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汪凤炎老师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中讲述得很详细,他总结出中国人的七大思维特征:善用整体思维,推崇辩证思维,向往中庸思维,习惯权威思维,讲究实用思维,爱用形象思维,喜欢循环思维。 这里我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重点挑选几个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一、讲究实用思维

实用思维是指注重从实用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绝大多数读书人之所以发奋读书,大都不是将追求真理或智慧作为终极目标,而是将读书视作获取权力或财富的手段,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就是这个理儿。

中国人讲究实用思维,其实一部分原因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因为地域大,人口多,我们需要参与更多,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就像以前,如果不跑那么远的路,不去那么辛苦地干活儿,你怎么能吃得饱?不过现在大家基本上不用为温饱发愁,如果还用以前找食物的模式来面对此时的发展,就有点儿不合适了。现在我们应该主动追求发展机遇,主动学习成长。

不过,以往的行为模式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我们的思维模式也已经固化。现在,一方面我们要追求幸福,追求心态平和;另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方式又在催促我们快点行动,不然就来不及了。我们的社会就处在这个矛盾期。

比如说,国内某些老板到一些地方旅游,本来是要放松心情的,结果一看这个地方有商机,就直接和人家谈起生意来了。在他们眼里,谈生意能挣钱,这是有用的;放松心情,挣不了钱,没用!能不能挣钱就是衡量有用没用的最高标准。

每个中国人基本都有这样的实用思维,我也一样。如果我做的事儿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我就不会再和这个人来往。慢慢地我就想,我应该多交一些朋友,即便在这个地方他对我没有帮助,也许下个地方就会派上用场的,这又是一个实用思维。我们很难逃得出这个思维模式。

二、习惯权威思维

所谓习惯权威思维,指凡是权威所提出的观点、意见或者思想,无论对与错,都将之视作毋庸置疑的“真理”,从而全盘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 习惯权威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迷信权威人物、尊崇权威著作、喜欢求同思维。接下来我们一一来说明。

首先来说迷信权威人物,我们对待名人的学问和理论,多采取不敢怀疑的尊重式接受。 这使得一些变法之士,往往假借圣贤之士来表达自己的改革或改良思想。

同样受崇拜权威人物心理的影响,中国人一向有“尊重长辈”的规矩: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你的长辈在场,你应该尊重和听从他们。教师是父、君的代表,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保持安静,复制老师认为重要的东西或照着老师的指令去做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其次,由于尊崇权威,进而就出现了尊崇权威著作的现象。中国古代的教育自启蒙开始就教儿童背诵先贤的文章,先从启蒙教材如《三字经》和《千字文》背起,然后是《论语》与《易经》之类的经典文献。一本背诵流畅后,方可背诵另一本,这就是所谓的“包本”。在这种传统的长期熏陶下,许多中国人养成了保守的心态:当一种新事物出现时,一些人习惯从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不这样做,心里就感觉不自在、不踏实。

最后,由于尊崇权威,进而就喜欢求同思维,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想法与权威相一致。中国人习惯“依葫芦画瓢”,习惯“照着”或“模仿”权威去说、去做;并且,在中国文化里,像“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话语,因带有较强的求同思维,一般多具褒义;像“标新立异”之类的词语,因带有较强的求异思维,一般多具贬义。

三、注重怎样更好地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型文化,致使古代中国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思考“怎样更好地做人”这一问题上。从而使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带有厚重的人生智慧色彩,善于以人为思维对象进行“人化思维”,忽视以客观事物为思维对象的“物化思维”。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有关注我朋友圈和微博的读者都会注意到,我基本上每天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思考,思考怎样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人,怎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在做心理学之前,其实也是天天在思考,那时候思考更多的是以如何成功为导向。当然不管是思考如何成功,还是思考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思维更多的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以我为出发点,这是人化的思维,不太容易跳出来,这是我们思维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有些手机软件(APP)具有记忆功能,它会专门推荐一些你感兴趣的内容。一开始你会觉得挺有掌控感,这些内容满足了你的需求,慢慢你就会发现,其实你被掌控了,它们越满足你,你就会变得越狭隘。你已经消化不了其他东西,你只会听那样的音频,看那样的文章。

我们网校放了71门课,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呢?其实这里面就涉及“阴谋论”。放这么多的课,你就没有时间看其他的课了,这是一个“阴谋”。我用尽全力让大家在这里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你再去学其他老师的课程时,就会带着跟我学习的烙印,用我的上课标准去评判他,这是第二个“阴谋”。之前就有某地方的教育处长跟我反映:我们的人都中了你的毒了,只要一上其他老师的课,全部都是和韦志中做比较的。其实我也是在利用这种以我为导向的思维。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阴谋”。

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思维的话,我这个策略就没用了,这话怎么讲呢?能跳出这个思维的人是具有客观认知能力的,这种客观认知能力不再取决于我们吸收多少,这个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在于我在这个当中看到了什么。所以我一直在鼓励我的学员,如果你会学习,就参与进来,不要一上来就判断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用自我的视角来衡量别人,那你还跟别人学什么。

就拿上次工作坊的事来说吧。大家都在做体验,但有位学员一直在外面徘徊,他不愿参与进来。他就觉得那没什么用,帮不了自己。他跟网校的副校长周昱表达了想法,周昱就跟他说:“你先把过去的东西放一放,这次就当作啥收获也没有,只是进来看看。”他同意了。活动的最后环节,他参与了进去,并且还写纸条哭着感谢周昱说:“这一次我收获到了!”

改变有时候就是在这一刹那。作为老师,我们在教授别人知识的时候,还要教他怎样进入那个知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改变他的思维方式。但思维方式是很最难改变的,我之前在面试渡老师的时候,曾这样说:“我不怕你不会,我怕你原来已经有一套不知道什么拳,已经练得密不透风了!”就是这个理儿。

渡老师团队中有个女孩,电话交流总是很热情,我就感觉她是一个热情如火的人。结果面对面交流时,她只说了句韦老师好,就往那儿一坐,一句话也不说,整个人看上去冷冰冰的。我当时就感觉怎么像两个人,于是就试着和她对话,我说你是不是在防御。她就感觉我是在教育她,态度很是反抗。我说她防御系统强,她还不承认,这就出现问题了。

问题一定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心理咨询中,我总是讲以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这个有用吗?用处不大,这是此时它地;我总讲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和来访者在互动,这个是此时此地,但属于纸上谈兵式的,一切都是从对方的口中说出来的,没有一点真凭实据。最真实的就是直接去做件事。你不是说自己爱的能力强嘛,我现在让你去抱一个人,我看你是怎么抱的,你如果是极不情愿的,半推半就式的,你一抱我就知道你露馅了,所以督导是我的强项。每个人的防御系统都很强,平时大多数人是不太容易承认的,只有通过做事情来检验,才能明辨真伪。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帮助自己其实就是在改善消极的思维方式,帮助别人就是在改善其消极的应对方式。我说他防御系统强,并不是否定他的应对方式,而是想告诉他,他的应对方式要升级,要和当下的环境相匹配。如果你小时候防御系统强,没关系,那时候你还弱小;可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之前的危险也早已过去了,别人一说你防御,你还反应这么大,这就有点过了。

四、思维少认知型

思维偏重伦理型而少认知型。这话怎么理解呢?人事瞬息,江河不废,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我们祖先感受到人事代谢,在静穆的自然中得到寄托。而西方人则感到江河日流、日月常新,在“自我”得性的观照中得到坚定不移的准则。这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态,所以中国古代的传统是先历史、伦理而后自然。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人是宇宙的中心,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进而超越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在我看来,现在我们中国人缺少认知思维,就是没有知行合一,我们更多的是从道德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关注事情本身,对许多问题喜欢做模糊性处理。

身为网校的校长,我在微信学员群里时不时地会教训人。有个学员在微信群中发牢骚,说怎么进不去教室学习,也没有人帮忙等等。就这个现象,我在微信群里教育了他一番。结果很多人一下子就涌出来了,说韦老师你消消气,别计较了,为这点事不值得。我本来是在澄清他的思维模式有问题,他几个月都没进教室,也不找人求助,这是谁的问题?是他自身的问题,是他的思维模式出了问题。我把他的问题指出来,其实是在帮助他成长。围观者不了解情况,上来就想和稀泥,把事化了。本身学员的问题没让我生气,围观者这么一说,我就立马来气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五、强调直觉,喜欢猜测

先秦时期本有很重视逻辑的“名学”,可惜的是,因名学不符合中国文化的主流,到秦汉以后便中绝了,致使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逻辑”这门科学。但即便是先秦的名学,其研究兴趣多集中在对某些概念、命题的争论上,像“白马非马”之类,同时在阐述自己的逻辑观点时,仍采取生活故事或文艺形式等形象思维来代替逻辑思维,不像西方学者那样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目的。

大家想,如果一天只有一件事要做,你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完,并且还做得很好?如果一天给你分配好多任务,有好多信息要你处理,此时,你就不太能注重质量了,一件事处理得差不多就开始做下一件事。同理,我们中国人处理的事比较多,因为我们重人情、重关系,所以参与的事务也会比较多,事多了,时间不够,自然大部分事情就被模糊处理了。

六、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文化

我讲这么多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在找中国人的毛病,更不是表示对未来的担忧。这个大家要清楚,我们是从心理学视角研究传统文化,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现在很多人意识到了中国教育的弊端,号召大家学习西方的教育观念和文化思想,这是中西方的文化冲突。虽然目前这个阶段是冲突最大的,至少没有战争的发生。这说明了我们文化中的“和”的力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有一期直接揭露美国民权问题,一个号称最尊重民权的国家对枪支管控不力,致使恶性枪击事件频频发生。但美国却对这种严重威胁大众安全的恶性事件不采取措施加以限制,反而对世界上190多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抹黑污蔑。美国指责我们的孔子学院是“乱象丛生”,还干涉孔子学院正常教学。所以现在正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激烈期。不过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大国、强国之列,中华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我们的影响力也在一步步扩大。

所以大家不必为未来担心,现在所有的冲突都摆在面前了。就好比给你带来一个朋友,你们该说的话说完了。该翻的脸也翻完了,现在进入了冷静期,彼此都坐在原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暗暗较量着。你看我们的企业家、科学家被外国扣押,不让回国,表面上看是政治问题,实质上是国家之间的文化大“PK”。其实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第一大国进行较量,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国家的强大。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朋友来了,我们喝酒;豺狼来了,我们有猎枪。你们想要打仗,我们就和你打;你们想要和平,我们也可以和平。总之不管你出什么招,我们都可以接着。这就是我们文化的魅力。可惜很多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化背后的这种力量。

我们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要运用文化,丰富自己。可能有人觉得我在讲政治课,在唱高调,是要图什么吧?其实我什么也不图,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国家的文化,等到真正了解之后,就会形成文化自信。当然这个自信也不是盲目的,我们是站在历史的视角、现实的视角来判断的。 eRNw7zTIgZPH6TVGPI3R8s/IJycsHeAq8SM8E2cTK1QevGyol7qo7XESFfBKYh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