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掌控感。因为没有掌控感,我们会不自主地感到恐慌和害怕。具备掌控感,就意味着我们要站在一个制高点,能清楚地观察到形势变动,并且自己有能力应对这种变化。当然,你掌控得多,可能就意味着别人掌控感的削弱。如果你是一个下属,这个时候你要把掌控权交给你的上级;如果你是一个专注做事情的人,你就要把一些责任与权力分配给别人,让别人去处理,去获得掌控感。如果你什么时候都要自己掌控,别人就没办法和你相处。
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都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国家。
现实当中有一些人,他认为自己不够安全的时候,就会把自己放在道德的位置上。比如说,一对夫妻发现一个地方狗肉生意好做,便投资买狗。当他们拉了一大车狗去贩卖时,却在高速公路口被动物保护协会的人拦了下来,强制性地把他们的狗给扣留了。志愿者的行为其实是违法的,不过他们打的旗号是爱护动物,把自己放在了生命道德的位置上,车主不好反驳,只能气往肚子里咽了。
志愿者们把自己摆在了道德的位置上,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道德绑架指的是人们以道德的名义胁迫别人并控制其行为的一种现象。通俗一点讲,就是一种看似正当的强人所难。
有时候家长也会打着情感的旗号控制孩子,比如父母会对孩子说:“我是你爸(妈),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由此父母任意对孩子发号施令。还有老人用尊老爱幼争夺公交座位;穷人用“有钱就该多出力”的理论谴责不捐款的富人;熊孩子仗着自己小胡作非为。但是在不同的事件中,你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控制。比如你刚进入一个团队,团队的氛围肯定不是你能控制的,而是领导控制的。如果你一进来,就以主人翁的身份指手画脚,那以后肯定不会有好的发展。
我们很多时候会站在道德的位置上评价别人。大家想一下,如果社会当中站在道德高地的人多了,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的?比如说一个人由于失误做错了一件事情,大家都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指责他、辱骂他,这是一股什么风?不正之风!这股风就形成了一堵墙。社会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道德约束频频地凌驾于规则之上。当社会中很多人使用这种权宜之计,法治就会受到践踏,那结果正如胡适先生所言,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社会。
比如那些老人,为什么敢在车上直接骂那些不给他们让座位的人?虽说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年轻人有道德有义务去尊敬老人。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比老人都累,年轻人有时候在车上坐着都能睡着,而那些硬硬朗朗的老大爷老大妈却在那里倚老卖老,强迫年轻人让座,这些老年人就是利用了社会文化中的权宜之计,用道德去绑架别人。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在我看来,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用正常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只好出此下策。
在我带领的导师班和学员里面,我对以下两种人的态度是不同的:一种是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总感觉到卑微的一些人,这类人往往会在我这里得到鼓励;另一种是在社会当中相对来说比较有特权,总是觉得自己牛气哄哄的一类人,他们一般会被我敲打得很厉害。这是我的教学风格所决定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初衷是要让社会上每一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如果总站在道德高地,你就会对自己、对别人有理解上的偏差。
中国人是比较爱面子的,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主要谈论的就是中国人的心理。那面子与道德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道德是个体和群体都要遵循的行为规范。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外界的道德体制的约束。当我们的个体行为无法满足外界规范,但自己又必须进行此行为时,便会在内心做一个掩饰。例如,我想成为一个好人,但我现在的觉悟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可我想让大家知道我是个好人,这就需要自己去做一些掩饰的行为。其实,进行心理掩饰是有心理机制在起作用的。每个人都是先形成心理需求,即主观上有需求愿景,想与道德保持一致。从这个角度讲,面子是积极的,可以催人进步。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有时候面子是一种逃避道德压力的手段。例如,我已经被发了“好人奖状”,这个结果已经众所周知了,我之后应该以什么标准来为人处事已经在别人心里“定格”了。可能我内心根本就不想这么做,但是屈从于道德的压力,我不得不变成虚假的人,这样才会免受世人的谴责。
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其实就是面子的两面。这里存在一个阈值:如果你的道德水平超过了这个值,你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没超过,就可能只能通过弄虚作假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时间长了,这种人就成了虚伪的人。
虽然道德绑架属于强人所难的行为,但对于不同的人群,它发挥的作用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第一,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了解社会道德水平,但苦于自身还未达到自我追求的道德水平,因此他们不断欺骗自己,不断对外掩饰,甚至出现种种道德绑架的行为。这类人实则为知行不合一的伪君子,属于可怜之人,被自己捆绑的人。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人人都想做好人,人人都想被别人评价为“活雷锋”,这是人心向善的本质体现。可是往往有很多人没有达到“好人”的道德水平却非要让他人评价自己为“好人”,这样他就必须掩饰,掩饰行为,掩饰自我,装扮成人人口中的“好人”。长期以“好人”的道德准则捆绑自己,长久压抑内心,得不到释放,以致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学界称这类行为为“自虐行为”。
第二,保守主义者。这种人的确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凡事都按道德的标准去执行。当看到有人做出违背他们内心道德的行为时,他们必定会打着道德旗号上前批评指责,被批评的人已是无力反驳。倘若面对的是追求积极面子的人,可能人家只是想给自己一个向上奋斗的动力,虽然自己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但这种面子仅是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而已。而保守主义者就会站出来说“你这是不道德的”,无疑是阻碍了追求积极面子人的人生道路的发展。
这就类似于两种力量的较量,维护面子积极主义的人相对是自由主义的人,具有消极主义的虚伪的那类人属于利己主义。保守主义的人不仅打击利己主义,还要打击自由主义。在打击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行为上的越矩,会产生激进行为,这种激进行为实际上就违反了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在于全体人类共同健康发展,走向灵魂自由,走向生命绽放,这个本质看似维护集体的利益,实际上是维护每个生命的尊严。打着道德旗号的卫士其实在不经意间已经违背了道德的本质。
第三,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自己行善的名义逼迫他人就范或是利用他人的从善道德心理让他人就范。如一些四肢健全的人伪装乞丐在各大闹市乞讨,最后却成了富翁买上别墅。
实际上,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绑架他人时,我们忽略了他人应该享有的社会权益,甚至剥夺了他人的权益。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的特征,尽管道德绑架手段上有失道德性,但至少在意图上它是善的,即绑架者都很真诚地认为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道德感还很强烈,这点即使是被绑架者也不会否认,这是道德绑架的一个突出特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与道德感,有预谋地实施道德绑架,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一位母亲谎称自己的孩子得了重病,然后利用社会舆论压力要求甚至胁迫他人进行救助。这其实属于道德欺骗行为而不是道德绑架行为。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也像道德绑架一样要求或胁迫他人进行救助,它甚至也会通过舆论压力的方式来实现。
道德绑架实则是一种道德异化,偏离了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从而成为胁迫人的工具。常见的道德绑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绑架,另一种是他人绑架。
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代表着人的自觉自主自律,而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绑架者对自己的要求超过了自我对自由的追求。如果道德成了一种威压和胁迫,人的行为没有了意志自由,就不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甚至会成为道德的奴隶。
另一种是他人绑架,即行为人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是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选择的。在家庭中,父母用道德绑架孩子,打着爱孩子的旗号,逼迫孩子长大后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不经意间把爱变成伤害孩子的武器。在社会发展中,他人绑架行为越多,就越容易出现“群氓现象”。
比如说我的一个经历,大家知道我在办网校时,曾宣布我解除婚姻。一时间有几十个人发来信息,说我对你太失望了:我本来想请你讲课的,现在我觉得永远不会再请你讲课了。这些人怎么会有这种思想?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他把你看成一个理想化的人。因为他做不到,他要找一个人来做,但是当他发现他亲自找到的人也没有做好,他就会表达失望。但是我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也会选择自己的生活。甚至还有人跟我说听到我离婚,一夜没睡着。由于她有经营不好婚姻的遗憾,她把我当成了标杆,结果这个标杆一下子倒了,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就有点类似于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一个情节:阿甘在前面奔跑,后边跟了好多人,阿甘不跑了,后边那些人傻了,就不知道该干吗了。这怨阿甘吗?其实跟阿甘没关系,你跑你的,你去追求你的,对不对?这个背后说明什么?说明好多人面对自己的现实问题时不能承担责任,于是他就要找一个最佳的榜样让别人来帮他承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过程中,由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缺乏,有些人会幻想着别人来替自己承担责任。这就相当于建立一个联盟,但自己躲在后面,不去追求自我实现。这些人没有做到自尊,没有做到自立,没有做到对自己负责,没有做到真诚。
道德绑架事件的发生与人们的集体潜意识息息相关。道德绑架现象不仅影响到人们对道德的态度及其道德行为选择,而且对社会道德环境和社会风气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消解道德绑架现象也应该成为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育和社会管理中,我们要避免知行不合一,避免“两张皮”。
我们鼓励那些自我实现的人暂时有一些面子表现,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们真正的道德意图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要抨击那些自己做不到、还要死守那些虚假道德行为的人,如果我们对这些人进行鼓励,他们就会以为是表扬,这个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会让他们不顾过程,甚至铤而走险。因此在社会当中,我们要倾听和理解他人,要设身处地地对他人共情,不要动不动就以不道德谴责他人。其实社会道德有一种内在的隐形的道德体制约束,如果一个人违反了道德,他自己良心上也会过不去的。就像他已经准备好绳子自杀了,你还站在一边说风凉话,这和站在楼下,对自杀的人说“怎么还不跳”是一个道理。这种人如果存在多了,背后就是道德绑架的胜利,而不是道德教育的胜利,更不是人性的胜利。
实际上权宜之地的背后还体现出我们人格的不健全。人格的不健全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大的力量,没有足够好的品质,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最佳位置。那么在这个社会当中,最佳位置是哪个位置呢?就是人人都在其位,人人都谋其事,人人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人都不去凌驾于别人之上。这样才是一个理性健康的社会,人们所走的路线也是一个正常的路线。当然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不要试图改变别人,要尊重别人的人格系统,不要去越位,不要去侵犯他人。假如你真的要进入另外一个人的系统,你也要找到一个自己该待的位置,当然这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但是利用社会的不良文化,对别人指手画脚,这种行为肯定是不行的。
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尊重生命本身,越来越尊重独立个体,社会的秩序开始慢慢被改写。以前都是长辈说了算,现在家庭里谁挣得钱多听谁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一般桌上说话最狠的,说话最大声的,都是钱挣得比较多的。以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已经被现在的经济市场打乱了。这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可能是一种制约。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避免了被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控制。我们做到了自尊自信,活出自我。
不过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愿意和长辈硬碰硬,长辈说什么也都还是听的,就算是一些不好的言论,也都是默默承受着。正如过年回家面对长辈一样,总有些长辈会对你说三道四。我到我二姨家,就被说得一塌糊涂。不过他们并不是说我多么不好,而是他们有一种焦虑,他们害怕我对妈妈不好。一顿饭下来他们不停地在强调这个话题,我当时真的是有点生气了。之后我见到我叔,我叔也是站在道德高地上。他说你别不服气,乡下人就是怎样,你到时候回来怎么怎么样。我知道这是他在行使权威,所以也没有说反驳的话。我有时候就感慨,真的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由我们自己主导,但是如果能做到不被影响,这就很厉害了。可惜很多人就会被影响,被压迫,这背后也反映了他们没有独立自我。我在外面还好,如果一直待在村子里,身边的人整天这样念叨,我迟早会被他们影响到。所以我们要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当你拥有独立人格后,就算站在道德高地的人再怎么“敲锣打鼓”,你也不会受到影响。
心理教育任重道远,很多思维和行为都源于心理的体验。我们要想在道德教育上取得进步,就要在自由以及人性的自然发展上做工作,这是当下德育和心育亟待要走的道路。