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国人的脸面观

“面子”是理解有关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中国人特性中还有许多“暗锁”未被我们打开,那么面子便是打开这些“暗锁”的“金钥匙”。

——阿瑟·史密斯

阿瑟·史密斯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面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重要性。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很多行为都是为了“争脸面”或“不丢脸面”而去做的。

一、面子带给我们的福利

在中国社会,一个“有面子”的人拥有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人,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获得他人的尊敬、羡慕、赞美,至少自己说的话有人听,自己的行为有人仿;对己,可以给自己更多的尊严、信心,并成为自己进一步行动的重要驱动力。

的确,一个有面子的人是可以得到很多“福利”的。正在翻阅此书的你,可以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是一个有面子的人呢?我们“渡老师”团队中有一个成员,就非常地有面子,她在分享“一苇渡心科普教室”的学位时,一下子就成功吸引了六七十个人加入,很多人愿意买她的账。另外,有脸面的人还能帮助他人处理很多纠纷。如果两个人起冲突了,双方都不愿意先退一步,此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请一个有脸面的人帮助调和,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经常会用的方法,大家坐下来,聊聊天谈谈心,问题可能就解决了,也不用彼此撕破脸皮,搞得双方都没有面子。

二、脸面与儒家文化

中国人的脸面观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要说到我们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礼”和“羞耻之心”,对中国人的脸面观影响深远。

什么是“礼”呢?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试图建立一个有阶层的和谐社会秩序,维持这个“差序格局”的就是礼。《论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在礼治社会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一定的身份与角色,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等级,就会很自然地接受自己这个状态,同时为了成为更有面子的人,就会努力挤进这一个阶层的圈中,这样下来整个社会就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面子是“礼”在日常说话中最基本、最具体、最实际的表层运用。

讲到这里的时候,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们之前讲的酸儒。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两张皮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里外不一的“酸儒”呢?这其实也是和“礼”有关的。当社会试图塑造不同阶层的角色时,每个角色都会有固定的外在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身为这个阶层的人群,都会有意识地去展现且维护自己的形象。社会赋予了读书人这样一个身份定位:读书人是有学问的人、有身份的人,他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进朝做官。鉴于普通百姓对读书人的评价这么高,他们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形象,虽然内心里可能达不到那种理想的境界,但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做的,不能丢了读书人的脸不是?结果他们装着装着,就自以为高人一等了,看这不顺眼,看那觉得不合理,久而久之,酸酸的读书人就多起来了。当然一旦他们成功求得功名,就会有意识地里里外外来包装自己,使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事作风都符合官僚阶层的做派。

就像我在思考自己一样,虽然我做心理学讲师也将近20年,在某种意义上,也进入了所谓的心理专家的队伍中。当我开工作坊或者讲课时,我就会享受到这个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如果你一直持续在这个状态,一直满足于这个身份,不进行内部的更新,那么两三年之后你就会被淘汰掉。当你不愿意被淘汰掉时,你还会继续装着专家的样子。如果别人没有和你交过手,不知道你的真实水平,可能仍会以专家的身份对待你;可是别人一旦识破你的伪装,你将会鸡飞蛋打,一败涂地。

唯有不断地更新自己,使自己从内到外都适应这个角色,都符合这个角色,你才能做到名副其实。一路走来,正是因为我的努力,我才获得了专家这个称呼,当然大家也是认同我的思想理念的。中国心理学会一共有一百多个理事,这些理事都来源于全国各个高校。成为中国心理学会的理事,就等于挤进中国心理学界的高层圈,学界是非常认可这种身份的,所以为了争得理事名额,学校里面也是明争暗斗的。身份就是面子,有了身份就等于有了面子,如果你是一个大家公认的专家,讲课费、出场费都会高很多;如果你是一个无名的咨询师,可能生存都是问题。

所以,在这样一个有“差序格局”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维护身份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因为社会大众会按照你已经拥有的身份和角色来对待你。一旦你进入这个阶层,你就会不愁吃不愁喝。比如说只要考进了编制,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一辈子不用愁了,我们今天依然还是这样的思想。

另外,“礼”对于言行举止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笑不露齿,说话不能太高声等。有一位妈妈正因为吃饭嚼出了声,被女儿教育了一番。女儿觉得这种行为显得没有修养,妈妈却觉得我吃得津津有味,我在享受美食有什么错。

为什么儒家会制定这样的要求,这是他们为治理国家而提出来的规范。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皇权,但更多的是规范民众的行为举止。“差序格局”把社会分为等级,它本身是有利于社会管理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如果我们的文化创造不出管理社会的制度,社会的发展空间就会不够,等到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战争,发生分裂,这样就不可能形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所以我们不要一说起中国文化,就觉得中国人爱面子,爱慕虚荣等,我们不能总是往坏的方向理解,我们应该看到礼是维护社会和谐,规范社会秩序的一种产物。正是因为“礼”的存在,我们努力维护自己的角色,积极主动地想成为更优秀的人,更有面子的人。从这一方面来说,“礼”是具有人文性质的,所以它才被保留下来。

女儿希望妈妈吃饭不要发出声音,实际上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一个粗鲁的、粗俗的女人,她希望妈妈在别人面前是一个温婉的、优雅的女人。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爱面子、讲礼仪的女儿。所以对待吃饭发声的问题,我提议这位妈妈可以和女儿探讨一下,了解一下女儿心中理想的妈妈是怎么样的。另外,妈妈也是女儿理想自我的反映,表面上女儿是在要求妈妈,实际上女儿也希望自己更加优秀。原生家庭我选择不了,妈妈也不是理想的妈妈,但我却可能成为理想化的自己,我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自我。在我看来,女儿要求妈妈最主要根源是在这里。

为什么要讲“礼”?为什么要讲面子?因为“礼”的设定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事。如果没有按照这个要求,内心就会生出愧疚之意,以至于这种面子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从文化中吸取优良部分,就有责任、有义务去优化那些不合时宜的、不利于家庭和谐的文化。

就拿我自身来说吧,我没上过几天学,能在心理学圈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奋斗来的。之前我是路边的小贩,现在呢?是拥有几千名学员的网校校长。之前我还想着怎么养家糊口,怎么交房租水电费,现在呢?虽不是说大富大贵,但吃穿住行完全是不用操心的,还在广州拥有了自己的别墅。正是因为辛苦地付出,让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穷人变成了一个有头有脸的名人。挣回了自己的脸面之后,那些无形资产也就慢慢来了,比如说我当讲师,听众总是满满的一大片,我在大会上做报告,也总有粉丝上台向我要签名。

儒家强调做人要有羞耻之心,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厚重的尚荣明耻的文化。我们慢慢地在塑造羞耻之心,但是有些人会利用羞耻之心去控制他人。比如父母会利用羞耻心教育孩子:我们这么辛苦把你养大,你不学习,你对得起谁?这种教育模式如果成功了,小孩长大后,人格中就没有了自我。

我们的人格观要求人要有羞耻之心,羞耻之心主要是让自己要有自觉。这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态度,是我们一直在宣扬的荣辱观,但是被那些激进人士用了之后,就立马成了囚禁别人的牢笼。

为什么要把荣辱观放在追求理想人格的内容里面,因为如果面子被我们利用得多了,我们就会失去本来的真诚。随之我们就会忽视真实,怠慢生命。所以我们崇尚中庸,摆正位置,不偏不倚,这才是精髓之处。

三、脸面与教养方式

因为中国文化重面子,与此相适应,中国的父代在养育子代的时候,特别注意让子代从小树立脸面意识。

子女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大凡有利于脸面维持或提升的行为,如子女在他人面前说话有分寸或学习成绩好等,多会受到长辈的赞扬,认为这是给自己和家庭脸上增光的事情;若是有损脸面的行为,像子女待人举止粗暴或学习成绩居倒数几名,多会受到长辈的责难,认为这是给自己和家庭脸上抹黑的事情。

这实际上是把成人追求的“礼”与“脸面”用在了教育上,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对有些传统教育很是反感的原因。父母只要一开口,孩子立马就摔门进房间。

现在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所以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都需要更新。

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更新的体现。运行心理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一个人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品质去改良。当价值观一正,积极向上的文化风气就会展现。比如说我们今天在学校里讲善良、勇气、希望这些品质,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放弃对面子的追求,让他们更多地去做自己。所以树立健全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去慢慢调整我们的主流文化,当主流文化走偏时,就会被重新校正过来。

我一直认为我们做的工作,不只是心理健康的工作,我们也是在帮助一个人提升积极品质。当他能够做自己的时候,他就不会被外部的环境影响那么多,他会有客观分析的能力,他会知荣辱,但他不会被荣辱观与羞耻之心控制。

对于女孩而言,她会拥有独立的人格与品质,不会轻易做一些违背生命价值的事情;男孩也是如此,他不会放低自尊或者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一个老师想用惭愧疗法教育学生,注定是行不通的。

现在许多“90后”“00后”喜欢看迪士尼的电影,迪士尼的很多电影都是有关爱的依恋的故事,比如说小孩子跟父母发生冲突,甚至离家出走,和爸妈断绝联系,最后父母会向孩子表明心迹:宝贝,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做了什么,爸妈依然爱你。一家三口抱头痛哭,重归于好。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会哭得稀里哗啦,是因为在这个情节上找到了共鸣,我们心里老想着外面的人怎么看我们,却忽视了家里面的那份爱与温暖。

所以我在做家庭咨询的时候,就会让来访者思考一些问题:你为什么要生下这个孩子?你想要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的这些消极态度是什么来推动的?你到底在满足谁的需要?你会发现大多数来访者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身上,曾经他也是受害者,他受到了影响,导致产生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念。

做父母的,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格观。很多父母其实是用面子去控制孩子,而不是真正地在帮助孩子。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理解,而不是把自己当成附庸的一部分。

四、“你让我丢了脸面”

这里分享一个“丢脸面”的故事: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不到1岁的小宝贝回娘家,下午她请爸妈帮忙照看小孩,她出去和她的朋友见面。因为晚上要吃饭,回来就晚一点,她的小孩没有妈妈陪伴,在家里哭了。她爸爸就因为这把女儿打了一顿,并且很生气地说:“你知不知道你这么晚回来小孩子哭,楼上楼下的人都听见了,我们很没有面子。”这件事对年轻妈妈影响很大,她甚至开始怀疑父母到底是不是真的爱她。

这位爸爸,就连外孙哭一声,都觉得丢面子,还为此动手打女儿,我觉得这就是病态了。

这种事情其实不在少数,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考试考得这么差,把父母的脸都给丢尽了”。父母口口声声说疼我们爱我们,但是怎么看起来他们更爱自己的面子呢?其实这是整个社会的不良文化现象。

原因出在哪儿呢?就是大家都在装,装久了以后,我们生怕被别人拆穿,所以我们就不能允许有一点点被拆穿的可能性出现。外孙一哭,就暴露出他的女儿不会哄孩子了;他的女儿不会哄孩子就暴露了他没有养一个好女儿,他的家庭教育不行,他这个人挺失败。虽然这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它潜在的逻辑就是这样。这位爸爸是什么身份我们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他不允许别人对他的能力有所怀疑。对于有损脸面的事,他会非常敏感,甚至为此大发雷霆。其实这已经偏离了爱的本来方向。

五、挽救脸面常用的方法

丢脸面常常会使讲求面子的人产生尴尬、羞愧、耻辱、焦虑和自责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尽可能少地出现这种负面情绪,他们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一旦感觉做了丢面子的行为,就会采取某种补救性措施。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就是补救性行为。当事人会采取某些挽回面子的补救方法,如马上停止丢面子的行为、重新解释自己行为失态的情况、及时进行道歉与赔礼等,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当事人感到极度羞愧,想要永远离开丢面子的环境,因而自杀。

第二就是报复性行为。当丢面子的责任在他人时,一些人常常采用这种报复手段,如刚才案例中的父亲对女儿打骂就属于这种报复性行为。

第三就是自我防御。面子一旦丢失,会让人的心理失去平衡。于是有的人就会采取自我防御的措施来挽回自己的脸面。如想办法掩盖已经发生的事或者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就像有的人在犯了错误后矢口否认,这就是避免丢面子。还有的人会在心中贬低对方,这就是所谓的“阿Q心理”。也有人会对一些可能引发丢面子的事件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如贬低渴望获得又无法拥有的东西,或者“找借口”以推卸责任。

六、讲脸面的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追求面子其实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的。因为当大家都认可了这种社会阶层的划分,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的状态,并且还会很努力地朝着上一个阶层去攀登,不会相互争斗。其背后隐藏着我们做人做事的心态以及道德自律性。只有内心有羞耻感意识的人,才会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看重面子,进而在道德上产生利己利人,促使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比如说有人过年时参加同学聚会,他知道他的同学都很有钱,但他不去又不好。那怎么办?他也把自己装扮成拥有千万资产的样子。他去了以后再被他们一刺激,就想着自己要赶快努力,于是春节回来,他就铆足了劲儿想要挣大钱,结果几年下来,他也有了千万资产。这就是讲面子的积极影响,它会刺激你去奋斗。

但是有时候并不是你努努力,就可以达到那个水平,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有些人会选择继续装但是放弃努力,此时就会出现一些虚伪的人。这些人平时可能也不会出现什么纰漏,还是继续跟朋友喝酒,和名人合影。可是一等到被曝光,那些朋友就会纷纷选择明哲保身,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这就是爱面子所带来的泡沫效应。

虽然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乐此不疲。久而久之,我们的生活就会偏离真诚的本质。其实我们不需要为他人而活,但我们好多人就为了让他人觉得自己更好,让他人更加喜欢自己,而去做一些充脸面的事,甚至到了最后家人都深受其害。就像之前提到的那位爸爸,只是因为外孙的啼哭,他就感觉整个楼层的人好像都看不起他了,于是打骂了女儿一顿。虽然这位爸爸的行为可以理解,但这是病态的,是受到了整个社会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

有个学员曾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带儿子去超市,儿子想要一个玩具,可同款的玩具家里已经买了好多个,我就不想给他买。他就站在那里哭,还拿脚使劲儿地踹我。一个老奶奶看到了,就走过来说:‘玩具也花不了多少钱,给孩子买了吧!’对于孩子哭闹,我已经习惯了,毕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不在乎他多哭一会儿,我就对他说:‘妈妈跟你说了不买,等你这儿哭完了,我们再走!’然后孩子就这么大哭,老奶奶也没离开,就在旁边一个劲儿劝我:‘不就几块钱的事,我们家孙子每天都要买几个,你给他买了吧!’我当时真的是不想这样惯着孩子,就硬着头皮不给他买。不过随后想一想,孩子这么大了,我不给他买,孩子以后提起这件事,该多伤心呀,他会想,就要一个几块钱的玩具,哭了一个小时妈妈都不给我买,这妈妈得多狠心。我不想让孩子长大之后恨我。于是我就跟孩子声明:‘这是妈妈最后一次给你买了!’”

其实这个孩子已经深谙面子之道,而且已经驾驭这种面子之道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这么多,可见重面子这种文化已经完全浸染在我们的血液里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去探讨它。

讲面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中国人,不能与文化为敌。所以不要觉得讲面子就是坏的,就是虚伪的,这一点大家要搞清楚。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主流价值观的道路,为自己挣来脸面。他人对我的评价,以及我认为他人对我的评价只是面子的表皮功夫,虽也可作为参考指标,但并不是最根本的。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才是最根本的面子功夫。不过现在很多人对此理解都存在偏差,这才导致了拿面子来控制他人的情况出现。

我们中国人在寻找自己的理想人格,我们的理想人格是自己认同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自己才是主体,自己才是规划者和制造者。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他人带给自己的影响,毕竟我们的自我观中包含着父母和妻儿,也包含着家族和朋友,但是这并不是核心,位于核心位置的还是自己。 /l7KwERCxNLfH5rcWSbUvQGJ1Y9G3JiQSC4bIhDITan/u4SuRPCr8WcowBap9Z6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