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章
权宜之酸

权宜之酸其实就是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来源于《狐狸与葡萄》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它一天都没有吃东西,饥肠辘辘。于是,狐狸试图摘些葡萄吃。由于葡萄太高,狐狸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摘到。最后,狐狸决定放弃。它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吃不吃都无所谓了。”

“酸葡萄心理”是个体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一、阿Q的权宜之酸

提到酸葡萄心理,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阿 Q 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如此快活,靠的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精神胜利法”。

阿Q 经常从精神上战胜对方以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当阿 Q被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时候,他会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阿Q好不容易赌赢了一堆洋钱,结果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因为打的是“别人”,阿Q随后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二、老生员的权宜之酸

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到国子监视察,刚刚坐下,就有个厨师给他送来一杯热茶。朱元璋觉得茶味不错,一时高兴,就下了一道诏书,赐予那个厨师顶冠束带,封他为官。有个老生员(秀才)看到这种情景十分生气,仰天长叹,不禁吟出两句诗:“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意思是自己十年寒窗苦读书,也没有当上官,厨师端上一杯茶,就被皇帝封了官,太不公道!朱元璋听说老生员发牢骚,就接着续了两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且不论老秀才的学问有多高,那厨师是否是草包,也不说老秀才是否酸葡萄心理和朱元璋是否相中了“千里马”,单就“十载寒窗”的结局竟不如“一盏茶”来看,知识分子的命运颇令人感到辛酸。

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酸儒与酸儒主义。他们心中有理想,然而面对理想又无能为力,他们就一定会有权宜之计,一定会有权巧方便,权宜之酸就是他们的一种表现。

三、权宜之酸与处事态度

一个人产生“酸葡萄心理”的前提是未能实现自己的预期,而又不愿轻易接受或面对失败的现实。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特别看重或关注的事:在校园读书的时候,希望自己成绩优秀,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希望能给领导留下好的印象,工作上尽快崭露头角;等等。

预期的目标有大有小,有清晰路径也有虚幻想法,影响目标实现的客观环境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具体到个人,禀性、天赋、基础条件等也不尽相同,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目标实现的结果自然也是不确定的。

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而失败的泪水则总会刻骨铭心。无论对于谁而言,面对失败,第一时间内心都是无法淡定的,都是抗拒的、抵触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开始接受,开始冷静地思考、反思,对于为何失败,原因也逐渐明了;而有些人则是自怨自艾,沉浸在“为什么失败的是我”的嗟叹之中,久而久之,非但不能客观地分析、看待自我,更开始从心理上进行自我麻醉。

“酸葡萄心理”反映的是一个人不能客观看待别人的成功。也许你会讲,“我没什么目标,我也不要什么成功,随大流就好!”什么叫“随大流”?“随大流”也算你的目标!人是社会性的生物,注定方方面面都受环境、社会的影响。

比如,你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你们同时分配到同一个单位,起点基本相同,一年两年大家都差不多,三年五年差别也不大,八年十年过去,差别就很大了。你怎么看?心里能够平静如水吗?即便你能淡然处之,身边的同事、家人可能也要在你面前旁敲侧击了。你可能嘴上会说:“干吗跟别人比啊!人比人,气死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如果你心里也这么想,那倒是很好。但很多人心里可能想的是:“要是我当初……,现在哪有他的份!”“有什么了不起的,白给我干,都懒得干!”“他能有什么本事?不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吗?”你看,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酸葡萄心理”吗?

举这样的例子,并不是要引起兢兢业业、默默干工作的同志与领导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岗位分工不同,注定领导是少数,如果大家都去当领导,那还能领导谁呢?看到别人事业取得成功,内心的羡慕是肯定会有的,同时要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成功,更要看到别人成功背后的东西以及自己对比之下存在的差距,而不能让“酸葡萄心理”发酵,主观盲目地评判别人。

四、权宜之酸与防御机制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提出过“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概念,心理机制主要是自我对本我的压抑。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制、否认、退行以及合理化等,酸葡萄心理就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被接受。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个体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地采用这种方法以减轻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

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就如鲁迅先生作品中的阿Q。

五、酸葡萄心理与甜柠檬心理

与酸葡萄心理相反的是甜柠檬心理。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的目标,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

现实中,我们也时常表现出这种心理反应,比如:同学甲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参加了学校的一次文艺比赛,但只获得了个鼓励奖,而同班同学乙获得了一等奖。于是同学甲就对其他人说:“其实这次比赛,我并没有准备拿名次,我给自己所定的目标就是站在舞台上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就行了,拿个鼓励奖就够了……”这就是典型的“甜柠檬”心理。再比如说,有人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考上大学经济上就亏大了;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嫁给木讷寡言的丈夫,说他忠厚老实;孩子资质平庸,说他“傻人有傻福”。这样的心理都属于“甜柠檬”心理。

六、小结

权宜之酸是我们常常使用的一种心理机制,可以避免让自己难受和尴尬。在不能实现目标的现实面前,在痛苦面前,不用这样的防御机制,又该怎么办呢?权宜之计都是人的防御机制,都是缓解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

虽然长期以来,“阿Q精神”遭到不少人的严厉批判,但不可否认这种精神对缓解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确实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采用这种应付方式,可以避免走向极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酸葡萄效应”可以起到暂缓心理压力的作用,但真正应付挫折不能只停留在自圆其说。当情绪稳定后,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重新选择目标,或改进努力方式。 WFs93AThMFR60UlKpJ1c+RQk75Ta2EAXq+w7srHtNN5Dxyz2HL0N44Rf5FHiG+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