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这本书的名字为《权宜之“计”》,之所以选择用“中国人”这样一个大的人口学背景,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其一是基于历史的角度,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前前后后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价值观。生活在现实社会的我们,既是社会人,也是历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很多都带有历史的烙印;其二是基于广泛性的考虑,每个人的行为与心理都有所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只有用“中国人”这个广泛的指称才能包罗万象,涵盖不同的人。

为什么我们用权宜之“计”呢?这个“计”原来我把它叫作“病”,指权宜之“病”。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有心理病。很多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是心理病在作祟,所以我们刚开始选择用权宜之“病”。后来想一想,如果在公开场合使用权宜之“病”,这不等于说全体中国人都病了?如果因我的一念之差把中国人都看成病态的,这可是太罪过了。

关于书名的由来就解释到这里,下面我们看人格这个内容。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主要体现在人格上。人格的形成是和文化互动分不开的。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人格,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互动模式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比如说,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有的小孩却非常胆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遭遇了一些不温和的事件。比如说,有个小孩家里有一只狗,这只狗很温和,每个小孩跟它玩都很开心,有一天,有个小孩摸了一下狗,狗就咬了他一口。小孩告诉小伙伴之后,他们还满脸的不相信:这狗这么老实,怎么可能咬你呢?这些小孩的反应,说明我们一般是从外部的环境去判断人和事的,如果一件事超出了我们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我们一般是不相信的。就像一个民风很好的村子,村民从来没丢过东西,结果你一来,就说东西丢了,村民会相信你吗?肯定不会!人家肯定认为你撒谎了。所以,我们形成人格的过程和文化互动是分不开的。

沿用这样的思路,要想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格有准确客观的认知,仅从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机制、行为的塑造等方面去了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一个人长得高高大大的,我们可以推断出他所处的生长环境是很好的;这个人知识渊博,我们就知道他的教育环境不错。但是如果他有点怯懦,有些小心翼翼,这时我们就要考虑他的人际环境和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约定俗成的文化观念。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股无形的动力,在推动着我们前进。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压力,就是来源于看不见的文化动力。

如果想对中国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不能只了解当下的中国人,我们还要了解历史当中的中国人,了解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想要了解不同时代的人,就要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因为社会文化在无形中塑造着人。等你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你就离了解现在的人越来越近了。

就像现今社会上的“生男孩”的观念,不是现在这个时代才有的,它是历史进程中顺承下来的。所以我们要了解重男轻女的根源,就要从历史进程中去找。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生存与繁衍是头等大事。在环境特别恶劣、食物十分匮乏的状况下,雌蟑螂会吃了雄螳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昆虫产卵过程中消耗了大部分的体力,雌螳螂需要补充大量养分,而食物又匮乏,为完成繁衍才吃掉雄螳螂。其他动物为了争取繁殖权,也会大打出手。当这种生物的本能放在人类身上,人类该怎样去对待呢?为了保证繁衍的顺利进行,人类制定了一些规则,比如说婚姻制度等。

期初,人类的婚姻制度是杂婚、群婚。在这种情况下,男人根本不能确定哪个孩子是他的,所以男人就比女人多了一项焦虑。男人为了化解这种焦虑,就需要让自己强大,抢占更多的资源,掌控生存权。由于生存权主要在男性手中,女性需依附男性才能很好地生存,此时男性就要求自己的女人不能跟别的男人接触,确保男人生的孩子是自己的。

但是制度和外人约束并不能保证完全起到作用,为了防止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社会干脆对女子进行禁足或者缠足,女子行走不太方便,这样就不太可能发生偷情或者私奔的事件。

所以想要了解现在的人,你就得了解其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念。整个中国人的人格,深深地受到文化动力的影响。文化动力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甚至可以杀人。比如说,有人利用了性羞耻感的动力,散布谣言说有个女子不守妇道女德,然后全部的人都攻击此女子,结果女子就跳河自尽了。

所以,我们要研究一个人的行为,就得站在文化动力的视角下去看他人格的形成。我们会在一些文化动力的推动下,去实现我们自己需要的满足。那些不能满足我们需要的,我们就会想办法把它规避掉。比如说我想要借钱,我知道有五个人手上有钱,但是其中有一个人他是不会借钱给我的,那我肯定就不会找他借了。所以我们会根据需要而选择行为,什么样的行为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我们的行为不是基于自己想不想做、应不应该做,而是基于我们怎么做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的行为强化模式,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自己的人格模式。其实,不但对我们自己,对待他人我们也会带有固定的认知行为模式,比如说只要这个人升官升得快,我们就认为他没有走正常的途径。这种认知模式是不利于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

什么是防御机制呢?就是本来你不需要也不应该做这样的行为,但是你一直持续在做,时间长了,你就会依赖这种行为模式,此时的行为模式就是防御机制。比如说你为了避免挨打而求饶,但是你骨子里其实对求饶这件事情,对求饶的对象,不是真心服从的,此时求饶行为就是你的防御机制。你不要以为那些很勤劳的人是没有什么防御机制的,其实忙也是一种机制。

外部存在很多压力,为了应对需要的满足,我们会找到一些防御机制。比如说有人要揍你,你怎么办?有人要爱你,你怎么办?有人要坑你,你怎么办?有人不理你,你怎么办?人对外会有很多这样的行为,就算你处理得很好,但并不代表你内心真正快乐。现代社会白天笑晚上哭的人多不多?表面上风风光光但却选择自杀的人多不多?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现象?因为这些人找到的应对模式是不健康的。

我们通过了解中国人对外界行为的防御互动模式来了解我们的文化,反过来又通过我们的文化动力发展的历程来了解我们今天的人,进而促进我们更好地掌握我们的现在,这是此书的核心所在。因为我们永远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帮助。也可以看成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帮助自己,帮助他人,就是我们说的渡人渡己。

当下是重塑中国人核心价值观,更新文化,让中国文化作为国家力量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节点。我们在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追求,无疑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其实我们了解文化和机制,最终目的还是要帮助自己以及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塑造完善健全的人格。

我写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模板,告诉大家怎样成为更好的人。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古往今来那些仁人志士的不断追求,正好给现在的我们树立了榜样。

接下来我会再出版一系列的书籍,比如解读唐诗宋词,从唐宋诗词当中汲取古人的心理学智慧。解读《中庸》,解读《论语》,解读《大学》等,如果有机会,我会把历史上那些“左派”人物与“右派”人物进行梳理,看看当时的中国人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进而为大众进行一个指引。传统文化跟现代心理学结合,这就是我的路线。 tHCvceZbx8O38ulT54zoH/krL6+XBqso4dBjMIx/42yl0G9mKONjkeqnpHBlZl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