团作为一个成员之间深度链接的团,总体而言会更加守时、高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心灵探索的技术上,因为专门购物的时间是没有的,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就用在有意义的体验与分享中了。如果心理导游对景点不是很熟悉,或者是很熟悉但是需要更数据化和系统化的讲解,那么也可以邀请普通的导游进心旅伴的团体中进行讲解,在其关键的有价值的部分讲解完毕之后,心理导游便能稍做文化与意识上的补充,进而进行旅游心理技术的运用。而导游在心旅伴的团队中浸淫良久之后,受到心理导游的影响,他也会有心理导游的思维和行为出现,可能还会帮助心理导游出谋划策,在一些环节做一些带领和分享的行为,这实际上就是该导游和风景文化的符号链接上了,也和心旅伴的心理导游和团体成员的内心链接上了。

再谈一谈关于理解的话题。心旅伴的团队时常在做主题活动时,在开阔的物理场地里,团体成员们在全情投入做分享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情感宣泄痛哭流涕的场景,有时候的技术会充满仪式感,成员们需要集体做一些冥想或者特定的动作,知情的围观居民和游客见怪不怪,但还是有些人不理解,可能会觉得我们哭泣的行为不正常。但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士,作为参与者,我们会觉得眼泪是珍贵的,觉得有触动的人才是最可爱的。所以,遇到不懂心旅伴的人,我们也不会太在意,做好自己的活动和体验就行,也许在一场活动之后,围观的人反而认可了我们心旅伴的模式也不一定,相信心旅伴在做得越来越专业之后,在推向大众和普及的过程中,也会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了解和推崇。

2.赤子之心

过去在做团体的反馈环节并要达到会心状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所有人都打开自己的心灵,允许对方走进来,然后自己也勇敢快乐地走进别人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团体成员保持赤子之心的状态,将自我“变小”,放空自己,全身心投入这些体验技术中。譬如上文提到的泛舟活动中退休的马老师,生理年龄几十岁,却能在活动中保持18岁少年般的心态和活力。可能这个现象在精神分析里会被诊断为病态的退行,但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却是积极的赤子之心的真诚状态,这也与儒道两家所提的初心、本性、本心等观点相吻合。

这个赤子之心的状态,与当下社会民众所提及的“巨婴”的概念也是有区别的,不能把这两个状态混为一谈。“巨婴”的观点代表着一种消极的人性思考,这种思考认为很多人的心理实际上还未发育成熟,当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心理状态时,按照精神分析的解读,这就是退行状态,这是人本主义所不太赞同的。

赤子之心的词解为: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在其他的语境中,有时也指报国、济世之心。现在的用法,多用赤子之心比喻某人纯粹的、全情投入的专注状态。笔者不提倡用精神分析性恶论的背景去解读上述的现象,尽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对人性的看法是消极的。无论是“70后”,是“80后”,还是“90后”,不管到哪个年龄阶段,有的人心中会有一个本真的、怀抱赤子之心的那样一个自我。这不是退行,也不是没成熟,而是一种正常的积极的现象。

但是,心理导游们需要把握好赤子之心的真正意义,如果对其理解有偏差,则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在会心团体兴盛的初期阶段,有的心理导游的学生们在实践操作和带团的过程中,会想尽办法将成员带进一些情境中去。举例而言,某国有一次做企业员工培训,其中有一些内容已经脱离了心理学的伦理,进入一种对人性进行训练的误区中去了,甚至参与培训的一些人因此而精神紊乱。

还有一个出现偏差的情况,即表现出赤子之心的团体成员本身就具有病态的人格,那么这种赤子之心的状态会将其未发育完整的人格激活,这表面上是一种会心的状态,但实际上是精神分析中的移情状态。举例而言,之前被关闭的慧才培训机构,是培训技术熟练老到的一些老师创办会心团体的咨询和治疗机构,那么这里会存在上述所说的弊端。会心团体本身对人性真善美的设定没问题,赤子之心作为积极的技术与方法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咨询和治疗机构中来访者具有病态人格结构的比例较高,长期、高频次地使用会心的赤子之心技术,也会对团体其他成员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言归正传,心旅伴中,我们尽量让所有成员都有达到赤子之心的体验,最后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是有距离、有条件和有关爱的,最终团体解散之后,互相之间也不会对彼此的现实生活有任何打扰,心旅伴的团体和现实生活是有明确界限的。这是本性的表达,而非病态的展现,所以在成员们回归现实生活之时,他们可以将这种在心旅伴中得到的心灵成长和超越变成自己的专属心理资源。比如说,某位成员原本很自卑,对自己的外貌或者成就感到沮丧,但是当他在心旅伴的主题活动中达成赤子之心、走进自己的世外桃源之后,看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美景,获取了积极的情绪和自信,心灵就会得到成长。

那么如何描述成员们在会心状态的体验呢?语言再高深,心理技术再尖端,其实都没有办法将人心灵深处体验到的那份美好完全说清楚。普通的文字难以表达,所以需要艺术化的作品将游客当时的心境与感悟娓娓道来,比如诗词歌赋、画作雕刻、自传游记、吹拉弹唱等,这些多元化的作品,都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们对旅途中那种会心状态的真实描述。

综上所述,心理导游实际上有四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心理导游,即心旅伴的旅游和心灵成长的带领者;第二个身份是游客,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和游客一样去体验景点的自然美、文化美,进而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内心美;第三个身份是观察者,负责旅途中项目的策划和对全体成员身心状态的观察和觉知;第四个是衍生出来的多余的身份,即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就是天真的自己,其来源是心理导游作为游客身份时,通过解放天性、巅峰体验而达到的赤子之心的状态。

(三)优秀心理导游的必备素养

要想让心旅伴的旅行团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心理导游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想要甄别一位心理导游是否优秀,那么便要考察这位心理导游是否具备三个方面的必备素质。第一个方面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能力;第二个方面是积极品质;第三个方面为沟通能力和控场能力。只有具备这几个方面的优良素质,心理导游才能将心旅伴的工作做到最好。

1.专业素养

心理导游是心旅伴的灵魂人物,其带团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场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在不同景点对不同职业和文化背景的游客所做的服务和成长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高质量完成的。这其中心理导游最核心的素质应该是专业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心理旅游环节中心理导游需要完善的一些素养,包括旅游心理技术的运用能力、即兴演讲的能力、各种地方文化的熟知与体验能力、就地取材的能力等。

(1)旅游心理技术的运用能力

旅游心理技术有很多个,在不同的场景中可能侧重的技术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个技术是几乎每一场的主题活动中,心理导师都需要用到的一个技术,那就是共情。共情的能力很重要,因为整个心旅伴的过程中,心理导游都是陪伴着团体成员们的,这个陪伴与普通导游的不太一样。普通的导游主要是流程式地讲解景点的历史文化,然后保证游客的安全;而心理导游是一个全程的陪伴,带着众人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带着众人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用共情的技术与成员们进行真诚的分享。所以共情的能力是必备的核心心理技术之一。

通多对不同的团体成员的个性进行匹配而达到深刻印象的速记能力,这个也很重要。这样就能很快记住团体中成员们各自的名字、长相和性格特征。这个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和活动做到,为每个成员设定一个合适的、匹配的记忆点,这样心理导游在之后的活动设置和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地得心应手。

大量的对技术的储备和掌握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在每一个当下,采用合适的技术,才能挖掘出成员们真正的情绪与情结;在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中进行转换,在什么地方适合用什么技术,这个需要谨慎地筛选和斟酌。在同一个主题活动中,可能会使用到好几个心理技术,但这些都不是随便能做出来的,而是需要心理导游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心理导游在应用中磨炼和融会贯通,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无形之中,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心理导游。

(2)即兴演讲的能力

即兴演讲能力对于心理导游而言很重要,因为心理导游说到底也还是属于导游的职业范畴,带领团队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和历史介绍,进行声情并茂的演讲,运用说话技巧带动团队氛围,这些方面都对心理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演讲培训的过程中,让心理导游们磨炼“三分钟即兴演讲”的能力,要让心理导游知道在什么时间点该说什么类型的话语去引导团体成员。

心理导游演讲的内容包括文化历史性质的、心理学知识性质的、含有启迪意义的小故事以及富有情商的社交话语,因为心理导游会带领各种性质的团体,有亲子团、青少年团、老年团、情侣团、企业员工团等同质团体,也有报名同一个主题而组成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的异质性团体。

(3)对文化的熟知与体验能力

心理导游在带领心旅伴团队的互动过程中,还要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习俗知识,心理导游通过熟读地方志,能朗朗上口、自然而然地为游客们讲述当地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趣事,使整个旅途变得更加有内容。这也能在整体形象上提升心理导游的专业形象,增加团体成员们对心理导游的信任感,从而让活动得到更好的展开。

所以说心理导游还是落地于导游服务之中的,这一方面的服务是基础,即心理学服务于旅游,不是教学,也不是游学,也不是团体治疗,心旅伴本质上就是特色的高端旅游,以心灵滋养为目的的旅游。

目前心旅伴处于起步阶段,团体成员有一部分是心理学工作者,但是发展到向大众推广之时,心理导游面对的都是零心理学基础的人,所以还是要立足于旅游服务,首先将旅游方面的文化服务做到位,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专业的。那么,也许会有人提议,可以去高校聘请专业的教授来讲解和培训,其实这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心理导游是跨界的,跨文化界和心理学界,还有生态学界和社会学界,这其中的文化视角是其根基。

如果在旅行中,没有加入文化的元素,景点往往会变成千篇一律且没有灵魂的亭台楼阁、花园森林和江河湖海,没有文化的背景,一棵树也只能是一棵物理意义上的树,但如果能了解到树的来历和故事,那么树便会变得颇有风土人情。普通旅行团的导游在讲解景点特色的时候,可能更加注重客体的数据准确度和历史事件的介绍,心理导游则更注重景点和事物背后的文化系统,以及其传达出来的精神和品格。

(4)就地取材的能力

新疆有很多心理咨询师,在开展工作和带领团体的过程中,有许多形式和硬件条件上的顾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心理导游,反而要向贝尔学习求生的那种意识,贝尔就是靠一把刀和一个水壶走天下,这股野外生存能力,是心旅伴团队(包括心理导游和游客们)在旅行中都需要学习的,个中精髓就在于要会就地取材。如果能养成这样一系列的能力,这将是对心理导游的一次革命性的提升和培训。

当下社会的很多游客,包括心理导游,都是养尊处优的,可是事实上人的生存潜能是很强的,大家普遍都缺乏安全感,过分依赖于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工具。所以可以通过心理导游的带领,在各个野外景点通过就地取材、体验求生的活动形式,改写团体成员们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他们达到那种会心的成长状态。而要想改写成员们的体验,心理导游必须要具备更高的就地取材的创造能力。

要培养就地取材的能力知识,心理导游和成员们都要有一个随遇而安的心态建设,也许旅行的目的地的硬件设备和居住条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旅游不只在于感官和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眼界的开阔,是与大自然的对话,是内心的探索。那么在遇到对当地风俗不适应,或者饮食与住宿条件低于预期设想的情况时,在安全的不违背原则的范围内,心理导游和游客们需要摆正心态、入乡随俗、随遇而安。

举例而言,很多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其实并未真正地融入当地,不尝试当地的特色饮食而执着于家乡的味道,这就类似于出国留学的华人,其朋友圈还是华人圈,这跟在国内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心理导游和游客们大可以敞开心扉,在衣食住行和内心上,尝试入乡随俗地去融入当地的文化与习俗中,而这个转变和融入的过程,也是心理导游和游客们旅游心理资本水平提高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展开谈论一下人的生存需求。首先是足够的饮水;其次是不要被感染,不被感染包括不被动物袭击和细菌病毒入侵,要有严密的衣物遮挡和躲避袭击的技巧;第三是要有睡眠和休息;第四才是食物和热量的摄入。心旅伴的旅行其实不会有特别严酷的自然环境,旅游景点都是导游和工作人员事先踩过点的,游客们跟团过来,主要是解放天性的。

作为心理导游,在带团的一开始就要对游客们做就地取材和入乡随俗这方面的训练和引导,这样在旅行结束的时候,可能有些游客的“公主病”和“少爷病”都会有所缓解,这也是一种进步。具体来说,就是在团体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心理导游就要表达清楚心旅伴本次带团的目的和意义,讲解清楚心旅伴活动的内容和风格,这样的提前声明也是对游客的尊重,这也相当于一种预见性的危机提前干预。

心理导游在带团的过程中,会做很多不一样的尝试和突破,这就是创造性,而且这些创造性还要与当地的环境贴合,即就地取材。在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时,心理导游要设计出不同以往的活动体验方式,这往往是一个心理导游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的直观体现。如果活动的形式千篇一律,这样就不会给团体成员带来新鲜体验,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创新。

举例而言,仅仅在野餐的点火环节中就可以做就地取材的创新,一般的操作都是用打火机点火,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体验感,我们可以组织一个钻木取火的比赛。每位游客发一套钻木取火的装备,心理导游或者野外求生专家在旁全程指导。这样一来,可能这个游戏设置,会让游客们兴趣大增,还在无形当中学会一些新的技能,这就是落到实处的创意。

再举例而言,在小溪中蹚水过河的环节,我们可以设置为两两分组,其中一人背另外一位同伴过河,这样一来可能在过河的一路当中,游客会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能增进团体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团体的建设。

在整个旅行中,总会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亮点,这些亮点基本上都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反而是提前设定的亮点不一定会亮,这就是创造性地就地取材带来的一些特殊体验。对于心理导游来说,如果其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发散、不墨守成规、头脑灵活的人的话,保持这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灵动感,心旅伴的工作不愁做不好。

若是在室外做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毒辣的太阳暴晒或者瓢泼大雨等一些特殊的干扰进程的天气状况,那么就可以考虑将环节设置在室内或者车上进行,同时,心理导游也要有良好的心态,要学会接受现实,随遇而安。举例而言,旅游大巴在开往目的地的过程中突然下大雨,开到目的地的时候雨才停,那么就可以调整或者按照原计划进行活动了。在笔者带团的过程中,真就发生过几次这样的事情,所以,凡事淡定就好。心理导游不能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手足无措的负面情绪,要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将所有的自然条件利用起来。所以,心理导游在做技术的过程中,不能顽固不变地一定要执行预先设定的计划,一切发生的计划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实践,心理导游都要接纳它;一切过去的事件和情绪,心理导游都不要纠结,该放下就要放下。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态,那么遇到再多的突发事件或者危机事件,心理导游也能应对自如。

2.积极品质

(1)包容

包容这个品质,是心理导游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如何去满足来自不同层面的需求,如何服务好各行各业的标准和期待都很高的游客们,这些工作都需要心理导游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的前提就是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大格局和大气魄。

如何做到包容?从几个方面去分析,不仅仅是说心理导游的脸上挂着和善的微笑,还需要其内心保持着谦卑的心态,更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成长,以培养出自己全面的能力和技术。

(2)热情

心理导游身上表现出的坚毅、乐观、兴趣等积极品质,如果体现在带领心旅伴团队的工作中,那就是对工作的热情。当心理导游真正地热爱心旅伴这份事业,那么本着职业道德和热爱的心,在遇到困难和不可控因素的时候,他们也会有一个相对稳重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心理导游有了工作的热情,他们才会想尽千方百计让服务更加贴心和周全。

(3)相信

在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心理导游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状况,比如说身体疲惫或心理能量很低,这个时候心理导游不适合与团体成员进行深度交流,那么心理导游该如何应对呢?

答案是: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因为心旅伴团体中还有导游助手和其他工作人员,这里涉及心理导游对同事的信任问题,心理导游也可以求助于身边的工作人员。当任何一个团体,其带领者出现了一些弱化状态的时候,那么团队的力量就会凸显出来。

心理导游不是万能的,他肯定有自己内心能量变弱的时候,这时就可以接受他人的帮助。这个其实也是心理导游自我成长的一种体现,尽全力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暂时无能为力的事实。有些事情暂时没办法处理的时候,就一定要借助外力,然后吸取经验,在下次遇到同类事件的时候可以自己面对。

3.沟通与控场

(1)沟通能力

在一次普通的跟团旅游的过程中,如果这个旅行团的导游很贴心,会有恰当的温馨提示和很强的亲和力,那么这次旅行就会很愉快。那么心理导游也是一样的,遇到沟通能力比较强的心理导游,其共情陪伴能力一般而言也会相对较强,游客的心情也会更加好。

所以,心理导游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里的沟通能力包括表达技巧和察言观色的能力,总之,就是要让游客感觉到足够的关注、陪伴和尊重。同时,顺畅的双向沟通,也能让心理导游对活动形式、技术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有根据地做出提示和调整;高质量的沟通也能增进团体成员对心理导游的信任。

(2)控场能力

控场能力指的是对场的把控能力,这里的场包括物理场、文化场和心理场这三方面。

关于对物理场的把控,需要心理导游对当下景点的自然环境至少有一个基本的熟悉,对于场地安全的评估要到位,对于景点的特色景观的最佳观景位置和时间点也要做到心中有数,熟悉场景情况之后,便能选择合适的、安全的视角以及最佳的空地进行活动的提前布置。

关于对文化场的把控,需要心理导游提前熟读当地与相应景点有关的人物志或名人轶事,并且融会贯通,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并复述出来,还要在故事和文化中提炼出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积极品质,引导团体成员们融入当地文化,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

关于对心理场的把控,需要心理导游相当强的应变能力。以刚刚播放的视频作为例证,启老师对于“家有高考生”这个项目的专业技术不是很熟悉,只是作为一名孩子的父亲,站在家长的角度可以做一个经验分享,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如果要从技术层面进行指导,启老师在没有备课的情况下直接去做,在内容呈现上会准备不足,所以他就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将问题交给大家,同时提问者也愿意接受这个建议,之后也很主动地投入既定的主题活动中去。这便是在心理层面上的掌控能力的体现,而且这种事件在心旅伴的活动过程中常常出现,所以,心理导游随机应变的能力很重要,也很实用。 PtX88qTPhHD1L28YQKAHA/nH+OgURzNaMBkLIN+NtzBWpUggedznrwd2O2MVWe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